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责任意识;思维能力;参与精神;法治教育
根据教育部安排,初中政治课程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于2016年秋季正式启用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更名后的“道德与法治”与原来的“思想品德”不仅是书名上的差别,在编写的理念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从教材到生活的转换,从认知到行为的升华,这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更加契合。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紧密,新时期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元,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上要结合学生的成长发展特征,切实有效的落实新课改背景下“责任意识、思维能力、参与精神、法治教育”的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新课改下,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更加突出了“责任意识”的基本价值目标,并贯穿于初中学习生活的不同学段。笔者认为这其中还包括尊重和关爱。责任是一种价值取向,尊重和关爱则是一种人生态度。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公民是新课改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但是,新时期初中生受成长环境和时代特征的影响越发地追求独立、自由、个人利益,责任教育似乎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相抗衡,自然责任教育的教学难度和实质性教学效果成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新课改下有关初中生“责任意识”的基本价值目标应该需要任课教师花大力气去引导和强化,培养心中有爱、胸中有志、肩上有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公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一)融合心理学内容分析利弊,促进责任意识的启蒙
新时期的初中生相对于以往时代同龄段的学生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和鲜明个性,他们向往自由、渴望独立,身上烙印着“我就是我,我是不一样的烟火”的个性主张。因此,对于在信息社会化、文化多元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初中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如果仅仅是以单纯的正面说教是完全不具说服力的。任课教师在选取素材讲解案例时可以融合心理学中的诸多内容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比如:结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特征,对事态进行剖析,分析其中利害关系,特别是对学生群体本身和社会国家的利害关系,帮助他们辨清事理,权衡利弊引导他们辨析负责任和不负责任的后果,特别是不同行为后果带来的结果和影响,从而主动提升其责任意识,并在生活和学习中循循渐进地养成为一种责任情怀。
(二)叙述生动活泼的故事,加强责任意识的内化
生动活泼、情节精彩的故事与新时期初中生的天性吻合,教师叙述此类故事往往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在学生群体中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正面典型人物榜样的力量和类似经历的模仿和积极处理,尤其是叙述与教师本人相关的经历,其真实性和时代感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再加之当下网络中可在课堂上使用的热词、热段子、热表情包,对学生则更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任课教师需要对故事情节和主旨加以科学恰当的评价分析和观点引导,这样会更加突出“责任意识”的基本价值目标,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工具,以更加生活活泼的故事或者动画诠释责任意识的内涵,任课老师的授课应该与高中部严谨求真务实的授课有不同的风格,任课老师要紧贴教授对象的学龄特征,更加突出青春励志、朝气蓬勃的时代脉搏和人文气息。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课改下,政治学科关于“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这是初中阶段政治学科的一大重要的育人目标,具体表现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对此,笔者往往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去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一)关注时事,锤炼理性思维能力
新闻素材可以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搜寻并带到课堂上讨论的,也可以是任课教师根据当下社会热点新闻话题截取的视频或图片并带到班上一起观看并讨论。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课前3-5分钟的时间单独开设“课堂小演讲”环节,每节课指定1-2位同学分享自己最近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并在全班范围内抽取3位同学对演讲话题、观点进行辨析补充甚至反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是新课改下的道德与法治课更有深度和时代的气息,第二则是为了让学生走进社会,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素材尽量是带有不确定结局的新闻,这样可以自然地将孩子们带入到那种不做简单“是”与“非”判断的对话之中,将思维能力不仅仅局限于非黑即白的层次。
(二)探究学习,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是与其逆向或批判性思维有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想了前人所未想或走了前人所未走的路,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衡量一个人思想认识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新时期的初中生喜欢在学生小组内讨论多过老师让他上台独立地面对观众演说,所以根据他们特有的喜好习惯,在批判性思维核心素养课程的培养上可以注重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让学生们在与他人的思维交锋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再来可以提升他们对于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不仅能够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
三、 闻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
