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地位与竞争力_世界历史论文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地位与竞争力_世界历史论文

亚太地区华人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太地区论文,竞争力论文,地位论文,华人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海外华人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世界历史横向联系加强与扩展的视角,结合华侨在南洋与华工在北美的不同遭遇和处境,立足现实,展望海外华人为促成“亚太世纪”的来临必将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从世界史看中国移民

只有“打破历史上形成的那种单纯从中国角度看待华侨的旧观念”,“把近代中国移民史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即从世界史角度开展研究”,才能“对华侨、华人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①

世界历史,简单概括地说:有经有纬。经,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纬,就是世界各地区横向联系的加强与扩展。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他在《资本论》及《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把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手工工具阶段、机器阶段和自动控制阶段。与之相适应,出现三种社会形态:Ⅰ,以自然经济和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最初社会形态;Ⅱ,以商品经济和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形态;Ⅲ,实行计划产品经济,个人全面发展的、具有极大自由个性的未来社会形态。②关于未来的社会形态,即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说:“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③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发展分为三阶段的学说,即“三形态说”,集中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唯物史观的精髓。如今,它已成为中外许多学者剖析世界历史和当代世界各国复杂的社会问题最为犀利的理论武器。一般认为,形态Ⅰ当然包括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结束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形态Ⅱ虽然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实际上指的是整个商品经济时代。从总结中、苏和其他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建设经验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也属于商品经济阶段,形态Ⅱ应当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④这种对于商品经济的新认识,对于重新评价海外华侨与华人经济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商品经济和海上贸易,就不会有海外华侨。

从横向联系看,马克思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⑤就是说,人类历史并非自始就具有世界全局的意义。历史之所以成为世界史,其自身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农本经济足以支撑幅员广袤的帝国,但由之分泌而出的、可以起沟通闭塞作用的商业贸易,却远不足以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突破闭塞的作用。”⑥历史上最早产生于西欧的资本主义,从1500年起,随着“地理大发现”开辟的新航线,先后侵入全世界的各个主要地区。马克思写道:“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⑦在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初始阶段,商业资本“产生过压倒一切的影响”。⑧得到西欧各国政府重商主义政策支持的商业资本,作为一支打通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彼此闭塞的力量,远非东方封建国家处于农本经济附庸地位的商业可比。商业资本主义经历16、17、18三个世纪的发展,导致18世纪后期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接着,欧美各先进国家也都在19世纪前期进入了工业资本主义阶段。机器大工业造成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空前急剧增长,“由于需要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资产阶级就不得不奔走全球各地。它不得不到处钻营,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⑨工业资本主义这种无可遏阻的扩张力,“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⑩在它的支配性的影响之下,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11)

就在西欧商业资本主义闯荡全世界(16至18世纪)和欧美工业资本主义支配全世界(19至20世纪)这两个阶段里,与全世界出现空前规模的洲际人口大流动相对应,中国先后出现了两次海外移民高潮。据国内侨史专家估计,16世纪后期海外华侨当有15万人至20万人;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增加到100万以上至150万人;1949年世界各地华侨总数已超过1,000万人,其中95%分布在东南亚地区。(12)而在同一历史时期里,全靠吸收外国移民才得以建立和强大起来的美国,在1950年拢共只有15万华人,如果撇开夏威夷,那就只有117,629个华人。(13)为什么中国海外移民在东南亚和美国的发展状况如此悬殊?岂不令人深思!

二、商品经济与南洋华侨

不论从外国史还是从中国史的角度看,海外移民与商品经济同样地源远流长。在外国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为证。在中国与南洋关系方面,远的不说,《汉书·地理志》关于南海丝绸之路的记载已为中外学者所熟知。西方学者根据在苏门答腊、爪哇和婆罗洲发现的墓碑石刻和相当多的墓葬陶器,断定“中国殖民者或商人早在汉代必定已在印度尼西亚居住”。(14)

“宋代的经济文化在当时来说是世界文明的高峰,经济实力很大。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这时的文化是整个封建时代最先进的。”(15)在科学技术上,宋代有活字印刷术、火药制造和制炮术、指南针的改造三大发明。这三大发明促成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真可以和当代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使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黄金时代”相媲美。指南针(水罗盘)的普遍使用和造船业的发达,使载重数百吨的海船可以直航日本和东南亚各地,形成以中国为中心从东北亚各国到东南亚各国的古代西太平洋贸易网。(16)北宋末年(12世纪初)朱彧《萍洲可谈》说:“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17)这种满载陶瓷器的海舶,就是北宋商人来往东南亚各地的货船,足见贸易之兴盛。由于中国陶瓷通过南海航路得以远销西亚、北非和欧洲,外国学者又美其名为“陶瓷之路”。(18)

