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用穴规律探析论文_何劲松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用穴规律探析论文_何劲松

(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 四川 南充 637100)

【摘要】目的:探析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用穴规律。方法:在我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实施针灸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选取1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在治疗时使用的穴位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穴位的使用规律。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本次研究所涉及的穴位总共有73个,其中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肝俞、三阴交、上脘、膈俞、梁门为常用的10个穴位,且使用频次皆超过10.0%。结论:虽然目前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用穴规律上比较混乱,但依然是有迹可循的,其主要还是集中在膀胱经、胃经和任脉等经脉穴位上。

【关键词】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用穴规律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332-02

慢性胃炎是发生在胃黏膜的一种慢性炎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1]。该病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上腹出现疼痛、饱胀不适等,并伴有恶心、呕吐、反酸与嗳气等[2]。而针灸治疗则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进一步了解针灸治疗慢性胃炎时的用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笔者对本科的130例进行针灸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的用穴情况进行了分析,现将具体的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在我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实施针灸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选取1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59例,患者年龄34~71岁,平均(47.6±5.8)岁。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皆确诊为慢性胃炎,并且均接受中医针灸治疗,排除个别特殊病例患者。

1.2 统计与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的统计以及分析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并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的平均年龄,数据间的比较通过卡方检验,而研究中的例数资料则借助(%)表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各穴位的使用频次

其中使用频次≥100 次的有足三里、中脘、胃俞3个穴位,使用在50~100 次的有脾俞、内关2个穴位,使用25~50 次的有三阴交、肝俞、上脘3个穴位,使用14~24 次的有膈俞、太冲、梁门、下脘、天枢、气海、章门、公孙、关元9个穴位,使用7~13次的有三焦俞、期门、丰隆、肾俞、神阙、梁丘、阴陵泉、阳陵泉、内庭、胸夹脊穴、胆俞、建里、血海13个穴位,使用1~6次的有大肠俞、上巨虚、太溪、合谷、巨阙、行间、胃仓、曲池、关元俞、膻中、心俞、幽门、风池、至阳、涌泉、下巨虚、大椎、鸠尾、手三里、腹哀、肺俞、百会、腹通谷、气海俞、劳宫、照海、大杼、胆囊穴、陶道、外关、日月、曲泽、命门、督俞、条口、小肠俞、不容、支沟、大横、水分、承满、少商、太白等43个穴位。

2.2 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穴位及经脉归属

足三里110次(84.6%)、中脘95次(73.1%)、胃俞87次(66.9%)、脾俞71次(54.6%)、内关59次(45.4%)、肝俞47次(36.2%)、三阴交38次(29.2%)、上脘29次(22.3%)、 膈俞26次(20.0%)、梁门18次(13.8%);而经脉归属为膀胱经4个,胃经2个,任脉2个,心包经1个,脾经1个

3.讨论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证明,针灸治疗在慢性胃炎的应用中,确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同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现阶段的治疗治疗在用穴上仍比较混乱,在取穴上可涉及73个穴位,12条经脉,而面对如此多的穴位,临床针灸治疗医生需要如何选择,才能更好地发挥针灸治疗的最大效果,这就是本次研究的关键。

虽然本次研究结果在表面上看来,针灸治疗慢性胃炎患者时,取穴上很混乱,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在本次纳入研究的130例行针灸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中,使用比较频繁的穴位主要有足三里、 中脘、胃俞、脾俞、内关、肝俞、三阴交、上脘、膈俞、梁门,经脉主要以膀胱经、胃经和任脉为主。并且以上大部分个穴位都集中分布在T7~T12神经段支配区内,而胃则主要受 T6~T10节段神经支配,这就表示,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大多分布在和支配胃部相同或者是相接近的神经节段的支配区当中,而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联系,奠定了针灸穴位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重要的生物学基础[3]。虽然本次研究得出针灸治疗常用的穴位足三里、三阴交与内关其处在的位置是与胃距离较远的神经节段的支配区内,但有大量研究证明,足三里、三阴交与内关等穴位其在节段性传入时能够达到患者胸髓上部,并能够对患者的迷走神经或者是植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发挥良好的、整体性的调节作用。

除此之外,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慢性胃炎时常用的穴位归属经脉多为膀胱经,其比胃经所占的穴位多,这一结果则提示,在许多传统中医理论中“相同的一条经脉,其穴位功效和作用具有相似性,并且主要治疗本经、本脏或本腑疾病”,或者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循经性”等理论的总结也许并不正确或者存在较大缺陷。

综上所述,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道,中医针灸治疗慢性胃炎在用穴规律上主要是以足三里、 中脘、胃俞、脾俞、内关、肝俞、三阴交、上脘、膈俞、 梁门为主,主要经脉为膀胱经、胃经和任脉。总的来说,现代的针灸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上,主要是基于原有的“循经取穴”辨证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作用的指定穴位,根据患者症状实施不同组方,并结合远道穴位对疾病实施整体的治疗,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就是说,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主要是因为其将“循经取穴”与“特定穴”相结合,使每一个穴位能够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功效,从整体上提升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云霞,陈少宗.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J].河南中医,2013,33(2):300-302.

[2]蒋文杰,吴璐一,陆螈,等.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3, 32(3):229-232.

[3]蒋文杰,曹莲瑛,李璟,等.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Meta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7):886-892.

论文作者:何劲松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用穴规律探析论文_何劲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