新媒体背景下突发事件报道的机制创新——以CNN的《我报道》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突发事件论文,机制创新论文,媒体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9月19日泰国当地时间22∶30,正在直播纽约联大会议布什发言的CNN国际频道,在第一时间以Breaking News的形式插播泰国政变的口播新闻,几分钟后,主持人与其驻曼谷记者电话连线报道当地局势,由于事发突然,连线中只插播了一些总理差信过去的影像资料。22∶45分左右,泰国街头军队的简短镜头在CNN播出。随后,一条I-Report(《我报道》)的广告推出,鼓励观众为I-Report提供泰国政变的最新进展情况。当地时间20日00∶30,一个泰国人David Jerauld报道,当地人对政变普遍表示理解而不是愤怒,但是人们不希望军方介入。1∶20,曼谷居民Gary Murray报道说,军队仍然在行动中,主道路的灯光已经关闭,警方正在要求所有的商店关门。1∶23,一个刚从曼谷市区回家的美国人说,街面平静而和平,军队已经在各个要地驻扎,除一家当地电视台仍在播放国王的纪录片外,所有有线电视台已经关闭。随后,一名叫Marc Kriech的曼谷居民将27秒政变军队在街面巡逻驻扎的镜头传了过来,打上“我报道”的字幕在新闻中播出。上述报道都可以在CNN网站的I-Report中直接在线观看。在这次突发事件报道中,CNN在最短时间内,分别从驻地记者、美联社、曼谷居民三个新闻渠道提供了迅速、全面的消息,其快速反应能力、娴熟的新闻处理能力和丰富的现场报道展示了其作为世界大台的实力和风范。相形之下,CCTV新闻频道只有一条简短的正点口播新闻和电话连线,时效性、丰富性要差得多。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影响和震撼的事件,包括政治事件、灾害事件、社会事件等。由于突发事件突如其来,来势凶猛,猝不及防,无法预知,给受众心理带来极大冲击和震撼,容易激发公众的信息饥渴,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因此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成为媒体必争的战场,也是检验新闻媒体实力的标志。而如何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树立自身在重大突发新闻报道中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就成为新闻机构间竞争的重点。近年,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和对民众知情权的重视,从我驻南联盟使馆被炸、SARS事件、伊拉克战争中,我们一直在反思和构建我们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也逐渐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办法,但是仍然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范式和新闻生产范式。在全球新闻竞争时代,如何加强我们快速反应和危机新闻处理能力,不是光喊几句口号,提几个概念就能解决,更需要新闻观念上的革命和实质意义上的平台支撑。CNN的I-report平台的推出,对于我们来说无疑具有诸多启示。
一、I-Report的价值分析
I-report的运作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理念,其与众不同的新闻视角和对新闻价值的深度开掘为突发事件报道拓展了新的维度,让人眼前一亮:
1.第一时间
突发事件发生时,受众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出现强烈信息饥渴,时间越短,信息的报偿度越高。由于事件突如其来,常规报道有一个反应时滞,在这个信息真空期,新闻当事人第一时间的信息传递(即所谓“元信息”)就弥足珍贵。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爆炸事件中,电视画面上许多昏暗、摇晃的第一手影像资料就是遭袭者在废墟中用手机摄录向外发送的,正是这次事件让公民报道彰显了自己的力量。在泰国政变后几小时内,大量街面手机照片、数码影像和民众报道立即出现在I-Report中,使CNN能迅速掌握泰国事态,并在突发新闻中结合驻曼谷记者的采访予以综合报道。这些现场报道几乎与新闻事件同步发生,并且与事件发展同步跟进,其时效性堪比现场直播。
2.真实现场