初中政治学科既不是一味的说教也不是讲条条框框的大道理,它包含了各式各类的教育主题,比如:步入新学校适应新环境珍惜初中生活、学会和享受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与交往、懂得在社会生活中维护权利和履行义务等,这些教育主题占新教材中的绝大多数,其实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生活,遵守社会规则和秩序,学习参与学校和社会生活的方法,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培养和践行公共生活的参与精神。因此,将学生由书本上的感悟带到实际生活中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总结凝练基本价值目标,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则是落实“参与精神”核心素养的可行道路。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意识
现阶段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能力导致了他们不可能随时在生活的点滴中感悟素材并从素材中提取现象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所以对于“参与”类教育主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40分钟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并剖析人物行为的内心心理,再对情境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观点之间进行PK,最后在与同学的思维火花碰撞中激发新的思路和凝练育人旨要。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一定要选取学生身边发生的熟悉情景,不能和学生有距离感,陌生感;其次,课后需要教师对学生总结出来的观点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利弊分析并表态哪种更优更恰当,引导学生合情合理的参与公共生活,落实“参与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善用第二课堂,增加参与机会
虽然说初中生现在的学习压力没有时间和条件让他们在正常行课期间离开学校开展实践活动,但是周末假期的时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生活感知社会。而如何巧妙利用周末假期,让他们既能在参与中感悟,又能得到实际的学业效果。笔者认为则是要在课外作业上下功夫。传统的课外作业专指完成书本配套的练习册或教辅资料、学案等书面纸质作业,而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深刻落实“参与精神”的学科素养,课外作业就不光只是书面纸质作业,要将“参与精神”的学科素养融合到课外实践中,比如:“步入新学校适应新环境珍惜初中生活”教育主题的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拍一段小视频在班上与同学们分享;“学会和享受学习”教育主题的课后作业可以让同学们课后主动收集常识性知识问题在班级上进行小知识抢答赛;“学会与人合作与交往”可以让他们在与人交流过程中自主总结人际交往经验在拿到班级分享;“懂得在社会生活中维护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教育主题课后作业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素材总结凝练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等。
四、为人为己讲道德,法律法规均可依
全民普法和守法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依法治国的核心要义,法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是国家的长期性基础工程。以往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法律知识只是穿插其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更名后的“道德与法治”,不仅使初中生政治学科中的法治教育部分更加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将推动初中德育教育的全面改革乃至全社会法治理念的全方位提升。新课改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越发地体现了“法治精神”的核心,对此,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如下方式的探索:
(一)深化教学内容,夯实法律知识基础
法治类教育主题主要集中在初三毕业年级,初中生有了两年的知识积累,法治类教育主题可以以专题式课堂进行教学。在专题素材的选取方面,初中三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结束时期,学生会面临多种选择,同样也会遇到多种烦恼,而这些烦恼或是突发情况则是法治类专题教学的最好素材。另外,社会时事热点、影视电影中的部分桥段,比如:环境教育人员可将行政执法机关办结的环境污染行政处罚案例、民事纠纷调解案件、电视剧《欢乐颂》中的噪音扰民司法解决案例都可以变身为使学生有感有悟的素材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喜闻乐见,以此来夯实法律知识基础。
(二)借助外力,增强法治思维训练
在法治类教育主题中任课教学者同样也可以多元化,任课老师不光可以是校内政治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国家司法部门的相关普法宣传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专业人士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的遵法和守法,特别是专业的法律人士他们拥有着比校内教师更丰富的执法经验,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效果往往会更加真实。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远程直播法治教育类节目与法制类教育节目搭建“法治精神”的交流平台,利用周末在老师和专业普法人员的带领将学生们学到的法律知识带进社区带进千家万户。可以说,如果能做到校内教师和校外专职普法人员的有机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精神”核心素养的落实会起到触类旁通、兼收并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景堂.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和基本理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年第8期:33-36.
[2] 张晶.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能力素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 梁江涛.道德与法治 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热点观察,2016-05:38-42.
论文作者: 谢雯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法治论文; 学生论文; 初中生论文; 初中论文; 教师论文; 作业论文; 素养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