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在印度的外交_联合国秘书长论文

国际组织在印度的外交_联合国秘书长论文

印度的国际组织外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国际组织论文,外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0)02-0044-51

印度独立前,尼赫鲁就提出印度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在印度洋地区,从东南亚一直到中亚西亚,印度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①独立后,他又提出要把印度建成一个强大、统一、受国际社会尊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②成为不结盟运动的领导、拥有核武器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准)常任理事国是印度走向世界大国的“三步曲”。为此,在积极开展大国外交和不断改进周边外交的同时,努力开拓国际组织外交也是印度实现世界大国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

在参与国际组织方面,印度的表现引人注目。根据国际协会联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UIA)的数据,在67个全球协定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印度参与其中的45个,参与率为67%,世界排名第8位;在1555个全球协定性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印度参与其中的1190个,参与率为76%,世界排名第14位,而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③印度曾六次担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因此,可以说“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组织最活跃的成员”。④

但是,印度的国际组织外交在不同的阶段,在参与全球性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程度上,在参与政治安全类和经济文化类国际组织之间是不平衡的,印度在国际组织中地位和影响的现实与其世界大国目标之间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从尼赫鲁到辛格

印度是议会制国家,总理在外交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从1947年独立以来的60多年中,尼赫鲁总理、甘地总理、瓦杰帕伊总理和辛格总理执政时印度的外交包括国际组织外交搞得最“有声有色”。

1.尼赫鲁总理时期

尼赫鲁于1947年8月15日至1964年5月27日担任印度总理。在印度,没有一个公众人物“在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经验方面比得上他”,难怪圣雄甘地也称他为自己外交事务方面的导师。⑤作为印度的开国元勋和首任总理,尼赫鲁为印度后来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

印度独立时,正是冷战开始和两大阵营对抗的世界战略格局形成之时。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国大党政府决定在两极对抗中采取中立立场,不依附于任何大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行动的独立性。1954年尼赫鲁与周恩来共同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尼赫鲁又参与发起并参加了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8年12月9日,尼赫鲁总理在印度国会人民院的演说中全面阐述了以“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和“根据我们自己判断”为主要含义的不结盟政策。⑥这一政策很快赢得广大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的支持,尼赫鲁与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和埃及的纳赛尔共同领导了不结盟运动。在1964年开罗召开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印度提出了不结盟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一,核裁军;第二,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第三,免于外国统治、侵略、颠覆和种族歧视;第四,通过国际合作加快经济发展;第五,充分支持联合国及其“和平与发展”事业。“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和最大成员,印度对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⑦

然而,1947年与巴基斯坦和1962年与中国的军事冲突损害了印度的和平大国形象。尽管印度曾经表示接受联合国印巴委员会于1949年1月通过的关于在克什米尔进行公民投票的决议,但印度很快又改变了立场。⑧印度还继承和巩固英国殖民统治在南亚地区的权利,把三个喜马拉雅山国家(不丹、锡金、尼泊尔)纳入自己的保护和控制之下。

可见,在尼赫鲁执政时期,一方面,在和平主义和全球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印度通过不结盟政策在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组织以及国际活动中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支持,获得较高的国际声誉;但另一方面,印度在本地区和周边推行双边主义和地区强权,南亚地区长期不存在地区合作机制和国际组织,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印度的自身利益和政策取向。这种不对称和不平衡成为印度国际组织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

2.甘地总理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英迪拉·甘地执政(1966年1月24日至1977年3月24日,1980年1月14日至1984年10月31日)和拉吉夫·甘地执政(1984年10月31日至1989年12月1日)。

两位甘地总理执政的岁月,正是印度的外交政策包括国际组织外交经历考验和面临调整的时期。印度从实力地位和地缘政治出发,重点发展与苏联的“特殊关系”,建立事实上的战略同盟关系。在核不扩散、阿富汗、柬埔寨等问题上,印度与西方国家的立场相左、利益相异。在南亚,印度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对待地区内小国,并提出被称为“印度主义”的“英迪拉主义”,反对地区外国家对南亚事务的干涉。