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真实性是一种终极追求,也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新闻事实经过记者、编辑的中介,从事件真实变成媒介真实。但是,记者的视角是有限的。贝尔纳·瓦耶纳(Veyenne,B,1986)说过,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全部新闻,但是通过每个人所掌握的分散的、不完整的片段,却可以最终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1] 来自事件亲历者各种视角的信息汇总,将可能在细节真实、局部真实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还原事实真相,形成一种“马赛克式”的真实,并最终组成总体真实。此外,来自多个渠道的信息通过相互印证,可以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新闻失实,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供技术保证。再加之,I-Report的报道者往往就是新闻事件的第一当事人和直接目击者,具有与生俱来的现场感。
3.全面报道
新闻传播的全面性,即要求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全面报道的基础是充分的、多面向的新闻来源,这既有赖于多元的信息渠道,还取决于信息源多维的观察角度。记者麦克拉伊认为,新闻当事者是“从内部而不是从外部来了解事物,因此人们就得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还可以从亲身经历事件的人那里得到现场照片和视频。这和专业摄像师从外部得到的画面是完全不一样的。”[2] 这种来自民众的信息类似文化人类学的内部(insider)认知。这种平民视角和草根特征,组成了新闻事实的多种面向,与专业的记者报道和官方的正面渠道信息相结合,无疑会增添新闻视角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如在泰国政变后,当地居民为CNN提供了各方面的事实、情况和意见,一位名叫Supakorn B的人说,“泰国人已经等待军方介入好长时间了,我们满心欢喜。”一位名叫Sethisuwan的人写道,“我们看到人民给军队送花,当地人在坦克面前照相就像这些坦克是停在博物馆里一样。”另一位叫Jo Visutha的泰国公民说,“军队已经控制了所有的泰国电视台,我真的不知道谁对谁错。只希望事情能够尽快地和平结束。”这些报道能够让我们能全面地了解事实真相和直接反映泰国人民的真实思想和看法,正如CNN的编辑所言,“他们的观点并非民意测验,但是他们的确描述了当地一些人对于政变的感受”。[3]
4.动态跟踪
伴随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新闻报道也须随时跟进常变常新。有学者将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结束三阶段的新闻报道特点总结为信息传播的突发性、信息传播的扩张性和信息传播的整合性,[4] 在后两个阶段的连续报道和深度开发,也是I-Report大有作为的领域。在泰国政变后的第二天,I-Report在网站头条下方的醒目位置给观众留言:“泰国军队已经在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中赶走了总理差信,并在国家实施了紧急状态,你在泰国吗?你或者你知道的人被这次政变所影响吗?告诉我们你的故事,给我们发送你的照片,录像和反应。”于是我们在I-Report的报道栏中看到民众发送了大量照片,展示政变后军民相安无事,街面平静,局面逐渐恢复的状况。公众的反馈源源不断,新闻内容也就不断更新,保持了丰富的新闻流量。这种对新闻的持续跟踪能力和民间舆论的动态展示也是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
二、I-Report诞生的新闻学背景
I-report于2006年8月1日在CNN正式推出,刚一亮相,即在业内外造成了不小的震动。因为这是一个主流新闻机构历史上首次让它的观众看到公众和记者的混合报道。在它的背后,则隐然可见一个新闻学新范式——公民共享新闻的勃兴。
公民共享新闻(citizen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也简称为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指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他们或者是现场的目击证人,通过手机、DV、网络等现代科技,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直接传送给大众媒体;或者自己创办小众媒介(网站、报纸、广播、电视台等),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按照《我们媒介》(We Media)一书的定义,公民共享新闻报道就是“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及其他相关信息。”[5] 公民共享新闻有多种实践模式(美国学者Steve Outing列举了11种之多),[6] 其中公民参与、公民报道、公民媒介、公民传播、公民共享是公民共享新闻的几个关键词。从韩国的Ohmynews网站到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起的名为《潮流》(Current)的公民参与电视新闻计划,公民新闻在全球方兴未艾。有人声称:“伦敦爆炸案中公民共享新闻报道的本质,在于消除了新闻消费者与新闻报道者之间的差别。在一个数字化武装起来的个人通讯的时代,我们都是记者。”[7] 随着一系列的公民新闻实践的蓬勃兴起,其对传统新闻生产范式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在新闻机构的新闻生产理念发生动摇的同时,关于公民记者的身份问题,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权威性等问题也引发了种种怀疑和争论。[8]
