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中影响因素的局限性_影响因子论文

影响因子(IF)在中文科技期刊评价中的局限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局限性论文,因子论文,中文论文,评价论文,科技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影响因子(IF)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提出的,它是通过将一种期刊在前两年发表 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次数除以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计算得出的。这个数字是该期 刊刊载的论文发表后两年内的被引用次数的平均值,用它作为论文引证的度量对某个领 域之内期刊的影响程度的比较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影响因子不是期刊学术水平的直接度 量,尤其是对中文科技期刊,因为影响因子自身及中文科技期刊存在的诸多因素,显然 存在着一些问题,因而,单纯地用影响因子衡量中文科技期刊水平及质量的高低是不恰 当的。

1 影响因子是四次近似的结果,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指出[1]:用影响因子评价学术期刊,至少经过了四 次近似过程,每次近似都有着很大的误差。按照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Garfield)的设想 ,要评估一篇科学论文P的质量,可以用它被摘引的次数来确定,他又进一步假设,这 篇论文的被摘引次数可由发表该论文的期刊J所有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平均数代替,但是 这个期刊J可能有上百年的历史,要检验它全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是十分困难的。为此 ,他们又简化了工作:要寻求此期刊J在Y年的影响因子,仅仅考虑期刊J在Y-1年与Y-2 年所发表的论文在Y年各期刊的平均引用次数。事实上,他们计算J在Y年的平均引用次 数只能考虑“源期刊”Y年各卷期上对J在Y-1年与Y-2年的引用。然而,在所有的科学领 域中,世界各国以各种文字出版和引用的期刊多如牛毛,这个“源期刊”在Y-1年与Y-2 年的引用统计是很难付诸实施的。

2 影响因子只反映某些期刊在“源期刊”范围内的影响

不管是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每年发布的上一年度世界范围的“期刊引证报告”(JCR)的“源期刊”,还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发布的上一年度的“中国科技期刊引 证报告”的“源期刊”,都是科技信息研究所自己选择与确定的,这本身就存在局限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期刊引文产生的影响,它的计算仅局限于它的“来源期刊”范围内 ,对期刊影响的计量只是反映了某些期刊在数据库“来源期刊”范围内的影响。JCR的 “源期刊”库收录的期刊约4500种,而世界上总期刊数则约有126000种[2],即“源期 刊”只约占世界上期刊的3.6%,显然这个“源期刊”很难全面、公允地反映不同国家、 不同学科、不同语种期刊的情况。“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与“中文社会科学引 文索引”(CSSCI)并列为我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两大检索和评价系统。其检索 和评价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基本上参照美国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和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系统的技术规范。2004年CSCD的来源期刊核心库为66 9种、扩展库为378种[3],CSSCI的来源期刊为462种[4],而中文期刊近12000种[5],正 式出版的科技期刊8000余种[6],仅分别占中文期刊的14.3%和3.85%,显然CSCD与CSSCI 的“源期刊”很难全面、公允地反映不同学科中文科技期刊的情况。特别是CSCD与CSSCI的“来源期刊”数量不够多,有些学科无法对中文科技期刊进行影响因子的计算 。正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研究报告所言:“目前的引文数据库来源刊 数量还不够多,尽管我们对工业技术编的不少类目进行了人工补充,但无法做影响因子 等计算。”

3 影响因子的计算只取两年为峰值是不合理的

文献[7]对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的若干种期刊的参考文献统计如表1:

表1

刊名 1998年收录该刊1996年、1997年论文

所占比例

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数(A)被1998年引用数(B)

(B/A)

中国图书馆学报

842295 0.3504 1.1706

中国法学 889183 0.2058 1.0398

外语教学与研究

847 63 0.0744 0.4922

心理学报 691 51 0.0738 0.4180

考古学报 653 10 0.0153 0.3152

情报学报 461152 0.3297 1.0935

表中收录几种刊物的参考文献数相差并不大,但是,其引用1996、1997年刊物数却相 差较大。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刊物的影响因子排名很低,主要是因为影响因子的即时效 应,人为地将引文峰值一律规定为其发表后一、二年是不合理的。因为有些学科的引文 峰值区域可能会延至第三年、第四年或更久,还有的学科要吸收许多经典的学术思想、 成果,引文中大多是若干年前的,只有很少数近两年的引文可以对影响因子做出贡献。 文献[8]对不同学科引文时差指标的调查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它选择了24种2002年出版 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报类中文期刊,每种样本期刊代表一个学科, 结果显示,引文峰值在其发表后1年的为0种,2年的为6种,占25%,3年、4年以上的为1 8种,占75%,24种期刊引文的最大时差均在30年以上,引文时间最长的达206年。我们 如果取不同的峰值求得影响因子进行排名,将会得到顺序各异的排列顺序。因此,统一 规定只取2年为峰值的影响因子的计算办法,显然是不尽合理的。

