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客观必要性与四农服务体系_农民论文

做好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客观必要性与四农服务体系_农民论文

搞好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客观必然性和农村四大服务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必然性论文,服务体系论文,客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是克服家庭经济分散经营局限性的有效途径

所谓农村社会化服务,在世界各国并无统一含义。就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一般讲,就是指国家各级有关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上的服务机构为满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服务。就生产方面来讲,就是要为农业、农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和再生产全过程的服务。

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者、经营者之间在产、供、销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分工协作关系不断扩大,与市场联系密不可分,各生产单位和生产经营者谁也离不开谁,他们之间构成了社会“群落化”、“系统化”,大家都是这个群落和系统的一个成员,分工协作进行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分工与协作、把生产单位的生产与搞好社会化服务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使再生产得到实现和正常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整体经济效益。

更为现实的,我国农村实行集体经济统一经营和家庭经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也迫切要求搞好社会化服务。双层经营体制,虽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种种优越性,但是,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双层经营体制中以家庭经济为单位分散经营,其局限性日益显露出来:第一,规模小,力量单薄,不能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无力购置机器设备,不利于改造、控制自然环境条件,不利于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二,虽然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田间作业,但在诸如排灌、育种制种、抗灾救灾、防治病虫害等重要环节上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更不利于在较大范围内的耕地上实行区域化种植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因而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和取得较好的规模经营效益。第三,在流通领域,某些环节虽能独立完成,但不能较好地解决市场信息、物资供应、种养加工以及农副产品运销等一些重要环节上的问题。由此可见,在我国农村的目前情况下,无论是产前、产中还是产后,都迫切要求搞好社会化服务,不仅要求提高服务质量,还要求把三者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进行整个生产过程的全方位服务。这样,才能把家庭经济这个层次纳入到社会化生产的“群落”中来,才能克服以家庭经济为单位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提高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水平,才能推进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

首先,社会化服务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使农业大幅度增产。从许多国家农业生产发展历史来看,都经历了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发展过程,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增产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据粮农组织统计资料,从1951年到1990年期间,全世界谷物总产量从6.92亿吨增加到19.52亿吨,增加了176.4%,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2.7%。同期内,作物收获面积从59589.6 万公顷增加到70420.9万公顷,增加了18.2%;而每公顷收获面积产量则由1.16 吨增加到2.772吨,增加了139%。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内总产量增加的12.6亿吨谷物,只有1.26亿吨(占10 %)是由于收获面积增加取得的, 其余11.34亿吨(占90%)则是由于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的结果。

20世纪中期以来,谷物单产迅速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与各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依靠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最新的科技成果开创了无穷的潜力,充分合理地利用了资源,使产量持续增加。例如目前全世界估计已育成和推广应用的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有数百个,一般每公顷单产都在7.5吨以上。又如美国到50 年代基本上普及了杂交玉米品种,从而使玉米的总产量从1950年的7021万吨增加到1989年的19115万吨,增加了172%;玉米的收获面积却从2930万公顷减少到2622万公顷,减少了10.5%;而每公顷耕地的产量却从1950年的2.4吨增加到1989年的7.29吨。相当每年每公顷增加125.4公斤。玉米单产迅速增加都与社会化服务密切相关。通过社会化服务,推广了高产杂交玉米品种,增加受粉率,控制杂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等。

其次,社会化服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以美国为倒,随着农机生产、供应和维修保养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农业生产中农机具广泛应用,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作物耕地面积从1950年的23.1公顷增加到1989年的76.2公顷。单位农产品产量所花费的劳动小时急剧下降。每100 蒲式耳玉米所花费的劳动时间由1935—1939年的108小时下降到1982 —1986年的3小时,小麦从67小时减少到7小时。这样,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食物和纤维能养活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1950年只能养活15.5人,1970年增加到47.1人,1980年增加到75.7人,1989年增加到98人(包括24.3个外国人)。这说明,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一方面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一方面有效地节约了农民用于农业生产的劳动时间,两者结合起来,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不仅能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对农产品的需要,也使农民迅速富裕起来。

