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元素的继承看“差异(1)VP”和“差异(1)无VP”的语法化--兼论一些所谓的对立格式_vp论文

从义素传承看“差(一)点儿VP”、“差(一)点儿没VP”的语法化——兼论一批所谓对立格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立论文,语法论文,格式论文,V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差(一)点儿VP”和“差(一)点儿没VP”历来被看作一种对立格式,是汉语语法中一批很值得研究的同类句式的代表,很早就受到重视。朱德熙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两次作过探讨,吕叔湘(1980,1987,1988)曾经专门搜集并多次论及,沈家煊(1987,1994)、马庆株(1990)专门作过探讨,沈家煊在专著《不对称和标记论》(1999)里更集中地对该现象作了全面的研究。几十年来语法学界的讨论始终在持续,但也始终存在一系列不同看法,包括最基本的诸如“差(一)点儿”的词性、意义、“差(一)点儿没”句式是不是歧义句、它为什么有相反的两种意思、其中的“没”是不是羡余成分以及某些具体语句的描写,都有分歧(朱德熙,1959、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陆俭明、马真,1985;毛修敬,1985;李小玲,1986;沈家煊,1987;马庆株,1992;周一民,2003)(注:①例如:关于词性,《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现代汉语词典》(1996)、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1985)、周一民(2003)都认为是副词,马庆株(1992)则持动词性和副词性并存说;关于意义和功能,《现代汉语八百词》概括为“表示某种事情几乎实现而设有实现,或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汉语大词典》(1988)概括为“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实现”,朱德熙(1980)认为其“语法功能相当于一个否定词”,沈家煊认为它包含两个语义成分:“接近P”和“非P”,其中“非P”是主要的;关于“差(一)点儿没VP”句,朱德熙认为是歧义句,李小玲则持相反意见;造成歧义的原因,朱德熙、沈家煊、《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等都持“主观企望”或“心理期待”说,毛修敬(1985)、石毓智(1992,据沈家煊)、周一民(2004)则认为取决于VP意义(或客观事实)的积极与消极。)。本文立足于活的语言材料,从人民网、新华网等诸多网站搜索例句,随机抽取158个例句,从义素传承的角度考察并提出浅见以就正于学界。

(一)“差(一)点儿”句法功能的考察

1、“差(一)点儿”可以扩展为“差不点儿”、“差一丁点儿”、“差那么一点儿”,扩展后意义基本不变,仅增加了强调差得很少的意味,例如:

(1)赵本山导演也很满意:“哎呀,闫学晶啊,我才发现哪,你哭比笑好看哪,不错,真不错,差不点儿就把咱给整哭哇。”(甘肃日报,2003.2.17)

(2)其中一回,差一丁点儿真的要动手了,却被一位围观的纤弱女子在他们当中一站,两只像笛子般细的胳膊一支,就轻易地把他们分开了。(北京晚报,2003.5.5)

(3)毕竟,戈尔实际上赢得了普选票,他只差那么一点儿就会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三位成功当选总统的在任副总统。(中国青年报网上文摘,2000.12.15)

因此,除有特殊需要,下文的“差(一)点儿”一般都包括其扩展式。

2、“差(一)点儿”可以充当谓语。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全句句末(见例4);二是在前一分句句末 (见例5);三是所组成的主谓结构再充当句子成分(见例6):

(4)“差一点儿,就差一点儿啊!”30年后的今天,于晓兴已经63岁了,谈起当年的情况,仍然让人感到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新华网,2004.4.15)

(5)爸爸把妈妈拉到一边说,昨天差一点儿,别看她现在挺好,可还不敢大意。(搜狐网, 2004.4.15)

(6)老爸笑呵呵地解释:“那个烙得最好的是金牌,应该发给你勤劳的母亲;那个火候差点儿的是银牌,是发给任劳任怨的父亲的……”(京华时报,2004.8.20)

3、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例如:

