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体验设计:戏曲文化融入城市公共艺术探索论文

交互体验设计:戏曲文化融入城市公共艺术探索论文

交互体验设计:戏曲文化融入城市公共艺术探索

刘淮兵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00)

摘 要: 现代数字技术对文化空间、公共建筑等公共艺术场所进行了改造,戏曲文化需要更多地融入公共艺术,提升戏曲文化与公众的传播和互动频次与质量。将戏曲审美精神融入公共艺术,开启城市公共艺术的戏曲互动体验设计,以艺术与人,艺术与环境,人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为目标,弘扬传统戏曲传统文化,构建能唤起公众情感的新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关键词: 戏曲文化;公共艺术;交互;新媒体

公共艺术(Public Art)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实施新政的时期,“自1983年纽约百分比艺术项目设立以来,在纽约市约有200件公共艺术作品被创作”,[1]反映了纽约市的多元性文化和它令人瞩目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的公共艺术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而兴起,公共艺术作品遍布城市的角落,随着质量的提高,无疑能反映一座城市的影响力和艺术性。戏曲在解放后繁荣发展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改革开放后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当下急需更多地引入综合艺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数字虚拟博物馆、地铁空间等公共艺术场所进行改造的潮流,增加戏曲文化与大众的交流接触成为必然。要拉近戏剧艺术实践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根本无视中国自己的戏曲是不行的”,[2]中国现当代戏曲研究理论家张庚说。如何理解传统戏曲的特征并寻求与公共艺术的共通之处,便成为研究者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让戏曲艺术与城市生活体验互动起来,便成为公共艺术创新和戏曲艺术探索者的共同课题。

一、戏曲文化在公共艺术中的表现

戏曲艺术要重新构建吸引力,需要更大的环境氛围支持,而公共场所是最大公众集聚区,在公共艺术里注入戏曲艺术,让大众随处可见,既能摆脱戏曲影视和舞台上的局限性,又能让两者产生互动,一举两得。虽然我国各地也在公共艺术空间构筑中或多或少地融入戏曲元素,但始终也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保护与发展、文化与技术等诸多问题。

(一)戏曲艺术在公共艺术传播中缺乏广泛度

我国戏曲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戏曲博物馆建设与展陈研究。1985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专业的戏曲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随后陆续有1986年的苏州昆曲博物馆,1997年的北京戏曲博物馆......21世纪发展起来的……苏州戏曲博物馆新馆,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博物馆,浙江嵘州越剧博物馆,佛山粤剧博物馆等。”[3]博物馆在初期展示时以平面媒介为主流,展板加实物为主要展示方式,后来博物馆添加了数字虚拟博物馆的理念,展示内容通过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如2008年上海戏剧学院创建戏剧博物馆,并推出数字博物馆的虚拟作品《粉墨丹青》。

不得不说,黄梁是一个好男孩。他的父亲在官场叱咤风云,但他却简单纯真。当然,我们的交往是地下式的,这一点是我提出来的。黄梁不解地问,林林,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年轻人谈恋爱,你未嫁我未娶,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最后,小编还是要提醒一下,食品药监总局给予贝因美爱加幼儿配方奶粉“0001号”的殊荣和肯定,再加上价格定位都在300元左右主流价格带,相信在高品质的保证下,以这个价位,未来母婴店选择贝因美爱加定能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

二是在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建设。“1984年北京地铁2号线西直门、建国门、东四十条站先后进行了以壁画为艺术形式”[4]的创作,2012年在地铁6号线中段区域,车公庄站设置《彩韵》和《生旦净丑》,把主题内容定位于京剧人物造型来展示北京传统文化。2014年 “京昆折子戏戏曲人物画系列”文化列车项目将《游园惊梦》、《霸王别姬》、《昭君出塞》、《秋江》、《昭君出塞》等36出经典戏曲图文介绍贴于车壁和拉手上,既是普及国粹,又为乘客带来轻松文艺的乘车体验。2015年5月陆续启动“京剧、昆曲、越剧、沪剧、淮剧、评弹”六大剧种的戏曲系列文化列车、文化长廊等公益展示栏目,展示了戏曲知识、代表剧目和艺术家,较大规模地在地铁空间展示戏曲文化。

