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导师制在农村寄宿制高中的德育教学有效性探究论文_栾燕燕

成长导师制在农村寄宿制高中的德育教学有效性探究论文_栾燕燕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第六中学 264319

摘 要:成长导师制在德育教学方面的效用尚未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本文将以农村寄宿制高中的实践教学为背景,对“成长导师制”的德育效果进行拓展,对成长导师制在学生德育教学的有效干预效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成长导师制 农村寄宿制高中 德育教学

学生的成长导师制理论起源于英国,后国内教育学术界对该理论进行引进并进行实践拓展。高中成长导师制主要依托于高考形势的不断更新,体现了对常规教育模式的补充创新。本文将对成长导师制在农村地区寄宿制高中的德育干预作用进行分析,以提升教育界对成长导师制德育教学效用的认识程度。

一、成长导师制在农村寄宿制高中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1.农村寄宿制高中教学形态之特殊化。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之下,农村地域的原住民为寻找可观化收入,大多进入经济更为繁荣的城市地带谋求发展。部分学龄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接受教育,而遗留下来的儿童则成为留守儿童。在初高中衔接阶段,部分优秀学生因生源争夺离开农村进入其他学校就读,更有部分学生因学习效果不佳或辍学或者进入中职院校,这就使得农村寄宿制高中的生源情况不容乐观,数量与质量均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

2.高中生群体年龄特征之阶段化。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性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往往心理敏感而又极为脆弱,渴望他人耐心倾听又羞于表达。农村地域的寄宿制高中生群体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常年的父母角色缺失以及自身知识与认知水平的有限性,决定了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初步向成人转型但同时又带有稚嫩娇弱的必然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若未及时得到来自教师方的及时关注,他们很有可能会走上消极厌学、离校辍学的错误道路。

3.寄宿制学校教育面貌之不平衡性。不同于走读制学校,寄宿制学校在常规教学之外还承担了为学生提供住宿饮食的后勤责任。但同时,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升学率追求又决定了其必然还是将教学成绩置于首位,在后勤事物中对学生的集体管理等德育干预力度较小。农村地域成长导师角色的有效引入,无疑能够助当地寄宿制高中的德育教学一臂之力,引导学生以纯净健康的心态完成高中学业。

二、成长导师制在农村寄宿制高中德育的策略性探讨

深入推进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农村寄宿制高中的实践,对提升农村地区寄宿制高中的德育教学质量有着极为显著的效用。为实现导师成长制在寄宿制高中的德育效果最佳,当前学校适用的一系列教育策略有待调整与更新。具体可从教育界、学校管理层与教师个体几个维度切入。

1.教育界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关注成长导师制的德育功能。细致观察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可知,现阶段导师制在寄宿制高中德育教学的开展进程仍属于雏形阶段。教育界需充分认知到成长导师制在农村高中寄宿生群体德育工作的应用有效性,鼓励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高中教师制定下意识、有效化的德育教学策略以实现学生群体的德育素质提升。成长导师制比常规化德育教学途径更能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干预,这一教学方式在德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能够真正实现导师角色对学生群体的德育功能,以细雨无声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独特个性的有效激发,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与拓展。

2.学校管理层应勇于打破桎梏,实现导师成长制的效用最大化。国内的成长导师制大多将学生指导放置于精神生活、学科素养、生活自理等各具体化维度,将不同的教育目标分置于不同导师处,以此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教育目标。但在农村寄宿制高中,其在德育维度的教学实践尚未得到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与支持,部分教师甚至对此持怀疑态度。成长导师制在中国教育背景下的定性已表明教育界试图进行针对性、多样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努力意识。成长导师制的德育教学实践对农村地域寄宿高中的有效性应用需要学校管理层的不懈努力和大力支持。

3.教师个体应合理定位导师角色,细致把握学生思想状态。这意味着,教师应重视课堂授课之外的“导师”角色,清晰界定这一角色的职责所在。由于社会人文环境的差异性,农村地域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成为寄宿生群体,在面临各类学习、生活方面的疑难问题时,倾述对象较少。教师应敏锐感知、及时把握学生面临的潜在问题与可能障碍,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引导学生倾述所遇困难疑惑,为学生提供合理化的解决性措施。此外,教师也应充分重视“导师”角色的度,合理定位与把握“导师”这一不同于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独特角色,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既要避免过度关心也要避免过度疏离的态度。这一原则的合理把握,方能有效实现导师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引领与促进作用。

三、小结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对传统化教育教学的创新定位与有效转型,农村地域的寄宿制高中教学,更应充分利用导师角色以细致具体的人文关怀态度关注学习个体的特质性面貌。这一教育制度的有效实践,需要社会各界教育力量的不懈努力,如此方能激励学生形成更为理性的道德理念与自我认知感,为学生成才成人、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白丽丽 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配置研究——以民乐县四所学校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2。

[2]樊金鹏 白守东 农村寄宿制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成因[J].新课程导学,2018年,1期。

论文作者:栾燕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  ;  ;  ;  ;  ;  ;  ;  

成长导师制在农村寄宿制高中的德育教学有效性探究论文_栾燕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