如果说,宋代以前中国人移民海外始终稀疏,那么,宋代开始情况大变:中国移民到东南亚的人数颇为可观而且源源不断。这种情况,侨史专家已经引用许多中外古籍做了充分的论证。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和南洋的海上贸易、经济交往频繁发展”。(19)当时东南亚各地仍然基本上停滞在封建领主制或更为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商人和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给当地带来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生产技术,颇受各族人民的欢迎而得以植根当地。再加上前辈专家早已指出的族缘、地缘种种有利因素,从宋代开始直到近现代,“过番”(到南洋去)就成为广东、福建沿海人民生计没有着落时的共同出路,不断地补充了开发东南亚的劳力。

从16至18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殖民主义者先后闯入东南亚,为西方资本的原始积累开拓了新的领域,肆意掠夺,给当地各族人民和华侨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们惧怕土著和华侨联合起来反抗而不断排华,其中以1596、1603、1639、1662、1686年西班牙殖民当局对菲律宾华侨的五次大屠杀,和1740年荷兰殖民当局镇压爪哇华侨造成红溪事件最为惨烈。可是,在这个时期里东南亚的华侨人数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差不多增加十倍,原因何在呢?现在看来,最主要原因在于西方殖民者东来以后,把原先属于地区性的西太平洋贸易网,日益纳入一个世界性的贸易网络,造成东南亚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世界性贸易的发展既刺激了中国人民以更大的热情出洋贸易,也刺激了东南亚的开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谋生的机会。而侵占东南亚的西方殖民当局之所以非但不能把华侨斩尽杀绝,反而继续大量招徕华人,这是因为“华人具有三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他们携带欧洲市场所需的中国商品;(二)他们是欧人得以立足南洋大部分生活用品、技艺的供应者;(三)把当地产品纳入世界市场有赖于华人的中介作用。(20)

三、世界移民与北美华工

1840年鸦片战争,“满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英国的大炮“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21)中国从此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正像资产阶级使乡村服从于城市一样,它强迫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农本经济国家服从于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强迫东方服从于西方,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了。(22)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一百年间,中国海外移民累计超过1,000万人,约为前三百年移民总数的十倍,劳工取代商人成为移民的主体,而且不止到东南亚,足迹遍及全世界。这种情况,若按照老一套,把“国内经济破产,民不聊生”列为首要原因,难以服人。必须看到,资本主义经济根本不同于以前的商品经济,它把人的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流向,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很多学者在考察国际移民的时候,把移出国和接纳国双方的因素联系起来,认为它是移出国的推动和接纳国的吸引共同作拥拿结果。这种“推”、“拉”理论,体现了世界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依照“推”、“拉”理论看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移民问题,“拉”的因素才是首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当时,西方殖民者开发东南亚、拉美、非洲和澳大利亚需要大量劳工。可是,就在1830-1870年,在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下,英国、法国、秘鲁、葡萄牙、美国、荷兰和西班牙都先后宣布禁止贩卖黑奴并废除了奴隶制。于是,英、美等国殖民者便使用“苦力贸易”强拉中国劳工前往各地填补劳动力的真空。劳工中虽有一些自愿出国者,然大多数系被拐骗、掠贩而去,被称为“猪仔”。苦力船又挤又脏,与早期的非洲奴隶船情况一模一样,因而很多人病死途中。幸存者到目的地后又复受牛马不如的虐待,须操艰苦不堪的劳役,境况与奴隶无异。殖民主义者为把奴役劳工合法化,称之为“契约劳工”,并威逼清廷签订一系列有关条约,承认英、法、美等国在华招工的权利。

据估计,在1850-1900年这50年间到海外的中国劳工将近300万人,其中100万人惨死,30万人残废。(23)由于贩卖“猪仔”是秘密进行的,“猪仔”的数目难以确知。因此,作为“猪仔”输入东南亚各国共计有多少?说法不一,有的说“有数十万人”,也有说“至少有100多万”。(24)

美国方面有移民局的统计,从1852-1884年进入美国的华人共有288,678人。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规定十年内不准一切华工(熟练的和非熟练的)移入美国,并禁止所有在美华人加入美籍。因此,1885-1889年入境华人拢共只有216人。(25)1883-1889年每年约有一万以上华人离美。1890年美国华人人口总共只有107,488人,此后逐年递减,至1940年为77,504人。1943年12月罗斯福总统废除1882年以来的排华法案,华人得以归入美籍,并准许每年华人移民数额为105名。因此,至1950年才有华人117,629人。(26)分析美国排华,当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作为有色人种的华人,在白人至上的美国遭受种族歧视。

四、战后变化与前景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以原子能、液体推进剂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大革命,发展到今天的高技术推广应用到几乎每一个经济领域,促使战后25年来全球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并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发展的最终结果便是,“在1955-1980年间,世界总产值(所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用不变美元计算,实际上增加了两倍。在那25年中,虽然世界人口从24亿增至44亿,全世界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还是翻了一番”。(27)

