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情怀——记武安市淑村镇党委书记张增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安市论文,村镇论文,党委书记论文,大山论文,情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他,一位农民的儿子,一位土生土长的乡镇干部,迈着山里人稳健而有力的步履,从大山的沟壑里走来,把自己融入挚爱的父老乡亲们之中,跋涉在改变山乡面貌的道路上。他说过,是大山让他懂得了博大与崇高,是农民教会了自己的诚实和坚韧,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脚下的山再高,沟再深,也能跨越过去。
他话语不多,却流露出沉着与自信;他面色微黑,显示了农民的本色;身材不高,拥有着山一样的情怀。十几年来,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干事、秘书做起,历任副镇长、镇长到书记镇长一肩挑,辛勤耕耘在那片生养他的土地上,一肩担起党和政府的重托,一肩担起父老乡亲的殷殷希望,带领着全镇的干部群众谋富路、兴改革、保安宁,图发展,洒下一路汗水、赢得一片赞誉,用一颗赤子之心谱写了人生的崭新乐章。
他,就是武安市淑村镇党委书记兼镇长张增祥。
诚心聚得千钧力
人常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今年刚届不惑的增祥同志深深明白,万事皆以人为本,事业要发展,必须建设一流的镇村班子,上下齐心,形成一盘棋,一股劲才行,否则,就会使自己变成“光杆司令”。
作为一把手,增祥同志注意对副职们用好一个“心”字,即在关系上,诚心相待;在工作上,放心使用;在生活上,知心关怀。副书记郭云峰老母多年重病在床,以往跟哥哥轮流看护,从没有耽误工作。那年正值农忙之季,其兄也病倒了,照顾老母的担子全落在郭云峰身上。增祥当即在班子会上表示,不懂得孝敬老人,同样也干不好工作,老郭可以给特假,工作由大家帮着多干点,夜间和周日由我顶着。此后,他还专程到郭云峰家中探望其母。这件事不但感动了郭云峰,也深深感染了大家,使班子越来越团结,工作越来越和谐。
乡镇工作是吃得百姓饭,干得良心活。在增祥同志的办公室,挂着这样一幅字,“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这正是他的心声和座佑铭。与人相处,耳鬓厮磨,哪有不磕磕碰碰的。增祥对此始终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容小过,顾大局,坚决反对“一言堂”。在镇水泥厂改建项目研究中,他与大家意见相左,担心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但在大家的坚持下,还是愉快地接受了最后决定。说了算,定了干,几百万元的投资,钱从何来,钱又怎么花?大家又把目光投向增祥同志。这是全镇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工程,作为一把手他无论如何又怎能搪塞呢?会后第二天,他就与两名同志登上跋涉的征程,武安、邯郸、河南、湖北一路跑下来,早出晚归,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来。为跑资金,他是早上堵行长、晚上等信贷员,还要找关系四处说情,不怕踢破别人的门坎,磨破自己的嘴皮子;为引进设备,宁可多跑点冤枉路,也要货比三家一连数日不归家;请专家,搞论证,勘查现场,算了又算,抠儿了又抠儿,他自嘲地说,谁让我这书记罗锅上树——前(钱)短呢。该工程年内即将投产,生产能力可扩大近一倍。
淑村镇有21个村,单两委干部就有一百多人,增祥同志认为,如果跟他们走不到一块,坐不到一起,就容易发生“肠梗阻”,干工作就要常常“掉链子”。野河村党支部书记秦付元,是位德高望重的老村干部,多年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没把自己生日放在心里。增祥同志知道后,特地前往祝贺。那天来到老秦家里,本人不在,看着书记手里的生日蛋糕,老秦的老伴也糊涂了,一时没能记起是啥日子,待他道明,才恍然大悟。老秦两口子后来激动地说:“这么多年来,没想到第一次过生日,竟是增祥书记来给过的。”也许,正是这件事的触动,在他的笔记里经常记录着这样一些情况,如:谁家里有经济困难,他要亲自解决;谁家里婚丧嫁娶,他要登门看望;哪天谁又过生日,自己不能去,要叮嘱别人代为祝贺……
也许你付出了一滴水,但你得到的回报可能就是一桶油。人们的心齐了,气顺了,干劲更足了,每年全镇“三提五统”征收短则三天,长则十日全部到位;殡葬改革火化率位居全市之首;农村换届选举21个村一次成功,在全市也排首位等等,这些成绩不正是对增祥同志工作的最好回报吗?
