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教学实践与教学思考_教学反思论文

“西北”的教学实践与教学思考_教学反思论文

“西北地区”的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北地区论文,教学实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重中之重,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课程标准还强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我开始参与教育改革时,虽然也想转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却总是缩手缩脚、不敢尝试、不敢放手,生怕把学生的心放“野”了,收不回来,影响了教学成绩。所以一直没从教育改革中找到新感觉。直到有一天,一堂探究课改变了我。

一、一堂失败的“探究课”

今年,学校承担了一个研究课题:“探究式教与学研究策略”。教科室主任让我出一节探究课,让大家观摩观摩,要能体现探究式教学。我听了心里暗自嘀咕:虽说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地理学习必须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但是探究课到底该怎么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就能探究出知识?就能提高成绩?还是老师吃透教材,教给学生保险。什么探究不探究,学会知识才是硬道理。

根据教学进度,该讲中国地理区域差异中的“西北地区”,这堂课的内容包括:西北地区的概括、地形特点、气候特点、交通、资源等基本知识,关键是要在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以及在干旱的自然特征下西北地区怎样因地制宜进行农牧业生产,这些知识既是学习重点,更是学习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肯定不行。还是由我来讲、让学生听保险,我暗下决心。

为上好这节课,我也是煞费苦心:研究教材,揣摩教参,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甚至把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背过……试讲的时候我把教科室主任请来了,课堂上,我巧妙地提问,学生准确地回答,课件精彩的演示……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我为自己因准备充分而游刃有余的表现暗自高兴。没想到评课的时候,主任却给泼了一瓢冷水: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一直是老师在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没有一点自主探究,这哪像探究课?典型的填鸭式教学!

二、探究课该怎么上?

看来我是上了一堂失败的课!想起费尽心机准备的一节课没得到承认,真是令人懊恼。

探究课到底该怎么上?“西北地区”这堂课能不能用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问题一直浮现在脑海里。

静下来的时候,我不由得考虑起来:西北地区在四大地理分区中被安排在最后,在此基础上,已经讲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而这四大地区教材编排上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一般都是先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然后就是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牧业、经济发展等。所以在学习前三个地区的基础上,如果老师能设计出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案,学生是完全可以自主探究西北地区的知识的。想到这里,我们心里有底了。那么探究课到底该怎么上呢?经过查找资料,并联系地理课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要解决三个问题:

1.探究的兴趣。这应该是探究的关键所在。既然让学生探究,首先得让学生有探究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往往因为对探究问题的好奇而产生,可见探究问题的设计是探究式教学的重中之重,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就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在知识的过渡上也要进行巧妙的构思,在每一个知识环节上创设探究情景,这样学生才会在整堂课中都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2.探究的形式。地理学科是一门亦文亦理的学科,如果单纯用提纲的形式来让学生探究,这样也许学生仅仅会把知识从书中找出来,而根本不会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探究题目应该形式多样,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且要由简入难,层层推进。

3.探究中教师的地位。在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并不是说教师就不管不问,全部放手给学生,这时候,教师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知识的引领者。如果课堂相当于一个舞台,教师地位的转变相当于由原来的“主演”变为今天的“节目主持人”,在“舞台”上把握着时机,引导着各位“主演”的顺利“演出”,顺利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在探究的开始,探究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可由教师引导进行;逐步演变为探究的部分环节由教师引导,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最后探究的全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

想清楚了这些,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认真研究起西北地区的探究教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尝到了探究的喜悦

怎样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呢?这让我颇费了一番心思,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非常感兴趣的,尤其是对自己尚不能解决的地理现象。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去新疆旅游回来告诉我的逸闻趣事来,我便利用听到的这些见闻,设计一系列困惑,让学生帮助老师来解惑,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困惑一:暑假我到新疆旅游,下了飞机乌鲁木齐还是艳阳高照,人们下午刚刚下班,我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可家里人都埋怨我打扰了他们睡觉,这是为什么?

困惑二: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天山,游客们夏天也穿挺厚的运动服,不下雨也打着伞,你知道原因吗?

困惑三:在兰新铁路的一些路段,铁路两侧栽了一些小树,一根很长很长的管子经过每棵小树的根部,这是用来干啥的?

困惑四:在吐鲁番,我看到人们挖了许多“暗道”,让水从地下流淌到用水区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困惑五:我从新疆买的葡萄干上飞机的时候称称没有超重,可是回到平度一称,却超重了,这是怎么回事啊?

困惑六:明明已经很干旱了,那里的人们却盼望天再热一点,这又是怎么回事?

困惑七:那里的西瓜不熟,竟也很甜!

……

当我把这些问题呈现给学生时,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急不可耐地互相讨论起答案来。我趁机说,大家要想知道答案,得先从西北地区的自然概况说起,这时候我再出示西北地区地图,大家根据前面学到的区域知识,利用地图,迅速地指出了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等知识,速度之快,令人吃惊。此时我马上提出一个与下部分知识相关的探究题: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区人口稀少?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与气候有关”“与地形有关”……接下来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便顺理成章地开始了。这部分知识我是采用导学提纲形式,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然后每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

(一)地形特征:

1.在西北地形图上找出天山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

2.有学生发现新疆地形独特,可概括为“三山夹两盆”,你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3.概括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二)气候特征: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自东向西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

2.西北地区的降水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3.你能理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含义吗?

4.请概括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

当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时候,我便又引导:在干旱的自然环境下,西北地区的农业、交通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时候有个学生突然兴奋地嚷起来:啊,我知道为什么西北地区已经很干旱了,那里的人们却盼望天再热一点,因为出太阳可以让冰雪化得快一些……那个同学也说知道为什么西瓜不熟也甜的原因了。就这样在学生七嘴八舌中,我们又完成了西北地区农业、交通、资源的知识探究。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习题,题目叫:探究规律,词语巧串联。这个习题既把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串联起来了,形式又很特别:

1.地处内陆 瓜果 干旱 日较差 绿洲 冰雪融水

2.沙尘暴 土地沙化 建议 过度放牧

整堂课学生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让我由担心到惊喜,可以说,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学生最喜欢、最投入的一堂课,没想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居然会引出这么成功的课。

通过这堂探究课,我对“探究式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只有这样,《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忽视学习成果,而是对学习成果有更高的要求,探究是达成这些成果的重要途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使用行为动词来表达,以便有针对性地完成活动过程的设计,也便于在活动之后检验教学成果。

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每个探究活动应有学生未知答案的问题。如果学生已经知道答案,就不可能经历真正的探究,除了教科书中的案例外,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其中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小组或全班共同研究的课题。

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问题时,教师和所有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

4.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成为惟一的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的条件。教师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演示、讲授、辩论、模拟、游戏、角色扮演、专题讨论、项目设计、个案研究等。

另外,探究课要求老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课前要充分备课,把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想全,否则就有可能挂在讲台上。老师还应该具有相当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根据具体情况老师可以随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出问题,但一定要控制好教学进度,要环环相扣,活而有序,控制不好的话就有可能导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或者课堂出现混乱。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我们现在缺少的正是这样一个支点。只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真正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才能给予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新天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从而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标签:;  

“西北”的教学实践与教学思考_教学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