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世贸组织门口的中国民族工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贸组织论文,站在论文,中国论文,门口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踏上这片土地,历史的巨笔将凝重地记录下这一年里发生的足以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事件。也正是这位睿智的老人用他曾经两度做钳工的双手,彻底地推开了中国久已关闭的厚重的大门。
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中国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看看摆放在大大小小商店中的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那些在条条公路上穿流不息的大小车辆,比肩接踵忙忙碌碌的人群,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姑娘们绚丽的衣着和她们脸上那洋溢着青春的璀灿。或许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创造了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得需侧目而视的奇迹。自此,中国人终于开始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繁荣。但是,在繁荣的主旋律下人们似乎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确实,古老的中国似乎由于外国商品和外国公司的大量涌入一夜间嗅到了现代化的气息。青年人纷纷走出国门到外面去看个究竟,留在国内的天才少年们也纷纷“跳槽”就职于IBM、MOTOROLA等跨国公司。 他们要看一看,感受一下西方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青年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他们没有过去,只有未来。他们的目光总是向上的、向前的。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把今天正在恣意享受着的父辈们创建的成就与那些更发达、更繁荣、更夺人心魄的西方世界做横向比较。
于是就产生了对今天中国人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的不同看法,一些人从中感觉到忧虑是否是有道理呢?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她的智慧足以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是沉重的、落后的,沉重落后得即使今天创造了奇迹也没能使我们具备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下的实力!或许这就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在面对今天的成就时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的根本所在。那么究竟缺少什么呢?还是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头看一看已经取得的成就中那些曾经被忽略和掩盖的事实吧。
一 国货与洋货
十几年来,我国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中,纺织品出口无可争议地伴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纺织品的大量出口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保留剧目。不是吗?一千多年前那条由汉人张骞开创的横贯欧亚大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贸易之路不正是以丝绸来命名的吗?我们的祖先应当比现在的我们更加自豪。那时,一匹匹西方人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造得出来的精美丝绸缠裹着先进的技术和灿烂的文明源源不断流向中亚和西方。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而今,大量的纺织品出口却再也不能支撑住我们的自豪了,因为早已成为夕阳产业的纺织业技术含量实在是太低。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近十几年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我们出口的是什么样的产品呢?是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等家用电器,这些产品因为技术含量相对较小而在发达国家被视为夕阳工业,发达国家的机电产业早已进入了生产计算机和高清晰度电视的时代。还有那些因为缺少深加工而只有相对低很多的附加价值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出口贸易,发达国家正是用我们提供的这些原料和比我们高得多的技术生产出令我们的年青一代羡艳不已的商品。
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
那么,我们换回来的是什么东西呢?是波音飞机,是豪华汽车,是奔腾计算机,是名牌服装和化妆品。而这一切恰恰是青年人构想中的繁荣的基本内容。这些融会了当今世界顶尖智慧和技术的产品的生产曾经并且现在仍然拉动着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有利于所有的国家,但是这种贸易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是否是最优的?在世贸组织谈判中,西方国家让中国拆除所有的藩篱,据说这种国际间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对于所有国家都是最优的。确实,翻开任何一本国际经济学教科书,人们都会发现,自由贸易理论总是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缪尔森这些经济学巨匠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1776年,斯密出版了那部奠定了现代经济学基础的著作《国富论》。在书中,这位苏格兰人首次用贸易自由化思想向当时占有统治地位的具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重商主义贸易思潮发起了挑战。之后,十八世纪初叶,他的衣钵继承人大卫·李嘉图又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进一步论述了开展自由贸易会给所有参加贸易的国家带来利益,即使这些国家中包含那些在任何方面都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国家,这就是所谓的比较利益学说。本世纪4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论证了在包括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在内的8个条件下,只要实行自由贸易, 不同国家的工人工资等生产要素价格都会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是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定理。通俗地说,如果中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将和美国工人相等。
正是这个著名定理的结论使人们对自由贸易产生了种种美好的憧憬。设想如果中国和美国都实行自由贸易,中国人用服装等纺织品去换取美国人Microsoft公司的软件产品, 结果是:中国纺织女工将与美国微软公司职员得到同样的报酬,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美好得使人们忘记了任何定理都是由前提假设与逻辑推论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
几十年来各国在世界市场上角逐、竞争,不断升降沉浮,旧的贸易格局逐步打破,新的贸易格局正在形成。国际商品市场更是瞬息万变,一日千里,旧的商品不断退出,新的商品源源进入,商品结构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变。
二 中国扮演的角色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世界市场已把各国经济纳入全球大循环之中。在由国际经济大循环搭建的舞台上,中国经济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可以肯定地说,不管这个角色多么重要,那决不是主角。
那么,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制造生产在中国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有着现代工业骄子之称的汽车工业曾经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现在位于上海的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桑塔纳厂年产不过30万辆,位于湖北十堰的神龙轿车与天津的夏利轿车年产不过十几万辆,奥迪轿车更是只有几万辆的生产能力。且不说中国轿车工业在国产化道路上艰难的跋涉,即使实现了100%的国产化, 以这样的产量又怎能起到拉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前进的作用呢?
