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工科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08)04-0001-05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相继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革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理工科大学同样肩负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应真正树立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等重要的观念,紧紧抓住机遇,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规划,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并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现理工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和整体实力的飞跃。本文将对理工科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分析,并就如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思路和措施。
一、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理工科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江泽民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理工科大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对于理工科大学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理工科大学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大学核心竞争力涉及的方面很多,但它并不等于全面竞争力,而是其中最具竞争实力的部分,如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办学特色等,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无疑有助于一所理工科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得到提升。我国理工科大学大多经历了由20世纪50年代院系大调整而形成的以理工为主的单科型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融入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的加深,单科型、多科型大学不适应形势之处愈发显现,这就对大学提出了向综合化转型,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更高要求,新的办学理念促使理工科大学向综合型大学转变。理工科大学要实现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的目标,增强核心竞争力,有一个共同问题是需要面对的,这就是必须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科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是以个体和群体的创新成果为结晶的社会性活动,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这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主要共同点。据此,可以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由于特有的价值性、民族性、时代性和意识形态性,更需要注重其独特的发展逻辑,如在大学中用自然科学的逻辑来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堕入一种文化帝国逻辑之中。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本上还没有摆脱重理轻文的倾向,近年虽然有所改变,但是没有根本的改变。因为现代性的一个特征就是技术理性的统治地位,而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也不能不制约人们的职业取向和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反映在管理方式上,依然是受理工科的思维方式支配,譬如学术带头人制度、项目负责人制度、量化的考核办法,等等。另一方面,从中等教育开始,就是重理轻文,高中很早就文理分班,更加剧了学生在人文知识与修养方面的缺失。”[1](P369)由于教育分工的关系和学科性质的局限,理工科大学往往不自觉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自然科学,轻哲学社会科学的偏向。必须改变这种现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哲学社会科学在理工科大学真正占有自己的地位和独立的发展空间。在硬件方面,应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在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合理配置办学资源,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学科、专业和科研的投入力度;在软件方面,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环境、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营造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适宜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环境氛围。理工科大学只有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改变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的“跛足”现象,才能实现理工科大学整体层次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理工科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补作用越来越明显,那种只注重科学技术水平的单一、片面的教育目标,应当从根本上加以校正,树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1](P398)即使是“自然科学认识也绝不能脱离人及其活动,它同人文社会科学一样,也是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的研究”[2](P309)这就要求理工科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仅只具有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而是应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就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积极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黑格尔曾提出“‘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上的神那样”。[3](P210)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至关重要,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品德、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理工科大学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从2006年秋开始在全国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对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理工科大学应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理工科大学在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仍处于相对薄弱的境地,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将导致理想信仰危机和不健全人格的产生。因为“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技术培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纯粹的知性活动,根本上不能摆脱价值问题的纠缠”。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塑当代大学人文精神,已成为理工科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人们常讲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不强调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的人,这背后的意思是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总是行高于人的,意味着有文化,更多的是有教养,其次才想到的是他受过什么样的专业教育。在高校中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可以简要概括为“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3](P10)理工科大学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开设好哲学社会科学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好通识教育课程,并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人文讲座、建设学生文艺社团等各种文化活动,创造浓郁的人文环境,把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塑造结合起来,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促使大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全面发展。
(三)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理工科大学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需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整体协调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工科大学应依托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使科研成果能够应用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献计献策,通过扶持那些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和领域,加强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并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理论和学科的发展。
二、促进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应遵循自身发展的实际,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建立健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制度和环境,建设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是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和依托。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一是要凝炼学科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发展重点学科。理工科大学都有着各自自身长期积累发展所形成的学科基础和背景,多是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济、管理、文学(含艺术)、法律、教育、哲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但如理科高水平,而文科低水平,还难称高水平大学。大学里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培养的人必须兼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理工科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中可以利用理工学科强大的优势,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理融合交叉,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通过培育发展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带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如我校根据自身实际,重点扶持发展的科技哲学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两个比较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初步形成了像生命伦理与科技伦理、科技创新与科技方法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法学等很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二是要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当今世界,航空航天技术、高分子技术、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渗透和汇合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文理交叉融合的学科在理工科大学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使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更新发展。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集中所有资源优势,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发展交叉学科是21世纪高校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主题。如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合并,通过加强学科交叉,在生物和医药、电子与医疗、法律、管理、心理医学等领域的相互合作和渗透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新兴交叉学科是理工科大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目前,许多通过合并形成的多科性综合大学,都具有较为齐全的学科优势,这是十分宝贵的学科资源,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和发挥,“学科交叉、突出特色”应成为学科发展的一个目标。在新兴交叉学科方面,如我校的生命伦理学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其水平已属省内领先,国内知名,享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总之,理工科大学选择新兴交叉学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突破口,不仅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学科水平和创新水平。
三是要“走出去”联合共建,增强竞争实力。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起步都比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关起门来靠自身发展,是不利于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只有大胆“走出去”,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同国内高水平的院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共建和学术交流,才能提升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制度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已摒弃以教学为中心的模式,而是要求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三者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现代大学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换,对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工科大学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应该有别于自然科学的管理,理工科大学应专门成立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建立起合理、规范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
其次,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为了促进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有别于理工科评价标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使理工科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科研项目的评审和科研成果的评价上,有据可依。理工科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的评审程序和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标准,加强对成果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保证鉴定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样才能促使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源源不断产生。
最后,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措施。科研实力已经成为反映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一所大学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转变的必备条件。理工科大学如何提高科研水平,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换,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科研上下功夫,不仅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更应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及其影响力。理工科大学建立合理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激励措施,有利于调动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如制定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奖励实施办法,对做出重要贡献,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重奖;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办法;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一批有学术代表性的专著出版;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奖励措施上,加大投入,支持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完善青年教师科研立项资助工作,全面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激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投入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三)建设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人才强校,理工科大学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高,热爱本职工作,拥有高水平学术和教学带头人,年龄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理工科大学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通过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提高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素质。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没有一个学术水平高、在该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就难以带领学科队伍迅速成长。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是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应通过对学科带头人提供启动资金、科研项目经费配套等措施,为其创造较好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凝聚团队、管理整个学科的作用,逐步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组成的学科队伍。理工科大学应专门制定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教师骨干,从而带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二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近年来,社会生活变化节奏加快,各种知识不断更新,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抓好教师培训中,既要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能力素质,以适应形势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通过教师国内进修、访学,赴国外访问研究,参加教学培训,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参加学术会议,参加教学评比等,为教师创造条件,较快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和教学效果。
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应该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倡导严谨治学的学风,努力造就一支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的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用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道德情操来影响、感染学生。
(四)坚持正确方向,加强组织领导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鲜明地提出: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工科大学也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和研究的重要任务,应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发挥重要作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自觉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指导行动。
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加强领导。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各级党委行政领导的重视,取得共识,更是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通过一定的机制和形式,加强和改善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组织领导,统筹全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促进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向前发展,为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8-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