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摭谈论文_李高宝

初中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摭谈论文_李高宝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651100

摘 要: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并不是可以自发而深刻地进行,必须经过有效的强化才能得以充分开启。因此,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精心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拨动学生心底的情弦,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与感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学生 情感体验 摭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现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善用教材,挖掘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例如沈复笔下《幼时记趣》中那一片童稚之情,朱自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观沧海》中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挖掘文本的情感内容,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

二、设问铺垫,激发情感

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的巧问,以自己的理解去激活学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如美国的麦·莱德尔所说:“他应该通过我的眼睛对我的情绪施加影响,在他没有使我看到能触动我心弦的东西之前,他不可能对我的情绪施加影响。”老师施加影响,不是告知,不是灌输,不是奉送,而是点燃,是激活。如教学鲁迅的《故乡》时,上课之前,我让同学们先说说自己童年里的伙伴,说说他们之间的趣事。再让大家说说文中的“我”小时候和闰土的关系怎么样?在文中这对伙伴由于驶向不同的生活轨道,长大了之后两人的关系有了怎样的变化?若干年后,同学们也会因为个人际遇及家庭的改变而产生生活上的差距,那时的友谊会发生改变吗……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自然由小说中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生活,完成一次文本与读者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中不是聒噪的鸟,而是充当启蒙者的角色。你的语言应该像孩子在丛林里散步时所听到的远处的钟声,使情境变得生动,而不是破坏这种美感。《孔乙己》中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 孔乙己是在狡辩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不是狡辩,他是认真的,他不是那种巧言令色会说会道的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你看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书籍是读书人的,孔乙己需要它们,他下意识里就觉得这些东西是属于自己。而孔乙己为什么偷丁举人的,大概是读书人在有权势的人面前心理不平衡的体现。

三、品析语言,体味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品析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加强对情感的体验。品味是对课文中特定语言环境中字、词、句的感悟,它不求深刻透彻,只求大意,以领会语言所传出的情味。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通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眨呀眨的。”的描写,春天的景象在朱自清的笔下形神毕现,恰似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可见斑斓的花色,近可闻低吟的蜜蜂,上有翻飞的彩蝶,下有眨眼的野花。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想象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使学生与作者对春天的美好感受和喜爱之情产生共鸣。再如鲁迅的《故乡》中“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教学时,我抓住“枯草”、“断茎”、“抖”这几个词,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些词语蕴涵的情味,领悟到这些平实的语言中表现了故乡衰败不堪的景象,体现主人公回故乡的悲凉心情。

四、巧妙点拨,激发情感

文章中的情和义紧密相连,学生不懂语文,就不懂语情。教师应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思、情愫和情怀。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1.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不尽相同,或奔放、或低沉、或热烈、或婉郁、或急促、或舒缓……有的是一种基调贯穿全文,有的是多种基调交错更替。2.每篇课文都有一个基本的感情基调,如《沁园春·雪》的豪迈雄壮,《明月几时有》的浪漫洒脱,《钱塘湖春行》的清丽淡雅,《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教师能因情解文,学生才能因文悟情。其次,教师的启发和点拨要饱含深情,力求避免课堂语言的平铺直叙、烦琐抽象。要以情发声,需豪放处则豪放,应低沉则低沉,要因文而宜、因情而设,让情感之泉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

五、展开联想,拓展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完成教与学的互动。教学中合理利用联想,能拓展学生情感体验的空间。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让学生联想相关描摹春天的诗文,作一次横向比较。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有声的春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有情的春天,“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赏心悦目的春天……春作为被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的,憧憬的。学生对春天也会油然而生出赞美热爱之情。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引导学生联想同学们现在的实际生活,谈谈同学们自己的父亲,作同题作文《我的父亲》,比较父爱和母爱的区别,体会作者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父子深情。从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细节,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为自己所做的平凡琐事。但是时代毕竟前进了,爱的表达方式可以更丰富些,除了必要的联想,可以让学生回去做几件事:1.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爱你。”实在说不出,写在纸上。2.做一件让父亲感动的事。3.重写《我的父亲》,让父亲写评语。这样的联想及参与,让学生更深地了解父亲,对课文中父亲的背影所包含的父子深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麦·莱德尔 《现代美学论文选》.孙越 等 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P14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4]《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第7期。

论文作者:李高宝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4月总第2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1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摭谈论文_李高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