装点着我们绚丽生活的服装、化妆品等消费品工业,发达国家的商人们只用了他们那些享誉全球的品牌和我们急需的少许资金就占领了中国相当大的一部分市场并赚取了高额的利润。
那些作为现代工业文明最高标志的计算机与通讯器材、航空工业在中国的厂商不是外商独资就是合资的,这些产品的绝大部分零部件几乎都依赖进口,国产化率小得可怜。
恰恰是这些产品的零部件和品牌的国产化能够带动和提高中国国民经济整体技术水平。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水平相对还很低的时候,中国的那些纺织工人们,那些站在显像管生产线上的工人们,那些从事生产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的工人们必须艰苦劳作,大量出口以换回那些汽车、飞机和计算机,那些构成青年一代意想中繁荣的基本内容的产品。
然而,有人会说,这不要紧,只要我们加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参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实行自由贸易,中国同样可以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繁荣程度。对此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加以阐述,这就是所谓自由贸易理论。
回顾历史,人们不难发现,当技术水平不同时,教科书中的定理和结论就不再成立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与英国之间的贸易可谓是够自由的了,然而中国种植茶叶的农人们并没有获得与英国鸦片商人一样的报酬,即使在十九世纪自由贸易时代,英国的非熟练工人获得的报酬显然高于他们的爱尔兰同行,连西方经济学们也不得不承认定理的整套假设包含许多严重背离现实的情况。
事实上,被经济学家公认为对贸易自由主义最完整的诠释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告诉人们的是,在生产要素不流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技术是给定的且各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同时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完全竞争。而现实中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则是,各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是不同的,从而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各个国家的技术发明得到传播和应用,而在这种以技术差别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或无代价地向其他国家提供新的技术,而是基于对新技术垄断的竞争。马克思在讨论国际贸易问题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原理,即商品在国际间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各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即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技术水平的国家可以用更少的劳动获取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的更多的劳动。因此,在对技术垄断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并不会使各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同,反而会使各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扩大。让我们来看在技术水平不同甚或差异巨大时,实行自由贸易的结果又将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设计一个简单的例子,看一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以中国和美国为例,两个国家之间生产要素是不流动的,并且技术水平不同,美国人具有先进的技术,人员素质相对较高,比较而言更适合于生产那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如计算机。中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人员素质相对较差,更适合于生产那些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比如服装等纺织品。如果在两个国家之间进行自由贸易,必然是中国人用纺织品换取美国人生产的计算机,直接的结果是中国的纺织品价格上涨,美国的纺织品价格下降;同样,中国的计算机价格下降,美国的计算机价格上升。同时,两国可以重新配置资源,中国人用更多的人力、物力生产纺织品,美国人用更多的资源生产计算机,通过贸易,两个国家都得到了好处。然而,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不要忘记我们是在技术水平不同的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的,这样的贸易对技术水平的增长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技术水平的增长取决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水平与人员素质,这就引出了两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其一是美国的产业结构水平相对较高,可以在生产计算机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更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从而技术的整体水平增长更快;中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水平相对较低,只能在生产纺织品的基础上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因此,无疑技术水平增长更慢。技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意味着用更少的人力、物力生产更多的产品,结果是中国人不得不用相对更多的劳动换取美国人相对更少的劳动。
