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期望的形成、作用和把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父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父母期望的形成
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据我国一些城市的调查表明,幼儿父母期望子女在学业方面达到大学毕业以上程度的达95%,初中毕业生的父母期望子女升学的有95.5%,到了高中这种情况达99.4%①。这是父母在子女受教育等级上的高期望,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对职业等级的高期望:98%以上的父母希望子女将来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经理、干部和教师等。是什么原因使父母们具有这样的期望呢?
(一)父母的社会需要与期望
从人的活动有其动机和目的性出发,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社会需要与期望关系十分密切。
中国古代社会父母抚育孩子是为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和增加劳动人手等,也希望孩子成龙成凤。龙凤在这里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们权力的富贵的象征,到了近代成龙成凤的内涵已大大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有“人上人”的成份,但已复杂得多了。现代人养育子女的观念“除了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刺激性、权力、经济效益、道德和性的标准外,还有自我延伸感、创造感、成就感、能力感和社会比较竞争等”②。自我延伸感意指有了孩子会提高父母的责任感、忘我精神,并促进父母自身的意愿等在后代人身上体现。不管是让孩子继承父业的,还是因为有补偿心理让过去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通过孩子来实现的都是如此。通过当父母,帮助儿童成长和发展,父母可感到一种快慰、产生创造感、成就感和能力感。许多父母尽心扶植子女,为孩子所取得的每一进步而欢欣宽慰便是为了这些。孩子的成就可以被父母用来同他人的孩子相比以评价各自的成功与否,并从中获得高度的自尊和满足感。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切都比别人好,什么都比别人强的攀比心理也是不适当的。这些原因反映了父母们的社会心理需要,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学识和思维,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构思、规划、设计和安排,这就形成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在孩子还没出生前就可能产生的,并且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个成长时期。“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说这种期望在所有的父母身上具有普遍性。
(二)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价值趋向
在孩子尚幼小的时候,父母最关心的是他们的生命和健康,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开始关注他们的社会化发展和经济上自我维持的行为能力,这包括孩子的学业成就、道德品质、智能结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职业定向、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我国目前的父母对子女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和职业定向了。为什么是这样的呢?社会学家认为一个人教育程度的高低可以影响个人社会职业地位的升降,以学业年限为主的教育升等是以体脑劳动比例多少为主的职业升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各个国家受教育愈多的人愈容易获得好声望的工作,“我国这方面的情况也证实了教育资格与社会职业的正相关规律③”另一方面,职业评价也影响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职业所需专业素养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否具有高经济收入或工作自由度大等是职业评价的主要内容,而为选择这种职业就需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学历。所以“教育动机和就业问题决定着学生的流进和输出,制约着他们的成败,因而也就控制着人们进入或离开教育领域④”。当然随着社会条件和社会舆论的变化,父母期望的标准会不同,如从文革期间的参军热到文革后的上大学、出国留学、艺术专长和经商热即反映出父母随社会而变的时尚性价值趋向。
一般说来,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价值趋向标准是与其价值观念密切相关的,如果以行为学家斯布兰格的六类价值观来探讨父母期望中的目标或对孩子将来从事职业选择的意向的话,以知识真理为中心的理性价值观期望孩子成为科学家;以形式的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美的价值观期望孩子成为艺术家;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政治性价值观期望孩子成为管理者、领导人乃至政治家;以群体他人为中心的社会性价值观期望孩子成为教师、医生、律师等一些以他人为直接服务对象的人员;以有效实惠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观期望孩子成为实业家或富有者;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期望孩子成为文人学者或思想家。当然这六种价值观并不是绝对单一的,可以是一主多辅或兼收并蓄的,也就是说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会有多种价值体现,并且随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显示、实施和实现的。再者,父母期望中的目标水平还存在着不同的程度或层次,不是说所有的父母必然期望孩子成名成家,但却可能是期望让孩子具备某些有价值的素养。
父母期望的作用
许多学者对父母期望与子女成长的影响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其作用是十分明显和重要的。
(一)父母良好的期望会转化为子女的成就动机增强其自信心
成就动机是人类特有的后天形成的动机,是一种根据适当的标准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内驱力,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每个人的事业都起着推动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当孩子遇到新异的刺激时会产生探究行为,问一些“什么”、“为什么”等,这有助于形成孩子求知欲旺盛的认知内驱力。当孩子入学后所形成的取得好成绩,或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倍加努力的内在力量,称作自我提高内驱力。孩子为达到父母的标准和期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等人的认可,以搞好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被称作附属的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成就动机。
