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_市场经济论文

浙江省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_市场经济论文

浙江省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现状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4—5月,我们受浙江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委托,对我省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作了典型调查。调查地点为宁波市以及上虞市和义乌市;调查内容侧重于道德建设的现状;调查方法为访谈法。与此同时,还对上述地区及温州、杭州市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30份(回收率为82.5%)。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结合调查人员近年来有关科研成果,本文拟对我省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作出基本的估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省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由单一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轨,现有的一些道德规范有赖于生成的客观基础已经动移,社会正急速进入剧烈变动的历史性转型期。因此,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必然经历一个重新选择、建构及逐步融合于新环境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的初始阶段,由于传统与现实的交汇、观念与行为的矛盾,人们很自然地会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问题形成各种各样的认识和各自不同的评价。那么,对于目前的道德变换状况,人们究竟是如何看待和评估的呢?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36.9%的人认为当前我省的道德现状是“爬坡”,38%的人认为是“滑坡”,另有25.1%认为“无变化”。究竟如何分析这一结果,我们认为不能形而上学地得出结论,断然认为当前我省的道德现状是“爬坡”或“滑坡”,而应看到大部分群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省的道德状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认为“爬坡”和“滑坡”者总计占74.9%),至于对于变化的结果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说明了变化之大涉及各个层面。我们总的观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进取性道德普遍发展了,而相对的有些协调性道德则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甚至倒退。关于这一点,在原因分析中我们将详细展开。下面仅从社会三大生活领域中的道德来分析一下巨大变化中的我省思想道德状况。

1.爱情婚姻家庭道德逐步自主平等,反映了时代社会变迁的大趋势。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转型反映到婚姻家庭方面,就是人们婚姻自主性增加,家庭类型更趋核心化,男女更加平等。这些反映在思想道德方面就是:(1)婚恋观念更加自由、自主。例如,在对“男女青年恋爱结婚是青年人自己的事,父母可以建议,但不应横加干涉或代子女作主”这一论述作判断时,有61.8%的被访者对此完全赞成。同时对待“离婚”,人们也不再一味地指责为不道德、不光彩的事情,在不同程度上认定“夫妻因感情破裂而离婚不应受指责”的人占88.5%。当然对于“婚外恋”现象,人们还是持谨慎态度,有85%不赞成。(2)男女平等已成为绝大多数人所崇尚和坚信的观念。有98.3%的人认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男女都享有同样的自由,男女平等。

2.社会公德方面喜忧参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德有了新的发展,公众已逐渐了解市场经济机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因此较之于传统的公德,又有一些新的公德萌生、发展。最明显的莫过于竞争进取观念已深入人心。例如,有97.9%的人赞成如下的观点:“个人与个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在发展经济方面可以进行竞争,但一定要讲公平”。当然在竞争的同时,人们也注意到了社会主义公平或公正原则的重要性,有92.6%的人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大力提倡公道或公平原则”,并且有99.3%的人认为“与人交往,合作共事,应当讲信用”。同时,一些传统公德如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也得到了继承发扬,例如有99.6%的人赞成“对于那些因为身体有病、天灾人祸等客观原因而贫困的人,应得到社会的救济和帮助”。而对于“希望工程”、赈灾济贫之类的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也反映了人们对这类传统公德的继承发扬。同时,也应该从中透视到,在人们对公平原则的积极认同中,隐含着对社会上流行的非公平和非互助行为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开始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等因素,一些传统公德如见义勇为、遵守秩序等在一些人的脑中已经淡化。过去等车排队、乘车让座、劝阻街头打架、劝阻破坏公共设施和公园花木等现象已不多见了,而尽管舆论媒体曾大力宣扬徐洪刚的英雄事迹,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反映在问卷调查中,对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不明智的”这一论断竟然有36.6%的人表示不同程度的赞同。同时公众对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一传统信条也开始怀疑,在问卷调查中,有27.5%的人对这一信条表示不赞成。