另一方面,从需求角度分析。经济学中有一个叫做需求收入弹性的概念。一般说来,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增加的速度相对较慢,而由新的技术所生产的新的产品则随着收入的提高会有更大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收入的增加,对低技术含量产品的需求会萎缩,而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会增长更快。由于发达国家国民收入水平很高,而且通过不平等的贸易会增加的更快。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出口到那里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品和机电产品面对的是一个逐渐相对萎缩的市场。而发达国家出口到中国的高技术含量的汽车、飞机、计算机、名牌服装和化妆品具有更广阔、更有发展前景的现实与潜在市场。从而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条件逐渐恶化。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劳动力资源转移的结果。通过贸易,美国可以把生产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劳动力转移出来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这就意味着人员素质的提高,而中国则应当把没有贸易时生产计算机的劳动力转移出来一部分来生产纺织品。可笑的是这一结果使得王选教授的弟子们不得不去向纺织女工们学习如何操作车库,难道这不意味着人员素质的下降吗?
通过自由贸易,我们可以获得短期的利益,但是长期的代价却是如此的巨大,中国人必然不能接受,自由贸易又怎能在两国之间进行呢?
看来在技术水平不同的条件下,自由贸易之路是行不通的。
那么,实行完全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否行得通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那种高墙坚垒以邻为壑的政策只能招致对方的报复从而引发贸易战,结果是对阵双方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自由贸易行不通,保护贸易也不行。看起来似乎我们处于两难境地。
事实上,自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贸易自由主义取得了对重商主义的决定性胜利,从而确立其主导思潮地位以后,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主义孰是孰非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自那时起,每个国家无不从自身利益出发交互使用着两类截然相反的贸易政策。当今世界整体技术水平处于绝对领先的美国、德国与日本都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过贸易保护政策,并且至今还留存着浓郁的味道。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当一国实力远远超过他人的时候,更希望贸易自由化,反之当实力明显不如别人时更希望通过保护贸易来扶持那些本国尚处幼稚期的产业。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利益出发,如果将实力对比与采用不同的贸易政策联系起来,我们又似乎看到其中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西方有一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不仅道出了合作中的真相,似乎也明白地说明了之所以采用不同的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
当各个国家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贸易战时,各国领导人也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由于过分的保护引发了贸易战,于双方都不利,于是便有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进而发展成为以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为最高教义的世界贸易组织。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在一定规则管理下通过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的方式,对此人们寄予厚望,希望该组织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规范贸易秩序,协调贸易关系,最终实现那个由亚当.斯密开创的在全世界实行自由贸易的理想。
然而理想终究是理想,实现理想的道路却是那样的崎岖坎坷。就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前后的几年里,在某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又重新抬头了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的名句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实现自由贸易理想道路的漫长和艰难。
如果把自由贸易当作获取利益的手段,结果只能是背离自由贸易之理想。
对此,中国人有着自己的理解。
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没有任何交易障碍的大市场,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市场的有效机制在全球合理地配置资源,从而得到更多的产出,无论国籍,无论肤色,无论种族每个工人都获得同样的报酬,这样的世界大同当然是好的。但是,必须注意到实现这个理想取决于一些先决条件,尽管现在还不能穷尽这些条件,至少我们知道了其中重要的叫做“技术水平相同”的基本条件。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强权压力,在两个或者几个整体技术不尽相同的国家间进行自由贸易不可能形成和保持一个长期的稳定状态。如果这个命题成立,它的逆反命题当然成立,那就是在没有强权压力情况下,如果在若干国家间形成和保持了一个长期稳定的自由贸易状态,那么,这些国家间的整体技术水平必然相同。
