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过去人们总喜欢把小学美术教育定义为“图像绘画”。把美术课单纯的理解为绘画教学课,而美术老师自然就成了教画画的老师。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进,民族素质文化的提高,如今的小学美术教育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美术教学活动也越来越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学生的情感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在交流中产生一定的发展。而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也越来越重视手工教学,现代美术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罗恩菲尔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并非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的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或得更高的创造力,并将它运用到生活和职业中,那么艺术教育的一向重要的目标就达到了。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手工教学 重视 生活资源 创新能力
现代美术教育分为三大形式:绘画,欣赏和手工。而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绘画对他们的吸引力没有手工课强,他们更多的还是比较喜欢上手工的。在手工制作课上,材料的选择,形象的构思,实际的操作,创作的灵感,最能表现孩子们的创造力,开发想象的空间能力。同时也最能体现一个孩子的独创性,最能挖掘孩子的创新潜能。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重视手工教学呢?
1 引导,鼓励
生活品中的手工制作材料十分的广泛,概况起来有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材料。其中点状材料常见的有:石子、珠子、谷物颗粒等。线状材料学生能认识的有:绳、毛线、金属丝等材料。面状的材料学生业随处可见:主要有各种纸张、树叶、铅笔刨花等。块状材料有:肥皂、贝壳、蛋壳、泡沫塑料等。①及时的表扬那些带齐工具材料的孩子,肯定他们做的工作。对于那些材料带的多,带的与众不同的孩子,一定要特别的表扬。激发其余的孩子学做有心人。②指导学生将材料分类,如点状的材料可以自制一个小纸盒或者纸袋存放。指导孩子贴上标签,巧收集,指导学生带着一种创新的意识,发现生活中变废为宝的材料,如各种塑料瓶盒、罐、壳、各种纸、线、棒、棍……
2 积累的过程也是形成创意的过程
2.1 材料上的引导选择(发掘生活中丰富的造型素材)。在2年级《云儿朵朵》一课,课前我让孩子们准备各种材质的云,学生热情很高,有的找来了棉花、纸,有的带来了泡沫、纸巾,有的孩子还带来了妈妈的毛线球,棉线。在寻找的同时,不知不觉在比较,在创造。这些创新怎么能不令人激动?不令人兴奋,感慨万千?
2.2 熟悉各种各样的材料(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儿童在积累材料创造性地选择材料的时候也就是熟悉材料的轻与重、软与硬、大与小,粗糙与细腻等性质的过程,如《卷纸动物》一课,对纸的厚薄有要求,在选择材料,儿童必须有一个熟悉不同纸质过程,这对于他们创造性的使用材料有很大裨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3.1 触景生情。让孩子多接触生活中的手工素材,让儿童在亲和、广阔、自由和情境中,伴随着教师的引导和某些启示,初步体验艺术形象创造中以感受和作者情感的宣泄。三年级《灵石》一课。一开始我带领孩子到操场上看了一些普通石头,顺便收集了一些自认为有价值的石头,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具体作品的“情境”中,体验感受并触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从而为儿童提供了丰富表象,为创造性的想象打下基础。
3.2 设境激趣。设置与作品情调及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设置情境的手段有多种,有“自然情境”、“实物情境”、“示范表演情境”等。《卷纸动物》这一课的难点是不同的折卷方法,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观察基本折法,如一正一反折,一大一小折等和基本卷法,如正卷反卷,辐射状卷法等,在这种恰当的情境中,努力营造一个与主题相适应的氛围——“你还能创造些折或者卷的方法吗?”使学生心理上有所准备,并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各个蠢蠢欲动,迫不及待地想探究操作,学生的创造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这时思维活跃的,心理是自由的,儿童的创新才能极大地调动了,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 注重实际操作,发挥独创个性
4.1 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玩”,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兴趣爱好,通常是与“玩”分不开的。玩能使孩子从外界环境的紧张状态中得到解放,上课时用纸折个“宝塔”,他是7层宝塔,我折九层;你折个帆船,我折有蓬的船……①在玩的过程中,丰富表象,为创造埋下伏笔。②在玩的过程中,注重想象,打开创新思维
4.2 巧妙引导。灵感现象是发生在创造性认识活动中的一种奇特的精神现象。在儿童看来画线条,涂颜色、捏泥块比最终的形象更重要。在这一年龄段很可能存在着一种直觉的审美意识和自发自然的表达能力。“每一个大脑健全的孩子都蕴藏着丰富的,甚至无法估量的发展“资源”,那就是人潜在智慧,“沉睡着”的力量。蒙台梭利也曾说过:”儿童自身隐藏着一种生气勃勃的秘密。”李吉林老师把这种智慧称作“悟性”、“灵感”。它不外乎儿童在想象力直觉思维和创造性等方面体现出的潜质。黑格尔早就说过:“儿童的最早的冲动就要有以这种实践活动去改变外在事物的意味”。
5 结束语
通过短时间的研究实践,我的手工教学课略显成效。充分的利用了周边一些可再创造的材料元素,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不断摸索逐渐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美术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综合素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充分利用,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活跃创新思维,何乐而不为呢?本人认为此内容仍具较大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空间,有待于大家继续开发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大根.美术教学论[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马剑镇小
论文作者:吴琼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材料论文; 情境论文; 孩子论文; 儿童论文; 手工论文; 学生论文; 美术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