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_邓小平文选论文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_邓小平文选论文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理解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言简意赅的回答。不久,党的14大肯定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论断。此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成了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点课题,学习中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和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仅就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应着重注意把握的六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不是一个普通的理论观点,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有人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是在某地视察时提出来的,其意义只具有相对性,不要人为地把它拔高为‘科学论断’”。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就事论事的片面理解。新论断虽然是邓小平在一次视察中首次提出来的,但针对的绝非一时一地的个别情况,而是对整个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决不是一个普通的理论观点,而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概括和深刻揭示。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曾强调指出: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学习新一卷《邓小平文选》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①要求大家予以高度重视。那么,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一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呢?

首先,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干社会主义而不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必然招致失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正是他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反思、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不够清醒变得清醒起来,从而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柱。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涉及20多个基本观点,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各项内容和观点不是并列的。其中,社会主义本质论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真理标准论”一起,为这个体系提供了理论根据、现实基础、实现途径和评判标准,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上述五大理论支柱由于都必须以坚持社会主义为前提,所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又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二、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不是邓小平偶尔提及的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他长期探索社会主义的思想结晶。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只是邓小平偶尔提到的一个理论观点,不象他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问题那么重视,那样经常强调”。其实,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与事实相悖的。诚然,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是首次对社会主义本质作系统而全面的概括,但绝不能由此认定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只是邓小平随便提到的一个命题。恰恰相反,系统的全面的总结来自他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长期思考和探索;新论断的提出,正是这种思考和探索的思想结晶和理论升华。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和思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两个重点展开的。在这方面,邓小平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卓越的思想,发表了大量精辟的见解,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理论观点。例如:关于“忽略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条重要教训”的观点②;关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的观点③;关于“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需要”的观点④;关于“马克思主义最注重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⑤;关于“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的观点⑥;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⑦;关于“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是非得失首要标准的观点⑧;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消灭贫穷”的观点⑨;关于“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观点⑩;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11),等等。1992年初邓小平作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正是以上述一系列的理论观点为基础而进行高度概括、提炼和升华的结果。

三、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五句话不是互不关联的独立的几个层次,而是内在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学习中,有的同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以“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为由,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新论断中的“核心内容”;有的同志则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否坚持“共同富裕”是区别社会主义社会与一切剥削社会的显著标志,因此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新论断中的“根本之点”。笔者认为,这两种认识都过于强调新论断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难免给人们偏颇和割裂之感,不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总体把握。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五句话”,不仅含义深刻、层次分明,而且联系紧密,融为一体。新论断的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舍此,“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将成为一句空话;新论断的第二层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一规定一方面确保了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属于人民,另一方面又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新论断的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舍此,社会主义将失去根本的目的和最终的目标,从而丧失了自身存在的全部意义和价值。

由此可见,新论断的第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最高的效率;第二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最大的公平;第三层次是从根本目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它是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新论断的五句话、三个层次彼此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中各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层次都不能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而独立存在。

四、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不是一回事,而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社会主义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联系在一起。这次,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没有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概括进去,使不少同志感到很不理解。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把本质混同于特征、把特征等同于本质了,而这正是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够清醒”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唯辩证法关于事物本质与特征的原理,社会主义本质应该是社会主义自身固有的属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概念中最深刻、最稳定的部分;社会主义特征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现,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著标志。很显然,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处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社会主义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主体和全部,它高于特征、决定特征,是比特征更深刻、更集中、更抽象的理性概括,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而社会主义特征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在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它的存在与变化归根结底是从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为社会主义本质服务的,相对于本质而言,它具有变动性的特点。比如,“计划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曾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现在已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又如,“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相对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来说,只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形式和前提条件,属于社会主义的特征,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质本身。以往我们把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等同于社会主义本质,片面强调变革生产关系,忽略了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这正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一再碰钉子、走弯路的根源所在。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没有把公有制与按劳分配概括进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决不是一时的疏忽和遗漏,而是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

五、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不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能完全办到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有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提出了许多不理解,诸如: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能更快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际上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生产力仍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理论上讲要消灭剥削,实际上却鼓励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允许剥削现象的存在;理论上讲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实际上不少地方贫富差别不是在缩小,而在是扩大。笔者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是把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当作目标去追求,而是完全当作现实来要求;不是把社会主义本质的既定性与过程性统一起来,而是把两者分裂开来。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2)同样,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3)唯物辩证法的这一观点,正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实的一把钥匙。

首先,从社会主义本质的既定性、客观性来看,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已经体现了本质的基本要求,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我国是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过近40年的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力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改革中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巩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服务的,所有这些,都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符合的。所以说,现阶段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

其次,从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的过程性、渐进性来看,本质的体现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仅是初步的,很不充分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程度是与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成熟程度相联系的,具有过程性、渐进性的特点,只能分阶段逐步实现,不可能一步到位。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体现需要若干代人进行长期的不懈的艰辛探索。在每一个探索过程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实行一些特殊的政策,只要是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有利于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都应视为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再次,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措辞的逻辑性、严密性来看,邓小平已经清楚告诉我们,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邓小平在概括和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时,首先讲“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然后讲“消灭”与“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最后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结尾,这样表述,不仅内容结构科学严谨,而且措辞排列准确有序。这一表述本身已清楚地向人们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相伴相随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既有“初级阶段”,也就必然有“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既有“最终达到”,也必然有“初步达到”和“基本达到”。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理解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既与邓小平新论断的原意相一致,也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

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是对马恩社会主义学说的重新建构,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发展。有人提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是在纠正马克思主义传统观点的基础上的创造,是一种重新建构。其实,这也是一种不准确的认识。邓小平的新论断与马恩有关社会主义的论述基本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发展。

首先是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赋予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考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阐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即主要是批判旧世界。此后,列宁、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恩的思想。邓小平历来强调理论建设“不要忘记老祖宗”,并坚持身体力行。他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其主要内容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理论依据,其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是十分明显的。

其次是创新。邓小平对马恩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不是照搬,而是用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鲜经验去充实她,根据实践的需要去完善她。这就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作了高度概括,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目的和实现的基本条件,解决了社会主义思想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一大难题;二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界定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主义特征的联系与区别,克服了人们长期以来谈论社会主义单纯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片面性,开创了从生产方式的新视角即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先河;三是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并列为首要层次,不仅从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且第一次回答了无产阶级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仍然存在着解放生产力的任务。明确了解放生产力的途径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在改革中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注释:

①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第6-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

(12)《马恩全集》第4卷,第240页。

(13)《马恩全集》第37卷,第443页。

标签:;  ;  ;  ;  ;  ;  ;  ;  ;  ;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