既然如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务之急是迅速地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期望在不久的将来逐步达到与发达国家之间形成和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自由贸易状态。
无疑,一国整体技术水平的增长取决于该国产业结构水平,也就是说产业结构水平为整体技术水平的增长提供了基础条件。近几年来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希望通过学习、改造和消化由外资裹挟而来的先进技术,迅速地提高本国产业结构水平。同时在引进外资和竞争机制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尚处幼稚期的民族工业,努力使其提高技术水平,因为只有它们才是中国经济最根本的依靠。一旦将来的某一天,中国经济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持平时,就有条件形成和保持一个长期稳定的自由贸易状态。这一切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这正是对本国经济、本民族经济、从而也是对自由贸易这个共同的美好理想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三 发展才是硬道理
无论国际经济、国内经济的运行多么纷繁复杂,任何稳定状态都可以概括为各种思潮、各种力量对比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一种均衡的标志。人们正是在一种均衡状态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对比下建立另一种新均衡状态的过程里求得发展和进步的。
同样,世界贸易旧秩序的瓦解,新秩序的建立也正在从一种均衡状态过渡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一次次的谈判,一次次达成协议无不是在新的条件下寻求新均衡状态的结果,世界贸易便是这样进行的。“制裁和报复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任何贸易争端都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中国外贸部部长吴仪在1997年2月2日中美第五次纺织品贸易谈判协议达成后这番耐人寻味的讲话道出一个真谛:与其吵吵闹闹地大打贸易战,损害双方的利益,不如老老实实地坐下来认真地寻求那些双方都认可的均衡点,这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中国那些日夜操劳的部长们,总理们殚精竭虑地调合鼎仪,每日寻求着那些最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均衡点,问题是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来确定从一个均衡点不断地跳到下一个均衡点的发展道路呢?
中国的那位睿智的老人,那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把握住了这个生死攸关的命脉,“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在哪里?硬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于是便有了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我们的企业家们,今天,当面对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外来力量的巨大压力时,在呼唤有效地保护民族工业、保护国产品牌时,是否认真地考虑过唯有技术水平的提高才是民族工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否也如总设计师一般把握住了那个硬道理呢?
我们的政府官员们,在你们制定各种政策时,是否考虑过由于条件的改变,可能导致均衡点偏离预想的目标转移呢?
我们要说: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技术水平才是根本目标,引进竞争机制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然而,今天在民族工业与国产名牌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救声中,我们是否认真地考虑过可能恰恰倒置了上述目标与手段的本末呢?
提高整体技术水平的关键是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引进外资的目的也在于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实际上,国际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在原理上是相近的。正如国际贸易是通过产品的交换来获取新技术的成果,直接引进外资则是直接引进国外的技术在本国生产,从而提高本国劳动力的技术素质和技术水平。但是,国外投资是通过对技术的垄断直接利用被投资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来获利,虽然被投资国能够享受高技术的产品,并能够从跨国企业学习到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并不能提高整体的收入水平和技术水平,因为跨国公司获取利润的前提是对技术的垄断和利用低廉的工资成本。因而,试图通过引进外资来赶上世界先进的技术水平是困难的。必须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与外资企业竞争,以形成一种制衡力量,这正是国际间的垄断竞争所需要的,唯此才能打破外资对技术的垄断和对市场的控制,更快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只有民族工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工资水平和收入水平才能够提高,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们必须在自由贸易、引进外资竞争与保护贸易、保护民族工业之间寻求均衡点。
我们必须在改革内部体制与对外开放之间寻求均衡点。
如果把这些不同的均衡点以时间为序连接起来,似乎就可以看到经济发展的羊肠小道,有人更形象地把它比喻成一刃魔鬼刀锋,说明任何的偏离都可能导致堕入万丈深渊。但是,以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完全可以冲破这个魔鬼刀锋的桎梏。
如何实现从现实的均衡点向下一个更有利的均衡点的跳跃,这取决于力量的积蓄和技术水平增长的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