教育学家认为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它使父母对其子女的态度保持一定的心理倾向性。父母对子女的较高期望带有一种隐蔽的强化作用,它通过其子女的知觉和投射两种心理机制,使他们或在自觉意识水平或在自发无意识水平上受到良好的激励,之后又通过日积月累的反馈作用,子女就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家长的关切和信赖,并时时将自己与父母期望的形象相比较,从而使求知求学的热情,刻苦努力的意志品质和不断进取的自信心均得到增强,并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影响着他们的成就和个性品德各个方面。当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德面貌也反过来作为原因,调节家长对他们的期望水平,“因此,家长的期望水平,被认为是一种与学生的学习志向,努力程度和学业成就构成正反馈的有力因素⑤”。
(二)父母期望会强化父母的教育行为和更关心孩子的事情
期望是作为个体行为的动机之决定因素而起作用的。一般说来,父母期望高低表现在教育孩子的行为上也有高低之分。较高期望的父母往往更多地对子女的成长、成功和成就关心,投入时间精力和花费钱财支持子女,甚至以培养孩子为生活中极大的乐趣和要事,并为此作出自己个人的某些牺牲。从许多成才者身上我们是不难看出这些的。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被告知他们只能期望在某些就业层次中谋求职业,他们可以学会某些技能并达到某种水平,在特定的时期上学读书,为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作好准备⑥”孩子的行为若与父母期望发生矛盾时,可能会招致反对,受教育者一般很难使自己的行为违背家长的期望,其“行为被塑造或被制止,差异仅仅在于社会性的期待上⑦”。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在其《发展青少年的才能》中,通过对卓有成就的钢琴家、游泳健将、数学家这些大体代表艺术、运动和认知技巧领域的人才的研究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早期兴趣的培养和把他们的能力提高到非凡的水平,给予孩子不断激励和支持与使他们成功地走向辉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国内学者认为,家长期望和对子女的关心行为对孩子学习成绩和品德面貌的差异影响都极为显著。如果以考上大学、考上中专和中学毕业后即就业这三种不同家长期望水平来考察,家长期望考上大学的学生,其学习成绩和品德等第普遍高于期望考上中专的学生,后者又普遍高于家长期望中学毕业即就业的学生⑧。
现代家庭中的父母们应该抱有对孩子健全发展的良好意愿和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这对社会的进步有重要意义。不能简单地把父母让孩子学习器乐、声乐、表演、绘画、书法等艺术科目,让孩子学习体育运动项目或其它专长,让孩子升大学、出国留学深造等,以讥讽的口吻说成是“望子成龙”。目前我国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和热情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方面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也使新一代置身于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心理氛围之中,有着成才必需的外部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父母们的期望不高关心不足应与期望过高关心过度同样引起重视,这可以从此类家庭的孩子学业品行方面不思进取、失足乃至犯罪等情况来证实其父母低水平期望所造成的恶果。
父母期望的把握
“好心不一定办好事”、“强扭的瓜不甜”、“要求跛足的孩子成为足球明星是不现实的”。对于父母期望不只是要提高其中的目标价值,还有一个能否实现的问题。孩子是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变化的,父母期望也是动态的。到底该如何把握父母期望呢?
(一)父母为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自身条件
孩子的发展不是父母一厢情愿的事情。期望心理的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利用它就要充分考虑或准备这些条件。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价值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但因这一目标牵涉到的是孩子的发展,那就不能不考虑孩子的生理、认知、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能力等。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注意儿童在各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抓住有利的机会,适时引导教育,坚持不懈,既使孩子得以充分发展长成人才,又使父母的期望得以寄托和实现。另一方面,父母们还应看到“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也就是说随着儿童的发展,他们的自我世界逐步完善,会出现自己独特的兴趣、意愿,甚至是自己寻求的期望。尽管它们有时可能和父母的目标相左,那也应审时度势,尊重孩子,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条件,帮助其成才。如果不是这样,只一味地因父母自己的喜爱来要求孩子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就,当孩子不能达到这些要求时,又对子女实行强迫压制,给他们带来不快甚至逆反心理,这不仅可能影响父母和子女间关系,从而会破坏亲情这种家庭教育中重要的维系力量,并限制孩子们在别的领域发挥特长取得成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明了人的发展具有多方位的广阔前景,在我国目前改革开放各方面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更是如此。
父母期望的实现不只与子女实际才智水平有关,而且也与家长自身素质和家庭现有条件有关。如期望子女学习成绩优异问题,父母一味地埋怨孩子没有好好学习,却找不出为什么成绩上不去的原因,自己无教育能力来帮助孩子,又没能给孩子树立起勤奋好学的榜样,没有培养起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甚至不能给孩子创造必需的物质和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形下却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这便是“超越性”期望。它往往使孩子感到高压、产生紧张和焦虑,对人格发展有害无益。
