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在诊治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 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肝硬化患者PT、APTT、TT均明显较对照组延长,观察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患者经Child-Pugh分级中PT、APTT、TT时间随级别增加时间逐渐增加,C级患者PT、APTT、TT明显高于A、B级患者,B级患者PT、APTT、TT明显高A级患者;而FIB水平肝功能随的Child-Pugh分级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通过凝血指标对凝血功能和肝脏的损害程度做出反映,肝硬化出血倾向给予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功能;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074-02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慢性病,通常肝硬化的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病情亦较轻微,可隐伏3~5年甚至10年以上,少数因短期大片肝坏死,3~6个月便发展成肝硬化。肝脏发生肝硬化时会引起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有发生出血的倾向[1]。现对我院 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检测与健康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43.5±2.5岁;肝硬化按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级,其中A级13例,B级18例,C级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2.5±2.5岁;体检者均无肝病。两组受检人一个月内均未使用过对凝血功能有影响的药物。两组人员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清晨空腹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凝仪、配套试剂、质控制品,按仪器操作说明进行严格操作。当日质控下进行检测。最基本的检查是凝血四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疑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统计学处理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x-±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结果
对两组受检者血浆PT、APTT、TT及FIB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受检40例,PT(12.5±0.6)s,APPT(32.4±3.1)s,TT(14.4±1.5)s,FIB(3.1±0.4)g/L;观察组患者40例,PT(21.8±1.7)s,APPT(50.5±5.2)s,TT(24.4±3.2)s,FIB(1.8±1.1)g/L;观察组肝硬化患者PT、APTT、TT均明显较对照组延长,观察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观察组40例肝硬化患者经Child-Pugh分级中A级13 例,B级18例,C级9例。A级13例,PT(16.5±3.3)s,APPT(39.7±3.8)s,TT(18.1±2.7)s,FIB(2.3±0.5)g/L;B 级18例,PT(22.4±4.1)s,APPT(51.6±5.8)s,TT(25.4±3.6)s,FIB(1.8±0.3)g/L;C 级9例,PT(28.1±4.9)s,APPT(58.9±7.7)s,TT(31.3±4.3)s,FIB(1.2±0.2)g/L。
肝硬化组分级PT、APTT、TT时间随级别增加时间逐渐增加,C级患者PT、APTT、TT明显高于A、B级患者,B级患者PT、APTT、TT明显高A级患者;而FIB水平肝功能随的Child-Pugh分级增加而降低,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肝硬化导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因此肝功能受损表现为凝血功能紊乱。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患者常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及不同程度的贫血。肝脏合成主要的凝血因子(Ⅰ,Ⅱ,Ⅲ,Ⅶ,Ⅸ,Ⅹ),因此PT是反映肝储备能力的良好指标[2];肝硬化已进入失代偿期,凝血酶原活动度<50%,提示预后不良[3]。APTT是一种较敏感的内源凝血系统筛选试验,可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参与因子包括Ⅷ、Ⅸ、Ⅹ、Ⅻ以及Fg、凝血酶原、V和X等是否缺乏。APTT延长提示有严重的肝脏合成功能障碍,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和较敏感的筛选试验,APTT通常不如PT敏感,肝硬化时APTT均可延长。凝血酶是因子Ⅹa、Ⅴa等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能使Fg转变为纤维蛋白[4]。TT时间延长见于血浆中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含量增高、Fg浓度减低,以及血循环中FDP增多等。肝脏疾病时,类肝素物质可因病原刺激而产生增多,肝合成肝素酶则减少,因而类肝素物质和抗凝血酶作用增强,导致TT延长;FIB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反应性蛋白质,这些凝血因子含量降低是反映肝硬化严重肝损害所造成的蛋白和生物酶合成下降,是凝血功能障碍较敏感的指标。
对肝硬化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患者判定肝功能状态和凝血功能障碍提供帮助,了解鼐功能的不足,对有出血倾 向时可以进行有效的治疗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荣辉.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和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08,15(4):511-512.
[2]王静,马晓兰.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J].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5):593-593.
[3]唐敬强.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5(10):51-53.
[4]王励,黄瑞英.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检测临床价值分析[J]. 医学信息,2015,28(46).
论文作者:路明颖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肝硬化论文; 凝血论文; 患者论文; 功能论文; 肝素论文; 时间论文; 因子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