3.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滑坡现象。

在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范”现象。对此,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提出他的灵丹妙药,那就是加强转型期社会的职业道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恰恰是在职业道德方面,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滑坡现象。例如,在商品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假冒伪劣商品日益严重。在这一问题上我省曾与其它两省一起受到中央与政府的点名批评,严重影响了我省的形象。在行政执法领域,某些行业的不正之风及某些干部的廉政建设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我省道德建设最需解决的问题”中,干部廉政建设问题排在首位(占52.6%);而在“当前职业道德建设中最需要加强何种职业道德”一问中,行政执法人员道德(占40.4%)与干部道德(占32%)分别列第一、第二位。

(二)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展开,但对于某些重点人群的道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健全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我省近几年来,在省委省府的统筹下,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展开,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首先,在全省上下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93年重点抓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活动,1994年重点抓了国庆45周年活动,1995年重点抓了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活动。另外,还先后命名了50个省级爱国主义精神的先进典型人物,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宣传。在问卷调查中,有76.3%的人听说过“杨东海”这一名字,说明先进人物的事迹已深入人心。其次,在农村连续8年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在省委、省府领导的重视之下,我省每年都坚持派省、市、县三级工作组下乡帮助工作,基本上做到乡乡有工作组,村村有工作队员。连续8年的集中性教育,抓住了农村工作的主要矛盾,解决了农村的一些突出性、普遍性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再次,在城市连续5年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竞赛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融思想道德教育、服务质量、环境卫生、文明单位建设等为一体,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上述的思想教育活动,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又上了一个台阶。然而,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仍有必须继续改进之处。其中针对某些重点人群的思想教育更亟需加强。首先,青少年教育还缺少更有效的措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今后实现三步走的主力军。然而目前学校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冲击影响很大。如何采取必要措施加强青少年教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对于流动人口的思想教育也缺少有效的措施。我省是个人口流动大省。沿海发达地区有大量的外省、本省民工流入,这部分人思想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流入地的社会治安与经济建设,而且我省的一些地区(如温州、金华等地)历来有外出经商的传统,今天在全国各地都有我省输出的经商打工人员,这部分人的行为直接关系到我省的形象。因此,如何建立对流入我省的人员与我省输出人员这两部分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机制,也需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再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省近年来思想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探索一个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将有利于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三)道德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一个完善的道德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

根据“制度制衡”理论,政治、经济、伦理(道德)三种制度是结构制约、功能契合的。而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是,这三种制度界限不明、功能混乱、制衡不够,道德制度研究与建设滞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研究与建设。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伦理制度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我省已逐渐重视道德制度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在原有的宣传部门、学校等组织基础上,新设了一些组织体系,使思想道德建设更有组织保证。这些组织包括学习性质的中心组学习制度,在省委的带领下,我省县以上各级党委已普遍建立了健全的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也包括诸如志愿者服务队等非正式组织,杭州、上虞等地区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在参加公益活动、帮助社会贫困残人员的活动中颇受群众欢迎,也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第二,加大道德建设投资力度,使思想道德建设有了物质保证。就如经济建设一样,思想道德建设也需要资金的投入,因此一个完善的思想道德建设投资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八五”期间,虽然财政比较紧张,但我省还是挤出较大资金用于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了广电大楼、出版大楼、科技大楼等一大批精神文明建设设施,并通过政府拨款、社会集资等多种手段,建立了多项扶持思想道德产品生产基金。第三,加强思想道德产品生产与文化市场管理,使思想道德建设有了生产、流通的保证。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近几年来我省生产了一大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神产品。与此同时,还把图书、音像制品、娱乐场所作为重点,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初步扭转了这方面工作的被动局面。第四,加强有关法制建设,弘扬先进典型事迹与人物,使思想道德建设有了奖罚制度保证。

上述的一些道德制度建设在提高我省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这些制度仍是零散的,有些是非正式的;有些还处于萌芽状态;有些只是提供了一种渠道,还未完全规范化;还有一些涉及的面还不太广。所有这些与当前的政治、经济制度建设比起来,存在着滞后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我省的现实情况,有前瞻性地、科学地进行道德制度创新,构建一个完整的道德制度体系,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

