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外资发展民族产业_民族工业论文

引进外资发展民族产业_民族工业论文

引进外资与发展民族工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进外资论文,民族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资取得了很大成绩。外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引进外资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发展中国家共有的,有些则是我国在经济转轨这个特殊历史过程特有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引进外资与发展民族工业的关系,使我国引进外资工作做得更好。

一、必须意识到外资对民族工业的挑战

1.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食品、家用电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等行业,外资生产已占相当大的份额。而饮料、服装、鞋帽、洗涤用品、化妆品等行业,外资生产和销售都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早在几年前,人们把饮料行业为外资产品迅速占领的状况,形象地说成是“中华大地,洋水滔滔”。现在,饮料行业已只剩广东的健力宝和海南的“两椰”(椰风企业集团和椰树企业集团)的产品还在苦苦支撑,其他国产饮料的市场占有份额呈下降的趋势。

随着跨国集团公司的进入,目前的一个新特点是,外资已从过去的零星布点开始了战略性的发展。为了占领更大的中国市场,外商已在计划并实施在整个中国的生产与销售布局。比如,国内主要的十余家洗涤用品厂均分别与外商合资。到2000年,这些合资厂家的销售份额可占中国市场的70%以上,这些厂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正在迅速发展,也就是说,再过短短的五年,外商就可以占据垄断性地位,左右中国的市场。有的外商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怕几家外商同时来竞争中国的市场,中国市场这么大,到时候我们都会是赢家,输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企业。这话虽然听着刺激,但并不夸张。一旦外商主导了某个行业的生产并垄断了市场,那么,将会给这一行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效益损失。

2.引进外资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

从以上所举的几个行业来看,引进外资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目的。这几个行业在合资之前,大多通过购买国外成套设备,已基本达到了国际上八十年代末期的技术水平。合资后,由于注入了合资前所缺乏的大量资金,得到扩大的是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产量上去了,包装有了改进,但产品内容、配方并没有多少变化,有的产品质量甚至还赶不上我们过去的传统名牌。

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而改革的中心则是企业改革。引进外资如何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结合起来,解决企业在经营机制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始终应当成为引进外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应当看到,追逐超额利润是资本的本质,也是资本化了的外商的本质。合资过程中,外商一般都是挑选我们有效益的企业。亏损严重、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外商是不屑一顾的。不仅如此,合资时,外商几乎都要求把过去的企业一分为二,精干的人员、好的设备拿来合资,变为新的合资企业。其余的老弱病残、破旧设备则留给老厂,由国有企业去背甩下来的包袱,而这些留下来的老厂大都成了扭亏无望的企业。也就是说,合资并没有解决国有企业冗员过多、历史包袱过重等问题,相反却增加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必须看到,引进外资影响之所及,绝不仅仅限于直接参与合资的双方,同时还影响到方方面面,波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第一,如上所述,本来合资企业在人员、设备,资金、技术上就有优势,加上来自为吸引外商的政策上的许多优惠,更使三资企业处于明显优势地位,而国有企业则处于劣势。由此产生的不公平竞争,其结果是不难想象的。其次,不仅合资中普遍存在着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由于三资企业资金上的优势,轻而易举便可以从国有企业或政府机构挖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第三,现在,三资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国有企业的5到10倍, 收入水平上的较大差距,使国有企业职工队伍很难稳定。而人心不稳,势必影响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影响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引进外资出现的问题,从深层次上来看,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前已述及,合资双方中的一方,主体是资本化了的外商,另一方,则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尚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现在,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企业、主管部门名义上都有责任,实际上又都不负责。这样就难以避免在合资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以及企业被外商控制。其次是由于地区和企业的局部利益驱动。一项引进外资工程。从一个地区或从一个企业来看,也许是有利的,或至少从眼前、从短期来看是有利的,这种短期局部利益往往使地区和企业成为合资的积极促成者。但从长远看,从产业整体发展看,却未必是有利的。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对引进外资大都态度积极。因为解决地区开发和劳动就业是地方政府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再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失效。由于以上微观基础上存在的问题,尽管政府有专门负责外资的部门,又有一系列的政策,但对种类繁多、内容各异的外资项目,很难做到有效的管理。

二、资本自由化的利弊

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直接投资的大幅度增加,说明资本在世界上流动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了。一般认为,资本自由化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效用。