第三,社会化服务为农业扩大经营规模创造了极其有利的社会条件。因为通过社会化服务,不仅提高了农活质量,帮助农民瞄准市场,从而取得投入少产出多的较好的经济效果,而且大大减少了农民直接从事生产劳动时间。这就为农民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和扩大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和保障。因此,20世纪中期以来,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场平均规模约扩大了一倍左右。 法国从1955 年14.2 公顷扩大到1991年的30公顷,原联邦德国从1949年8.1公顷扩大到1985年的16.6 公顷,美国从1945年的78.9公顷扩大到1990年的186.6 公顷, 加拿大从1956年的122.4公顷扩大到1986年的231.14公顷。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经济效益也随之逐步提高。例如美国每个农场平均所得到的纯利润,1950年为2416美元,1970年为4871美元,1985年为13513美元,1989年增加到21489美元。实践说明,企业规模太小,企业经济效益肯定是较低的,随着经营规模扩大,虽然资本生产率可能不高,但企业的利润总额肯定会多的。

最后,社会化服务有利于农民瞄准市场,根据市场需要稳定地持续地发展生产。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的家庭经济很难及时地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常常跟着上一年市场信息走,赚钱多的多种、多经营,赚钱少的少种、少经营,盲目性较大。其结果必然造成生产忽而增加,出现供过于求,忽而减少,出现供不应求。这种盲目性束缚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的发展,不仅不能保持农民稳定地持续地增产增收,也不利于做到商品市场的供求之间的平衡。因此,农民迫切要求及时地准确地掌握市场对各种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需求的信息。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在产、供、销诸环节采用合同形式彼此联系起来,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各地实际经验说明,在一定范围内,以合同或协议等形式实行农、工、商和产、供、销一体化,农民就能够及时地准确地得到服务部门传递的市场信息,从而按照农产品销售部门和加工企业的需要来安排生产,使市场供求协调,使农业生产稳定地持久地发展。

三、充分发挥农村四大服务体系功能作用

全国各地在科教兴农和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的推动下,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和各自的经济、自然和技术条件,建立了多种多样的服务体系和服务组织。就一般情况而言,我认为应该特别重视健全如下四个系统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一)区域合作经济服务体系。区域合作经济服务体系是我国广大农村主要的基本的服务体系。因为区域合作经济是我国农村中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主要的经济形式,是搞好社会化服务的最基础层次,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都要同它相联系、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的作用。而且区域合作经济组织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它本身对广大农民服务的内容会越来越多,服务范围会越来越广。同时把农村区域合作经济作为主要的基本的服务体系和组织形式,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内联广大农户,外联国家、技术部门和社会上各种服务组织的纽带作用,可以逐步扩展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可以使双层经营体制的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推动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河北省玉田县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中下等水平跃居河北省十强县行列。全县20个乡镇、750 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经济合作社和经济联合社,并于1990年11月率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县级农村经济联合社,同时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30%的农村合作社实现了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机耕、统一机播、统一浇水、统一植保、统一机收的“六统一”服务。未实行“六统一”服务的,也通过联运分销、拆整卖零、组织调运等服务,满足了大部分农户对优质价廉生产资料的需要。信息服务组织发布各类信息3000多份,销售服务组织每年为农民销售的农副产品占农副产品总销量的60%以上。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组织的建设,促进了玉田农村经济高速发展,1993年全县乡村集体积累达到3.1亿元,比1987年增长138%,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储蓄分别比1987年增长85%和4.9倍。

从各地实践经验看,要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作用,最为要紧的要抓好两项基础性工作:一是要抓好村级基层党、政和经济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否则很难搞好社会化服务;二是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从而强化服务功能,否则集体就缺乏经济力和凝聚力、号召力,搞好社会化服务就是一句空话。

(二)科技网络服务体系。这类服务体系一般是县、乡(镇)、村三级相结合的纵向服务体系。如江苏省为了适应科技兴农需要,全省基本形成了以县农技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技站为骨干、以村农技站为基础的农技推广网络。全省64个县(市)全部建立农技推广中心,80%的乡(镇)农技站达到有队伍、有基地、有配套设施、有培训手段和经济实体的省定标准。全省基本实现了机耕、植保、供种、供肥、管水等统一服务,开始出现推广科技事业化和经营企业化相结合的新机制。1991年至1994年全省审定推广的98个农作物品种,均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粳稻武育3号,1994年推广547万亩,平均单产增加10%。