在英迪拉·甘地第一次担任总理期间,印度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是在“77国集团”内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提出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对“77国集团”的发展方向和行动路线,以及推动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⑨英迪拉·甘地在第二次担任总理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的多边外交活动,如1981年10月在坎昆的南北首脑会议、11月在墨尔本的英联邦会议、1982年2月在新德里的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并当选为主席、1983年6月在贝尔格莱德的联合国贸发会议、10月在纽约的联合国大会。⑩

拉吉夫·甘地总理在联合国最有影响的外交行动是1988年6月他在联合国大会第三次裁军特别会议上提出“开创无核武器和非暴力世界秩序的行动计划”,其核心是进行全面、彻底和非歧视性的核裁军,到2010年分三阶段取缔所有核武器。该行动计划的基本要点包括:第一,所有国家共同承诺最迟于2010年取缔核武器;第二,所有核武器国家必须加入核裁军进程,所有其他国家也应成为这一进程的一部分;第三,为了显示善意和建立必要的信任,每一阶段应取得有形的进展;第四,有必要改变现有的原则、政策和机构以维护一个无核武器的世界,在联合国主持下进行谈判以建立一个全面的全球安全体系。(11)

3.瓦杰帕伊总理时期

瓦杰帕伊于1996年5月16-28日和1998年3月19日至2004年5月22日担任总理。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外交政策有所调整,开始实行全方位大国平衡外交,与美国发展一种新的关系,与俄罗斯保持传统关系,拓展“东向”政策,重新恢复与欧洲及西亚、海湾、中亚等远邻地区的传统联系,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2)在外交布局中,印度对大国和多边的重视大大超过了对本地区和多边的重视。

以瓦杰帕伊为首的印度人民党政府更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瓦杰帕伊政府有三大外交行动:公开进行核试验、大幅提升印美关系、提出“入常”目标。印度长期以来没有加入联合国防扩散体系,1998年核试后,一直拒绝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印度还大力发展导弹技术,建设导弹防御能力,扩大军事采购,这进一步强化了印度在南亚的优势地位。2000年,克林顿访印,这是美国总统时隔22年之后对印度的首次访问。在布什总统第一任期,印美关系进一步升温,强调“天然盟友关系”。经济增长、核武器、美国的重视,使印度在外交上更为自信。2001年,印度总统纳拉亚南称印度力争“取得与其领土面积相称的位置、作用和地位”。(13)2004年3月12日,总理瓦杰帕伊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在世界事务中为印度赢得一席之地”。(14)2004年9月,印度与巴西、德国、日本发表关于联合国改革的联合声明,正式提出成为扩大后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目标和要求。

4.辛格总理时期

曼莫汉·辛格自2004年5月22日执政至今已近六年。在强调国内发展和乐观对待外部世界为特征的“辛格主义”(15)指导下,印度的全方位外交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与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国际组织外交也非常活跃,呈现立体式发展的局面。

在联合国,印度的外交重点围绕联合国改革展开。尽管“四国集团”的努力遇到挫折,但并没有放弃。印度的“入常”愿望已得到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理解和不同程度的支持,其主要障碍还是在于没有达成地区共识、印度自身的核地位以及在否决权和任期等问题上尚未做出妥协。

在全球性和跨地区的国际组织方面,印度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会谈上大胆表达,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在八国集团、20国集团、“金砖四国”、发展中15国等多边机制中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

在地区性或次区域合作组织方面,印度积极推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孟加拉湾多部门技术经济合作计划”(BIMSTEC)的进程,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积极参与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国际组织的活动。

二、印度与联合国

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印度还没有独立。但英属殖民地印度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是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国,也参加了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成立大会。因此,印度也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从人口、面积和历史传统来看,印度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国。但这些因素并没有整合和转化为一种政治力量,印度在联合国并没有享有大国地位。当时,“联合国多数成员国更倾向于把印度视为英国前殖民地之一”。(16)尽管如此,刚刚取得独立的印度仍表示对联合国“全心全意的合作和毫无保留的支持”。(17)

