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肝软坚丸治疗肝脾肿大30例(论文文献综述)
成茂源[1](2020)在《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减三甲散干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效果以及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并从lnc RNA和m RNA角度揭示其作用机制,丰富“主客交”学说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方法:1.实验一: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加减三甲散1号方组)、2号方组(加减三甲散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剂的方法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1号方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2号方组以去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检测血清ALT、AST。Western blo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2.实验二: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的方式剂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加减三甲散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HA、LN、PCⅢ、CIV浓度。高通量二代测序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肝组织lnc RNA和m RNA表达谱。结果:1.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2号方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1号方组比较,2号方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P﹤0.01)。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与加减三甲散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着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大鼠ALT、AST水平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AL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AST水平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大鼠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1号方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3.信号通路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化指标: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均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HA浓度增大,差异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LN、PCⅢ、CⅣ浓度减小(P﹤0.05)。加减三甲散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测序结果:实验二中,预测出新的lncRNA1976条。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Inc RNA基因共340个(187个上调,153个下调)。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251个(上调139个,下调112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93个(上调48个,45下调)。差异lnc RNA靶基因共同功能主要为:自然杀伤细胞介导免疫,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调控等。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m RNA基因1635个(上调1451个,下调184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加减三甲散组和模型组m RNA差异基因共同途径为:PPAR信号通路。结论:1.采用四氯化碳诱导法可成功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加减三甲散1号方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好于去除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3.加减三甲散(加减三甲散1号方)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不经过WNT/β-catenin通路作用。4.加减三甲散改变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nc RNA和m RNA的表达谱,这可能是加减三甲散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部分作用机制。
田惠芳[2](2017)在《鳖甲煎丸抗肝纤维化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鳖甲煎丸对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疗效指标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鳖甲煎丸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对其相关疗效指标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6年12月,检索截止日期为2016年12月1日,提取相关资料,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鳖甲煎丸联合核苷类及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或乙肝肝硬化较单用核苷类药物或干扰素类在降低肝纤维化四项(HA,LN,IV-C,PCIII)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鳖甲煎丸联合核苷类及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或乙肝肝硬化较单用核苷类药物或干扰素类在改善肝功能(AST,ALT)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鳖甲煎丸联合核苷类及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或乙肝肝硬化较单用核苷类药物或干扰素类在改善肝功能(ALB,TBIL)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1);(4)鳖甲煎丸联合核苷类及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或乙肝肝硬化较单用核苷类药物或干扰素类药物在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5)按病程不同,分为“乙型肝炎组”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鳖甲煎丸联合核苷类及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组”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与单用核苷类药物或干扰素类治疗“乙型肝炎组”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两组显示效应尺度分析结果相近;(6)鳖甲煎丸与未联合核苷类及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和乙肝肝硬化组比较在降低肝纤维化四项(LN)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7)鳖甲煎丸与未联合核苷类及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和乙肝肝硬化组比较在改善肝功能(ALB)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8)鳖甲煎丸与未联合核苷类及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或乙肝肝硬化比较在改善临床显效率跟临床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鳖甲煎丸联合核苷类及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优于单用核苷类药物或干扰素类药物,表现较明显的抗纤维化效果;体现了明显的改善肝功能作用;在提高HBeAg转阴率,体现了鳖甲煎丸联合核苷类及干扰素能明显提高抗乙肝病毒作用;但在改善肝功能(ALB,TBIL)方面与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2)按病程不同,分为“乙型肝炎组”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两组显示效应尺度分析结果相近,体现了鳖甲煎丸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贯穿了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过程。(3)鳖甲煎丸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优于西医单纯的保肝降酶治疗,体现在较强的抗纤维化作用,改善肝功能作用;改善临床症状作用。
舒云[3](2017)在《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调控TGF-β1/CTGF通路干预HIV/HCV重叠感染伴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对HIV/HCV重叠感染伴肝纤维化的患者进行干预,以患者血清CTGF、TGF-β1两因子的表达为切入点,检测记录并分析患者在试验各观察点的临床症状积分、血常规、肝肾功能、肝纤维化四项、CTGF、TGF-β1,初步探讨两中成药对此类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共选择HIV/HCV重叠感染伴肝纤维化趋势的患者30例作为受试者,其中男21例,女9例,按入组先后顺序编号,同时给予益艾康胶囊和鳖甲煎丸口服。本研究为期1年,半年为1个疗程,0月、6月和12月为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变化和抽取静脉血测定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肝纤四项和血清学指标等的三个时间点。一般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和肝肾功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肝纤四项及血清TGF-β1、CTGF含量的测量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最后将所有既选指标的测定值与药物疗效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症状体征: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干预HIV/HCV重叠感染伴肝纤维化趋势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测定:肝功能随访提示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干预患者的ALT、AST、DBIL、TBIL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与用药前相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GF-β1、CTGF表达: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TGF-β1、CTGF表达明显降低,且随观察时间的进展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四项:治疗前患者肝纤四项指标高于正常上限,治疗后指标随着观察时间的进展逐渐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常规和肾功:治疗前患者血常规、肾功能指标未见异常,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疗效评价:治疗后12个月,27例患者得到缓解,其中8例患者异常的肝纤四项指标降低50%以上或者恢复正常,且药物疗效的R×C行列卡方检验提示同治疗后6个月相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研究分析显示,患者用药12个月后的疗效同血清TGF-β1、CTGF水平呈负相关(CC分别为-0.76,-0.81)。结论1.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能够明显改善HIV/HCV重叠感染有肝纤维化趋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其中对面目发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胁肋疼痛和肝脾肿大等尤为显着,而无明显的毒副作用。2.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干预重叠感染症状的改善,可能与药物发挥保护肝功能、稳定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有关。3.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对HIV/HCV重叠感染有肝纤维化趋势患者的作用有可能通过其抑制TGF-β1/CTGF细胞信号通路,降低TGF-β1及CTGF的表达水平而实现。
