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学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践证明,通过“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指导者的教师预设或生成切合学生实际、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富有意义与挑战,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智慧发展。
一、“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含义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就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案为载体,学生在课前通过导学案先行预习,教师在预批学案的基础上,针对学案中反馈较多的问题引入或创设一些问题来引领学生质疑、思考,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在问题的解析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迪思维、体验情感,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有效互动、共同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心智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流程的解析详见表1。
二、“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应以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丰富、调整自己的见解。动机作用理论认为,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有效问题的投放有利于刺激情境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设置问题容易让学生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经过记忆、贮存、提取和迁移等过程,可以促进对地理知识的深加工,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三、“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案的编制
教学案是教师在充分研究课标与教材、集体备课、精选习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创造性成果,是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升能力的信息载体,是融合师生共同心智的学习方略。它的恰当选编与使用可以实现三个转变: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由讲授教学转变为点拨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因此,教学案的选编应体现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案的设计必须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条件,必须尊重学生并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信任感,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案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2)问题性原则应将知识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问题设计既要科学严谨,又要贴近生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凡是启而不发,或者是思考的“机器”动不起来,大都是由于问题设计不好而造成的。
(3)活动性原则设计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活动,而且所设计的活动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知识背景,活动的形式应丰富多彩,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可以开展阅读、辩论、演讲和实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4)适度性原则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把握活动、问题和练习的难度,又要把握其数量。否则,学案将是罗列问题和练习的讲义。我们对学案的编写提出了“五要五不要”的具体要求:一要有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要有教学目标;二要有针对重难点的练习,不要有学习内容表述上的重难点;三要有高考题的再现,不要有高考考纲要求;四要有让学生动笔的空间、针对问题的思考与拓展,不要有问题的完整答案;五要有对学生想学会学的启发引导,不要让学生有对作业的心理负担。
2.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问题设计必须与学生的思维挂钩,造就学生“悱”的心理状态。
(1)问题设计要明确要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要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知识检查的指导思想是既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了解自己教学的效果,这些都是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目的而确定的。
(2)问题要针对全体学生设置问题不要只面对少数学生,更不要先叫起学生再提问,而应该提出问题先让大家思考。学生答问时要耐心听完而不要中途盲目打断,有的问题教师可引导、提示、追问,但不要过长。
(3)要设计出问题的深度和梯度 教学不只是直接给学生以知识,还要唤起学生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愿望,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力求创新、出彩。
(4)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如果提出问题立即让学生作答,就会导致浅尝辄止,学生思维肤浅、不能激发思维、促进知识内化。
3.问题设计应掌握的原则
(1)具体性 设计的问题要简洁、具体、明了,对学生的思维导向准确,使其可以根据教材、生活经验和有关图文资料进行判断,直接给出答案。例如,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时,让学生观察南北半球图后,提出问题: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南半球呢?
(2)探究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思维含量,需要学生广泛联系所学知识,层层深入思考,甚至进行必要的比较、甄别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讲“巴西”时,介绍巴西为适应石油缺乏的国情,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用甘蔗生产酒精替代石油,酒精动力是巴西汽车工业的一大特色。此时,教师也可以给出以下问题:目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接近50%,为什么我国没有用甘蔗生产酒精来替代石油呢?可以用玉米生产酒精来替代石油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石油资源的消耗呢?
(3)递进性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是系统性较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分解的方式多设计几个问题,并使问题有一定的梯度,通过问题把学生引向深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例如,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时,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集中分布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为什么日本大量进口能源和矿产?发展经济,日本还有哪些优势?为什么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这些问题教师不能一次性投放给学生,而是要在学生讨论、分析、解决好前一个问题后再及时提出。这样,学生会不断地受到问题“海浪”的冲击,其思考的站位也会被“掏蚀”的越来越深。
(4)趣味性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性不是很强,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中的愉悦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驱动力。设计的问题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功欲,使学生在乐中做、玩中学,不知不觉中了解地理知识的功用与价值,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例如,讲“西亚”时,用海湾战争时的录像片段引入,提出问题:美国与伊拉克距离遥远,为什么会插手伊拉克与科威特的边界冲突?
(5)关联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往往存在纵向和横向联系。如果能够根据地理事象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设计问题,就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实现核心问题的突破。例如,在分析“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特点”时,可以抓住“干旱”这一气候特征设计问题:新疆距离海洋有多远?新疆的地势、地形有什么特征?新疆的河流水文有何特征?新疆的人口、城市和交通分布有何特点?新疆的农业发展有什么优势和不足?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图表(见图2)理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地理知识显得简约,富有概括性,避免繁琐。
图2
利用关联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让学生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推理、抽象、归纳和概括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更应积极提倡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问题最好能由学生自主提出,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大多直接来自其自身生活和直接观察。教学中教师注意到这一点,就能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增进合作,分享观点与智慧,进而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知识建构的过程。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三条线”贯穿整个课堂,即以问题为明线、思维为主线、发展为暗线。问题线包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思维线包括:引发感觉、促进思维、完成认识、形成体系;发展线包括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催生创新、实现自我。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以此提升思维层次,有效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有效往复,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不仅适合于高中地理教学,也适用于初中地理教学。
标签:思维品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