这种纵向服务体系,在我国当前经营管理体制下,具有如下主要优点:第一,以县(市)农技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技站为骨干,可以做到行政、技术、人力、物力、财力有机结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共同搞好社会化服务。第二,可以把科技成果和科技推广项目,以服务方式,通过纵向服务体系向各服务层次延伸,有利于科技广泛地推广应用。第三,拥有比较强的技术力量和比较好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服务稳定,可以开展范围广、作用大的高、新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三)供销合作社系统服务体系。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为农业和农村生产和生活服务尤为重要,是它的宗旨。广西省玉林地区在经营机制和服务体系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打破一购一销的传统模式,做到农民需要什么就经营什么、服务什么,强化为农服务的功能,在全地区建立村级服务站930个、技术咨询服务部495个、农村代购代销点1759个。供销社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后,支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1994 年全区供销社通过支农, 使农民增加收入15.77亿元,人均185.54元, 农民通过入股获得股息与分红收入达4000多万元,得到销售利润返还300多万元。

河北省三河市(县级)供销社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转变思路,拓展经营,办工业,上项目,自1988年以来,先后投资3500多万元,兴建了种鸡场、肉鸡场、配合饲料厂和配套的三个低温库、两条屠宰线。对养鸡农户做到“两保”一防疫保险、价格保护;“四到家”一送雏鸡、饲料、防疫和收成品都服务到家。几年来,农民养鸡稳定在2000多户,累计出栏肉鸡2500多万只,丰富了城镇居民“菜篮子”, 增加产值3亿多元。2000多农户提前实现了小康,供销社业务量在服务中增长1350万元。

可见,供销合作社认真执行办社宗旨,坚持一心为农,就会“农兴社旺”。实践说明,供销合作社是农业和农村极其重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组织。供销社覆盖面广、经济实力强。社员达到1.6亿户, 占全国总户数的80%,拥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联合社,2300多个县(市)联合社,3.2万个基层供销社,3.3万个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90多万个经营服务网点,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场1万多个,3万个农产品加工企业,580万名干部职工。供销社系统自有资金达70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583亿元,分别比1954年增长了40倍和193倍。1994年完成收购额近9000亿元,位居国内四大贸易系统之首。总之,供销合作社已经具备了相当实力,已经形成遍布全国连接城乡的经营服务网络,是一支为农服务和搞活城乡经济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充分发挥它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功能作用。

(四)“公司+农户”服务体系。所谓“公司+农户”是一种以某个经济实体为龙头,以利益机制为纽带,用经济合同形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公司主要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资金供应、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产品销售及生产管理等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服务。农户则按合同规定,以合同价格,向公司交售农产品。这种联农公司,“龙头”伸向市场,“龙身”联着千家万户,其具体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产业和产品各不相同。例如河南省信阳地区对茶叶、红麻、柳编、桑蚕、林果、食用菌、种鸡、生猪、肉牛、白鹅、渔业等十多种市场风险较大的产业,实行“公司+农户”的一体化经营形式,初步形成了较稳固的商品生产基地。如在茶叶开发中,以龙潭茶叶总公司为龙头,从幼茶培育到茶叶初制、精制、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全区茶叶面积由1985年的19万亩发展到1993年的35万亩,产量由178.4 万公斤增加到500万公斤,产值由1840万元增加到近亿元。 山东省莱阳市围绕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战略,把突破口选在蔬菜和水果上。经过三年的努力,建立了“金字塔”式的农工贸体系,先后兴建和改造了龙大、北海、莱励等14个三资企业,并以它们为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产品加工档次和水平,使产品纷纷打入国际市场。目前已有36个品种的蔬菜进入日、韩、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公司+农户”这种经营形式和服务体系在实践中显示了多方面作用和效应:第一,它使千家万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把分散的农户引向国内外大市场,加快与市场接轨,发展规模经营,在较大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对生产发展具有稳定和促进作用。第二,它解决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通过合同和利益驱动,不仅增强了农民市场意识,还理顺了农民和有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增强了开发力度。第三,有利于科技普及及应用,有利于农民素质提高,有利于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第四,有利于促进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第五,有利于促进工农、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小城镇建设。

为了搞好“公司+农户”这种经营形式和服务体系,使之在更广的领域、更多的产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起来,需要抓好几个重要环节:第一,要办好“龙头”企业,抓好“龙头”项目。这样才能扩大生产范围,扩大“龙身”联农范围,带动千家万户稳定地搞好生产。第二,要建设好生产基地,调整好产业结构,按照生产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要求,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样“龙头”企业才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农民才能逐步扩大生产,增加收入。第三,健全合同制度,公司要为农户搞好服务。这样才能确保“公司+农户”健康发展。第四,要大力开拓市场,健全市场体系,搞好市场营销。这样才能使“公司+农户”生产经营顺畅进行。

标签:;  ;  ;  ;  ;  ;  

做好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客观必要性与四农服务体系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