(7)哎哟,这可不是量布量米,是量房子,差一丁点儿就不得了啊!(百度搜索网,2004.7.27)

(8)国安最后时刻丢失胜局,路姜长叹只差一点儿。(新京报,2004.5.17)

(9)无论如何,不能再出现就差那么一点儿的状况了。(东北网,2004.8.30)

4、可以充当分句,例如:

(10)我们队还是有些急,队员很努力,机会也比对方多,但总是差那么一点儿,对不上点,就像在跳舞时没有踩上节奏一样。(体坛周报,2003.9.25)

(11)你是一把手,差不点儿。反正你得把老吴家这个案子给我弄好了,若不,咱也叫花了人家好几万。(李宏林《炼狱警魂》)

5、其中的“差”可以后加体标记“了”,例如:

(12)赛前,我有打破世界纪录的想法,可惜差了一点儿。(《罗雪娟:我是干净地走出来的》,人民日报,2001.11.15)

(13)生老四老五时难产,差了一丁点儿要死掉。(阎连科《日光流年》第四十九章)

(二)“差(一)点儿”语义发展的考察

“差”是动词,词义是“缺少”;“一点儿”是数量词,表不定少量,在动词后可以省略“一”。“差 (一)点儿”本是表示数量上比某一个已知的量少一点儿,即接近该已知数量。例如:

(14)此外,她还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和孩子;她的孩子差一点儿就一打,一共十一个,第十二个没有生。(《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差(一)点儿”在动词前就发生表数量到表事态的隐喻,表示事态很接近某一程度。例如:

(15)不,还差一点儿就到学校了,我们不能迟到。(中青在线,2001.7.24)

这样,“差(一)点儿”的整体意义就从接近某一数量引申为接近某一事态,这里的隐喻是语言中习以为常的,语言并没有把这两种“接近”区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实义,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说“时间已接近半夜”、“事情已接近成功”。因此,这两种用法的“差(一)点儿”仍是动词性的固定词组,这与1.1节所述的句法功能是相互统一的。

这两种用法的不同是:1、表数量时,“接近”是“缺少一点”的语用推理;表事态时,“接近”是固定的词汇义。从表数量到表事态,有一个语用推导义固化的过程。2、表数量时,“差”和“(一)点儿”意义和结构上都有离散的趋向,即趋向于理解为“缺少一点儿”;表事态时,二者则有整体化、凝聚化的趋势,即趋向于理解为“接近”。这一趋向也表现于“差(一)点儿”与其扩展式之间句法功能的变化,试看表1(下文1.3.2节内)。

从表1可以看到,动词性功能的削弱从大到小依次为:

差不点儿>差(一)点儿>差一丁点儿>差那么一点儿

这正说明“差(一)点儿”开始产生词汇化的趋势。词汇化的趋势和语用推导义的固化虽然不等于语法化,但却为“差(一)点儿VP”句式的语法化打下了基础。

(三)“差(一)点”和VP之间的语义关系以及句式的整体意义

1、已然事态和未然事态

“差(一)点”和VP之间可以插入副词“就”,马庆株(1992)指出这个“就”义为“将要”,是很正确的。因为实际话语中也用“就要”:

(16)20日,纽约市场9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价格曾一度冲高每桶49.40美元,差一点儿就要上摸每桶50美元大关。(人民网,2004.8.24)

基于“差(一)点儿”的动词性,它和其后的VP是连谓关系。分开来看,“差(一)点儿”是已然的,VP是未然的;但一组成连谓结构,VP前即便不出现“就”也仍然是“将要VP”的意思,这样一来,“差(一)点儿”和VP就成了一种同义关系。如例(16)中“差一点儿”是现实的事态,“上摸每桶50美元大关”是未然的事态,但是“就要上摸每桶50美元大关”就和“差一点儿”同义了。

