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阶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理论的重大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级阶段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发展进程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现阶段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依据。
一、初级阶段论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①]恩格斯也指出:“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②]全部人类历史就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穷发展的过程。不仅整个人类历史是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且每个社会都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例如,原始社会就经历了从以母系为中心的氏族公社向以父系为中心的氏族公社的发展过程。封建社会则经历了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再到货币地租的演变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由剥夺劳动者向剥夺剥夺者的转化过程。
依据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邓不平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和多级发展过程进行考察,作出我国社会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前夕,邓不平强调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什么阶段,就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则”。[③]邓小平不仅把我国社会主义看作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和多级发展过程,而且进一步对我国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一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和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从而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前提和方法,对加速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意义;二是依据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完成根本任务就是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三是在科学地问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最主要功能和最基本价值;四是探索和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关系,等等。
总之,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了。
二、初级阶段论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的阶段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十分重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早在1844年,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有共产主义必须经过若干年以后才能确立起来,它要经过几个发展阶段的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他还就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作了进一步的设想。恩格斯虽然没有具体论述共产主义社会应划分为几个阶段的问题,但他的思想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一脉相承,而且根据实践的发展,他对于各个国家应怎样向共产主义过渡、怎样划分阶段等问题,作过认真、深刻的探索和思考。但由于实践和时代的限制,他们对未来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不可能作出具体的论述和描绘,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如何,他们都来不及作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正如他们自己所指出的:“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④]列宁继承了马、恩的思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应划分为几个阶段。1920年4、5月间,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应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思想。由于列宁过早逝世,他没有来得及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但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判断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要的启迪、指导意义。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列的思想。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第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由于缺乏理论上的反思和认识上的偏差,毛泽东的上述正确思想不但没能贯彻到实践中去,反而使发端于50年代后期的“左”倾错误恶性发展,导致发动十年“文化大革命”,犯了更为严重的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和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这个理论中,邓小平一方面赋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科学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层含义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决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和最基本的国情。另一方面,邓小平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按照邓小平的思想,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后的阶段。因此,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首先要搞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还应从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去认识和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等方面的论述,较之马、恩、列和毛泽东有关论述来说,要丰富、深刻、具体、现实得多。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作出了新的阐释,赋予了新的内容,提炼到新的高度,从而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的阶段论思想。
三、初级阶段论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进程是阶段性与持续性相
统一的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是阶段性与持续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进程的阶段性是相对的,持续性是绝对的。因此,社会发展进程的阶段性与持续性,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也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⑤]由此可见,社会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关系,又体现了部分质变和量变的关系。如同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是一个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根本质变的发展过程一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阶段性与持续性这种两重性,是一个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根本质变的发展过程。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过程是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统一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邓小平提出并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论与步骤论的有机统一。邓不平多次谈话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奋斗目标,包括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建设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全面进步的过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雄心壮志与实干精神、远大目标与具体步骤的科学统一。它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把小康水平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阶段性标志,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有了明确的内容和定性定量的标准,从而成为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为一个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这无疑是邓小平对社会发展进程是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统一的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其二,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统一思想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论与稳定论的有机统一。邓小平指出:“我们确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就是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在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这两个阶段的目标,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使我们能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⑥]他还强调指出:“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什么条件呢?第一条,需要政局稳定。为什么我们对学生闹事问题处理得这么严肃,这么迅速呢?因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切要从大局出发。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第二条,就是现行的政策不变。”[⑦]在邓小平看来,在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方面,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政局的稳定,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发展与稳定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两方面内容。邓小平关于发展论与稳定论有机统一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各种关系的思想武器。
其三,邓小平提出并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先富后富论与共同富裕论的有机统一。为了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提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意的捷径,这就是从物质利益入手,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此进一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的富裕,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众所周知,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思想,而共同富裕的实现,则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它是一个先富带后富的渐进过程。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区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决定我国各地区不可能同步富裕,再从消费品的分配情况看。我国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由于生产手段、经济效益和劳动者个人在体力、智力、家庭人口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人们的收入和家庭富裕程度不可能是一样的,这种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共同富裕决不是同等富裕。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树立起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的榜样,才能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见,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后富与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是加速发展、使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邓小平对社会发展进程的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统一的思想在经济建设中的又一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四、初级阶段论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进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
统一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了社会发展进程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早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就已明确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即共性。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传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模式和途径,必然显示出各自的特色。这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性即个性。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思想。例如,初级阶段论中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独特论”,一方面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特征,另方面又强调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论”,一方面强调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另方面又强调要保存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初级阶段论中的“社会主义分配论”,一方面强调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另方面又强调要允许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等等。总之,邓小平把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思想。具体化为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富于中国特色,是扎根于中国国土的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五、初级阶段论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进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
统一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趋势和迂回曲折的途径。一方面社会发展的上升、前进趋势是不可阻挡、不可遏制的,另方面,社会发展的道路又是迂回、曲折的。因此,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前进趋势是绝对的、永恒的,是由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新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的曲折情况则是相对的、暂时的,是社会矛盾发展的次要方面,它并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光明前景。
邓小平初级阶段论中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⑨] 为什么说邓小平提出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思想,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进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思想?其一,是因为这一思想,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规律的集中体现。规律是不可违背的,违背规律就势必要犯错误。因此,党的基本路线是不可改变、不能动摇的。其二,是因为这一思想反映和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不经历这个漫长的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得不到高度发展,“三步走”的战略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国家的面貌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国的初级阶段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在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里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邓小平以他哲学家和战略家的眼光,对我国初级阶段作出了科学预见,认为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下个世纪中叶,大约需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走完这段路程,完成既定的各项任务。因此,在整个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必须贯彻、坚持始终,决不能半途而废。其三,是因为这一思想凝聚、总结了党史上的宝贵的经验教训,告诫全党要警惕和防止改变党的基本路线的危险性和可能性。在党的历史上,由于“左”的倾向的干扰,致使八大的正确路线被动摇、改变了,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左”的或右的倾向,今后还可能会出现,这是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在党内的一种具体表现。邓小平反复强调全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全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高度警觉对基本路线发生动摇的危险性和可能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既是邓小平对全党最重要的政治交代,也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进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这一思想的独创性运用和发展。
总上可知,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进而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研究、探讨邓小平初级阶段论对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展,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初级阶段论的科学性,从而更自觉地坚持邓小平初级阶段论,更好地制订和执行党在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效地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
注释:
[①]《马恩选集》第二卷第208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第33页。
[③][⑥][⑦][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210、216、307—37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1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9页。
[⑧]《列宁全集》第23卷第64—65页。
标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