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误区在哪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孩子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项调查表明,60.16 %以上的家长对其幼年子女未来学历已有明确指向,在这部分家长中96%以上的家长都期望孩子将来达到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水平。这种期望本无可非议,但由于我国一级级升学考试都是以书本知识为主,因此,升学考试的“指挥棒”就必然导致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从幼儿开始便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育人方向,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过早、过多地进行以数字、文学为主的所谓“学前教育”,而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空间转换、形体感知、想象力和创造力。
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还在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大人便教“大、小、上”,“a、o、e”,“1、2、3”,“dog,pig, cat”……两三岁便让其写字,算术,更有甚者在孩子刚出生甚至胎儿时就开始了所谓的“学前教育”,未到入学年龄便让孩子上学。为了迎合家长的这一需求,越来越多的家教方案涌向社会:“让神童走入千家万户”、“零岁识字、三岁扫盲”等;出版社也对智力类图书倾注很多热情。有资料表明,全国每年出版的学生课外读物约11亿册,其中课程辅导等智力类图书高达10.19亿册,而德、体、美、 劳非智力类图书加起来不过0.1亿册,不足1%。在这样的环境中,造就了一批“神童”。资料显示,现今中国儿童中的“神童”比例在世界是最高的。而孩子空间感知、形体感知、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则明显不足,甚至一片空白。我国和日本日前都曾对3至7岁的幼儿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能力测查,结果表明:在总共18类指标中,中国儿童分辨数的概念、分类、时间、序列等能力较日本孩子强,而在运动、组合、容积、空间转换等方面则日本孩子较强。
重视幼儿早期教育这本是件好事,但一些家长过早、过多地进行以数学、文字为主的所谓“学前教育”,而不注重其它方面知识的获取和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势必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首先,导致幼儿大脑发展失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左右半球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左半球主要具有语言(说和写)、计算、逻辑推理等功能,而右半球主要具有图画、图形的感知、声音的感知和感受音乐、认识空间关系、形象思维等功能。超前的“学前教育”明显地落在负责控制语言、计算、逻辑推理的大脑左半球上,而控制形象思维、图画、音乐感受等大脑右半球则负担不足,从而使左脑的智力发展比右脑超前,影响了幼儿左右脑的均衡发展。
其次过早、过多的“学前教育”容易使幼儿上学时产生厌学情绪。教育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学习有困难、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一半以上是过早学习引起的。原因是学习太早,无兴趣,再加上有些家长不注意方式、方法,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厌恶学习。有很多“神童”上学时成绩平平。
另外,过早地让孩子写字、念书,由于幼儿控制力差,幼儿肌肉发育很不完善,手指动作不够灵活,还容易造成孩子视力减弱、手指肌肉的自然发育不良等。
误区之二:忽视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目前,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往往以为:才=聪明(智力)=知识=有出息。于是把向孩子灌输知识当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上对其幼年子女百般呵护,处处包办代替,扬言“只要孩子能出头,父母甘愿做老牛”,还声称“再苦不能苦孩子”,超标准满足孩子物质生活需要……,造成孩子独立性差,劳动技能低,懒惰、懦弱、自私、骄横、不通情理,难解人意、摆阔气、浪费等。像幼儿园老师不让穿有鞋带的鞋子,原因是他们不会系,老师没有时间给一一去系;大人吃了点孩子爱吃的东西,孩子哭闹不止;像这样的孩子尽管聪明伶俐,有诸多特长,却也常常令人担忧,觉得这样的孩子更可能成歪瓜裂枣,难以成才。
误区之三: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专家指出,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格的必备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求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即个人从事活动的热情、激情、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主体精神;其次还要具有健全人的社会性格,这主要是指在同一社会文化、社会情境中,具有社会绝大多数人共同具有的行为定势;另外健康的心理素质还需能承受挫折、不怕风险、心胸豁达、富有合作的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追踪研究1500名智力超常儿童,经过30年的追踪研究后发现,这1500名超常儿童中有的成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有的却变得穷困潦倒、流落街头。对这两类人智力和人格特点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他们的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心理素质的差异,成就最大的人具有自信、谨慎、有坚持性和胜过别人的愿望。同时他们发现,有些智力平常而有着坚强意志和优良品德的人也能取得惊人成就。
科学家们还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几名4 岁儿童面前各放一颗糖,对他们说:“你们可以现在就吃这颗糖,但如果谁能等一会儿再吃,就能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地吃掉了面前的糖,其他孩子决定等下去,结果吃到了两颗糖。十多年后,有耐心的孩子明显的比同龄人成绩优秀,也更受到同伴师长的喜爱。
因此。一个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取得成功,仅有发达的智力是远远不够的。个人是否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毅力等直接影响到他的智力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任何工作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完成的,一个人关于处理人际关系,能准确地把握环境和机会,表现出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性格,将极大地有利于他的成功。现在孩子中普遍存在的自卑、自大、嫉妒心强、畏难怕苦等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误区之四:忽视个人差异,尤其是个性的发展。
目睹过这样一件事:互为邻居的两个孩子,其中的女孩聪明乖巧,不仅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还会背很多唐诗、儿歌,写好多汉字;而其中的男孩子好奇心强,凡事都想探究个明白,因此好多新买的玩具、家具等经常遭他“毒手”。于是一些家长就经常夸这个女孩如何聪明,并预言将来会成就非凡。而对这个男孩常横加指责,说他“不学无术,长大准没出息”。久而久之,这个男孩对上学失去了信心,自卑心重,抑郁寡欢;而这个女孩则骄傲自大,不堪承受挫折。像这样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做老师的、做家长的忽视了幼儿个体的差异,扼杀了幼儿个性的发展。众所周知,爱迪生小时候就很淘气,他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关键在于他的母亲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每个儿童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不尽相同,个人的思维、智力才能的发展各有其独特的道路,个人的体力和精神力量的发展也具特色,以致几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在这方面有突出的天才,有的人在那方面有惊人的成就。既要肯定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获得发展的才能和禀赋,又不否认个人的才能和禀赋又有相当大的差异。有的孩子对美的感悟力极强,有的孩子对乒乓球情有独钟,有的孩子在数理知识方面表现非凡……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对他们的要求不能整齐划一。不要看着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就叫自己的孩子也去学;看见某某画画得了奖,就逼着孩子参加美术学习班……
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意向、兴趣等个性特点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人尽其才,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总之,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人们头脑中的根深蒂固,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滞后,导致在幼儿教育上存在很多误区。一些专家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为全面发展的人,最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最善于与人合作的人。因此,我们在幼儿教育上应尽快走出误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育好苗、锻好坯、奠好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