二、原因分析

(一)从道德的双重类型比较角度分析当前道德状况。

本调查组人员曾在以往的科研成果中提出关于道德的性质和功能的双重类型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每一种对社会经济基础起积极作用的道德,都可以划分为进取性道德和协调性道德这两种基本的道德类型。前者的表现是讲求开拓、效率、竞争等,后者的表现是讲求和谐、公平、互助等。如果把社会比作一辆车子,那么,要促使社会发展(车子顺利前进),就既需要拉车的(进取性道德的推动),又需要扶车的(协调性道德的平衡)。缺少前者,车子就少了一种重要的动力;缺少后者,车子就会偏向或者翻车。

很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转型期,我省群众的进取性道德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发展空间。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也较以前更注意社会成员个体利益的追求。因此,诸如开拓进取、讲求效率、勇于竞争的道德品质渐渐深入人心。并且在婚姻家庭道德领域,人们也更注重婚姻的自主性与男女平等性等。这种进取性道德的发展对于推进我省的市场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应该说这是当前我省思想道德发生巨大的变化的主流。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在某些地区或某些部门,具体到某些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平衡性道德的建设,造成了某些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滑坡的现象。有人认为,这些滑坡是市场经济本身带来的市场风险所造成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道德“失范”引起的。我们认为这些观点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不能解释问题的全部。从道德的双重类型比较角度看,我们认为当前某些道德领域的滑坡现象,是由于协调性道德发展滞后而产生的联动效应所引起的。举例来说,当前的假冒伪劣问题,就是在商业竞争中忽视“公平”观念,大搞不平等竞争的结果。如果在强调竞争的同时,加强公平性道德建设,就将是另一种情况。再如某些行业执法人员的不正之风之所以蔓延,就是因为忽视了和谐、互助道德建设的结果。

当然,关于道德的双重类型比较的观点提出的时间不长,其本身也有有待完善之处。并且,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分析视角,而我省的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复杂、头绪繁多,因此我们还必须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从实践的广角作具体的分析。

(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我省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1.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为思想道德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物质生活改善与精神生活改善不完全是同步水涨船高。并且,由于市场经济是利益性经济,它使人们在增强效益观念的同时,也容易滋生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此外还必须看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深刻变革中,在制度上会出现一些空档和薄弱环节,甚至出现暂时的无序现象。因此,当前社会上有几个问题十分值得重视。一是等价交换原则、求利原则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人生价值观。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等思想影响较大;二是赌博、封建迷信等旧社会沉渣死灰复燃;三是消费观念畸形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首先反映了当前有一部分人的思想道德出现了滑坡,进而使社会风气趋向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观念在社会上的出现、传播,也直接对学校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造成冲击。在调查中,有些青少年工作者与家长反映,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难点就在于学校教育的积极影响不如电影、电视及其他媒体和社会大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大。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现代化步伐加快。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因此当前的社会流动也较以前增加了很多,其中就包括人口流动。应该肯定人口流动对于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但流动人口的增加也加大了对其进行社会控制的难度,最明显的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十分不易。当然,对于流动人口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也很大,我们不能因为有难度而忽略了对这一人群的思想道德工作。

3.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的一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推进迅速,相对地使道德制度建设滞后。以舟山地区的渔业村为例,目前该地区大部分渔业村或生产单位推行了股份合作制,由于有些措施还不配套,使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了一系列新问题。股份化后渔民经常处于分散流动状态,容易引起渔民集体观念淡化,对公共利益冷漠;而且村级党政组织对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控能力也随之弱化。同样地,在城市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个挑战。调查中发现,目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还顺利;但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则要么是没有精力抓思想工作,要么就是思想工作说服力不够。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构建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制度,也很值得探索。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现代的公务员制度建设正逐渐展开,现代公务员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它与目前一般的党政干部道德有何联系与区别,这些问题的研究也亟需要展开,解决好了的话,对于干部廉政建设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当前我省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针对当前我省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建立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体系,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第一,从职业道德建设入手,进一步完善加强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我省对职业道德建设十分重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连续几年在我省企业特别是窗口单位进行职业道德建设,使许多企业都尝到了职业道德建设的甜头,看到了职业道德建设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从而把职业道德建设看成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扎扎实实从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建设。但职业道德建设涉及到各行各业,要使每一个从事社会分工的人都尊重、珍惜自己的“业德”,是道德建设最重要、最起码的第一步,也是目前似乎难度最大的一步。因此,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要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注意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杭城交警学济南的活动,既是行风建设的成功尝试,也给全省人民带来了职业道德建设的春风,值得总结和推广;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经常化,职业行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鉴于干部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特别严格的标准,因此应把我省党政干部道德建设作为我省整个职业道德建设的突破口。