当对公民新闻的各种争论莫衷一是的时候,CNN率先迈出了第一步,I-report的推出被认为是“CNN作为全球新闻领导者引领新闻创新的又一个标志”。有人评价,在随时随地发生的新闻面前,CNN这个新闻巨人已经承认它的全球记者大军并非无所不能,因此颠覆了它的新闻权力与公民分享。[9] CNN.COM的高级副总裁兼执行制作人Mitch Gelman认为,在全球新闻竞争的时代,“未来受众制作的内容将有望在新闻业中起到关键性作用,”[10] 实际上在I-report之前,一种被称为“合众媒体”(Republic Media)的媒介形态已经隐然浮现。美国国内一些地方报纸如《达拉斯晨报》(The Dallas Morning News)、《落基山新闻》(Rocky Mountain News)等开始每周尝试印刷一个公民新闻版,或者单独印刷一个公民新闻周刊向当地居民免费散发,实现报纸与网络公民新闻的融合,其稿件来源于民众在网上提交的公民新闻,上述这种走向让CNN敏锐地嗅到其领先全球新闻市场的一大先机。美国CNN新闻的副主管Susan Bunda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新闻,通过我们的观众搜集的内容,我们可以给突发新闻和其他报道提供不一样的和更深入的视点。[11]
三、I-Report的运作方式
1.通过常设窗口和栏目,培养观众参与习惯
I-report置放在CNN.COM的Exchange平台上,在CNN主页的醒目位置即可链接。观众可以通过“Send Your I-Report”链接来发送材料,或者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向ireport@cnn.com发送报道,通过CNN编辑的审查之后,即可以在网上或者节目中播出。同时也允许用户直接针对报道进行互动评论及投票。[12] 栏目宣传广告每隔半小时即在CNN电视节目中播出,凭借CNN的全球影响,该栏目在短期内即产生了较广的全球认知。I-report的广告词颇具煽动性:“新闻正在你的面前发生吗,拿出你的摄像机为CNN做‘我报道’,为ireport@cnn.com发送录像和照片。”在泰国政变中,在包括CNN在内的所有电视被全部关闭的情况下,很多泰国公民就是根据平时的认知和习惯在网上为CNN I-Report发送信息。
2.规范的协议条款,保证法律纠纷的免责
为尊重信息提交者的权利,同时保证新闻的严肃性和自我免责,用户在发送信息之前须首先点击使用条款,同意部分影像、图片和录音可能被CNN.com,CNN电视节目或其他CNN服务所使用;信息提供者事前允许CNN具有非独家、永久、全球范围内编辑、播放、重播或与其他新闻机构共享该资源的权利;新闻提供者对所提供材料拥有完全合法版权,并承诺不违反公民隐私权,及有关中伤或诽谤的法律,同时CNN也尊重发送者的隐私权,其发送的信息将受隐私政策保护。CNN对信息提供者不提供任何报酬,CNN员工的直系亲属、家庭成员及CNN相关机构人员均不能使用该服务。此外,18岁以下投稿者须有父母或监护人的书面允许,并且随所提供信息一同上传。通过事前告知协议,CNN在突发信息的使用上把握了主动权,拥有较大的自主空间。
3.完善的技能培训,保证节目质量
观众参与节目的最大问题,在于观众缺乏视觉素养和新闻常识,造成所提供大量无法使用的垃圾材料,同时也浪费了媒体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此,CNN专门为参加者提供了一个工具包(IREPORT TOOLKIT),提供基础知识和上传操作指导。如摄影构图的三分之一原则(即黄金分割原则),摄像机操作的基本技巧(如多用三脚架,多运用全景,保持镜头稳定,少用运动镜头等),要求参与者尽量提交详述的背景材料。引人注意的是,在新闻的五个“W”中,CNN仅对“谁、什么、何时、何地”等四个要素提出具体要求。而对于“Why”则不做要求,表明CNN并不希望公民个人对新闻事实进行主观性的个人阐释,表现了CNN在新闻客观性原则下新闻专业主义对公民新闻的审慎态度。
4.详细的投稿指南,减少参与难度
公众参与的重要前提是降低难度并增加信息透明度。CNN为此做了一个详细指南,包括如何运用电脑上网发送,如何利用手机多媒体短信服务(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 MMS) )向ireport@cnn.com传送附件,还要求投稿者写上标题(如地震或火灾等)来让编辑尽快发现有价值的信息。CNN甚至对上传资料的尺寸、格式、最大容量也作出了具体要求(录音一般用MP3,AIFF or WAV格式,照片用JPG或GIF格式,照片、录音最大1MB,录像不超过30分钟)。
