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困惑与探讨_校本课程论文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困惑与探讨_校本课程论文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困惑与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惑论文,校本课程论文,高中生物论文,实践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目前自然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由于生物学的特点,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时,要学习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现象,了解生物学的学科特征以及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观察、了解生物现象的秘密,激起深入探索的欲望,培养初步研究的能力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

目前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内容还不能充分体现出生物科学的学科特点,还不能满足学生探求生物学奥秘的需要。教材内容编排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验;强调系统性,较少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教材中实验多为验证性的,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活动。有的学生以文科课程学习的思维方法来学习生物课,生物课还不能充分体现它的学科特征。所以,贯彻新课程理念,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能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的生物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福建省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的老师,我们积极地投入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但很快发现对于校本课程这一新生事物无从下手——开发什么样的校本课程?谁去开发?谁去上课?要不要教材?学生是谁?怎么考试和评价学生?

针对以上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后,我们有了初步的设想,先采取了集体合作开发的形式,在短时间内就尝试开发了《应用生物之动物与微生物》与《应用生物之植物》两个校本课程(课程说明范例附后),并在2006-2007学年上学期面向新高一年级开放,经过一轮的实践以及观摩教学的总结后,我们发现了这两门课程比较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学基本知识之后还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增强了生活技能,提升了生活情趣,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弥补了统编教材某些教育功能的不足,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但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

1.课程宣传还比较单一,学生对课程还不够了解

我们通过学校组织的海报发布(纸质和电子版两种)的形式对课程内容与要求、授课对象以及授课老师的情况进行了基本介绍,但仅仅靠这样平面的宣传还远远不够,有些很有兴趣的同学还不知道有这门课或者对课程的内容有些疑问,在不能得到相关老师及时说明的情况下就选报了其他课程。

特别是我们处于新旧课程交替过渡的特殊时期,校本课程开设的对象主要是没有开设生物课的高一年级的同学,而授课老师是高二、高三的老师,师生之间彼此陌生,老师不可能利用生物课堂进行宣传和说明。

主要是第一次开课还没有经验,除了保留海报分布的形式外,今后可以采取教师到年段或班级主动宣传结合学校广播、网站宣传,教研组专题网站宣传(如把相关课程的活动过程通过录像与照片的形式作个专题介绍)等方式推介课程,包括课程的内容、要求与对象,特别是要告诉学生我们能提供学生什么样的知识,能帮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体验,能在什么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可以预见,在过了新旧课程的过渡期,我们的老师也有了经验之后,课程的推介应当不成问题。

2.合作开发与授课模式的弊端

本次课程的开发我们采取4到5名老师合作开发一个课程的形式。这种模式任务较轻,完成速度快,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并且发挥个人的优势,特别是对于正常教学任务已经比较重,还没有开发经验的老师们来说,还是比较适合的。我们每个人按照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分别承担不同章节的开发任务,在教材编写完成后再各自把所开发的内容编写出教案或制作出演示文稿并自己承担授课任务。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模式也暴露出它的弊端:

首先,老师个人的编撰能力有差异,所形成的教材的编排形式都有一定的差异。一个老师对其他老师所编撰和授课的内容又不尽了解,在教材的编写、授课环节的前后衔接上容易会出现脱节,而且课程的负责人的职能还不是非常明确,还不能很好的起到统一指挥和协调的作用。

其次,10个学时的课程内,每个老师基本上是上2个学时,按教材的章节顺序排队上阵。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都不是原来行政班的关系,彼此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往往是刚刚彼此适应又要换个老师。学生刚开始对老师的更换虽然有新鲜感,但到后期就会出现厌烦情绪,特别是对课堂上不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老师所授的课更容易出现学生消极应对的现象。

另外由于这种课堂中陌生的师生关系,虽然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不多(一般控制在30人以内),但依然容易导致课堂管理的缺位。每次上课的老师就一个人,特别是活动实践课时,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时,授课老师就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做到照应周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分段教学过程中,正因为师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立起彼此熟悉的、适应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了解的时间不够,那就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每节课或某一阶段课堂的综合表现给出及时客观、有引导性和过程性的评价,出现了课堂评价的客观困难。

3.考试与评价功能的不足

这两个课程的评价方式分别采取了作品+课堂表现和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的形式。由于前述的合作编写、分段授课模式的弊端,就使“课堂表现”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做到面向每个学生做到实时、客观,授课老师最多对于课堂活泼好动的个别同学印象比较深刻。

其次,如果作品或作业(特别是手工作品)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就会占用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会使学生受到个别家长的压力,而且不能保证学生作品的独立性与公正性。

