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成效评价论文_魏昕

急诊护理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成效评价论文_魏昕

(南部县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3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诊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6年8月-2017年2月期间接收的74例患者作为护理管理对象,以随机数字分组法将74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对照组37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37例患者均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预后情况及护理服务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后,急诊抢救时间、预后并发症率、住院时间相应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且组内患者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诊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同时,强化患者预后康复率与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069-02

The model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nalysis used in emergency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pattern.Methods Selected 74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from August 2016 to February 2017 as the object of nursing management, in a random digital grouping 74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of 37 patient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 observation group of 37 patients were given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mode, compared two groups patients prognosis and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of after intervention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nursing error rate, prognosis, complications,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atient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orresponding emergency treatment time and total patient care in the group service satisfac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in patients during this period,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P<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nursing risks management mod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level of nursing serv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enhanced recovery rate and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worthy of clinical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promotion.

【Key words】Emergency nursing;Risk management mode;Effect;Evaluation

现实中,急诊科室接收的病人多为意外事故伤害及突发疾病者,患者疾病类型复杂、多元,且病情较为急迫,通常患者机体、心理状态多呈现出不稳定趋势,导致临床急救医护工作开展面临较大的困难性,此前提下医护人员必须给予患者足够的重视关注,才能更好的强化护理工作成效。当然,临床医护工作质量作为强化急诊患者预后康复水平,降低机体伤害的关键,所以借助良好的护理管理模式及流程,对各类风险事件作出合理规避,强化护理服务水平,具有着现实必要性[1]。我院自从2016年8月以来推广实施了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为有效验证急诊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效果,本研究选取了我院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的37例患者及常规护理模式下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护理管理方案下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实施了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6年8月-2017年2月期间接收的74例患者作为护理管理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74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每组37例患者。观察组3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区间17~68岁,平均年龄(34.2±18.2)岁,病症类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7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1例,意外伤患者9例。 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区间17~68岁,平均年龄(34.2±18.2)岁,病症类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6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0例,意外伤患者11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对照组37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即采用传统抢救流程实施患者抢救,抢救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情况,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需给予不间断病情管护及常规药物护理措施。观察组37例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具体护理管理路径如下。

首先,科学构建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制度,通过构建护理风险管控团队,做好患者风险管理准备工作,针对不同患者拟定具体救治流程方案及护理管理模式[2]。并将内部护理人员纳入到团队内部,参与到护理管理方案可行性讨论,积极提出自身意见作出合理参考、改进,以此确保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全面性、合理性。

其次,应细化急救仪器、药品管理细则,针对多元急救药品作出定点、定类、定量的存放,并在使用后及时清洁消毒器械、做好药品剂量补充、复位,以确保后续使用具有足量保障。针对精密急求仪器的适用方面,护理人员需要严格规范操作,并在急救前做好仪器设备性能检查,使用完毕后及时复位存放以备后用[3]。针对以上工作情况,应由科室负责人作日常检查,确保责任管理到人,加强内部人员护理规范意识。

再者,需要做好护理人员工作分配,合理依托护理工作安排来加强护理服务质量。具体可安排高年资的护理人员与年轻护理人员一并开展急救护理实操工作,实行帮学代教,在工作经验交流过程中合理提升护理人员服务水平[4]。且为了有效确保急救护理工作质量,科室内部每月召开一次护理管理工作研讨会,对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问题作集中讨论,集思广益得出问题处理的建议,以避免工作疏漏影响护理成效。

最后,强化护理人员业务培训工作,提升护理人员业务、沟通能力,积极与患者、家属作出交流,促使患者及家属对救治流程作出全面了解,树立风险心理应对意识,减少医患纠纷问题出现。同时,注重提升护理人员职业素养,着力培养护理人员的突发事件处理、协调能力,通过应急能力培训及时处置危险事项,更好的配合医生救治工作,降低患者风险发生率[5]。且日常内部针对护理人员可科学应用量化评分机制展开工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计入到护理人员年终考核范畴,以此将工作质量同绩效相挂钩,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及积极性,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1.3 评价标准

依据我院急诊护理工作考核标准实施2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水平评估,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同时,统一发放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水平、护理服务态度、语言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共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3级指标,护理服务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卡方检验对比结果;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对比结果行t来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对比

经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本研究2组患者的各项护理指标对比可知:观察组37例患者中,抢救成功患者35例(94.59%),预后并发症患者3例(8.11%),患者急诊救治平均时间(24.42±8.21)min,平均住院时间(19.24±7.21)d;相比对照组37例患者中,抢救成功患者31例(83.78%),并发症患者6例(16.22%),患者急诊救治均时(25.38±9.14)min,平均住院时间(24.11±8.35)d。综上内容可知,除急诊救治时间外,观察组患者其余指标均相应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率对比

本研究2组患者护理服务总满意度对比可知:观察组抢救成功的35例患者中,持十分满意态度者21例(60.00%),满意者12例(34.28%),不满意者2例(15.72%),护理服务总满意度94.28%。相比对照组抢救成功的32例患者中,持十分满意态度者11例(34.37%),满意者15例(46.87%),不满意者6例(18.76%),护理服务总满意度81.24%。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差异对比,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救护理工作开展中,患者具有着较高的护理服务配合需求,若护理人员不能有效根据患者病情,实时了解护理工作隐患问题,极易导致患者难以依托有效的医护工作,降低护理风险因素。当然护理风险的产生,与护理管理制度、护理人员专业素养、患者自身原因存在一定关系[6],为了有效减少此类护理风险,现实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十分必要。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是通过预先完善护理管理制度,明确预见急救护理过程中相关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接诊、救治至后续护理各环节工作的统筹部署,通过以患者为中心拟定科学的护理管理措施,并借助护理方案可行性分析,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护理服务方案。同时,护理管理实施过程中,也通过有效的护理准备工作要求,对患者抢救所需的药物、器械物品管理细则,做出了细致界定,本着急救用品无小事的理念,确保了各类急救器械物品的使用规范,加强了患者的急救支持水平。且针对急救护理流程,对护理人员工作做出了综合要求,依托以老带新的模式,确保了护理人员实践经验的提升,并借助定期的护理工作问题反馈,避免了急救隐患事项。日常,还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培训,强化督促护理人员形成了良好的风险应对意识及处理能力。通过有效沟通降低了护患交流不足所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下降问题,通过多元护理管理措施的紧密衔接,为急救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救治环境保障,发挥了急救护理管理工作的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干预后,组内患者各项护理指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且患者护理服务总满意度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表明了急诊护理过程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的价值,可有效强化医护工作效率同时,借助良好的护理业务水平改善护患关系,值得后续综合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文芳,黄尚瑜,邓敬仪等.人性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医药前沿,2015,5(26):200-201.

[2]段晓青,赵辉,樊晓珂等.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3):465-466.

[3]谢晓霞,李政.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0):217-217.

[4]杨萍芬,何澪云.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1):196-197.

[5]路红梅.人人质控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2014,(8):40-41.

[6]周艳,欧阳丽颜,苏湘芬等.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3):621-623.

论文作者:魏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4

标签:;  ;  ;  ;  ;  ;  ;  ;  

急诊护理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成效评价论文_魏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