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治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_李秋国

(长沙珂信肿瘤医院 普外科 4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治及预后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发生部位多在乳头及降部,类型以腺癌最常见,其次为间质瘤。诊治方法以纤维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为主,诊治正确率较高,能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以胰瘘和切口感染居多。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转移情况、手术方式及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治方法以纤维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为主,诊治正确率较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诊治;预后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是指原发于十二指肠各段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再加上受检查手段限制,发病时症状并无特异性,所以诊断困难,易漏诊、误诊[1]。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内径、ERCP等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该病的认知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可以在疾病早期就做出正确的诊断。本次研究选择相关病例,就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治及预后因素展开分析,先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38-76岁,平均(52.76±2.32)岁。肿瘤位置:十二指肠乳头上部15例,乳头周围69例,乳头下部16例。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43例,黄疸35例,腹胀、恶心呕吐14例,呕血、黑便5例,腹部包块3例。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检查方法的正确率;患者的主要手术方法;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病理结果,包括肿瘤分化程度、部位、病理类型及浸润程度;随访期患者的生存率,随访期为6-48个月。

1.4统计学分析

涉及数据均输入spss13.0,组间计量数据采用(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x2检验,术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多因素分析采用Cox。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查方法的正确率

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82例,67例诊断为十二指肠肿瘤,正确率为82%(67/82)。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30例,24例诊断为十二指肠肿瘤,正确率为80%(24/30)。腹部增强CT检查100例,47例诊断为十二指肠肿瘤,正确率为47%(47/100)。B超检查56例,21例诊断为十二指肠肿瘤,正确率为37%(21/56)。

2.2患者手术方法

10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率为100%。具体手术方式见表1。

2.5患者的生存率

100例患者随访6-48个月。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2%、55%、29%。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7%、49%。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9%、62%、43%。姑息捷径术的生存时间为6-13个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较好,这两组手术手生存率高于姑息捷径术(P<0.05)。62例腺癌患者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3%、57%、30.1%,24例间质瘤患者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86%、70%,间质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腺癌患者(P<0.05)。

2.6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对10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纳入的影响因素有肿瘤的浸润程度、肿瘤位置、淋巴转移情况、化疗、手术方式及肿瘤分化程度。具体结果见表4。

2.7双因素分析结果

将单因素中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Cox模型多变量分析。见表5。

3讨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黄疸、腹胀、恶心呕吐、腹部包块等,并无特异性症状,所以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延误治疗。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必须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并结合辅助检查方式如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2]。辅助检查包括纤维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腹部增强CT、B超检查,其中纤维十二指肠镜是主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到病变的部位、范围并可直接取样本送病理检查,对早期病变有较高的诊断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准确率高达82%。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帮助较大,腹部增强CT能显示肿瘤与周围脏器及重要血管的关系、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B超检查对胆管、胰管扩张较易发现,对手术治疗有指导性的意义[3]。手术是治疗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最常用的,不但能完整切除肿瘤,还能清除周围的淋巴结,而且术后生存率较高。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因素较多,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影响预后的单因素有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转移情况、手术方式及肿瘤分化程度,而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转移情况及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的独立因素,通过早期诊治,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以提高手术的效果。

综上,运用纤维十二指肠镜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转移情况及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的首选方法,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贾秀艳,申凤俊.原发性十二指肠癌25例的特征及早期诊断[J].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46(5):454-455.

[2]李小棋,崔培元,鲁正,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排空延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6,22(5):320-324.

[3]王利东,田忠,刘金钢.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12):1020-1025.

论文作者:李秋国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

标签:;  ;  ;  ;  ;  ;  ;  ;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治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_李秋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