2、可影响事态和不可抗拒事态

总体上说,“差(一)点儿VP”都用于不可控的事态,即都具有[不可控]语义特征。按其[不可控]义素的强与弱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的主观努力可以影响其发展的,这时VP前可以加“就能”,例如:

(17)在第16洞,他差一点儿就打出一杆进洞,球离洞口只有几英寸。(京华时报,2004.2.10)第二种是人的主观努力无法抗拒的,这时VP前不能加“就能”,例如:

(18)小孩子左右为难,差点儿哭了。(中国青年报,2004.4.12)

尽管也有不明显的中间状态的例子,但这两种倾向是明显的,而且并不决定于VP中动词的语义特征,而是决定于语境,例如:

(19)我真的不知所措,整天被英语搅得头昏眼花,差一点儿就永远的放弃了英语。(百度搜索,2003.6.13)

“放弃”是自主动词,但这里是“整天被英语搅得头昏眼花”所致,因而是不可抗拒事态。至于可影响事态,一般总是同时还要受语境制约,因而归根到底还是不可控的事态,例如:

(20)当然,美国最绝密的第121特遣队最近有几次差一点儿逮住拉登,但却非常遗憾地让他溜掉了。(北京青年报,2003.12.27)

由于拉登隐藏极为秘密,所以逮他还是属于不可控事态。实际话语中使用“差(一)点儿VP”句式表示可影响事态时,除了表示事态很接近某个程度之外,还要表达事态发展的艰难性。这时,句式义表述为:[事态][接近某程度][艰难性];至于表示不可抗拒事态时,说话人更是要强调这种无法抗拒性,且常用夸张来强调,尽管事态并没有发展到极点。例如:

(21)我哈哈大笑,差点儿喷出一桌子饭。(江南时报,2004.6.19)

因此,这时句式义表述为:[事态][接近某程度][爪不可抗拒性]。这里的[不可抗拒性]和上面的[艰难性]不但都是语用义的固化,而且都是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因此我们认为“差(一)点儿 VP”是语法化的句式。

我们的考察还发现:“差(一)点儿”与其扩展式都同样趋向于表示强不可控事态,随机抽取的 VP前加“差不点儿”、“差(一)点儿”、“差一丁点儿”、“差那么一点儿”65例中,表不可抗拒事态的例句分别占80%、77%、71%和80%(参见表1)。

表1

差不点儿 差(一)点儿 差一丁点儿 差那么一点儿

总句数

16 46

22 25

单用作主、宾、定、谓语(含分句) 2

7

15 20

用于VP之前

14 397

5

(其中用于不可抗拒事态) 11 305

4

(四)语义关系不同的两种“差(一)点儿没VP”句式

从事态的[已然]或[未然]看,“差(一)点儿”都是已然的,“没VP”有A、B两种情况:

A式,其特点是:“没VP”本身是未然的,但是“没”前已经有或隐含有表将要的“就”而造成“差(一)点儿”和“没VP”同义。例如:

(22)老乱跑,差点儿就没找着你。这么大了还爱捉迷藏。(新浪网,2004.9.7)

这显然也正是“差(一)点儿VP”式的特点(1.3.1节),其实这里的“没VP”完全可以看作是“差(一)点儿VP”中“VP”的一种,正如“没及格”就是“(考试)失败”的一种表达,二者没有本质的不同。因此有理由认为A式是“差(一)点儿VP”句的一种形式,多一个“没”只是从否定方面来表述。但这样一来,A式与“差(一)点儿VP”式就有了以下差异:

1、背景或预设不同:“差(一)点儿VP”的背景是“没VP”,例如“差点儿及格”的背景是“没及格”;而A式的背景是“已经VP”,例如“差点儿没找着”的背景是“找着了”。

2、由于是从否定方面表达,其事态的[不可控]就会减弱,因为在这一事态中,不可控性被冲破了,例如“差点儿没找着”是说:在很不容易找着的事态中毕竟终于找着了。

B式,其特点是:“没VP”是已然的,“没”前不可能加“就”,“差(一)点儿”和“没VP”之间具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例如:

(23)我忍俊不禁,差一点儿没笑得呛住。(新浪网,2003.9.12)

这里是说:眼看要呛住,只是因为差了一点才没有呛住。因此,B式可以看作是“差一点儿就 VP”式换一个角度的说法——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表达,以强调“没VP”的原因就在于“差一点儿”。这样一来,它与“差(一)点儿VP”就有了以下的异同:

1、除了理性意义相同之外,二者的背景或预设也是相同的——都是“没VP”(“差点儿呛住”和“差点儿没呛住”,背景都是“没呛住”);

2、B式由于强调前后的因果关系,所以更带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应该看作是“差(一)点儿VP”式的进一步语法化;

3、B式一旦再使用了夸张手法,其主观评价色彩就会共振式地加强。实际话语中,B式确实是更多运用夸张的。下面表2对我们随机抽取的例句所作的统计也可以看出这种倾向。

表2

差点儿没差一点儿没差不点儿没

总句数

20

156

A式

561

(其中加“就”的)540

B式 1595

(其中夸张式)

1563

4、强调原因和运用夸张又都进一步加强了说话人对事态不可抗拒的主观评价,这与A式[不可控]义的减弱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小结

1、“差(一)点儿”是动词性固定结构,表示“数量缺少一点”,它在“差(一)点儿VP”句式中产生了“事态很接近某程度”的语用新义并固化了下来,同时呈现出词汇化趋向。

2、“差(一)点儿VP”句式所表示的事态都具有[不可控]的语义特征并已固化为该句式的[艰难性]或[不可抗拒性]的主观意义。实际话语中,该句式还更趋向于表示不可抗拒事态。这些都说明该句式是语法化的句式。

3、“差(一)点儿没VP”A式实质上就是“差(一)点儿VP”式。

4、“差(一)点儿没VP”B式是“差(一)点儿VP”句式换一个角度的表达,更强调说话人对“没VP”的原因在于“差(一)点儿”的主观评价,同时更多采‘用夸张手法,从而也更强调事态的不可抗拒性,其中“差(一)点儿”的词汇化趋势也更强,例如更多地省略“一”(参见表2)、“没”在语音上前附(李小玲,1985;周一民,2003)等。因此,B式是“差(一)点儿VP”句式的进一步语法化格式。

5、A式由于和B式容易混淆,所以更多地要插入“就”,不插入“就”的很少。在我们随机抽取的A式“差(一)点儿没”例句中,有75%是插入“就”的(参见表2),这证明A式呈有标记的趋向,B式是无标记的。

“差(一)点儿VP”、“差(一)点儿没VP”句式的语法化给了我们如下的启示:

1、通常认为这一类现象是正反说法意思相同的对立格式,其实二者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它们分别处在演化(主要是语法化)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所以有相同的一方面,更有差异的一方面。

2、对于日渐引起重视的句式语法化问题,有了一些更具体的认识,例如句式的语法化往往是由于传承了语用新义而造成,而不必以其中实词的虚化为前提。这也是语法化中义素传承同词义演变中义素遗传的差别所在。

下面再对这类现象的其他实例作一些考察。

(一)难免VP——难免不VP

“难免”词义为“难以避免”,“难以”是助动词(“难以”的反义词“足以”义为“完全可以”,也是助动词),“避免”是动词,二者凝缩成“难免”是二价动词,要求受事为“某消极现象”。其义素表达为[难以][避免][某消极现象]。根据我们的考察,出现于不同分布中的所有“难免”都同样是由这三个义素组成,试比较:

(23)平局难免,输球也难免,是球迷,就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张谊生1999例,下二例同)