其一,由于资本市场的自由化,资本从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资本边际生产力相对低的国家)向资本相对不足的国家(资本边际生产力相对高的国家)流动,从而使资本得到更有效的分配与使用,使流出国与流入国的国民收入都得到增加。但是,当外国企业不是从本国而是在被投资国筹措资金时,这种效果将被削弱。其二,资本因为要追求更高的收益率而流入资本相对不足的国家,所以,随着资本移动,引起国际间的利率差距及资本利润率差距缩小,资本相对不足国家的资本收益率下降。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增多,劳动需求增大,引起劳动力收益率(工资率)提高。也就是说,随着资本流动引起的国际间生产要素收益率的平均化,资本纯流入国的资本收益率与劳动力收益率的差距缩小。在被投资国,由于劳动条件高的外国资本的投入而建立起外国企业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从而工资率与劳动条件得以提高。其结果,引起了国际性的分配平等化。但是,投资国一方由于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得到缓和,工资的提高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受到限制。其三,外国的先进技术会随着资本一起流入,使技术在国际上得到合理分配与利用。这不仅将缩小国与国之间技术水平的差距,同时使资本流入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其四,由于本国资本与国外资本的竞争,打破了国内的垄断和各种限制,因而可以刺激效率的提高。其五,由于市场的国际化,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因此会带来大量的规模效益与标准化效益。其六,可以明显改善资本纯流入国的资本收支与国际收支状况。

正是出于以上原因,不少国家对外资予以优惠。但是,也有不少人以下述资本自由化引起的弊害为依据,主张对直接投资予以严格限制。

第一,当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在被投资国开公司、搞合资或收购企业时,被投资国的一些产业有可能被外国资本支配。七十年代,当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时,不少发展中国家认为,外国跨国公司无论在生产技术还是资金上都有优势,直接投资不过是跨国公司为扩大并支配世界市场而把生产据点向世界扩张的一种行动。因此,接受国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本国市场被跨国公司垄断的危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七十年代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抵制外资并掀起了一股国有化浪潮。不仅发展中国家如此,一些发达国家常常也有同样的担心。八十年代后期,后来居上的日本企业开始在美国进行大规模房地产投资并大量收购美国的企业。比如,日本矿业公司在1988年以1485亿日元收购了美国古鲁道电机公司,日本索尼公司则在1989年9月以6440 亿日元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仅从1988年6 月日本大昭和制纸公司以582亿日元收购一家美国造纸企业到1989年9月索尼公司收购美国电影公司的两年时间里,日本对美国的主要收购就达14件之多, 金额高达25434亿日元(合191亿美元)。日本的举动引起美国极大的恐惧不安, 一时间在美国刮起一股日本威胁协论。当时美国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人认为,来自日本的经济威胁要大于当时苏联的军事威胁。对此,日本则反驳说,日本在美国的投资还比不上英国,为什么说日本对美国经济构成威胁而英国反倒没有威胁?日本人气愤地说,这难道因为英国人是白种人而日本人是黄种人吗?显然,当外国资本支配被投资国的企业并试图进行国际性垄断时,就会威胁到被投资国的整体利益。这也是与资本自由化可以通过国际间竞争提高资本效益的作用背道而驰的。

第二,当资本规模以及技术水平相差太大时,实际上很难谈得上竞争本身是公平的。因此,必须对外资可能的垄断加以限制,并且必须从不公平竞争中保护国内企业、保护幼稚产业。

第三,外国企业在直接投资时,一般都是把研究与技术开发部门放在本国之内,而把设在海外的公司仅仅作为生产的据点,这对被投资国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是十分不利的。这种情况与被投资国想通过引进外资提高技术水平的企望也是格格不入的。也就是说,外资企业以保持本国技术上的优势地位为战略原则,把技术“内部化”,把向被投资国的技术输出控制在最低限。比如,美国的跨国公司1982年在世界的研究开发费用总计410亿美元,其中,在本土的母公司占91.1%, 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子公司占8.2%,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关联公司仅占0.6%。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谈到的中国的洗涤行业的合资就是如此,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统统由外商在本国进行,在中国仅仅是“照方”生产,中国的技术人员被冷落,技术水平出现萎缩。