冷战时期,印度在反殖民化和反对种族隔离、领导不结盟运动、倡导全球裁军和结束军备竞赛、建立更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等方面表现积极,得到联合国多数成员的好评。以反殖民化为例,印度是1960年联合国通过的《允许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非殖民化宣言)的共同发起国。第二年,在为执行非殖民化宣言而成立的特别委员会,即非殖民化委员会中,印度当选为第一任主席国。印度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把非殖民化问题提交到联合国托管理事会、不结盟运动、英联邦等国际场合。联合国成立后早期,印度成为亚非国家在联合国的代言人,加上对联合同的财政贡献和语言优势,印度在联合国具有很高的地位。

印度大力支持联合国采取集体行动和多边方式应对全球性问题。如印度是联合国维和行动最早、最大和最一贯的参与者之一。印度自20世纪50年代就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迄今已参与了40多项维和行动,派遣了近10万人次维和士兵。(18)印度还为维和行动提供了许多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已有118名印度维和士兵牺牲了生命。2007年1月,来自印度的联合国第一支全女性建制警察单位被部署到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19)印度在排雷方面很有经验,在维和行动中多次承担排雷任务。印度三军协会(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of India,USI)则在培训维和人员方面享有盛誉。作为受恐怖袭击次数最多的国家,印度积极支持和配合联合国的反恐战略和行动。印度参加了联合国关于反恐的13个文书、执行安理会第1267、1373和1540三个反恐决议,向联合国反恐委会员提交了五个反恐国家报告。

印度曾经是联合国全面和彻底裁军目标的积极支持者。1948年,印度就呼吁原子能应仅用于和平目的。1954年印度是最早提出结束所有核试验的国家之一。1978年印度建议就达成一项禁止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国际公约进行谈判。1982年印度又倡议“核冻结”(nuclear freeze),即禁止生产武器级裂变材料、禁止生产与核武器相关的投放系统。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在联合国发表了著名的“无核武器世界”倡议。印度的核裁军主张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事实上,印度出于国内政治、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等国家利益方面的考虑,于1998年进行了核试验,并拒绝以无核武器国家身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或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核武器和裁军问题上,印度口头上的“高调”和行动上的“违抗”形成了最大的反差。

环境和人权在印度文化、哲学和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联合同环境和人权等领域,印度的外交也富有特色。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同人类环境大会上,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是与会中唯一的外国政府首脑,她在会上提出,对发展的强调不应脱离对环境的关注。印度积极参与了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按照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Agenda 21),印度启动了许多活动和项目。印度是多项国际环境协定的成员,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化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巴塞尔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公约》、《防止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在人权领域,印度积极参与起草了《普遍人权宣言》,签署了六个主要的人权公约和《儿童权利公约》的任择议定书。印度通过一系列国内法律和行动来促进人权的保护,如1993年成立全国人权委员会、1995年通过《残疾人法》、2003年实施《全国儿童宪章》、2005年通过《农村就业保证法》和《信息权利法》、2007年成立保护儿童权利全国委员会等。在国际上,2006年印度以高票当选新成立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是联合国民主基金(UNDEF)的第二大捐助国(1500万美元)。

印度是联合国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认为联合国必须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有真正的代表性并增强其威信和效力。印度强烈主张扩大安理会,以反映21世纪国际关系的现实。印度的立场是:第一,安理会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国成员都应增加;第二,新的常任理事国与现有常任理事国应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第三,新常任理事国应拥有否决权。在1994联合同大会上,印度正式提出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理由是:第一,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有悠久的文明、全球视野的世界观、参与性的政府、对多样性和多元主义的尊重和对世界事务建设性参与的准备;第二,印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之一,对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的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印度长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这不仅显示了印度士兵的献身精神和专业特质,也体现了印度政府积极贡献维和行动的政治意愿。印度与日本、德国、巴西共同组成“四国集团”,在联合国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但因同际社会存在较大分歧,安理会改革包括新增常任理事国席位问题一直没有取得重大进展。

