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材施教的个体差异_因材施教论文

浅谈因材施教的个体差异_因材施教论文

略谈在家教中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材施教论文,个别差异论文,家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父母都想把孩子教育的聪明伶俐,成绩优秀,但总感有些困惑,力不从心。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南辕北辙。打死、吊死、踢死孩子的暂且不说。平时我们不是也常听到家长们唠叨“我那孩子是榆木疙瘩,劈不开”、“我那孩子是王瘸子腿,没治了”等等一类的抱怨。究竟问题在哪里呢?我们通过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调查,了解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对孩子理解,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针对特点,因材施教。这几乎是一个通病。而这点恰是家教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育孩子的学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抛开孩子不管,任凭家长的主观臆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所幻想的理想模式,无论你出多大力气,终究是徒劳的。教育孩子必须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个别差异,因材而施教。关于这个问题,在我国教育史上早有明晰的记述。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就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次,学生子路和冉有同时问孔子:“听到道理之后,是否马上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有则说“听到后应该就去做。”学生公西华不明其故,就问孔子。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有太谨慎,所以要进而加以鼓励;子路急躁好胜,所以要退而加以抑止。正因为如此,孔子教育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各有所长:颜渊、闵子骞长于德行;宰我、子贡长于言辞、冉有、季路长于政事;子游、子夏长于文学。宋朝朱熹把孔子这种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所以孔子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际,因材施教的先行者。

孔子的这一教育原则的心理学依据,用现在话说,就是人的心理个别差异。人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他们的心理也各有不同特点。自然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在各种心理特点上的结合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人与人在气质、爱好、性格和能力上都存在着种种差异,即心理的个别差异。就是一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都会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心理差异。“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嘛!关于这个问题,巴甫洛夫学说,曾给予科学的解释。巴甫洛夫依据两种信号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区分出三种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一、艺术型。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第一信号系统占相对优势,具有知觉印象的鲜明性、记忆的形象性、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想象的丰富性等特点。这种人就易于发展艺术活动的能力;二、思维型。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第二信号系统占相对优势,侧重于抽象、分析、系统化、逻辑构思、推理论证等特点。这种人就宜于从事数、理、哲等方面的活动;三、中间型。这种类型的人,两种信号系统相对平衡。绝大多数人属于这一类型。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这些特点可能出现种种不同的结合方式,形成复杂的多向发展和千差万别的个性心理特点。既然,人的身心实际状况不同,发展的方向也就不能“模式化”“划一化”。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懂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看到人家孩子学习成绩优秀,非要自己孩子也达到优秀不行;看到人家孩子在学画画、学弹琴,也要自己孩子去画画、弹琴。孩子没有这种需求和兴趣,家长就或物质引诱,或威逼打骂,采用许多非教育性手段,要孩子就范。这种“赶鸭子上架式”的盲目主观教育方法,当然不会如愿以偿,弄不好还会引起逆反心理。这类教训的事例,实在并不少见。因此了解孩子是家教成功的先决条件。只有了解孩子,方能因材施教。

了解孩子的个性,首先要有全面性。人的个性是各种心理特点结合的整体。其中包括人的意识倾向、性格特征、能力状况和气质类型等。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动力系统。在这里“木桶原理”对我们是有一定启发的。一只木桶由诸多木条围成。如果这个木桶的木条长短不一,那么,这只木桶所盛的液体的多少,就取决于那条最短木条的长度。可见木桶效能的大小,不是决定于最长的木条,而是决定于最短的木条。家长们要教育孩子成材,就要全面了解孩子,了解他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既要发扬其积极的一面,更要帮助孩子填漏补缺,改善其不足之处,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水平和基本素质(不管是从个性内容来说,还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来说,都是如此),有的家长本能地喜欢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且不切实际地大加赞赏,而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有意替孩子文饰。须知孩子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常常会制约其它心理特点的发展,堵塞其成材的通道的。大家都知道无线电发明家波波夫,不善于用文字表达他精辟的思想,而难以写出论文。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对电磁说提出过基本理论,但由于他的文学晦涩,不善表达,有理说不清楚,又缺乏数学说明,所以当时没能引起人们注意。一直到麦克斯韦综合了前人成果,用明白流畅生动精练的语言和利用简捷有力的数学方法对这种理论进行说明后,才为世界所公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对1152个智力超常儿童作了一次追踪研究,80%是男性。几十年后,从男性中挑出成就最高的20%和最低的20%对比,结果表明:高智力不等于高成就,个性心理品质与一个人的成就有很大相关性,那些取得高成就的人,均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就是自信、勇气、毅力、努力、热情等。因此,聪明才智只有辅之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聪明才能为己所用,才能放光发热。个性心理品质是取得成就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干涉变量。不管从哪方面谈,都表明家长必须全面了解孩子,以便全面提高孩子的个性心理水平和基本素质。