让旧的戏曲文化赋予城市文化新的意义。戏曲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但与社会大众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还比较欠缺,通过对城市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进行研究,结合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模式特征,研究戏曲、人和环境三者的互动关系。构建出符合人们文化层次及审美的融合艺术空间,构建城市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的桥梁,将公共艺术与数字技术进行叠加,营造一种全信息、多感官的交互式体验,全面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大到大型建筑景观雕塑,小到水池边、公园长椅都可以是戏曲文化在公共艺术空间的展示,但是在身边的公共艺术的传播中很多城市还是缺乏戏曲艺术这种形式,即便是具有戏曲传统文化的特殊城市,也是传播力度不够,交互质量不高,没能很好宣传传统戏曲文化,弘扬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没能让戏曲文化在促进城市公共艺术和城市文化内涵的提高中发挥作用。

(二)戏曲艺术在公共艺术的传播中互动设计不足

公共艺术是:“由个人或团体委托创作的位于特定公共场所的艺术品。公共艺术顾名思义是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与公众甚至产生互动的艺术。”[5]对传统公共艺术品而言,主要通过作品的艺术形态达到与人的零距离触摸,利用声音、光影等与人直观互动体验。对于新媒体的公共艺术品,可能除了直观接触之外还有游戏,益智等理性认识。一些世界驰名大学,比如哈佛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已经认识到人们对无关切身生活的科技本身不再感兴趣,而是对经过设计并可以给身心带来愉悦的用户体验科技更感兴趣。随着技术的成熟,理念的转变,设计者对对城市的公共艺术场所都进行了提升改造。“如由大众公司研制推出,并率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试运行音乐楼梯……这打破了地下空间沉闷冷漠的氛围,让乘客感受运动行径带来的快乐,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感。”[6]这种现代互动设计2011年被借鉴到南京地铁2号线学则路站中,后来互动也开始应用在戏曲相关的公共艺术中,在安庆黄梅戏博物馆“艺术看展 ”时,在展示墙内相应位置设有电子感应,当观众经过展板时,提供自动语音导览、视频导览,提供完整的展览信息。同时在互动区域,通过红外线感应器、投影与三维数字图像和触摸屏的结合,模拟观众穿上戏曲服装拍照,体现着公共艺术的趣味性、互动性及文化性的公共意涵。

随着我国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也逐步从单一的传统壁画向三维、从界面到交互多样化的转变,声效艺术、光艺术、3D艺术等一大批新艺术语言和新艺术形式出现在艺术文化中,但我国的互动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市域总面积11262 km2.地理位置在北纬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 之间.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 ℃,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地质上,株洲市地处湘东褶皱带,褶皱隆起与拗陷形成的构造盆地相间雁行式排列[16].市域内分布和出露的岩石地层主要包括: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前寒武系砂岩、板岩,中生代石灰岩[16].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典型金属矿床的有铁、钨、铅、锌、锡、铀、铜等,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17].故采矿、矿石冶炼等是区域内主要的工业活动.

2.戏曲介入公共艺术较少。博物馆,地铁、公园等公共场所展示与互动更是相对落后。展示方式落后,缺乏新意和感染力,也缺乏人性化方面的探索,使公众缺少互动体验,无法取得城市文化的深刻知觉印象。

更重要的是虚拟现实技术对戏曲艺术创新传播的影响。虚拟技术可以通过用户对相关程序设定的可操作性,体验到情感而乐于其中。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教师,在2017年制作了戏曲虚拟现实作品《挑滑车》中 “高宠大战金兀术”的段落,由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教师杜鹏担任主讲人,引导观众进入小剧场的化妆间、服装间、侧台口后,进入舞台观看表演,使观众能够通过特定装置,近距离“亲身”体验戏曲演员的后台上妆过程,脸谱、服装知识和表演观赏,整个体验内容总时长为10分钟以内。该作品在2017年5月在798艺术区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公开体验,约200余人次参加了体验,“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结论,对体验内容较为满意的约占90 %,…….还有部分观众认为,在体验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较为强烈的互动性,没有与体验内容产生主动的联系,仅仅是被动的听取讲解者的介绍……仍不能较为深入的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希望能够在互动性上有所加强。”[9]140

