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解法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例论文,题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对可以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解小学数学填空题,同样也有个方法问题。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填空题的设计上,那些死记硬背概念,不需要怎么思考就可以填上答案的题目越来越少了,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获解的题目增加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解填空题时,要更突出对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
例题与方法
例1 18元人民币至少由()张人民币组成。
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组成18元,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本题中“至少”二字的要求,使答案变成了唯一的。因此在解题时,首先要思考怎么样做才能用最少张数的人民币组成18元。很显然只有当所用人民币的面值尽可能大的时候,组成18元人民币的张数才会最少。因为18元中有一个10元、一个5元、一个2元和一个1元。所以18元人民币至少由4张人民币组成。解这道题时,如果审题不够认真,忽略了题中“至少”的要求,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2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三位数是()。
填空题的叙述,一般都比较精炼,但简洁的语言中,却包含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认真审题就会发现,本题括号中要填的三位数,是能同时被2、3、5整除的三位数中最大的一个。按照题目对这个三位数的要求,从“最大”出发,可以首先确定这个三位数的最高位上应该是"9"。然后从这个数“能同时被2、5整除”考虑,可以确定它的个位上必须为"0"。再从这个数“能被3整除”出发,可以想到它的各位上数的和应该是3的倍数,由于百位上是9、个位上是0,所以十位上写0、3、6、9时这个三位数均能被3整除。十位上应该写几呢?这时“最大”的要求将再次发挥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十位上应该写9。所以这个三位数是"990"。
以上两题由于题中的条件、要求都比较明确,因此都可以直接按照题目的要求,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写出答案。
例3 若a、b为自然数,并且a÷b=3。那么,a与b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与前两道例题不同,本题中的条件,有的没有直接给出,需要经过一定的分析,才能弄清。若仅根据题中“a、b为自然数”,要想求出a与b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道题中的"a÷b=3"里面隐藏了一个条件,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从a÷b=3中,可以知道a是b的倍数。当经过分析思考,弄清了自然数a和b的关系之后,本题的答案“a与b的最大公约数是b,最小公倍数是a”就显而易见了。
1
例4 从甲班调出──的学生给乙班后,两个班人数就相等,原来
8
甲、乙两 个班人数的最简比是()。
本题要求甲、乙两个班人数的最简比,但题中不仅没有给出甲、乙两班的人数,就是甲、乙两班人数之间的关系,也不像例3通过"a÷b=3"间接告诉a、b两数之间的关系那么明确。这就需要在解题的时候,仔细地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通过推理、判断,弄清两班学生人数之间的
1
关系,从而求出两班人数的最简比。 分析“从甲班调出──的学生给
8
1
乙班后,两个班人数就相等”这个唯一的已知条件可知:甲班调出──
8
1
7
的学生后,剩下的学生是原来全班学生的1-──,即──。这时甲班调
8
8
出的学生到了乙班,两个班人数相等,说明此时乙班学生的人数正好相
7 1
当于甲班原有人数的──因为这时乙班人数中含有从甲班调来的──,
8 8
7 1
3
所以乙班原有人数相当于甲班原有人数的──--── ,即──。根据
8 8
4
3
分数的意义可知,乙班人数相当于甲班人数的──,即表示把甲班原有
4
人数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乙班原有人数相当于其中3份那么多。所以原来甲、乙两个班人数的最简比是4:3。
从上面两个例题可以看出,除了认真审题,真正理解题目的要求外,当题中的条件比较隐蔽时,要注意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弄清题中的条件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解题。
例5 把表面积是12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按常规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它的棱长。但这道题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一无所知,因此平均分成的两个正方体的棱长,更是无从说起。乍一看来,要求出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不可能的。对于这样的题,不妨先画个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我们进行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这个长方体可以平均分成两个正方体。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个长方体必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另外四个面是相同的长方形,而且长方形的长是正方形边长的2倍。于是我们可以画出如右的长方体图。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均分成的两个正方体的每一个面的面积的10倍。因此,正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是120÷10=12(平方厘米),所以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2×6=72(平方厘米)。
例6 把一个直径是2分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从上到下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一个和它体积相等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圆柱的表面积增加6平方分米,长方体的体积是()。