(24)一旦久闭的大门开出一条缝,外面的光太强烈,难免使人眩晕。

(25)他是生长在都市里的人,事不顺心就难免往下坡儿溜。

既然词义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没有理由区别为几种词性。

实际话语中说“难免VP”,也就意味着“难以确保不VP”。因此“难免VP”句的语用推导义就是“难以确保不VP”。按照“不过量准则”,这一推导义是不必要说出来的,但是当说话人需要强调这个推导义,感到不说出来不足以强调时,就要采用更复杂更费力的形式。这里可供选择的形式一般有两种:

A.难免VP,难以确保不VP。

B.难以确保不VP。

采用B式,意思显然有欠缺,因为说“难以确保”,一般总是包括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原因,而这里要强调的是:由于客观困难之大使得无论主观上如何努力都难以确保不VP。而采用A式又容易被认为前后两部分意思重复罗嗦,于是只好进行改造,保留最必要的词语,成为“难免不 VP”。这样,听话人在解读这一新形式时,看到“难免”,就会依据合作原则理解为“难免VP”,看到“不VP”也会依据合作原则理解为“确保不VP”。这有似于汉语中古老的“互文见义”式,是通过互文见义巧妙地造成的反复格。反复格的功用自然是强调。因此有理由认为“难免不VP”句是从“难免VP”式发展出来的、通过特殊的复杂费力的形式使听话人领会其中的特殊信息——说话人的强调意味的一种句式。

以上是对本句式之所以演化的语用动因的推测,我们感到这比通常的解释更合理一些[1]。

(二)后悔VP——后悔不该VP

动词“后悔”的词义可以用义素表示为:[自己认为说错话做错事][心里自恨不该这样],一般构成“后悔VP”句式,VP就是所做的错事。“后悔VP”句式本来就有“心里自恨不该VP”的意思,按照“不过量准则”,这个意思本来不必说出。当说话人要把语意重点放在“自恨”时,他可以采用“后悔,不该VP”式,例如:

(27)二人对自己的行为悔恨交加,痛哭流涕。王某说:“我真后悔,不该趁‘非典’给社会添乱。”(新华网,2003.5.7)

而当说话人感到这样还不够强调,就采用“后悔不该VP”这样费力的句式,听话人按照合作原则只会理解为“后悔VP,痛感不该VP”,同时也领会了其中的特殊信息,即说话人强调“自恨”的意图。例如:

(28)此案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沉重的。当问及吴丽娇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感到后悔时,她回答说“后悔,后悔不该用刀捅他,该伤的是我,该死的也是我,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愿意当时用刀捅死我自己。”(人民法院网,2004.5,14,试比较:“我真后悔,不该用刀捅他……”)

实际话语中使用“后悔”时,一般总是强调“自恨”,我们搜索到的实例正是“后悔不该”式比前述二式明显更多。由于特别强调“自恨”、“痛感不该”的意思,因此特别适合用来表达自我感觉,其压缩式“悔不该”就更多用于自白或自白式心态描写,例如:

(29)龚万能在身陷囹圄之时长叹一声“悔不该听父亲的话,他叫我把钱拿来造楼房。”(《警惕贪官“龚万能心态”》,《法制日报》2000.12.15)

(30)悔不该竖起中指伤害球迷·周宁:我向四川球迷道歉(标题)(《21世纪世界体育报》,2002.8.26)

(31)当犯罪嫌疑人李刚被戴上冰凉的手铐时,他才如梦初醒,后悔莫及,悔不该为了区区4元钱而放火泄愤。(《老食客为4元烟钱深夜泄愤》《合肥晚报》2004.9.13)

(三)一会儿——不一会儿

“不一会儿”比“一会儿”多一个意思“不到”,这个“不到”是表示说话人的主观估计(有时是预计)。这样一来,“不一会儿”与“一会儿”的不同除了不能表示极大量只能表示极小量(“不到”限定了)之外,还有一个区别是:“一会儿”表客观描写,“不一会儿”表主观估计。因此,凡是表极大量和不可能是主观估计的极小量时,“一会儿”都不能换成“不一会儿”。例如:

(32)等了(*不)一会儿饭才做好。 (“一会儿”表极大量)

(33)再坐(*不)一会儿,就(*不)一会儿。(“一会儿”不可能是主观的估计)

可见,“不一会儿”是“一会儿”表极小量时带有[说话人估计]这一主观化意义的形式。

(四)VP之前——没VP之前

王灿龙(2004)立足于丰富的实际语料,从时间意义、语法表现及相关的语用问题对此作了相当细致的考察。我们则认为换一个角度从句式整体的义素传承来考察,会对二者表达功用的异同包括能否互换问题获得更切实的解释。

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显然是先有“VP之前”和“没VP的时候”,后有“没VP之前”的形式,因此有理由认为“没VP之前”是“没VP的时候”加上“VP之前”的互文见义式凝缩。“没VP的时候”表示较宽的时段,且有一定的模糊性;“VP之前”趋向于表示紧靠VP发生的某一时段或时点,两个意义相结合,形式上又显得复杂费力,因此能够传达特殊信息:强调“从VP前较长的时段到紧靠 VP的时点都一直如何”。

我们着眼于句式整体意义,将王文所列举的全部例句(除去不含VP6例、不合格的对比句1例,共41句,其中“VP之前”25例,“没VP之前”16例)分为四类:

第一类,“VP之前”表示时间界限,其特征是:句中有特定的词语强调“VP之前”的时界意义。王例中,这些词语有四种:

1、表时点的时间词,如“7月,7日上午10日洪峰到来之前”[15]、“爆炸事件发生之前几分钟”[25](方括号内为王例原序号,下同);

2、表时间的介词结构、方位名词,例如“自胎儿6个月指纹完全形成到人体死亡之前”[28]、“京报集团无论成立之前或之后”[27];

3、时间副词、强调性语气副词,例如“接电话之前,他正在研究室里修电脑。”[3]“就在这个变动到来之前”[35];

4、“VP之前”所限定的名词,例如“阿富汗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文化”[19]。

因为句子的时界意义要求“VP之前”或表时点或表明确的时段,这与“没VP之前”的模糊性矛盾,所以本类不能换用“没VP之前”。

第二类,VP与其后的句子主干(简称S)各表一个行为,前后相续,共同组成一个事件。这里我们着眼于VP与S的关系将VP和S分为行为与事件两种情况,事件有相对的独立性,行为则无独立性,若干个行为才组成一个事件。例如:

(34)在磨菜刀之前,先把菜刀在盐水里浸泡20分钟,然后把菜刀拿出来,用盐水浇着磨,能将刀刃磨得锋利。[21]

由于VP和S共同组成一个事件,全句是说这一事件要由两个行为来完成,在语义上S是VP的前提,时间紧密相连,因而也不宜换用“没VP之前”。

第三类,VP与S各表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前后相续,例如:

(35)去之前,一位记者叮嘱我说“千万别骑车去”。[1]

(36)许多生物甚至在被人类发现之前就灭绝了。[47]

(37)希特勒还没发迹之前曾在此聚众闹事而锒铛入狱。[38]

既是两个事件,时间自然有所间隔,不同的事件,间隔长短也不同,这就给选用“VP之前”和“没VP之前”提供了余地。

第四类,S表示一种状况,其特征是:句中有特定的词语强调S是持续存在的状况。从王例看,这些词语有五种:

1、判断词“是”、存在动词“有”,例如:

(38)我爱人没有练“法轮功”之前,……是一个贤妻良母。[6]

(39)广安大街修通之前,这里的路只有10米宽,地下市政管线也没通。[3]

2、动词“知道”、“以为”,例如:

(40)突尼斯运动员扎吉说,没来北京之前,就知道北京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城市。[40]

(41)没到柬埔寨之前,记者以为吴哥窟只有一处,即印在柬埔寨国旗上的那座。[5]