三、印度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冷战结束后,印度积极发展与非洲地区国际组织的合作和伙伴关系,先后与非洲统一组织(OAU)、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UNECA)、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西非经济共同体(ECOWAS)开展了往来。(20)2008年4月,印度举办第一届印度—非洲峰会。印度在会议上宣布将为34个最不发达非洲国家提供免除贸易关税的贸易优惠安排,免税范围涵盖印度日前关税项目的94%。印度还承诺,在未来5年,印度进出口银行将为印非双边及非洲内部经贸往来提供54亿美元的信贷支持,铁路建设、信息技术、通信和能源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将优先获得支持。近年来,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成为印度在非洲主要的合作伙伴。COMESA是非洲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现有19个成员国。2008年印度与COMESA的贸易额为89亿美元,在2009年印度-非洲论坛峰会上,印度宣布将向非洲34个欠发达国家提供54亿美元的信用额度,总税目中85%的免税和9%的特惠关税。印度还将提供1亿美元的泛非电子联网项目,通过远程会议、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把所有非洲国家边接起来。

在欧洲,印度非常重视与欧盟的战略伙伴关系。欧盟是起步最早、发展得最为成熟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英国和法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德国是世界经济强国。印度视欧盟为一个价值观相同、历史联系悠久、现实意义重大的伙伴,因此加强与欧盟的合作关系成为印度国际组织外交中的重要一环。从2000年开始印度与欧盟每年举行峰会,特别是在2004年11月的第五届印欧峰会上,双方决定开始构建“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又签署《印度一欧盟战略伙伴关系政治宣言》。欧盟视印度为“地区和全球领导者”,与其他世界大国一样看待。(21)欧盟还同意印度参与“伽利略”计划。欧盟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占印度总出口的23%,也是印度最主要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之一。2009年11月,在第十届印度欧盟峰会上,双方签订了一项民用核能协议,印度将参与价值100亿欧元的国际热核反应堆(ITER)计划。(22)引双方还同意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等领域的合作,同时相互承诺在一年内完成双方有关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据估计,一旦双方正式签署自贸协定,到2013年,印度与欧盟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将达2000亿美元。

在亚洲,印度与东盟的关系日益密切。印度于1992年提出“东向政策”,把东盟、东盟地区论坛和东亚峰会作为印度介入亚太事务的主要机制和平台。1996年印度被东盟接纳为全面对话伙伴国,2002年开始加入东盟“10+1”机制。政治上,印度视东南亚地区为其进入亚太的战略支点,对于其拓展外交空间,获得其争取大国地位和入常的支持、平衡中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2003年,印度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双方签订了《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伙伴关系协定》。经济上,东盟的市场、资本、技术和发展经验对印度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2003年印度与东盟达成“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5年签署《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提出2010年双边贸易额500亿美元的目标。安全上,印度与东盟国家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相交的海上通道附近,在地缘安全上相关度非常高,印度与缅甸接壤,与多数东盟国家隔海相望。因此,印度与东盟国家在开通航线、保护海上通道、开展联合军事演习、协同反恐等方面建立了合作安全机制。印度于1996年加入东盟地区论坛,在维和、反恐、海上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开展了大量活动。印度于2005年开始参加东亚峰会,主张通过发展泛亚自由贸易区以最终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2004年启动的“孟加拉湾多部门技术经济合作计划”(BIMSTEC)是印度和南亚的“东向”向政策与泰国和东盟的“西向”政策交汇的结果,七个成员国在13个优先的部门开展合作。