5.及时的观众反馈,建立激励机制
每隔两小时,CNN将观众投稿编辑后放在CNN.com的See your I-Reports(看你的‘我报道’)或Gallery(图片库)中,投稿者既可以看到自己发送的报道,也可以看到编辑整理后的关于新闻图片的介绍,及时的信息反馈满足了观众的成就感和价值报偿,并可望产生自我激励和重复参与行为,使栏目具有较大亲和力,保证了观众参与热情的持续性。
四、国内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缺陷
近年来,在一次次突发事件报道中,国内新闻单位开始总结经验,从指挥协调机制、应急队伍建设、媒介联动、后勤保障系统等方面着手,构建了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和可操作性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但是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1.传统新闻生产范式难以应对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
所谓突发事件报道机制,是指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的一套应急措施和保障系统。应该看到,我们现有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仍是局限在传统新闻生产的思维范式内进行的内部力量整合。虽然有媒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民间力量的存在,但并未将其纳入应急机制建设的整体考虑中,因此难以进行机制创新。
实际上我国新闻机构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曾有过得意之笔。2003年3月3日凌晨,伊拉克人贾迈勒·艾哈迈德通过海事卫星电话向新华社中东分社报告了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消息,这条快讯只有9个字“巴格达响起空袭警报!”,正是这9个字,使新华社以10秒领先全球媒体,贾迈勒因此被授予新华社最高奖励——“社长总编辑奖”。但是这件有意义的事件并未进入我们突发事件报道的常态机制中。近年为加大突发事件报道力度,不少国内新闻机构在热点地区设记者站,增加驻外记者数量,加强媒体协作(如东方卫视《环球新闻站》与新华社的合作),以求延伸新闻触角,最大限度将突发新闻纳入可控性。不少新闻节目尤其是地方新闻也日渐注重受众参与,开设了新闻热线,发展新闻线人,民生新闻《南京零距离》甚至组建了自己的百姓通讯员队伍。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面前,尤其对于全国性媒体来说,这种微薄的力量是鞭长莫及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应是开放而非封闭的信息交换和保障系统。正如《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记者Andreas Tzortzis所说:“以前读者在街上看到突发事件然后拨打新闻热线的时代已经改变了。”[13] CNN作为拥有庞大记者队伍和全球媒体合作资源的新闻巨擘,在猝不及防无所不在的突发新闻面前,已经放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架子,开门延纳公民记者的力量。当影像、声音、网络、手机等信息生产工具的普及使公民成为无处不在的眼睛的时候,这种资源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种遗忘无疑是不应有的。
2.现有信息平台无法支撑观众的多样化参与
国内不少新闻媒体都有自己的网站,但这些网站大多是主媒体的辅助宣传展示窗口,或观众意见反馈平台,在以我为主的议程设置下观众参与空间就打了折扣。以CCTV.COM为例,其“网评天下论坛”、“新闻互动区”主要是对本台播出节目和时事发表意见,即“聚焦央视新闻,荟萃真知灼见,倾听百姓心声。”央视论坛系统虽提供看帖、发帖及网友与版主私下沟通的短消息系统服务,但这种互动性仅限于观点发布和意见交流。在央视新闻频道网页设有一个“欢迎提供新闻线索”的窗口,但“新闻线索”的概念过于宽泛,既没有特定的栏目对象和信息诉求,也没有专门的信息处理和反馈窗口,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也缺乏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声音、视频信号的上传通道。这种犹如石沉大海的信息投递方式缺乏观众信任和新闻效率,难以激发和形成与观众的稳定参与和合作关系。许多突发新闻素材都是热心观众亲自上门或者邮寄到有关新闻栏目的,不少资料因此过了时效,失去了新闻价值。
3.忽视对观众参与意识、参与技能的激发和培育
