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基于“新工科”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基于“新工科”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王楠,金建昌,刘彩琴,严小平,陆胤

(浙江树人大学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摘 要: 《食品添加剂》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课程,其教学目的旨在为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正确认识、应用、监管提供基础。本文基于“新工科”的基本理念,明确了《食品添加剂》的课程定位,通过确定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和方法、设置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了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关键词: “新工科”背景;食品添加剂;教学;改革

现如今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1]。在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的引导下,全国各地各层次高校纷纷进行了“新工科”教育理论的研究,推出了“复旦共识”[2]、“天大行动”[3]、“北京指南”[4]等活动,相继对“新工科”的教学模式、实验实践与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推动了工程教育改革,推进了“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5]。《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前沿性和发展性。基于“新工科”建设,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培养的具体要求,为食品行业提供优秀的人才。

一 基于“新工科”进行《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食品添加剂行业发展迅速,实时掌握食品科学技术的学科前沿,对提高学生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食品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培养产品设计与开发、分析检测、生产及管理、市场经销等各个岗位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教学过程中,基于“新工科”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为食品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 基于“新工科”开展《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

(一)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明确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精选、细选教学内容,充分有效地发挥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确保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重点在教学大纲的理论和实践的分配安排;引进行业企业专家走入课堂;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及改革思路。

(二) 合理优化、细化构建教学内容

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强调的应用型特点以及面临的共性问题,贯彻“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长应用”的十二字方针,形成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层次教学内容。

(1)食品添加剂的课程教学内容依据国家标准,按功能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大类,每类食品添加剂功能、作用不同,机理复杂[6]。在现有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共性问题,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筛选、精讲核心知识内容,形成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多层次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等能力。

b.选取食品添加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较困难的项目,例如增稠剂、稳定剂等在冷饮食品中的使用,色素和香精在焙烤食品中的使用等问题,通过食品添加剂应用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实践体会食品添加剂应用中的试剂问题。

积极推进“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辅助科研”,向学生介绍食品添加剂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鼓励学生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形式参与到食品添加剂方向研究课题中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具有新视野、新思路,服务于新工科的创新型人才。

当然,在这方面也可看到真正的进步,即是对于教学能力的高度重视.这并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舒尔曼倡导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相对于知识的简单积累而言,应当更加重视如何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与对象综合地去应用各种相关的知识(后者又不仅是指“学科内容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还包括更多的内容,如“有关学习者及其特性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标、目的、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基础的知识”等).这主要地并应被看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对此可详见文[16]中的相关论述).

(4)该门课程知识点多,范围广,但逻辑性不强。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讲解、演示教学、综合设计教学相结合,增加《食品添加剂》实验课时;将实验内容由浅入深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方案;根据工厂的试剂研发和生产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实验教学基地或加工厂,替代单纯的验证性实验,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提高行业竞争力。实验内容的选取基于以下原则。

c.选取食品添加剂应用的综合案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架构十分庞杂,包括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适用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基本道德规范。基层民主法制社会建设就需要有与之匹配的伦理道德体系。

(2)食品添加剂行业发展迅速,基于产业发展现状,优化教学内容势在必行。经研究发现,很多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存在一定的毒性,所以被一些国家禁用。因此,研究开发高效、稳定、健康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a.选取近年来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如增塑剂事件、可乐门事件等案例,帮助学生树立食品安全的法律意识。

(三) 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基于理论知识分析问题、通过团结协作,在教师的协助下解决试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环节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案例分析、实情情境模拟、实验实践四个阶段。以问题导向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为核心,以精讲多练为主,通过讲练、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师协助,积极推进单元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增加多种互动的教学环节和形式,优化、细化课内,强化课外,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目前,食品添加剂的主要问题集中在非法添加物的使用和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两个方面。针对我国食品安全与质量的新形势,应该及时将这些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增强学生食品相关法律意识。指导学生查找并学习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在“互联网+”这一现实背景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实用新型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在内容新颖、功能全面的PPT课件中引入动画、画面和图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易懂,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实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欲望、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将有所区别。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刑法和治安处罚法。如果犯罪,一般情况下已满七十五岁和任何情况下不满十八岁的人,是不能判死刑的,并且会被从轻或减轻处罚。例外的情况是已满七十五岁的老人以特别残忍的方法杀人,可以判处死刑。但“残忍”是个形容词,立法没有解释,不同的司法者评判的标准不同,对刺激的承受度不同,对同样的罪行是否“残忍”就会有不同的认知。从轻处理最典型的是治安处罚中的行政拘留,如果当事人不满十六岁或者七十岁以上,这个拘留是不执行的。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其实已经不能算“从轻”了,因为我们理解的从轻是降格处理,如从拘留降到罚款,从罚一千降到罚八百等,而“不执行”实质上相当于完全取消这个拘留处罚。

(四) 科学的设置教学评价体系

以学生自愿为原则组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采用模拟实训的方法,进行学习效果评价。一方面,通过实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更直观地反映学习效果。科学的教学评价手段不仅能够调动教师的教学、教改积极性,而且能够更直接准确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来看,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其产品价格难以得到真实反映,多大数资金的公允价值可靠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虽然相关资产价值可在市场中通过运用现值技术来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但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信息的缺乏,也使得公允价值判断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企业公允价值明确存在主观性,会计信息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会对公允价值可靠性产生怀疑;另一方面企业经济情况、财务风险等因素存在也会对公允价值计量造成影响,因此影响了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由于当前我国相关会计准则仍然不够健全,所以给公允价值运用带来一定的难度,极大的降低了会计信息可靠性。

(五) 校企合作育人,优势互补

要将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与实训中的实际操作技能融汇贯通,需要校企双方教师和业师本着培养“工匠型”优秀人才的原则共同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去,校企共建稳定的教师和业师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直接地实时了解实际职场环境和行业需求,有利于养成端正的职场态度,提高学生的行业竞争力。

三 结语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推进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对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行业素质具有很大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2]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3]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 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4] 新工科建设形成“北京指南”[J].教育发展研究,2017(增刊1):82.

[5] 谢佩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3D打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8):6-8.

[6] 郝利平.食品添加剂[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引用格式: 王楠,等.基于“新工科”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9,6(69):18-1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9.007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18JDGC034);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年度浙江树人大学校教改项目(2018JG1011);浙江树人大学食品过程分析控制校企合作团队资助;浙江树人大学中青年学术团队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王楠,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

标签:;  ;  ;  ;  ;  

基于“新工科”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