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经济思想--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访谈录论文,著名经济学家论文,教授论文,思想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现代史上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如何使中国结束分裂、内战,走向独立、统一,不再任人摆布,受人欺侮,毛泽东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另一个是如何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真正在经济上站起来,邓小平对此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这里我想先请您谈一谈作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怎样形成的?

○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以什么手段为基础来配置稀缺的经济资源。按照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否则就不能称作社会主义,这长期被人们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我国建国初期,为适应全国财经统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集中力量进行初步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起全国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一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和研究当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对“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这一公认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挑战,从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的观念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具体讲,这个转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1979年邓小平同吉布尼等人的谈话为标志。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随后,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口号,并写入1982年宪法。

第二个阶段以1984年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这个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邓小平高度评价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第三个阶段以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早在1990年12月,邓小平就指出过:“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92年初又再次加以明确。这就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作了一个系统的回答。在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最终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观念,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您是经济学专家,您认为邓小平经济思想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还包括哪些内容?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博大精深,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我把它归纳为八个方面:⒈确立生产力标准。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致富。⒋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一场革命。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⒎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⒏宏伟的战略目标和周密的规划设计。这些思想都是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其中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确立生产力标准是贯穿邓小平全部经济思想的一条主线。

△请问,邓小平重视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就是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作衡量各种体制和政策长短优劣的根本标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判断理论和政策问题时的体现。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过去我们一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归结为阶级斗争。应当说,把阶级斗争看作人类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中社会生活的轴心是有道理的。但马克思主义认为,即使在阶级社会,经济仍然是包括阶级关系在内的全部社会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只不过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冲突的表现。当旧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束缚了生产力发展,而旧的统治阶级又运用国家的强力保护旧生产关系时,新兴阶级就会起来,代表新的社会生产力同力图保持落后生产关系的没落阶级进行斗争,这就是阶级斗争的本质。由此看来,阶级斗争的社会使命只在于打破上层建筑的旧格局,从而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所以阶级斗争也是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

△那么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标准的思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60年代初,正值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的调整时期,极左路线严重摧残了农村经济,破坏了农业生产,又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农民生活异常困难。广大农民群众纷纷要求实行包产到户,实践也证明这种方式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有效的,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然而当时中央的看法却不一致,这时邓小平站出来对包产到户表示支持,他用“不管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生动比喻来说明党的政策要用生产力的标准来判断,什么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就采用它。但由于当时我们党总的指导思想不对头,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因此邓小平的上述观点被扣上“唯生产力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用更加严谨、科学的语言反复说明,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进行了工作重点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92年南巡讲话时,邓小平再次重申:“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现在则讲“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那么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又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的出现?

○过去我们也讲共同致富,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结果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不仅谈不上共同致富,相反却造成了普遍贫穷。因此邓小平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既然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可能整个社会同步达到,邓小平于是提出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让一部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从而带动其他人、其他企业、其他地区,使全国人民都能较快地富裕起来。

至于如何防止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邓小平指出,在实行市场经济和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情况下,的确有出现两极分化的危险。所以,他一再提醒全党注意:“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危险情况,我们必须采取坚定而谨慎的政策。具体讲:第一,要坚决制止以权牟利、贪污、行贿、盗窃社会公共财产及其他违法行为。第二,要采取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第三,应提倡已富帮未富,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突出特点是,认为社会主义只能采取公有制这种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并要求这种公有制越大越公越好。请问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有哪些突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上述错误观念,提出实行包产到户、发展个体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允许私营经济发展,以及吸引外资等一系列政策,逐渐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变单一的集中经营方式为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共存共荣的局面。

△邓小平不仅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了正确的政策,还为它提出了宏伟的战略目标,请您就这个问题给我们谈一谈。

○1979年末,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争取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人均800美元的目标。 在邓小平的倡议下,中央制定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在80年代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从1980年的250美元达到1990年的500美元,实现温饱;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人均800至1000美元, 进入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国有部门改革受阻后,邓小平提出把改革的重点放到农村和对外开放上,在农村实行了责任制,并提出了扩大进出口、大力引进外资、在沿海开办经济特区等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在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成功之后,又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城市及整体改革的步伐,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和高速度发展。

至于如何才能实现稳定、协调、高速度的发展,邓小平在他的著作中指出:第一,现代化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有步骤地实现。第二,不能片面追求产量的增长,而要强调增长的质量。第三,把重点放在改革上,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通观邓小平的著作,他十分强调要靠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那么在对待改革开放问题上,邓小平有什么突出特点?

○邓小平在对待改革问题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改革的坚决性。他反复强调必须坚决地、大胆地、在某种情况下要加快步伐进行改革。他是为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着想。因为当今世界是激烈竞争的时代,给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机会不多。因此必须抓住时机,大胆改革。该改革的时候不改革,时间就错过了,而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邓小平提出“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方针。

△邓小平说过,他在经济问题上讲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请问这个“政治角度”指的是什么?

○我体会,这个“政治角度”就是邓小平为我们所确立的社会主义目标。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为未来中国所设计的这个目标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强大,它实际上是我们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的目标的问题。这从邓小平本人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来,我认为这个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实现现代化,即生产力高度发展,摆脱贫穷,成为现代化国家中的一员。其次,我们要树立一个和平的国际形象。第三,未来的中国社会还应该是一个公正的社会,用邓小平的话讲就是“共同富裕的社会”,没有两极分化的社会。第四,未来的中国社会还应该是一个社会秩序良好、精神风貌文明、道德水平高尚的社会,即我党提出的不仅要抓物质文明,而且要抓精神文明。邓小平讲:“如果这个社会变成一个盗贼横行的社会,如果人们没有理想,精神沦落,那么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这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因此他在上海、广州等地视察时多次讲:“你们要交两份答卷。”即他所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标签:;  ;  ;  ;  ;  ;  ;  ;  ;  ;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