在南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The South Asian Association of Regional Cooperation,SAARC)是唯一的地区国际组织。南盟的命运与印度的立场息息相关。冷战时期,印度态度冷淡,南盟发展缓慢。冷战结束后,印度的态度有所转变,南盟发展速度有所加快。1996年9月和1997年1月,时任印度外交部长的古杰拉尔分别在伦敦和盂买的演讲中提出了后被称为“古杰拉尔主义”的新南亚政策五原则:第一,“给予而不求回报”;第二,尊重领土完整;第三,不干涉内部事务;第四,任何国家不利用其领土反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利益;第五,直接谈判解决争端。(23)这为南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近年来,印度对南盟的态度变得较为积极。2004年在伊斯兰堡召开的第12届南盟峰会讨论了广泛的地区合作问题。在峰会开幕式上,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指出,“我们需要从观念层面转向行动计划,我们良好的意愿必须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24)2007年在新德里召开的第14届南盟峰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加强成员国合作的协定和措施。印度还同意自2008年1月1日起对南盟成员中的欠发达国家单方面实行零关税。但是,南盟的发展存在两大局限,而这都与印度有关。一是南盟长期缺乏领导。作为南亚地区居主导地位的印度不愿意在南盟担当领导,因为“它对陷入地区政治非常谨慎”。(25)二是根据《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的规定,南盟不商议双边的和有争议的问题。(26)这就限制了南盟合作的范围和程度。

在与跨地区国际组织的关系方面,印度是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53个成员国之一。2009-2010年度印度向英联邦技术合作基金(CFTC)捐助100万英镑,向英联邦其它发展中国家派遣的技术专家人数仅次于英国。印度于2010年主办英联邦运动会。对印度来说,英联邦的意义在于:第一,提供了一个英语国家相互合作的平台。英联邦成员中有英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但更多的是大量发展中国家,因此既有南北合作,又有南南合作。第二,英联邦有32个小国成员,印度可凭借其政治制度、高新技术、经济增长等有利条件和优势发挥其影响和领导作用。第三,英联邦成员国中有大量印裔,这是印度的利益所在。第四,与联合国相比,英联邦是一个非正式、基于协商一致的合作平台,有利于印度施展外交抱负。

冷战后,印度为了弥补其国际组织外交空间的不足,1997年3月与南非共同倡导成立了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并把它视为其“扮演全球角色、并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平台”。(27)此外,印度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GCC)、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CARICOM)、安第斯国家共同体(CAN)、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等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

四、结语

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际组织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任何地区性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国际组织的参与。而主权国家也越来越把国际组织作为实现国家利益、树立国际形象、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国际影响的基本途径。“衡量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能力是否充实,一个政府的对外政策是否成熟,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视其对国际组织的理解和参与程度”(28)。

国际组织外交是印度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优势、富有特色。首先,印度具有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传统和经验。(29)印度是许多国际组织的缔约同和成员国,在发展中国家中参与国际组织最为活跃。印度虽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曾6次担任非常任理事国,仅次于日本和巴西(各7次)。印度是最早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国家之一,目前派遣的联合同维和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三位。印度在不结盟运动中积累了很多领导经验。其次,印度具有在国际组织发挥重要作用的客观条件。印度以其人口规模、领土面积、经济力量、发展速度、政治影响,以及作为一个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同和其它多边机制中有相当的份量。印度人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为其参与国际组织提供了便利。第三,印度具有在国际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强烈政治意愿。从尼赫鲁开始的历任印度领导人都把成为世界大国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印度在联合国有一些失败和不愉快的经历,如1996年竞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失败、1998年谴责印度核试验的安理会第1172号决议、2006年沙希·塔鲁尔竞争联合国秘书长失败、2007年未能推动印地语成为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多年来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努力受挫。(30)自1992年以后印度再也没有担任过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这与印度国际组织外交的某些局限性有关。印度长期游离于国际防扩散体系之外,拒不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8年印度公开进行核试验,成为第一个核扩散国家,受到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谴责。长期以来,印度未能成为本地区安全和稳定的建设性力量和积极因素,对推动本地区合作态度消极。与巴基斯坦的长期对抗和与邻国的领土纠纷也不利于印度的大国形象。

领导不结盟运动提高了印度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扩大了影响,是印度走向世界大国的第一步。拥有核武器引起大国对印度的重视,增加了印度成为世界大国的砝码。现在,印度把眼光转向了联合国,因为“印度把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当作衡量世界大国的一个尺度”。(31)其实,世界大国并不仅仅是一种权力、地位和影响,也意味着更多的义务、责任和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印度要做的还有很多。

收稿日期:2010年1月

注释:

①[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57、712页。

②见V.M.Hewitt,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South Asia,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2,p.195; Jawaharlal Nehru,Speech in the Constituent Assembly on 4 December 1947,in A.Appadorai ed.,Select Documents on 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Relations,1947-1972,vol.1,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pp.10-11; Stephen Philip Cohen,India:Emerging Power,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1,p.69.