再者,由于没有发给学生“学材”,学生无法预习,在个人兴趣的支撑下学生们大多上课听得认真,敢于动手,“乐”在其中,但不爱记笔记,到后面临考试的时候对很多内容就早已淡忘殆尽。

那么,评价与考试对学生的约束力、指导性、评价性、导向性和教育性的功能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导致有些学生出现了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无法始终保持热情的现象,甚至个别学生出现了把校本课程当成是可有可无的“休闲课”的错误倾向。

当然,课程本身的内容和授课老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同样对学生保持对课程的浓厚兴趣也十分重要,今后我们也会在这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根据以上的经验反思,对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我们有了进一步的想法与思考:

一、选好课题

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框架内的国家与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必然在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而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首先在选题下应当充分考虑体现以下的原则:

1.以本土知识为基础的地区性原则

与当地的生物资源的状况和优势,特别是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比如山区的食用菌栽培,漳州的花卉与水果的栽培等),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使学生能对当地的生物资源的状况和优势、利用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有初步了解,认识到本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日常生活等与生物科学息息相关。

2.体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和文化传统。

3.课题宜小不宜大。

4.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兴趣、身心基础。

5.具备一定的开发硬件条件:学校条件(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地区条件(如实验或活动课所需的材料,气候条件等)。

课程开发前可以适当采用多种方式,以问卷、访谈、观察分析等方法,调查学生对生物校本课程的兴趣方向,作为决定生物校本课程教材编写或选用的依据。本校本学科的老师可以先通过共同探讨以确定课程的方向,一般建议初步选定1-2个课程进行样本合作开发。

二、灵活开发

在选定了课程样本后之后,首先我们鼓励“原创式”的课程开发,但也提倡没有经验的老师们积极地整合我们周边已有的一些课程资资源,尽快形成我们的校本课程实验样本。

1.课程资源的来源有:

教师特长:教师本身经验和兴趣爱好的积累,比如有些女教师已有插花的个人爱好;

科研基地:比如,利用福州的百合基地进行百合栽培方面的课程开发;

本校基础:比如,我们学校一直有《水仙花雕刻》这门选修课,一贯受到学生的欢迎,单独编为一门课会受到季节的限制,可以考虑与其他资源进行整合编排;

当地特色:比如,福州的橄榄培育,山区的食用菌栽培等;

高中教材:比如,开设专门针对高中教材试验内容进行拓展创新或改进的创新实验课;

学生需求:从对学生的调查与以往指导的研究性学习中提炼课题;

大学教材:大学教材中有开设的选修课程中截取编排,比如,性教育与生理健康;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查学校及社区课程资源,查阅国内外有关普通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实施管理研究的文献,筛选汇总可供编写校本课程教材的素材等信息材料。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生发展特殊需要,将学校及社区的零星的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归类,再根据一定的目标和序列,进行系统归纳、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生物校本教材。

2.开发主体与授课形式:

在选好课题,整合资源后,接下来面临的是谁去开发、如何开发的问题,我们认为开发与授课可以有以下形式可供选择:

自己开发自己授课:一个老师单独开发一个课题并承担授课任务,任务比较重,对老师的编写能力要求比较高,但不容易出现教材与课堂的脱节,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稳定;

别人开发自己授课:由别人开发形成教材并且明确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授课老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与要求的理解,创造性的编写教案、开发演示文稿并发挥个人的优势用自己的风格完成授课任务。这种形式可以发挥课程创作群体与授课群体的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优势互补;

共同开发共同授课:就如前述我们尝试的集体合作开发,共同授课的模式;

无论是那种开发模式,都要明确课程的名称、目标、内容、要求和教材的体系以及学分(成绩)认定的具体办法,特别是要在开发时要明确负责人(相当于主编)的职责,共同授课的要明确每位授课教师在授课与评价两个环节上的职责。最好还要编印出提供学生的“学材”,至少是“学习纲要”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改进考试与评价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评价与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否取得统一。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注重学生在生物科学的探索和研究的每一步发展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看考试或试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要改变传统的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评价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客观形成性、发展性评价。

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工具和评价内容:方式上有课堂表现、试卷测验、作品或实验报告的提交、活动情况汇报等;工具上有提问、试卷、作品等:内容上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考虑建立学生学习的“档案袋”,从而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在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进步与变化,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所以,建立一个过程式的、多元化、多视角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中学生物学校本开发和实践的成功与否。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与学校对老师以及课程本身进行评价,促进我们老师及其所开发的课程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

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开发的积极创造者、实践者、发展者和评价者。我们作为福建省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的老师,积极学习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根据学校现状和学校特色,已经开展了生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希望通过我们的持续努力能为本地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摸索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探究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基本途径。

标签:;  ;  ;  ;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困惑与探讨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