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矿山中心医院 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目的:探讨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上腹部癌性疼痛的不同入路方式疗效。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间收治60例上腹部癌性疼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前入路组(n=30)与后入路组(n=30),纳入患者均予以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前入路组手术选择前入路,后入路组手术选择后入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前入路组治疗1个月疗效相比后入路组更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发生并发症患者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在术后24h~72h患者症状消退。结论:上腹部癌性疼痛患者进行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中选择前入路法治疗的近期疗效相比选择后入路治疗更明确,该治疗方法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上腹部癌性疼痛;手术入路;临床疗效
上腹部癌性疼痛是作为当前癌症晚期患者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对于癌痛患者予以有效镇痛治疗是提高此类患者在终末期的生活质量关键。临床研究提示,腹腔神经丛毁损术(NCPB)是临床上腹部癌痛患者的一类有效治疗术式,该术式是当前上腹部癌痛患者微创介入治疗的一个首选的姑息治疗方法[1-2]。而针对于此类患者行NCPB术的入路方式不同,其发挥的疗效也存在一定差异,研究以探讨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上腹部癌性疼痛的不同入路方式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间收治60例上腹部癌性疼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前入路组(n=30)与后入路组(n=30)。研究纳入患者均为临床诊断上腹部癌性疼痛行NCPB介入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前入路组纳入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范围34~73岁,平均年龄(43.7±3.6)岁,包括胰腺癌6例、胃癌12例、胆管癌5例、胆管癌7例;后入路组纳入男性1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范围36~75岁,平均年龄(44.2±3.7)岁,包括胰腺癌7例、胃癌11例、胆管癌6例、胆管癌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研究可比。患者均于入组前签署知情权同意书,研究具体内容经过医院学术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方法
纳入患者均予以CT导引下NCPB术治疗,前入路组手术选择前入路,后入路组手术选择后入路。NCPB术治疗:选择64排螺旋CT,令患者行俯卧体位,保持下腹部抬高,选择L1腰椎棘突点状标志物A(铅粒),以L1作为正位片的扫描中心,扫描层厚设置2mm,选择进行横断面扫描,确定穿刺的最佳层面,同时设置进针的抵止点B,经CT光标的引导下选择靠近椎体侧缘进针路线,并延伸至体表为C点。施术者选择CB线与AC线的角∠BCA作为进针的方向。选择经术中予以患者局麻及消毒处理,选择22号15cm长穿刺针,依据上述进针路线对患者进行穿刺治疗。前入路组:仰卧,以腰1水平扫描,选择穿刺入路,CT监测下穿刺针达达腹主动脉前方,穿刺过程进行CT扫描引导穿刺深度与穿刺方向,穿刺针抵达点B后开始注射欧乃派克200mg +浓度1%的利多卡因溶液10ml,选择胸椎12~L2水平对患者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3mm,注意观察造影剂分布、治疗过程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及患者用药后状况。退针时需一边予以浓度1%的利多卡因溶液且一边退针,同时对穿刺点予以无菌敷绊,予以患者的T10~L3平面螺旋CT扫描,成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观察含造影剂毁损剂的分布。术后令患者行平卧体位,持续观察2~4h,在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平稳予以平卧1d。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等级,于患者治疗后1个月进行评价,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无需使用止痛药治疗;治疗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减轻,且需予以少量镇痛药物治疗;治疗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疼痛未见缓解或症状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研究涉及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行x2检验,以P<0.05表示对比差异存在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NCPB术治疗的成功率均达到100.0%。治疗1个月前入路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93.33%;治疗1个月后入路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73.33%,前入路组治疗1个月疗效相比后入路组更高(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前入路组患者NCPB术后4h内2例腹泻、3例低血压、2例恶心呕吐,术后并发症率23.33%;后入路组患者NCPB术后4h内3例腹泻、4例低血压、1例恶心呕吐,术后并发症率26.67%。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发生并发症患者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在术后24h~72h患者症状消退。
3讨论
NCPB术式临床治疗效果主要由腹腔神经丛破坏程度来决定,但腹腔神经有效破坏程度则与患者穿刺针尖位置选择、注入药物剂量与弥散状况等相关[3]。为探究不同入路方式疗效,研究纳入两组上腹部癌性疼痛患者,前入路组手术选择前入路,后入路组手术选择后入路,结果显示,前入路组治疗1个月疗效相比后入路组更高,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且纳入发生并发症患者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在术后24h~72h患者症状消退,可见,选择前入路法穿刺治疗的疗效相比后入路治疗效果更明确。分析前入路的优势在于前入路对于腹腔神经丛有效破坏程度相对更高,术中穿刺针针尖选择腹主动脉前方腹主动脉的开口头侧药物弥散程度相对更高,因此可发挥更高的治疗效果,但两种入路方式选择对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较小,入路方式选择不作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可针对于患者的不同治疗需求选择入路方式,但整体疗效前入路更明确。
综上所述,上腹部癌性疼痛患者进行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中选择前入路法治疗的近期疗效相比选择后入路治疗更明确,该治疗方法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凤和, 刘传圣, 尹燕伟, et al. 腹腔神经丛射频毁损术用于治疗上腹部癌痛的临床研究[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 23(12):942-945.
2. 郭燕春, 来晓东, 王旬果, et al. 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无水乙醇阻滞术治疗上腹部癌性疼痛15例[J]. 山东医药, 2014, 54(3):75-76.
3. 上腹部癌性痛患者三种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效果的比较[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5, 35(1):60-63.
论文作者:周阳辉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患者论文; 腹腔论文; 术后论文; 疗效论文; 腹部论文; 并发症论文; 疼痛论文;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