鉴于上述情况,有人提出父母要有适度期望。虽然从总体上看,家长的期望水平与子女的教育成就呈正相关,但对于每一个家长及其家庭教育来说,脱离子女实际和家庭条件的过高期望并不能奏效。目前有的父母存在着期望过高或不合理的情况。如“尽管北京儿童数学成绩优于芝加哥儿童,但中国儿童的父母其满意程度却低于美国儿童的父母⑨”可见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学业成绩期望水平高于美国父母。当然这里有个文化差异的问题。
(二)父母期望还要考虑社会需要和可能性
我国正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现代科学技术工作人员和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科学、医务、理论、文化、法律、外事、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的目标。父母期望与这一需要和目标吻合是必要的,但应看到各种人才的结构比例是不一样的,占大比率的是脑体中介的劳动者甚至是体力劳动者。如若大家都一窝蜂式去寻求一种职业理想,那么就会加剧它的竞争性,也就给子女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淘汰性,所以应适当考虑社会需要的人才层次和职位多少。
父母期望的实现还有一个可能性的问题。尽管我国人才需求量大,但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教育投入不是很多,加上历史和人口的诸种原因,教育规模和水平也不是太高。1992年初中毕业生有610万无法升入高中。高中毕业生中有近151万人不能升入大学。虽然入学大学生来自城市的比率高于农村,但城市中孩子欲上大学的也很多。1990年我国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为1.6%,加上成人高校为3.2%,而发达国家平均已达33%。目前,发达国家已使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我国短时期还不可能普及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即便是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计划到2000年18-21岁学龄人口大学入学率上升到8%左右,也远远满足不了所有人的大学入学要求,所以父母要做好子女的成才成名成家和做一个健康合格的普通劳动者的思想准备。
(三)父母期望应与实施手段相适应
父母期望确立之后,总要对子女提出诸多要求,有的明确,有的模糊,有的严格,有的宽松。一些研究表明,对儿童有明确的期望和明确的规定可使他们产生顺从行为。这类父母的子女攻击行为少,利他行为要比利己行为多,能力和能动性高于一般儿童。
对儿童提出要求实质上应是帮助儿童由他人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的发展。但是这种要求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对年幼和社会性成熟低的儿童来说实行适当的限制和约束可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但对于稍年长、自我意识程度较高的孩子来说,硬性的规定约束倒可能增加他们的反社会行为。
规范约束得太死或过于简单化对孩子的发展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为了安全起见,不允许孩子上街、走远路和到一些公共或社交场合去;为了发展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允许孩子有其它的兴趣和爱好;为了孩子的享受和幸福,容不得孩子吃苦受累去磨炼意志,甚至代为受过;为了父母的私利,反对孩子做助人为乐、积善行德等能丰富情感的事情。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会缺乏同情心、自尊心、道德标准内化差;缺乏自主、爱、好奇心、独立性和责任感;使儿童成年后容易丧失服从和依从,甚至会“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事与愿违。
父母期望实现程度对父母的情感影响很大,并引发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用一个公式来说明的话就是:情感系数=实现值/期望值。根据此公式,孩子的发展实现值等于期望值时,父母会感到不出所料,关心孩子的热情得以保持。孩子的发展实现值大于期望值时,父母会感到出乎意料和喜出望外,激发对这“有出息”的孩子支持鼓励的信心和积极性。第三种情况是孩子的发展实现值低于父母的期望值时,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不争气”,从而大失所望,遭受挫折,积极性下降,消极情绪产生,甚至对孩子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实施精神或肉体的伤害,引发出十分恶劣的后果。我国近几年曾发生多起父母因子女的学业成绩不高或在校行为不理想而将孩子惩罚致死的事件。一方面这可能与父母有较高的期望值有关,但更与他们对这种期望下所应采取的方式方法和对期望与现实的不正确认识有关。这些悲剧中暴露出父母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和手段的简单粗暴。儿童是成长发展中的人,理应得到尊重。现实中的确可以看到诸多的父母期望高,但苦于找不到合适方法的情况,如孩子学习成绩或品行不好,就说“你这笨蛋”、“你真讨厌”、“你怎么就不知道努力”等。殊不知儿童身上的行为结果是诸多因素合力造成的。
所以,父母期望的效果如何还必须经常作出适当的评价,也就是对期望实现度进行认识,以此来调节父母的教育行为,加强对儿童必要的指导。评价的内容包括孩子的身心特点和父母的期望是否相符;父母自身的能力、形象或榜样力量;对子女的发展予以在心理上、家庭气氛上、财物等方面的背景支持如何;家庭对子女形成求知欲的态度;子女的同龄人影响;家庭闲暇时间合理运用的程度;给子女创造的发展机会;对子女社会化发展和个性的影响等内容。评价的目的当然是看期望和实际是否协调吻合,找出问题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既使父母的教育方法有效实用,又使子女能入情入理地接受教育,改变自己。
父母期望的评价有时单凭家长本人恐怕难以做好,这就要充分发挥教育专家、教师和传播媒介的作用,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父母的素质,保证家庭教育对子女发展的正确导向。
注释:
①方富熹等,《北京市海淀区部分中学生学习负担的初步调查》,《教育研究》1990年第7期,第70页。
②(美)詹森、金斯顿著《怎样当父母》,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页。
③⑤⑧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61、511、509页。
④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序言,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⑥(加)阿瑟·克罗普利著《终身教育——心理学的分析》,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119页。
⑦(美)克特·W·巴克著《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2页。
⑨方格:《中、美儿童适应能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教育研究》1993年第4期,第69页。
标签: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