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高科技资本主义阶段中,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紧密。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生产过程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现在,除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即先进工业国生产制成品,落后农业国提供原材料)之外,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部门内的水平分工(即横向分工,最终产品是由许多国家生产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有了显著的发展。今天,世界市场已经连成一气,绝非19世纪中期那种只是“一个轮廓”的世界市场了。

战后以来的新科技革命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全面性,它要求多种学科综合发展。高科技开发不是表现为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技术飞跃,而是表现为成批涌现的技术群在相互作用,相互依托和相互渗透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它需要人数众多的专家学者贡献自己聪明才智。战后每年成千上万来美国留学的中国大中学毕业生恰好赶上这种机遇,他们普遍做出了让美国社会人士刮目相看的劳绩,其中最为杰出者荣获国际科学界最富声誉的诺贝尔奖金,而且不止一两人!因为当时美苏冷战国际格局造成他们有国归不得而变为美籍华人。

据统计,1960年美国华人总数237,292人,1970年435,062人。70年代后期,由于越南排华、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等缘故,从大陆、台湾、香港、印支等地来美的新移民急剧增加。1980年美国华人总数806,027人,1990年为1,645,472人。其中高科技人员、学者、科学家3万多人。(28)可以说,战后半个世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一代移民的到来,的确改变了华人在美国的形象和地位。

东南亚华人的遭遇与美国华人不同,地位不稳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摆脱欧美的殖民统治、开始走上独立道路的东南亚各国,把华侨的存在视为当地民族主义的对立物,是当地走向民族独立的障碍。它们限制华侨的就业范围,加重华侨的税收负担,甚至以‘企业国有化’的名义没收华侨的企业,采取种种的方式来仰制华侨的经济活动。”(29)

在一系列排华措施未能获得预期效果,国民经济蒙受损失之后,民族主义者才逐渐认识到:原来华侨经营的商品经济,其购销网络“像血管一样地”密布城乡各地,是本国经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根本不能像对待西方殖民资本那样将它消除出去。因此,从60年代开始,东南亚各国政府先后调整对华人经济的政策,与华人资本合作。华人经济逐步获得复苏和发展。

面对已经连成一气的世界市场,生意实在巨大,利润实在诱人,一些有远见的华人资本家率先组织大企业集团,实行多元化经营。经过20多年的奋斗和经营,今天东盟国家已涌现了成百上千的华人企业集团,约40%的外贸由他们经营。在泰国的七大银行中,华人有五家,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拥有资产在亿元以上的华人企业集团有20多个。不过,从整体看,华人企业大多数仍以中小型为主。

笔者认为,充分肯定华人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是必要的,但不能夸大。所谓“美国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智慧在华人的脑袋里”和“相对于欧美华人社会所享有的‘人才库’之誉而言,东南亚华人社会有‘钱库’之称”的种种论调,都是背离事实的。从美国和世界的角度看,3万华人专家,数目的确很小。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材料,在过去的30年中,世界大约有70万名专业人才移居美国。成为当代高科技发明的故乡的美国,其方针政策是从全世界搜罗优秀人才。至于华人在东南亚的财力问题,1990年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企业集团郭氏兄弟家族财富为50亿美元,1991年和1992年印尼首富林绍良家庭为25-35亿美元,与199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资产为1,802.4亿美元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而且,到目前为止,东盟各国的华人企业集团尚无力从事高科技的开发。顺便说到中国本身,泱泱大国,经济上却十分弱小。邓小平说得好:“所谓‘亚洲太平洋世纪’,没有中国的发展是形不成的。”(30)“现在人们都在议论二十一世纪是太平洋世纪。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太早了,我们还需要五十年的努力。”(31)促成“亚太世纪”的来临,对华人来说,既是任重道远,又是责无旁贷、复杂艰巨的历史使命。

注释:

①丘立本:《从世界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移民问题刍议》,《世界历史》1986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7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60页。

⑥吴于廑:《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从地图看世界历史行程)前言,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6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9、361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9、36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页。

(12)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1页;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侨史研究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13)[美]宋李瑞芳:《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7页;陈依范:《美国华人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323页。

(14)[美]V·珀塞尔:《东南亚华人》,《中外关系史译丛》第2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页。

(15)吕振羽:《中国历史讲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5页。

(16)何芳川:《太平洋贸易网与中国》,载《世界历史》1992年第6期。

(17)朱彧:《萍洲可谈》卷二。

(18)[日]三上次男:《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19)陈碧笙:《南洋华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20)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110、111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348页。

(23)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历史研究》1963年第1期。

(24)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48页;梁英明等:《近现代东南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2页。

(25)[美]宋李瑞芳:《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第49页。

(26)陈依范:《美国华人史》,第323页。

(2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一部新的世界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4页。

(28)梅伟强:《美国华侨华人社区经济的变迁》,第12、14页。

(29)[日]李国卿:《华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标签:;  ;  ;  ;  ;  ;  ;  ;  ;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地位与竞争力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