③参阅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Vol.2,2007-2008,K G Saur,2008.

④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1期,第50页。

⑤Harish Kapur,Foreign Policies of India's Prime Ministers,New Delhi:Lancer,2009,p.23.

⑥A.Appadorai and M.S.Rajan,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Relations,New Delhi:South Asian Publishers,1985,pp.38-39.

⑦马孆著:《当代印度外交》,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18、220-221页。

⑧See Alastair Lamb,Kashmir,A Disputed Legacy,1846-1900,Karac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229.

⑨马缨著:《当代印度外交》,第224、225页。

⑩Harish Kapur,Foreign Policies of India's Prime Ministers,New Delhi:Lancer's Books,2009,p.192.

(11)Rajiv Gandhi,"A World Free of Nuclear Weapons",speech at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New York,June 9,1988,see http://www.indianembassy.org/policy/Disarmament/disarm15.htm.

(12)参见印度前驻华大使南威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演讲,载《南亚研究》1999年第1期。

(13)印度驻华大使馆:《印度总统纳拉亚南在议会发表的讲话》,2001年版,第8页。

(14)Atal Behari Vajpayee,India's Future:Building An Indian Century,India Today,March 16022,2004.

(15)关于“辛格主义”的分析,见C.Raja Mohan,"Rethinking India's Grand Strategy",in N.S.Sisodia and C.Uday Bhaskar eds.,Emerging India: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 Perspectives,New Delhi: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and Promilla & Co.,Publishers,2005,pp.37-41.

(16)Swadesh Rana,The Changing Indian Diplomacy at the United Nation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24,No.1,Winter 1970,p.53.

(17)The Indian Council of World Affairs,India and United Nations,New York:Manhattan Publishing Company,1957,p.28.

(18)截止2009年11月30日,印度派出8759名维和士兵和警察,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见http://www.un.org/en/peacekeeping/contributors/2009/Nov09_2.pdf.

(19)India's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Annual Report 2008-2009,pp.110-111,see http://meaindia.nic.in/.

(20)http://www.indianembassy.org/policy/Foreign_Policy/africa.htm.

(21)目前,欧盟与六个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即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中国和印度。

(22)ITER是世界上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科学项目之一,共有七个参与者,包括欧盟、日本、中国、韩国、俄罗斯、印度和美国。计划2010年启动,2016年以前运行。

(23)I.K.Gujral,A Foreign Policy for India,the External Publicity Division,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Government of India,1998,p.7,p.73.

(24)2004年1月4日瓦杰帕伊在第12届南盟峰会上的发言。http://meaindia.nic.in/cgi-bin/db2www/meaxpsite/coverpage.d2w/coverpg?sec=ss&filename=speech/2004/01/04ss01.htm.

(25)Smruti S Pattanaik,Making Sens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SAARC at Twenty,in Strategic Analysis,vol.30,no.l,Jan-Mar 2006,p.156.

(26)http://www.saarc-sec.org/main.php?id=10&t=4.

(27)马樱著:《当代印度外交》,第200页。

(28)饶戈平主编:《国际组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29)参阅A.B.Sawant,Sixty Years Of India's Contribut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New Delhi:Authorspress,2010; S.R.Murthy,India's Diplomacy in the United Nations: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New Delhi:Lancer' s Books,1993.

(30)Ramesh Thakur,India and the United Nations,The Hindu,15 August 2007,http://www.hinduonnet com/af/india60/stories/2007081550521400.htm.

(31)George Perkovick,Is India a Major Pow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27,No.1,Winter 2003-04,p.142.

标签:;  ;  ;  ;  ;  ;  ;  ;  ;  

国际组织在印度的外交_联合国秘书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