群众冷暖放心上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增祥同志在十几年的乡镇工作中得出一个理,谁赢得民心,谁就赢得了一切;谁失去了民心,谁就失去了一切。过去,由于多年来习惯使然,农村干部不注重政策、方法,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和上访逐年增多。他上任后,一改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的作风,变上访为下访,时常告诫身边的人,干群关系是鱼水关系,绝不是油水关系。一年之中,增祥同志大部分时间泡在走村串户中度过的,始终掌握着一条原则:不让群众进镇大门,自己进农户小门;不让群众来镇大院,自己去农家小院。1999年,胡峪村的村办煤矿不能按时兑现土地塌陷和民房开裂的赔偿金,又想推卸责任,一时激起民愤。每天少者四五人、多者十几人在村里跟干部理论,还扬言到镇上、市里讨个说法。增祥同志闻讯,立即紧急组织工作组,由他带队进驻村里,白天他召集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开会,讲政策、摆事实、晓以大义;晚上他走街串户,往叔叔哥哥炕头一坐就大半夜,拉家常,查民情,迅速将事态安抚下来。随后,他及时对村企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通过了群众满意的解决方案。另外,2000年增祥同志到拐头山村时,群众向他反映村里采石场离村耕地近,不仅污染庄稼,还不能给群众应有的补偿。他立即召开村党员干部大会,与大家一道商量解决办法,表示一定要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一方面由企业着手兑现补偿金,另一方面进行长远规划,逐步将采石场迁至较远的地方,减少灰尘污染,从而赢得群众的一片赞扬声。
群众的需求就是党的干部的第一要求,他常讲,当干部就应该干群众所盼的,急群众所怨的,想群众所想的,常怀爱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举。每逢年节,他都要到村里的困难户、老党员家中走访,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到敬老院陪老人们吃顿团圆饭。雨季还没到,他已来到学校看校舍漏水与否,学生上课安全不安全。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管谁有急事难事,只要遇上了都要帮一把。一次,他正要到市里开会,忽然听说一位拖拉机户出了车祸,情况危险。他当即让自己的桑塔纳车火速前往救人,自己另找一吉普车开会去了。晚上,他又亲自赶到医院探望,由于抢救及时,伤员已脱险,家属拉住增祥同志的手,热泪盈眶,一时竟不知该如何表达感激之情,连声说:“谢谢,谢谢……”
他不但善于体察民情,化解矛盾,且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和方法,他得出的“十法治访”的经验,因村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靠社会力量化解干群矛盾,将干部群众引入勤劳致富,文明行事上来。2001年根据“十法治访”较好地解决了原暴庄煤矿关闭后的遗留问题、镇农机厂退休工人的养老保险和洺淑公路拆迁等8个难题,实现了连续两年“零上访”,并在邯郸市作了典型发言,被评为邯郸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和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真心惠民办实事
从走上领导岗位那天起,增祥同志就决心以一流的业绩来回报家乡父老,尤其在发展一方经济上,始终不遗余力。几年过去了,天还是那片云,地还是那座山,但淑村镇变了,变得越来越富足,已成为一个煤铁建材兼有的工副业发达镇,总产值达3.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019元,综合经济指标已迈进武安市前列。
为加快发展步伐,他不断上紧经济快上的发条,仅2001年全镇新上各类企业75家,培育起白沙、北三乡、野河3个建材工业小区,投巨资对3家镇办企业实施技改上台阶,投入550万元的科迪计算机服务中心,已作为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立项。
随着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增祥同志深知,农民和农业问题才是制约全镇经济的咽喉,只有大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文章才行。近两年,他通过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把目光瞄在了特色农业和旱作农业上,建成了白沙17万袋香菇基地,北大社旱作农业基地和野河农产品交易市场,重点扶持养殖大户40个。今年,又发展花椒种植4000亩,退耕还林,加大经济林建设。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他想方设法替农民排忧解难。中流泉蛋鸡厂是家个体户,想扩建却没有资金,愁的业主整日唉声叹气。增祥同志知道后,亲自担保为其贷来一万多元,送到了养鸡户的手上,使之如愿以偿。据不完全统计,全镇2001年共在修路、修渠、打井、架线等方面为群众办实事108件,成了各村群众津津乐道的事。
农民负担有个怪圈,村里经济条件好,农民负担就越轻;条件越差,农民负担就越重。增祥同志发现此种情况后,他采取镇村联办企业的办法,使其增强造血功能。近两年在他主持下先后与3个村联办起企业,消灭了企业空白村,日益突出的农民负担过重问题迎刃而解。目前,全镇21个村农民负担最高为3%,最少仅为1.8%,连续几年保持了低位运行,群众的满意率也达到98%。
党风正才人心齐,人心齐才事业兴。
正是凭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凭着对故土的无限深情,增祥同志跨过了无数个沟沟坎坎,为淑村镇的改革发展贡献了一腔赤诚,也为自己的人生平添了辉煌一笔。
近几年,淑村镇被武安市授予“先进领导集体”和“先进乡镇党委”的称号,被邯郸市授予“文明镇”的称号,他本人多次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今年又被推荐为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
大江东去淘不尽风流本色,他无愧这些荣誉,无愧于这方热土,因为他在这条用汗水和青春铺就的道路上悟出一个道理——让人生在超越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