另外,由于影响因子代表的是刊物最近2年中论文的平均被引证次数。因此,2年的时 间限制可导致不同刊物中论文的被引频次有较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研 究成果(论文),首先被公开发表的更有可能引起较大的影响或被引证,并且,由于引证 行为中的“因循守旧”性,这些论文会被更多地引证或转引。相反,若刊物的出版周期 和时滞较长,则相当一部分的引文因为文献老化(超过2年)的原因而没有被统计参与影 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了相关刊物的影响因子[9]。

4 用影响因子计算结果的大小排序有其弊端

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 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1998)》。该书发布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与学 术期刊的一系列计量指标及其相应排序,列出了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期刊按影响因子排 序的前150名。取前20名进行了影响因子统计分析[10],见下表(此表数据笔者进行了核 实,作了3处改动):

从表中可看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在整个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排名中,在前10 位所占比例为60%,在前20位所占比例为45%,而整个社会科学共有26个学科,一个学科 的比重如此之大是不合情理的。更何况,图书馆学、情报学并不是我国最突出、最成熟 的学科。相对而言,法学、心理学和考古学是我国发展较为成熟、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 学科,可是它们所占的比重不但远远小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有的甚至为0。因此,我 们不难看出,这种排名显然是不够实际的,有较大的弊端。

5 中文科技期刊的参考文献数和被引用频次普遍偏低

已有的资料表明,上世纪70年代初ISI索引库中所有论文的平均引文数为12,而我国19 98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1286种期刊的平均引文数为6.58,其中被引用的中 文文献的平均次数为2.79,中文期刊被引用的平均次数为1.63[11]。由于影响因子实际 上是通过对参考文献的统计和计算求得的,因而论文中的引用数与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 有着直接的联系,中文科技期刊的参考文献数和被引用频次普遍偏低,从而降低了影响 因子的值,所计算出的结果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再从SCI分析,SCI收录的中文期刊较少,据文献[2]统计的年度只有9种被收录,只占 收录期刊的0.2%。而同国家科学家之间因研究成果传播的快捷性、研究主题的相关性等 因素而倾向于互引,如美国科学家之间的相互引证可提高美国论文被引证频次的30%[12 ]。还有研究表明,同语种刊物的相互引证概率较大,由于SCI更倾向于收录英文期刊, 再加上被SCI收录的中国论文大多数是英文撰写的,这就使得中文期刊在SCI中的影响因 子相对较低。如文献[2]统计的年度,SCI收录的10033篇中国论文中只有10篇是以中文 形式发表的,这对于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被引证频次显然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可以认 为,目前SCI数据库中期刊的组成十分有利于美、英等英语国家的刊物获得高影响因子 ,相反对于中文科技期刊来说,获得高影响因子的难度则很大。

6 影响因子的其它影响因素

影响因子的其它影响因素很多,有关文献也进行了阐述,本文只列举几种因素。如不 同学科领域在引文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别,生物类期刊影响因子的最高数值是数学类期刊 影响因子最高数值的约20倍[13]。同一学科,如物理学,由于研究领域不同,影响因子 最高的为27.368,最低的为1.619;同一研究领域的不同期刊,如光学排名1~5位的期 刊的影响因子大小分别为:5.474,2.487,2.442,2.032,1.258。[14]相对于一般成 果报道论文来说,评述性论文、方法类论文和有争议的论题更可能获得较多的引证。如 1998年JCR中期刊影响因子排行表显示,在该年度影响因子大于20的17种期刊中,有8种 为述评类期刊[15]。参考文献的转引二手文献、只引用自己的论文、在编辑过程中出于 篇幅考虑要求作者删减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著录的规范性等都会对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 因子产生较大影响。

收稿日期:2005-01-11

标签:;  

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中影响因素的局限性_影响因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