二、戏曲文化在公共艺术中的互动设计体验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大型机场、地铁、车站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出现高潮,公共文化场所不断涌现,戏曲文化需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戏曲艺术与公众有了各种互动体验,主要表现在:

1.公共空间设计与艺术分离。更多关注物质形态的表现,如公共艺术的材料、色彩、形态、工艺等,而不是文化内容;新媒体在电梯、广场、地铁等场所盛行,广告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强制性让群众接受信息,影响了文化艺术展示,缺少一定的互动与沟通,失去了公共艺术公共属性的设置意义。

火山,在我的记忆里总是冒着滚滚浓烟,火红的岩浆流淌出来,坐在电视屏幕前我就感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从来都感觉,火山对于生活在济南的我是遥不可及的,没想到去了一趟昌乐,竟然有机会与火山来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

(一)公共艺术对戏曲文化的容量储存支持

我国戏曲的种类繁多,曾有360多个剧种,到2005年还有260多个剧种存在。数字化转化和存储工程实现了历史时空的跨越“从敦煌遗存的戏曲古本,到最新编刊的“五十年百种曲”汇典;从金元戏曲壁画,到新建大剧院中的戏曲装饰画;从清代木版戏曲年画,到名伶剧照挂历。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戏曲剧本、戏画(含戏曲连环画)、剧照之类刊本,传入千家万户,难以数计。”[7]“中国艺术研究院已收到4万多张戏曲唱片、1.5万多小时的戏曲录音、2000多小时的戏曲录像”[8],对即将消失的传统戏曲起到极大的保护作用。戏曲艺术在公共艺术展示方面加强了交互体系,使用数字显示屏播放展示,可以交互的屏幕,后台数据库呈现问答的方式,选唱段,听唱腔,体现人性化设计;同时,加强了网站建设和网站的互动界面设计,现场演出数字化控制等,都是借助数字化储存技术加大对戏曲文化的推广力度和吸引力度。

(二)虚拟技术下的戏曲新动向

人类已经步入了虚拟现实和半虚拟现实的世界。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是一种综合计算机各种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仿真技术和立体显示技术等于一体的新技术。1994年,美国科学家P. CoiffetG.和G. Burdea在《虚拟现实技术》一书中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分别是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构想性(Imagination),常被称为虚拟现实的3个特征。”[9]136在《阿凡达》电影里,计算机“孕育”出现实空间中并不存在的虚拟人,在戏曲博物馆里,也采用了VR技术展示,如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虚拟出粤剧红船文化,穿越回百年前的广州城,身边穿梭着粤剧名角触手可及,有很强的真实感,这也体现了虚拟技术的交互特征。

3.戏曲文化数字化推广东西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城市侧重数字化互动,不发达城市侧重演唱体验和视听欣赏,公共艺术立体传播方式不够。既存在技术问题,也存在对文化的领悟不够等问题,从而影响艺术传承和产业的发展。如将这些问题解决,戏曲文化的互动传播将在城市的公共艺术中展现一个美丽前景。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流行艺术形态的跨界融合,使戏曲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城市公共艺术中传承和发展,让她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并可以与大众互动。但是,思维的定位,互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的新媒介应用,与个性城市的现实融合都是摆在艺术创新面前的问题,创新策略尤为重要。

(三)多媒体对戏曲文化的影响

多媒体在中国文化领域的十几年的影响,使得传统戏曲也借助现代媒介工具激发了创新活力,创作了不少戏曲舞台剧、电视剧、专题片等等;戏曲栏目《梨园春》、《叮咯咙咚呛》等创新栏目,给了戏迷和明星一个光彩绽放的舞台;戏曲动漫《朝阳沟》、《墙头记》、《戏鼠》、《石头记》等,呈现出中国式动漫风格。“微博物馆”和“掌上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的推广,各种视听传媒目的都是将观众重新吸引到戏曲文化中,积极参与互动。