第四,外资支配下的公司越多,国内的经济与社会政策效果就会越受到削弱。比如,当经济过热,政府采取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的政策时,其政策效果会因大量跨国公司和外资的存在而被削弱。不少人已经认识到,我国近两年的通货膨胀之所以如此严重,尽管政府采取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严厉宏观调控措施进行治理仍然难以根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外资的存在。在通货膨胀时期,外资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加治理通胀的难度。除此之外,劳资关系也会因为跨国公司的存在变得十分复杂,外资企业的劳动者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第五,由于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自由化加剧了竞争,陷于经营困境的企业以及濒临破产的企业将会大大增加。为此,就要有一系列合并、转产的措施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资本自由化要有步骤、分阶段进行。不然,会因此引起经济的较大波动。

三、我国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对外资的优惠与限制的目的,无非是要充分利用外资并限制外资的副作用,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只要国际市场商品交易和资本交易现存的不利于劳动力密集型经济的状况不改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的收入分配上就总是处在不利的位置上。换言之,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劣势,决定了在直接投资上,发展中国家一开始便处在不利的地位。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利用外资,一方面又很难避免被外资利用。八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相继采取了吸引外资的政策,围绕引进外资展开了竞争。九十年代初,尽管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呈下降之势,与其相反,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却呈明显上升之势。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幅度最大,在亚洲、泰国、马来西亚等加快了引进外资的步伐,印度、越南等也调整了政策,开始努力引进外资。显而易见,我国近几年在引进外资上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不仅如此,最近国内竞争也愈演愈烈,往往几家国内企业同时向一家外商开绿灯,竞相降低条件、提高优惠。结果,外商往往得到了远远超过政府规定范围的实惠,使政府的限制变得形同虚设。

当然,发展中国家在税制上做的短期性让步是工业化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一项成本。只要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是合理的,并且彼此能够进行必要的协调,这种成本是有可能降低的。但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做到步调一致。即便认识到了优惠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损失,却往往因彼此剧烈的竞争而付出很高代价,甚至两败俱伤。“鱼蚌相争,渔翁得利”,最终占便宜的则是资本输出国。在发达国家,虽然很少有对外资的特别明确的限制,但是,有关的反垄断法以及公平交易法等比较完备的经济法对外资予以了规范的约束。而发展中国家则缺少经济上的法规,各种规定往往由行政机关甚至领导个人决定。这样,政策的决定和实施变得很不透明。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来说,当然希望对方条件越优惠越好,同时,他们在决定投资时,更看重的是被投资国政策上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只要被投资国在制度与行政上更加透明、易于理解,政策更加稳定,即便是优惠条件少一些,投资者也会纷至沓来。这对发展中国家意味着,用较低的代价完成工业化的过程。

尽管发展中国家通常在提出许多优惠的同时又设置了不少限制,但是因为优惠与限制在实际操作时很难协调,优惠与限制包含的多重政策目标使政策的最终效果往往变得面目全非。发展中国家所希望的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在合资谈判中,由于外国企业站在有利地位,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常常被迫作出妥协。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本来应当限制的产业用所谓特别优惠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的名义做出了例外的让步处理。之所以做出这种急功近利的选择,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政府普遍面临的最重要课题是,如何促进投资、解决就业和加快经济发展。我国在引进外资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是有不少共同之处的,因此,世界各国的经验对我们都是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我国又正处在激烈变革中的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有许多特殊性。我国引进外资之所以产生了对民族工业的巨大冲击,除了别的国家所遇到过的一些因素之外,还有多方面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些原因。

综上所述,借鉴国内外经验与教训,要解决我国引进外资中的问题,当前特别要在如下几方面做出巨大努力。第一,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在充分肯定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无可替代的贡献时,还必须系统总结我国有关引进外资的政策与措施,在以往十几年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加以改进和完善。而且,要与产业政策相结合,确定我国今后引进外资的规模、方向与重点。第二,把改革与引进外资结合起来,加快改革尤其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中央、地方与企业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既要有执行,又要有监督。严厉惩治引进外资中的腐败。第三,改变引进外资中的数量效益型做法,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切实做到技术上先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第四,在借鉴国外对外资优惠与限制的成功经验的同时,注意研究国外反垄断法和公平交易法在引进外资中的作用。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垄断法和公平交易法等法规。

标签:;  ;  ;  ;  ;  ;  

引进外资发展民族产业_民族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