第二,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营造一种人人注重公德、遵守公德的道德风貌。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全体居民都必须遵循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对社会全体成员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之一。在道德建设重心上,过去往往把国家社会的一切寄托于人的修养,对于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建设与实施上下功夫不多,从而忽视社会体制、环境、公共规则的责任。所以,在抓好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造就人人讲究社会公德、人人谴责违背社会公德的舆论环境。同时,在社会公德方面应该特别重视具体行为规范的制定。通过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确立和倡导,使人们的行为有规可循。在当前情况下,先做到社会公德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不折不扣的遵守,不仅对于恢复和形成新的良好社会风气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而且也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应当成为我省道德建设的主要基础工程。

第三,处理好进取性道德和协调性道德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进取性道德。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主体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因而,进取性道德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进取性道德的发展也促进了协调性道德的发展,它为协调性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另一方面,在加强进取性道德建设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协调性道德建设。从本质上讲,协调性是道德的最基本属性。社会道德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它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同时,竞争和进取也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道德实践表明,没有协调性道德的同步发展,进取性道德将会孤掌难鸣。因而,在道德建设中,必须注意两者的同步发展。

(二)以强化道德认同为着眼点,根据道德主体的不同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一,必须注意教育主体的可信性,以发挥其道德示范的功能。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具体真实的道德形象的示范作用,是社会所倡导的理想道德获得现实的力量的重要途径。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主体的道德形象是教育成效的高相关因素。有些教育主体尤其是领导干部自己平时不注意,造成“台上他讲,台下讲他”,即领导在台上讲党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台下则对其本身践行的不道德行为议论纷纷,效果适得其反。因而要使教育确有成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以便起到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作用。就目前的道德状况分析,在道德形象示范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共产党员及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一群体的道德形象对整个社会的道德示范引导,无论从“正向效应”还是从“负向效应”看,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二,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可接纳性,强化人们对思想道德的认可。社会所倡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只有为人们所认同才能发挥其规范及约束作用。人们不会盲目认同所有的社会道德,个体对社会道德的认同过程,客观上也是一个道德选择的过程。社会道德为人们所接受,通常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道德必须符合人性的要求,这是任何一种道德最起码的生存前提;二是社会道德必须与道德主体的利益保持同一,在价值取向上应与个体道德主体的主观意向相吻合。这是道德具有生命力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必须有现实的合理的根据,必须科学而有序,必须与环境相容,必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必须有广泛性和先进性的多层次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们的道德行为提供指导。

第三,必须注意道德教育目标和口径的一致性。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的理想道德教育,始终是改革开改中道德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促进道德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道德教育要全方位进行,要齐抓共管,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层层抓落实。但是,要使教育确实有效,必须减少道德教育过程中相互抵触的因素,必须注意教育目标和教育口径的一致性。比如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居委会教育及社会教育要有一致性。在现实生活中,学校的常规教育在青少年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主导地位,正受到了社会教育的挑战。所谓5+2≠7,即5天的学校教育加双休日两天的社会舆论影响,其教育效果可能是相辅相成,也可能是相互抵销。如果是错误的社会舆论就将是5+2<7,甚至5+2=0。如果是正确的社会舆论,就会收到5+2>7的教育效果。这充分说明了道德教育中教育目标、教育口径一致的重要性。

第四,必须把道德教育同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结合起来。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工程,仅靠道德的劝导、说服、教育,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需要同时运用行政赏罚、经济奖惩、法律维护和制裁等方式,促使人们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使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得损害集体利益。否则,不仅受到行政、经济的处罚,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确有成效,才能强化社会成员对道德的认同,才能使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

(三)以利益协调与社会公正为标尺,加强社会道德调控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以保证社会道德规范的落实。