3、副词“一直”、“从来”、“多”,例如:

(42)没有结婚的时候他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13]

(43)他到阿富汗之前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山岭。[23]

(44)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多在竹简上写字,……[43]

4、助动词“应该”、“能”,例如:

(45)他想作为一个裁判,也应该站出来,在良心还没有泯灭之前,与人们一起挽救这项大家都深爱的运动。[37]

(46)在体细胞克隆技术出现之前,科学家只能通过流产、死产或人工授精的人类胚胎获取干细胞进行研究。[44]

5、S为明显的状态描写,例如:

(47)没住进儿童村之前,他们有的失学在家,有的寄人篱下,也有的自暴自弃,走上了犯罪道路。[46]

本类句子整体意义表示在“没VP”情况下有S状况,VP与S语义上是因果关系,因此需要强调“没VP”,自然用“没VP之前”最适宜。“VP之前”虽可以,但少了强调意味。

以上四类的分布情况用表3统计如下:

表3

A式

B式

C式 D式

时间界限 行为前后相续 事件前后相续 状况的因果关系

VP之前(共25例)②11 7 2 5

没VP之前(共16例)③ 0

0 1 15

注释:

②各栏依次为王例的:2、15、16、19、20、25、26、27、28、35、36;17、18、21、22、29、30、41;1、47;3、23、24、39、48。

③各栏依次为王例的:38;4、5、6、13、14、31、32、33、34、37、40、43、44、45、46。

表3中A、B、C三栏只有时间相续关系,D栏既有时间相续又有因果关系,而D式上面一栏未强调因果关系,下面一栏强调因果关系。表内A—B—C—D依次反映了“VP之前”在语用中的意义演化和丰富过程。“前”原是方位名词,“……之前”由方位义演化出时间义,再用于“VP之前,S”句,表时间界限和行为、事件的前后相续,再发展成为表示前后相续并有因果关系的状况,这些变化都是由语用推动的,而由表时间相续到表因果关系则是一种主观化的过程。最终由于语用需要的推动而形成特殊的形式“没VP之前”。表3也正显示出“没VP之前”式趋向于作为“VP之前”句的一种强调式(强调前后状况的因果关系),亦即一种主观化的形式。

(五)A.我怀疑他会不知道—B.我怀疑他已经知道了—C.我怀疑他会不会已经知道

这是吕叔湘(1980)搜集的例子,吕先生说,A句等于说我不相信他会不知道(尽管据他自己说或是照你估计他是不知道的),B句等于说我估计他已经知道了,C句是说不知道他知道不知道 (但是希望他不知道)。据我们考察,这主要跟“怀疑”的词义有关。

动词“怀疑”的词义,《现代汉语词典》归纳为二:a.疑惑,不很相信;b.猜测。(简称“怀疑a”、“怀疑b”)这大体是正确的,只是不够细致,没有指出“怀疑b”和“猜测”之间的差异:用“怀疑b”表示“猜测”时,隐含着对原有断言的怀疑,例如“我怀疑他今天来不了”,言外之意是原先认为“他今天能来”,说话时对这个断言有了怀疑。这个隐含义来自“怀疑a”的传承。“怀疑b”显然是由“怀疑a”引申而来的,这个引申过程可以用义素表示为:

“不很相信”即[据现有事理][趋向于否定N或S]→“猜测”即[据现有事理][趋向于肯定S+(趋向于否定原)]

上面圆括号表示是隐含义。从这一义素分析可以看到,“怀疑a”趋向于否定其宾语,“怀疑b”趋向于肯定其宾语。“我怀疑衰老可以逆转。”这句话之所以有歧义,就是因为其中的“怀疑”是多义的:如果是“怀疑a”,则句意趋向于否定“衰老可以逆转”;如果是“怀疑b”,则句意趋向于肯定“衰老可以逆转”。