突发事件往往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一个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和报道机制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而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媒介素养的提升则离不开媒体的力量。正如著名的哈钦斯委员会所言,“大众传播机构对公众负有同教育机构类似的责任,有责任帮助公众利用大众传播机构所使用的工具”。[14] 而国内媒体在构建突发事件报道机制时,并没有自觉将加强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参与技能纳入机制构建中。在CNN节目中,每隔半小时就播放不同版本的I-report广告词,其中激动人心的一句是:“成为我们团队的一员,你能帮CNN把新闻告诉全世界!”这种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往往能产生无可估量的力量。由于CNN对公众参与进行了周密的系统设计,并对公民写作、拍摄、传输技能进行长期的网上培训,当新闻发生时,有意识、有素养的公民才可能提供高质量的新闻素材。这种对突发事件报道外部机制的构建无疑极具启发意义。
实际上,国内媒体并非漠视影新闻报道的民间力量,但传统的阶段性主题策划参与方式难以形成观众参与的持续性。早在1997年,北京电视台《百姓家园》、央视二套《生活》栏目就向社会征集百姓自拍节目。之后,2002年央视《东方时空》春节特辑、2003年《经济半小时》“3·15特别节目”都曾面向全国观众征稿。2004年《新闻60分》的“DV看世界”向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征集DV新闻作品,《新闻社区》也向全国征集百姓DV。但这种这些阶段性的主题策划和具有特定内容指向的内容征集,不能形成节目制播常态和整体合力,时过境迁之后便改弦更张,难以吸引观众的持续参与。因此有必要借鉴CNN的做法建立新闻参与的常态机制,并加强观众参与意识、参与技能的培育。
五、I-Report的启示
在媒体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构建中,一个经常提及的理由就是对公民知晓权的尊重。但是当我们在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却忘却了民主参与理论中另一个重要方面——公众的媒介近用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即公民利用大众媒体传递自己声音的权利。按照民主参与理论,任何公民都应该拥有信息的知晓权、传播权、对大众媒介的使用权和接近权。而实际上,媒介近用权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资源,I-Report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特别指出:要“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在这里,“与时俱进”就有了新的内涵。在科技和资讯空前发达的今天,在新的新闻生产范式面前,有关“宣传第一”还是“新闻第一”,“堵”还是“疏”,“快”还是“慢”的简单逻辑已经落伍了。从上图两种报道机制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公民报道的引入是在系统前端和终端环节的创新,而报道机制的核心环节即新闻的决策、把关、控制和发布系统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媒体自己手中。在突发事件面前,全面、真实、及时的信息掌握和汇总分析,是主流媒体快速反应、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降低社会恐慌,化解公众心理危机,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们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构建中,可以考虑引入和建立媒介近用机制,搭建一个畅通的信息传递平台,进行长期有效的宣传和运作,培育观众的参与技能、参与意识和参与习惯,以求实效而不是走过场。
国内媒体只有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探索公众广泛参与的突发事件报道的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才有可能在国内突发事件报道中先发制人、先声夺人,在激烈的国际传媒竞争中充分显示中国的声音,提升中国媒体的公信度和社会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I-report的推出和成功运作,对我们无疑有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