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_党建论文

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_党建论文

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新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邓小平建党学说的核心。他多次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的问题。十一届五中全会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把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会议的主题。会议公报指出:“会议的主题是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这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最重要保证。”①

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的政治保证,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社的成败。因此,在新时期,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党的建设必须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我们强调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有利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因为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其他政党根本无法代替的作用。这些作用是:

第一,只有共产党才是创造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领导核心。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之一,没有这样一个环境,就无法安心搞建设,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但是,创造安定团结的环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与国家的独立、民主、进步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其他任何政党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这已经成为历史的事实。只有共产党才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丢不得,一丢就是动乱局面,或者是不稳定状态。一旦不稳定甚至动乱,什么建设也搞不成。”②

第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和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并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特定性质决定只能由共产党来领导。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既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也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完全适合于我国。只能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而这只有共产党才能做到,因为她善于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地研究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善于科学地分析和借鉴外国包括一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上,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出发,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摒弃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继党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之后,又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及促进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具体方针和政策。

第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心同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国情复杂以及各种体制还存在着许多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是一项既伟大又艰巨的事业。要把这一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单靠我们党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紧密地联系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同时要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意志统一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我们党同心同德,共同奋斗,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上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昌盛。它既是我们党的事业,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事业,这就是人民群众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因。作为中国共产党,她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一切向人民负责,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她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她具有坚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团结起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③相反,如果脱离和否定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必然失去凝聚力,其结果只能是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第四,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并为之而自觉奋斗。在我国要顺利地进行艰难而繁重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有高昂的斗志和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制定为实现党的路线服务的科学的战略目标和具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脚踏实地,稳步前进。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党在把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以后,逐步地妥善地进行了解决,制定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民在我们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实现伟大的战略目标而努力。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上述作用,是其他党派无法取代的。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中国的根中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④但是,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一个时期内,在认识上并不一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分歧。极少数人公开主张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改变我国现代化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另一些人在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他们只看到我们党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以来领导工作中的失误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从而对党领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同志站在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高度,多次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⑤总之,坚持和加强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是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指出,“多党制”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建立起了稳固的领导地位,加之她的特点决定了她具有其他任何政党都无法比拟的深厚基础和强大力量。所以,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改变和代替的。另一方面,西方的“多党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竞争的经济基础的产物,它是为了调整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资产阶级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和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⑥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高度地概括了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的本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本质上讲,不存在任何不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国家的利益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当然,我们的改革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由此使人们在利益上产生了一些矛盾,但是,这种利益上的矛盾是在总目标和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并且最终是要使人们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这种矛盾实质上是属于劳动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并不具有对抗性,我们能够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来解决这一矛盾。以上分析表明,在当代中国既不存在实行“多党制”的政治基础,也不存在实行“多党制”的经济基础。诚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我们的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⑦另外,我们也必须明确,中国共产党虽然犯过严重的错误,但是,只有她才能勇于坚持真理,纠正自己的错误。由于我们党的本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她在犯错误后的态度是积极的,从不文过饰非,总是自觉地正视和依靠自身的力量纠正错误。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也犯过严重错误,但是错误总还是由我们党自己纠正的,不是别的力量来纠正的”。⑧又讲:“我们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⑨我们党对执政以来所犯的错误包括“文革”那样严重的错误,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正确地总结了经验教训,这既是她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她的特殊优点。列宁指出:“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就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开承认错误,揭露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⑩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一个郑重的党。同时,在中国也只有她才能成为这样一个郑重的党,这是她本质的集中体现。

“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关键,也是现阶段和今后长时期内我们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改善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党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革命和建设的形势、任务的变化,总是自觉地完善党的领导制度,转变领导方式,健全组织制度,调整组织机构,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更需要改善党的领导,如果不好好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就会落空。其原因在于:

第一,党的地位和任务的变化,需要改善党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我们党成了执政党;党的主要任务由过去的夺取政权转向巩固政权,即由战争转向建设。由于党的地位和任务的这种变化,不可能再沿用战争年代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来领导建设任务;同时,这种建设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又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的,任务极其艰巨,要取得全面成功,着实不易;在实践中苏联建设模式的弊端明显暴露出来。所以,我们如何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走出适合我国特点的建设道路,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党要成功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在总体上,党的队伍、组织状况、工作制度、领导方法等都需要改善。只有这样,党才能有效地担负起新的领导责任,适应并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说,我们党在执政以后,改善自己的领导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早在党的八大作的《关于改修党章的报告》中,就曾全面地提出了党“必须有系统地改善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和“改善党的组织和工作”等任务,但是,由于我们党很快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倾错误,没有沿着八大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思路走下去,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党的自身建设和领导作用的发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邓小平同志为了把党建设成“能够更加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11),对过去适应于阶级斗争条件下的那一套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领导方式,已经或正在逐步进行改革。

第二,为了克服党的领导体制中存在的许多弊端,需要改善党的领导。由于我们党在执政以后特别是在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以后,对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因而,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没有认真地研究和解决党的组织状况、工作制度、领导方式、领导体制如何适应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仍然沿袭战争年代的“一元化领导”,致使党的领导体制产生了许多弊端。比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更加严重;脱离实际,主观片面的领导作风盛行;个人崇拜,个人专断,忽视集体领导和党内民主建设日益升级;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利用党在领导体制等方面的弊端,推波助澜,使问题更加严重,由此造成了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严重不纯,导致我们工作失误,使党的形象和威信受到损害。

新时期,我们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克服党的领导中的弊端,恢复和提高党的战斗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而这些只有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

第三,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水平,以巩固执政地位,需要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虽然在法律上得到了肯定,也为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所接受所拥护。但是,在今后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即在国内,面临着继续改革和开放的考验;在国际上,面临着世界经济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考验以及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考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为此,必须强化全党的执政意识,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使我们党自觉地坚持自己的领导地位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执政的自觉性,同时又增强善于执政的主动性。

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12)这就是我们经受起执政的考验,巩固执政地位的关键。

从上可见,改善党的领导,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中既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又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因此,改善党的领导,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改善党的领导和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领导中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改善党的领导与坚持党的领导有机统一起来,全面促进党的建设。

我们讲改善党的领导与坚持党的领导,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说,一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需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党的领导,克服党的领导中的弊端,坚持党的领导就难以进行。因而,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关键。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只有不断地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13)党的十三大也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领导作风,才能加强党的领导作用。”(14)另一方面,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又是为了有效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15)我们通过改善党的领导中存在的弊端,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领导作风,增强党的战斗力,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任何以改善党的领导为借口,削弱或否定党的领导,都是极端错误的,是我们所不能容许的。同时,改善党的领导,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逐步进行。相反,如果离开了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必然不会成功,这样不仅不能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领导地位,而且会造成党的毁灭。

我们要明确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但是,我们要指出,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仅仅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的观点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推动新时期党的建设深入发展,保证加强党的领导落到实处。因此,我们认为,在上述党的建设的两个方面中,其主导方面是改善党的领导。因为,作为党的领导地位,已经从法律上得到了肯定,并且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力量都无法取代。然而,在实际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及其它社会生活中,是否能够切实地加强党的领导,是否能够实现党的领导,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善于领导。只有从实际出发,根据党的任务和形势的要求,不断的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善于领导,由此而实现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说,为促进党善于领导,保证实现党的领导,务必改善党的领导;若不改善党的领导,最终便难以实现党的领导,更谈不上加强党的领导。

总之,新时期党的建设只有紧密围绕着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问题进行,才能增强党的建设的内在动力,促进党的领导的实现,推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不断发展。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成功。

注释: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42页。

②、(11)、(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1、39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13)、(15)《邓小平文选第二巷267、267-268、342、267、267、267、170、342、341页。

(10)《列宁全集》第四卷第225页。

(14)十三大政治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标签:;  ;  ;  ;  ;  ;  ;  ;  ;  

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