新媒体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宣传,城市环境布置,带来的新观念和新技术挑战着传统公共艺术的设计理念,交互设计的趣味性、文化性、互动性成为基本出发点,让城市公共艺术为公众打开了视野,把戏曲艺术带入日常生活。积极探索公共艺术互动体验,都是为传播戏曲文化提供崭新的路径。

三、戏曲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互动应用创新策略

一开钻具组合:∅215.9 mm钻头+接头+∅178 mm无磁钻铤+∅178 mm钻铤+接头+∅159 mm钻铤+接头+∅127 mm钻杆;一开一扩钻具组合:∅375 mm导向正循环扩孔钻头+接头+∅178 mm 钻铤+接头+∅159 mm钻铤+接头+∅127 mm钻杆;一开二扩钻具组合:∅550 mm导向正循环扩孔钻头+接头+∅178 mm钻铤+接头+∅159 mm钻铤+接头+∅127 mm钻杆。

(一)开启戏曲文化融入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性思考

可以发现,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波纹结构的换热方面,对波纹管流动特性分析的很少。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采用Fluent对波纹管内流体流动特性进行分析。

在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将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融入到现代化的公共艺术中,并注重与大众的情感互动。在21世纪戏曲改革的前提下, “首先一定要工作者具有一个进步的戏剧以至艺术的观念。”[10]我们要尝试去体会浸润在戏曲文化中最显著的美学特征和美学精神,把它们提炼为一种富有审美意义的互动体验,具有视听的节奏感和写意性、抽象性的特征。例如城市夜晚的灯光设计,结合声光电等特技手段,展示了戏曲舞台的空灵之美,加以3D灯光、虚拟烟雾的舞台化处理,极富立体美感,使大众获得愉悦的体验。

三是城市其他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公园、社区中心、车站、地铁、电梯,政府大楼等建筑和空间的艺术,如古都西安皮影戏雕像,使人感受得到历史的痕迹;安庆菱湖公园黄梅阁和严凤英雕塑以及廊架、小桥和陈列馆等建筑成为推广黄梅戏和缅怀纪念严凤英的重要景点。以戏曲人物、戏曲故事以及脸谱等戏曲元素为内容,进行戏曲元素的展示、推广。

公共艺术不像园林景观,公共艺术要求的文化思考不只是美化,要给城市带来文化的理想,对城市新文化要有孵化作用。所以,如何将新兴文化行为赋予正确思考才是真正的方向。

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戏曲艺术,要吸收民族戏曲最精华的一面。视,多一份戏曲舞台的空灵之美,听,多一份戏曲的悠扬婉转!让人们不时从传统、记忆中找到自己文化中熟识的温暖,让戏曲文化的语境也印刻在大众心中,让人们在城市艺术和戏曲文化里一起奔跑、思考,多一份关爱以及对一切文化没有偏见的珍视,这正是戏曲文化融合公共艺术需要进行的文化思考。

(二)弘扬戏曲审美精神在公共艺术中的传播和应用

中国戏曲艺术可概括为“综合艺术’、“虚拟性”和“程式性”三个基本特征。戏曲“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却特别强……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循着虚拟的法则前进……离开了程式,戏曲的鲜明的节奏性和歌舞性就会减色,它的艺术个性就会模糊……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11]1-4这正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的审美精神。