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阿留传》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明人阿留是周元素的书僮,性笨呆。周家门口种有一棵柳树,怕小孩子摇动,主人叫阿留看着,到吃午饭时,阿留回家吃饭不放心,就把树苗拔掉带回家,吃过饭后再把树栽上。足见阿留之傻。可周元素经过长期观察,认为阿留在绘画上有发展的可能性,遂教阿留学画,终身不弃。阿留果成一位名画家。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人们都知道他是开创理论物理新纪元的伟大人物。他的相对论使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实现了人类飞出地球,探索宇宙奥秘的理想。然而,爱因斯坦三岁才会说话,在小学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平凡小孩。有的同学戏称他为“爱作梦”的幻想家。老师甚至告诉爱因斯坦的父亲,说这孩子不大聪明,反应迟钝,又不善于与人交往。爱因斯坦简直是“一无所长”。幸运的是,爱因斯坦有位叔叔看出他的发展潜能,满怀信心地为他讲授几何及代数课程,终于使这个令人绝望的孩子一步步成长起来。爱迪生上小学时,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回回考试,数他第末,能说聪明?”真可谓百分之百的“差生”了。但是他的母亲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长,鼓励他在自家的地窖里做化学小实验,支持他走上了科学实验的道路,最后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大发明家。其他如牛顿、康德、达尔文、拿破仑等人,都有与此类似的童年。他们表面看来不聪明,有的甚至痴呆、迟钝,但只要遇到慧眼识真才的“伯乐”式家长,巧借孩子的闪光点。因势利导,这些孩子都会有光辉的发展前途。有些孩子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也绝不会齐头并进,平均发展的。总要表露出某种特有的情趣和某种专长发展的可能性。泳坛名将庄泳,小时家长盼望她学音乐,将来当个歌唱家。后来家长发现孩子的志趣不在音乐而在游泳。遂根据孩子的爱好,改变培养目标,大力帮助庄泳学习游泳。庄咏也改名庄泳。家长能根据孩子实际,看准闪光点,着力培养,就能事半功倍,成材的机率也就大得多了。

还有些孩子好动,不“安分守己”,能想别人想不出的事,能干别人不能干的事,许多家长认为这些孩子好“找麻烦”,“瞎胡闹”,对孩子教育不耐心,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其实这些孩子,大多都能突破常人的思维模式,求知欲、创造性表现较为强烈。这正是他们发挥潜能和取得良好成就的极为有利的心理条件。家长不应斥责、限制,而应仔细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了解孩子的内心意趣,抓准闪光点,恰如其分地鼓励、点拨和诱导。这才是促使孩子成材的唯一正确道路。

再次,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情绪的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在对待客观事物和人际交往中,都会有这样和那样不同的思想情绪反映。一般来说,思想情绪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健康的思想情绪和不健康的思想情绪。健康的思想情绪表现为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学习信心足,能克服干扰和困难,智力效能高,且有较高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则相反。不论是哪种思想情绪反映,都是复杂多样的,在其倾向、程度、持续性和紧张等方面,各人都存在种种不同的差异。家长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情绪反映和发展趋向。如果在这方面有所疏忽,常会引恨终生。女孩子慧在农村一所小学上学,由于聪明好学,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家长当然十分惬意。小学毕业后,考上县城重点初中,看到周围同学吃穿都比自己好得多,逐渐滋生羡慕之情。回到家中常不自觉地谈到××家中有钱,××穿戴如何好之类的话。家长也自认家庭条件差,对孩子的话语也未放在心上。时间久了,孩子的这种不健康的思想情绪,经过不断积淀,越来越浓厚,最终导致走上邪路。女学生王×,高中毕业后,高考落选。这孩子本来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不爱与人交往。落选后,心情异常沉闷,遂产生了严重自责的心理冲突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后服药自尽(获救)。如家长能掌握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时发现她的思想情绪发展动向和心理的异常表现,即早帮助疏导,就会完全避免发生这样一类不幸事件。

总之,家长教育孩子成长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其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扬长补短,因材施教。绝不能凭主观愿望,强人之所难,脱离实际,盲目攀比。

标签:;  ;  ;  

浅谈因材施教的个体差异_因材施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