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研究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丙肝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丙肝肝硬化患者68例。将68例患者按照疾病期分为两组,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两组患者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同时给予低剂量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到12周6例患者HCV RNA转阴,治疗24周时24例患者HCV RNA转阴,剩余10例患者HCV RNA滴度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血常规,肝功检测结果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失代偿期组34例患者除去3例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外,17例患者HCV-RNA转阴,10 例患者HCV-RNA滴度下降,4例患者无效。但是除去停止治疗的3例患者,其余失代偿期组患者血常规,肝功也有好转;结论: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于丙肝肝硬化患者是有疗效的,且对于代偿期患者疗效更佳。
关键词:丙肝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干扰素
丙肝肝硬化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经过长期隐匿,部分患者转变成了肝硬化。因其在隐匿阶段无任何症状,一般因病情加重而检查出来的丙肝肝硬化患者即为代偿期或失代偿期。代偿期就是指虽然已经确诊为肝硬化,但是患者肝脏的代谢功能依然可以保证自己身体的代谢需要。而失代偿期是指肝硬化的中晚期,患者的肝脏硬化达到了一定程度,肝脏的形态也已经发生了变化,肝功能已经无法满足本身代谢的需要了,与此同时还会有并发症出现。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抵抗丙型肝炎病毒唯一可行的治疗手段[1]。但是丙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较差,能否进行干扰素治疗还存在争议[2]。同时相关文献指出标准化方案的干扰素治疗,会使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产生不耐受的现象[3]。本文以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和失代偿期患者做为研究对象,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其治疗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8例丙肝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43岁。将68例患者按照肝硬化病期分为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代偿期组患者34例。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43岁。失代偿期组患者34例。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43岁。两组患者在伦理学方面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两组患者均与中华医学会所制定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4]中关于丙肝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诊断标准相符合。
同时两组患者均未感染其他肝炎病毒,无治疗中所用药物及其相关成分过敏史。无严重心脏病人、癌症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且无并发症。Child-Pugh评分小于7。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干扰素α-2b100万单位每周三次,肌肉注射, 利巴韦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用量为600mg~1200mg/d口服。1 周后将干扰素的剂量提高到300万单位, 依然每周3次,肌肉注射, 疗程24周。其中如果出现个别患者轻微不耐受的情况,则将干扰素将至200万单位,每周三次,肌肉注射。继续观察,至24周结束。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则立即停药。治疗前检测患者的血常规、肝功包括ALB、TBIL、ALT(谷丙转氨酶、AST、PTA,并作记录
治疗期间前6周每周检测2次血常规,第7周至第11周,每周检测1次且都在每周的同一天做检测,第12周至第24周,每四周检测一次血常规;治疗第12、24周、检测ALB、TBIL、ALT、AST、PTA的数量及活跃度。治疗第12周、24周、采用竞争性PCR法测定HCV-RNA。观察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身体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及疗效。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XX±XX表示的;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代偿期组:治疗12 周时,12例患者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症状缓解。但乏力症状依然存在,考虑为药物不良反应所致。6例患者的HCV-RNA 转阴,10例患者HCV-RNA滴度降低。抗HCV活性也有所下降。同时谷ALT、AST、TBLT数值有一定程度的降低,ALB与PTA的数值也有所升高,其余患者未见改变。3例患者干扰素增至300万单位时,出现肌肉关节疼痛,将干扰素减量至200万单位时,症状消失。
3 讨论
被HCV 感染后,具有长期隐匿的特点。只有到一定程度才会被关注,所以检查出来的患者即为代偿期或失代偿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抵抗丙型肝炎病毒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法。但是相关文献指出,代偿期肝硬化是绝对不能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而标准化方案的干扰素治疗又使代偿期患者产生不耐受的现象。2007 年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制定的诊断与治疗共识明确指出:失代偿期丙型肝炎患者Child—Pugh A级,且血小板计数大于60 ×109 / L 时,是可以考虑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5]
所以笔者对丙肝肝硬化代偿期及失代偿期患者进行了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方法进行治疗 。发现,丙肝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Child—Pugh A)级患者在接受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都获得了疗效,所以可以肯定小剂量干扰素对丙肝肝硬化患者是有疗效的。同时从治疗效果上不难看出,小剂量干扰素对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患者治疗效果更佳 。
参考文献:
[1]闫雪琴 , 李志勤 , 武淑环 , 孙长宇 , 张红宇;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的效果观察;医药论坛杂志 2011.32(6)
[2]Lawson A,Hagan S,Rye k,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hepatitis Cwith severe hepatic fibrosis[J].J Hepatol,2007,47:37-45.
[3]张国栋,低剂量干扰素治疗丙肝肝硬化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4):5-6.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2):131
[5]Mc Caughan GW,Omata M.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APASL)Hepatitis C Working Party.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consensus statements on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615-633.
论文作者:刘琼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患者论文; 干扰素论文; 肝硬化论文; 丙肝论文; 疗效论文; 两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