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迅速崛起,从收获的效果来看,过度的商业化以及对西方文化艺术的追随,使传统文化被挤压在边缘,再加上传统戏曲文化与当下大众审美存在差异,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戏曲类公共艺术大多数是戏曲片断,不是一个戏曲艺术完整语境的独立呈现,不能领略如舞台表演语境下的独特魅力。新媒体融合下的戏曲艺术,它们的内在精神依然需秉承戏曲美学,遵循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2015年11月推出的游戏《王者荣耀》,在角色设计中加入戏曲元素,甄姬着戏曲皮肤出场,伴随“游园惊梦”一段昆曲念白: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哪春,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追。集戏曲表演美、色彩美、服饰美,唱腔美与一体,着实为游戏增色不少,体验者也乐意在公平竞技的同时体验戏曲的美,这也是戏曲艺术审美精神的体现。一部与戏曲相关的好作品与公共艺术结合,除了自身的影响,也会带来公共艺术那样广泛的影响,台湾漫画家林政德2012年12月与团队创作了3D动漫《粉墨宝贝》,向世界展示了昆曲的风采,人物造像吸取了戏曲行头、戏曲唱腔的美,大获成功。2017年6月举办了互动性的文艺展是一次多媒体创新和跨界结合的典范展出。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之巅观光厅,以现代建筑融入传统文化的美学新角度,展示昆曲艺术动画艺术,动漫、AR互动体验、周边产品、主题情景演出等,让参观者感受到不同的艺术展示形式,在632米的云端首次领略昆曲的非遗之美。为期2个月的展览期间,主办方更是策划了多个主题日活动,小朋友们可以通过手绘脸谱等多个互动游戏,增加与戏曲的亲近感,艺术展衍生商品均为限量纪念品,涵盖玩具、日用品、服饰等类别,致力打造戏曲文化旅游特色,将戏曲文化审美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深刻挖掘现代公共艺术互动中综合技术的应用

互动需要更多技术的支持。VR技术虚拟戏曲表演中的“手、眼、身、步、法”,完全由计算机设定虚拟角色,通过虚拟技术恢复失传剧目。观众可以观看学习,唱错了要被提示扣分,表演对了可以获得奖励,甚至可以和虚拟梅兰芳共同表演,多种技术的结合,让体验者既表演了,又欣赏了自己的演出,强调一种类似于真实的感受上的沉浸感。

屏幕与声效结合应用是利用感应器,经过一种检测感应到被检测的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变换为其他形式输出,实现自动的检测和自动控制的智能化应用性技术。如在广州岭南印象园里皮影戏互动设计,捕捉观者进入指定位置的行动,投影至屏幕,在另一屏幕中显示为皮影形象,分别以事先设计好的皮影戏程式化的动作呈现。让观众惊喜地对比出自己的皮影戏表演。还有一些益智类、角色扮演类、动作类等戏曲互动游戏,如川剧变脸与戏服换装,都是充分保留戏曲艺术的神韵,达到游戏消遣与文化享受的双重效果。

更高级的体验是通过大型高沉浸式投影屏幕、体感捕捉设备、虚拟现实头盔、可触摸屏等体验设备,AR 导览、全景展览等全新观展模式,让人们体验到新技术带来的趣味。互动并不是简单的事,借助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力量,借助公共艺术传播的形式,深挖戏曲艺术的互动体验,使经典文化重新绽放绚丽之光是未来戏曲艺术发展的趋势。

这位远房侄女不是别个,就是宝刚爹后来的婆娘香娭毑。香娭毑年轻的时候,可是南县远近闻名的美女呢,只因家里太穷,父亲患有严重的痰火病,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肺气肿,春天下不得冷水,冬天离不开火,药罐子不离身。母亲呢,小时候曾失足掉进水塘里,被人救起才捡了一条命,也不知是受了惊吓还是脑壳里真进了水,从此就变得呆滞了,常常外出找不着家。香娭毑为了照顾父母,不管谁来说媒不管男方条件多么优越,她都辞了。直到父母双双离世,她才点头同意嫁人,这一年,她二十有五。

(四)推进新颖创作形式的构建与发展

公共艺术自20世纪30年代把毕加索、费尔南德.莱热等立体主义变成了一种公共的、大型的公众语言之后,21世纪,日益发达的新媒体技术带来了视频、屏幕、摄像头等新媒介,创作的形式已经彻底改变,不再是仅使用钢铁、铝合金、林木、玻璃、青铜、大理石等材料建构,也不是仅文字、图案、色彩等文化符号的渲染,而加入了光电声的新形式。同时,新的构建手法,现代的思维理念,让创作形式五花八门,看点不断。