本节所讨论A、B、C三句确实意思一样:

A句中是“怀疑a”,全句趋向于否定“他会不·知道”;B句中是“怀疑b”,全句趋向于肯定“他已经知道了”;C句中也是“怀疑b”,“会不会已经知道”是信大于疑,等于说“可能已经知道”。从另一角度看,“会不会”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排除歧义,因为如果删去“会不会”,“怀疑”就有a、b两种意义的可能。因此B、C两句趋向于肯定“他已经知道”、“他可能已经知道”,B句隐含着对原有断言“他还不知道”否定的趋向。C句则隐含对原有断言“他可能还不知道”否定的趋向。

(六)小结

1、本文上面所讨论的6种句式大体上反映了这一类句式演化的代表模式。据我们的考察,由常规形式发展出特殊形式,大多是先繁化,然后再以互文见义手段凝缩为特殊形式。根据繁化形式是否实际使用又分两类:第一类,繁化形式在实际语言中不用,例如上文讨论过的“难免”句。此外如:保不住VP—保不住不VP、以免VP—以免不VP、这样才能避免VP—这样才能避免不VP、能否防止再VP—能否防止不再VP、没办法制止他VP—没办法制止他不VP、谁也不否认这些戏有教育意义吧—谁也不否认这些戏没有教育意义吧、有个别单位拒绝执行—有个别单位拒不执行、就差写一篇序了—就差没写一篇序了。兹再析一例:

A.就差写一篇序了

(B.就差写一篇序了,而目前还没写一篇序)

C.就差没写一篇序了(强调“不能没有一篇序”)

第二类,繁化形式也在实际使用中,例如上文讨论过的“后悔”句。此外如:怪我VP—怪我,不该VP—怪我不该VP、小心VP—小心,不要VP—小心别VP、留神摔下来—留神,别摔下来—留神别摔下来、除非……,才……—除非……,才……,否则,不……—除非……,不……。

2、有相当一部分还处在演化过程中,因此多表现为一种趋势,并且还有中间状态。例如“差一点儿没VP”句尚有少量A式,又如“没VP之前”句尚有少量表示事件前后相续的用法。而有一些句式还在继续发展,例如“除非”句,连词“除非”意思略同于“只有”,从语素的组合看,“除非”是“除了不是”,意味着“只有是”。但是“除”表示排除,所以“除非”和“只有”的不同在于“除非”还强调对“只有”以外的其他一切条件的排除,即强调“例外绝不可能”的意思。而如果“除非”后的唯一条件是虚拟乃至夸张的情况时,句式的整体意义就会由强调唯一条件转化为强调人或事物在一般情况下的确定不移的状况,试比较:

(48)有团友声称,除非可以投资移民,才会考虑在港置业。(《香港旅游地产商借助自游港合办看楼团》,《香港商报》,2003.8.31)

(49)他有对儿近视眼,也有对儿近视镜,可是他除非读书的时候不戴上它们。据老说法:越戴镜子眼越坏。他信这个。(老舍《眼镜》)

(50)“呼—呼呼—呼”又睡了。…我睡不着是当然的,我早巳看清,除非有一对“避呼耳套”当然不能睡着。(老舍《马裤先生》)

(51)以自己的身量力气而被这小小的一点病拿住,笑话;除非一交栽倒,再也爬不起来,他满地滚也得滚进城去,决不服软!(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

例(48)是用“除非……,才……”强调唯一条件;例(49)是用“除非……,不……”强调唯一条件;例(50)则“除非”后已经是虚拟的条件,例(51)“除非”后的条件不但是虚拟的,而且还带夸张意味。显然,从例(48)到例(51),句意重点逐渐转移到主句“不VP”,逐渐变为强调主语在一般情况下的确定不移的状况。

标签:;  

从语义元素的继承看“差异(1)VP”和“差异(1)无VP”的语法化--兼论一些所谓的对立格式_vp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