实现利益的协调化与社会的公正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遏制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控制的现实条件,也是社会加强思想道德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实利益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达成社会共识的前提。对于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人们总是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去加以分析判断,如果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协调,其结果必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理解的跨度很大,从而使社会意识和情绪走向分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规范即使再好也难以为人们所认同。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对社会有效的道德控制,必须在保持社会利益增值的前提条件下,注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利益既有层次性又有一致性和引导性。这样,社会才会具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和一致的态度。同时,社会公正是社会道德的起点和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防止利益分配中不合理不合法的额外分配,主要是社会腐败造成的利益倾斜,由此达到社会利益的公正化。做到这一点,人们才会在情感上态度上有一种积极的认同,才能理解和认清社会的困难与团结奋斗的需要,在各种社会问题、国家政策上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群策群力,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大业。

要实现利益协调化与社会公正化,强化道德调控机制,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首先,必须在道德实践中进行正确的利益导向。人们的道德观念都是在一定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利益的得失、利益关系的改变,必然要引起道德观念或快或慢地发生改变。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道德冲突和精神困惑,说到底是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调整所引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利益分化和利益群体的不断产生和发展,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不同群体利益与整个社会利益的矛盾,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有了比过去更为直接、更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不断地对社会不同群体利益进行协调和引导,对各种复杂的、变化的利益要求进行必要的、科学的综合。通过正确的利益导向,引导、调整、改变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抑制、转化和克服那些不合理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利益要求,鼓励、支持和保护那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利益要求,选择那些关键的、起决定作用的、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最大推动作用的社会群体利益予以优先满足,而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则给予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抑制,从而促进社会不同群体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实现。

其次,必须建立与健全有效的道德监督机制。道德对人是一种“软”约束,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选择,离不开外在的道德监督。社会生活中道德监督主要依靠评价和舆论监督。在道德实践中,通过道德评价对人的行为作出善恶价值判断,并把这种价值判断反馈给行为本人,借助社会舆论的赞许或谴责,调动人的荣辱感和道德良心,培养人们知善知恶的能力和从善去恶的态度,从而使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符合道德的要求。在现阶段,由于道德价值观上的新旧交替和双重价值标准,社会在调节和控制人们的道德行为方面显得迟滞和无力,表现在道德评价和舆论导向方面也常常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不能使人们对道德赞许或谴责获得有效的信息和共同感受,从而弱化了道德认同。必须大力加强道德监督机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工具,宣扬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宣扬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抨击见死不救、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各种不道德行为,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使道德评价成为扬善抑恶的“道德法庭”,成为对社会成员强有力的道德监督,并通过对行为的价值判断反复传递善恶观念的信息,促使社会成员形成道德价值上的共识,唤起们道德参与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建立保障我省思想道德建设有序持久发展的权威性管理机构。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社会工程,要保障这个系统工程有序而顺利地实施,必须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能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管理机构,即浙江省思想道德建设委员会。参照新加坡的经验,这个委员会的主任应由我省主要领导人担任,并聘请省内著名学者、专家、群众团体的领导人及有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负责人担任委员或顾问,组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建议将省精神文明办公室充实力量,作为这个委员会的具体办事机构之一。为了避免机构臃肿,为了突出省思想道德建设委员会的权威性、统筹性,各市县不必设置相应的委员会。

浙江省思想道德建设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我省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总体目标,制定我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远和近期规划的实施细则,领导和协调相关部门制订诸如干部道德档案制度、领导干部重大生活事件申报制度、影视书刊思想道德审查制度、企业市场竞争经济伦理有序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有关社会公共道德的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和奖罚条例。对我省已有的有关规定,要随现实的变化不断加以修改补充。此外,还可以试行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不道德的人和行为如见死不救等进行直接干预的规定。省思想道德建设委员会应在省委和省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组织我省宣传、教育、文化、传媒、民政、旅游、城建、司法以及区街、村镇等各方面的力量,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和人大、政协以及经济部门的作用,建立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在道德制度的实施上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监督体系,共同落实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其中包括本文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走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我省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路子。

(本课题组成员: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郑祖泉、何建华、王立军)

标签:;  ;  ;  ;  ;  ;  ;  ;  ;  ;  ;  ;  ;  

浙江省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