这道题从表面上看求的是长方体的体积,但因为这个长方体与题中直径2分米的圆柱体积相等,只要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也就知道了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所以本题实质上是求圆柱的体积。根据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要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因为题中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圆柱的底面积不难求出。但圆柱的高却没有直接告知,因此求出圆柱的高就成了解决本题的关键。根据题意可以画出右面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比圆柱表面增加的部分,正好是拼成的长方体的左右两个侧面。根据题中“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圆柱的表面积增加6平方分米”,可以求出左、右两个侧面的面积都是3平方分米。又因为每个侧面的宽就是原来圆柱的底面半径,侧面的长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可以通过3÷(2÷2)=3(分米),求出圆柱的高。于是满足了求圆柱体积的全部条件,可以用下式求出圆柱的体积,亦即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
2
3.14×(──)[2]×3=9.42(立方分米)。
2
从上面两道例题中可以看出,涉及到几何初步知识的填空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以便找到解题的具体方法。
总之,现在所见到的填空题,大多已不是可以根据基本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直接填写的题目。一道填空题中往往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概念的应用情况,有的甚至就是一道要求直接写出得数的应用题。因此需要在解题时仔细审题,弄清题中的条件、问题,并通过认真的分析、推理、判断、计算,才能正确地确定括号中应填什么。填空题的内容涉及小学数学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丰富。以上举例只能从一般规律上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解题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才能使我们的解题技能不断得到提高。
练习与思考
1.在算盘上用一颗上珠和两颗下珠组成两位数,这些两位数是()
2.用a、b、c表示三个自然数,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法则可以写成()。
5
3.0.7,43,0,1──,9,10.8%中,自然数的和是()。
6
4.1~10(包括1和10)中的合数,与3互质的数有()。
5.既有约数3,又能被2和5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把它分解质因数是()。
5
6.3──的分数单位是(),去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6
后等于最小的质数。
( )
7.( )÷4=──=0.25=5:( )=( )%。
20
2
8.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2──,另一个
3
内项是( )。
9.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与一个圆的半径相等,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与这个圆的面积之比是()。
8
10.被减数是──,减数与差的比是1:3,差是()。
15
2()
11.如果甲数是乙数的──,则甲数占甲、乙总和的───。
3()
1
12.甲数是乙数的1──倍,则乙数和甲数的比是(),比值是
2()。
11
13.24米减去它的──后,再加上──米是()。
66
4 2
14.一根绳长的──比它的──多绳长的()。
5 5
15.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个饼,每份是3个饼的()───。()
1
16.把甲车间工人的──调入乙车间后,两个车间人数相等。原来
5
乙车间人数是甲车间人数的()%。
17.甲、乙两工厂原有人数分别是1200人、400人。因工作需要从甲厂调若干工人到乙厂后,甲、乙两厂人数的比是5:3,乙厂增加了()人。
18.从甲城到乙城,一列货车要行5小时,一列客车要行6小时,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
():()
19.全班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出勤率成()比例。
20.一个圆的周长扩大2倍,它的半径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21.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
2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
23.一个长方体,它的棱长之和是60厘米,它的长、宽、高之和是()厘米。
24.由3个棱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25.把一根8分米长的圆柱形钢锭截成两个圆柱体后,表面积增加2.4平方分米,这个钢锭原来的体积是()。
26.9时30分时,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直角。
27.生产一个零件,师傅单独做10小时完成,徒弟单独做12小时完成。现在师徒二人合做,同时开始工作,完成任务时,徒弟生产了这批 ()零件的───。
()
2
28.学校体育组有足球和篮球共60个,如果把足球个数的──换成
5
篮球,那么足球个数与篮球个数的比是1:3。学校原有足球()个。
29.把两个长3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块粘合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木块的占地面积最小是()平方分米。
30.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一个体积不变的近似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28分米,高是2分米。原来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标签:正方体论文; 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论文; 圆柱体积公式论文; 填空题论文; 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