文丘里管同进气管的连接有串联和并联2种形式[16-17],综合考虑到柴油机台架的空间布局和文丘里管尺寸,选择串联的文丘里管系统见图2。

中国现代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主要问题就是呈现载体和创作形式显得单一,因此,创新就成了当前公共艺术发展的关键环节。例如灯光秀楼体投影展示,作品要融合建筑本身的故事内容与建筑特点,罗马尼亚国家大剧院经常作为映射墙展示投影作品,2018年3月,合作展示中国戏曲文化,其中一幅画面下方是典型的中国戏台,画面中央是一张脸谱,脸谱下方是戏曲演员背后的装饰旗,两侧飞舞如翅膀的图案是戏曲演员衣裳的装饰,这种写意式的意境表达方法,对戏曲元素的意象化、抽象化处理运用,使当地居民与他国游客对中国产生丰富印象。“新的表现形式,综合的技术和设备的存在,它们与剧本的文学语汇和演员的表演以及音乐节奏等多种因素相融合,才能共同达到戏曲舞台艺术的完美效果。”[12]要创新一方面,要改变我国的公共艺术设计中主要呈现载体还仍以传统的物质形式为主的方式,不让数字技术下戏曲发展之路变得束手束脚。另一方面,在充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不能过于片面强调”原汁原味”,要如梅兰芳在谈到京剧表演革新时谈到的“移步不换形”原则,重视戏曲传承上的创新创作。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不是随创作者个人喜好随意发挥的艺术,其创作内容及表现形式是反应公众的意志,是要符合大众审美层次的。深入研究戏曲艺术的元素符号、文化特征、审美特征,不仅可以充分的展现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也展示了城市文化中的多元性文化的一面,同时,戏曲元素在公共艺术的表现,对于戏曲文化的深度发展也起到反哺作用,可使申遗成功后的保护与传承的后续工作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国,相对于戏曲品种庞大的数字,公共艺术在这方面做的还很少,加大戏曲艺术和公共艺术融合的广泛性,提升戏曲艺术和公共艺术融合的创新性是大势所趋。当公共环境变美时,人就会与环境产生互动,为平淡的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活情趣。戏曲本身就承载着浓厚的情感,很容易与受众产生互动的情感,以恰当的互动展示方式引导大众对戏曲文化进行交流,是现代传播最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马钦忠主编.公共艺术的制度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 美国·澳大利亚[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11:202.

[2]《张庚文录.自序》.《张庚文录》第1卷[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03.09.

[3]王朝. 粤剧艺术博物馆主展厅人性化展示设计[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10.

[4]武定宇.北京地铁公共艺术的探索性实践──“北京·记忆”公共艺术计划的创作思考[J].装饰,2015,(01): 112.

[5]张宇.公共·艺术[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09): 28.

[6]孙佳娜. 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10.

[7]赵云波. 网络与戏曲传播刍议[J].中国戏剧,2018,(10): 52.

[8]刘荃.传统戏曲艺术网络留存的二律背反及其生存策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148.

[9]王晓宁. 虚拟现实技术对戏曲艺术创新传播的影响[J].戏曲艺术,2018(03):136-140.

[10]《话剧的民族化与旧剧的现代化》,《张庚文录》第1卷[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03.09:246.

[1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09:661.

[12]曹林.数字媒体技术对戏曲舞美创作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8,(20):10.

Exploration on the Interaction Desig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 with Urban Public Art

LIU Huai-bing

(School of Fine Arts, Anhu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Art,Hefei Anhui 2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 has transformed cultural space, public buildings and other public art sites,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 needs to be more integrated into public art, so as to promote the frequency and quality of propag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 and the general public. We shall integrate the aesthetics spirit of traditional opera into public art, open th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art traditional opera, tak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art and people, art and environment and people and cities for the target,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opera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so that we can construct the public arts space of a new type urban which is able to arouse public emo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 public art; interaction; new media

中图分类号: G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8(2019)05-0164-04

收稿日期: 2019-01-28

作者简介: 刘淮兵(1970-),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化艺术和美学研究。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戏曲文化融城市公共艺术之交互设计探索(SK2017A0841)

(责任编辑 李 维)

标签:;  ;  ;  ;  ;  

交互体验设计:戏曲文化融入城市公共艺术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