蔡潘松善(THAI PHAN TUNG THIEN)[4](2017)在《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是引发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多为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但是依然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在标准方案治疗后无法获得持续病毒应答,这类患者归为难治性丙型肝炎(refractory hepatitis C,RHC)。近年来中医药对难治性丙型性肝炎的机理研究及辩证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目的:根据导师的临床经验总结,以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法为指导,探讨犀角地黄汤加减联合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疗效,通过中医症候疗效、肝功能、病毒指标、安全性等进行评价,为中医药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平行的原则,选择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患者,各分为40例,排除脱落病例后,最终入选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其中治疗组给方剂犀角地黄汤加减联合西药(聚乙二醇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伟林),对照组只给予西药(聚乙二醇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伟林)以48周为治疗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候疗效评分、以及各分项症状体征,并检测实验室指标:肝功能(ALT、AST、GGT等)、丙型肝炎病毒含量(HCV-RNA)、骨髓抑制指标(WBC、PLT),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综合疗效:两组显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率、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症状总积分:两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区疼痛、乏力、纳差、腹胀、肌肤加错、面色晦暗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ALT、AST(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病毒定量数值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抗病毒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法为指导,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减轻肝区疼痛、乏力、纳差、腹胀、肌肤加错、面色晦暗,五心烦热等症状方面优势明显。改善了肝功能,降低了丙肝病毒的含量,具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疗效好的优势。
王曼[5](2016)在《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研究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影响,探讨中药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法,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提供临床证据。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西医诊断为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和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并且在我院随访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选取应用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60例患者为治疗组,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临床症状评分、血细胞计数(WBC、RBC、PLT)、肝功能(ALT、AST、GGT、ALP、TBiL、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等实验室检查及B超下脾脏厚度、长径及门静脉直径等影像学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WBC、PLT、ALT、AST、GGT、TBIL、ALB、PTA、HBV-DNA及AP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点较均衡,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患者均在治疗24个月的后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24个月后临床症状评分下降水平大于对照组(P<0.01),且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1);3.两组患者在治疗24个月后外周血WBC、PLT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治疗组WBC、PLT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RBC计数在治疗24个月后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RBC计数升高水平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治疗24个月后ALT、AST、ALB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ALT、AST、ALB较对照组治疗24个月后改善明显(P<0.01)。对照组GGT、ALP、TBIL治疗24个月后均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GGT、ALP、TBIL治疗24个月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GGT、ALP较对照组治疗24月后下降明显(P<0.01),治疗组TBIL治疗后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24个月后PTA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治疗组PTA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5.两组患者APRI指数在治疗24个月后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APRI指数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6.两组患者治疗24个月后HBV-DNA水平迅速下降,对照组HBV-DNA阴转率为87.5%,治疗组患者HBV-DNA阴转率为8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5,P=0.724>0.01):7.两组患者治疗24个月后脾脏厚度、长径及门静脉直径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脾脏厚度、长径及门静脉直径减小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在提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改善肝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减小脾脏大小及门静脉直径等方面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还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应用和推广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李婷婷[6](2016)在《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在对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中医“肝藏血主疏泄”肝脏象理论的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案,观测、分析并比较基于不同组方原则的中药复方的干预效果及其差异性,为从西医肝实体病变角度阐释“肝藏血主疏泄”肝脏象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或半随机的临床试验,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提取资料信息并进行方法学质量的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使用了相同中药和相同核苷(酸)类似物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将144例患者随机分至A、B、C三组,分别给予A方(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B方[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柔肝)]和C方(模拟剂),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于干预前、后进行宏观指标(生存质量、证候要素积分、中医症状分值)和微观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从总体及分层比较(以性别和静止期/活动期作为分层因素)的角度,对A、B、C三组的宏、微观指标进行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组间比较,以及三组各自在性别间和分期间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系统综述检索到4204篇文献,最终纳入分析的有45篇,共包含3497名受试者。根据中药复方的药物组成,可分为26种中药复方。核苷(酸)类似物有3种[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阿德福韦酯(ADV)]。Meta分析结果提示,同单用ETV或ADV相比,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ETV、大黄蛰虫丸联合ADV和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在降低透明质酸(HA)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和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ADV在降低层粘连蛋白(LN)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在改善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上优于单用ADV。定性分析显示,除白蛋白(ALB)外,联合用药在改善肝组织活检、HA、LN、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肝脏硬度值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没有研究报告生存质量和严重不良事件。2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随机入组144例符合纳排标准的受试者,其中,12例脱落,最终纳入分析的有132例。无论分层与否,受试者三组间的性别、年龄、活动期/静止期,以及基线的宏微观指标均衡可比(P>0.05)。(1)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干预后,三组患者的慢性肝脏疾病量表(CLDQ)总分值及因子分值均呈现升高趋势。①组内比较:干预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CLDQ总分值及因子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有统计学差异者为:A组中的总分值、焦虑(WO),以及男性的总分值、情感功能(EF)、WO,女性的WO,活动期的总分值、WO,静止期的CLDQ总分值、WO;B组中的系统症状(SS)、EF、WO,以及女性的SS、EF,静止期的SS、EF;C组中的总分值、困乏(FA)、EF、WO,以及男性的总分值、FA、EF、WO,女性的FA,活动期的总分值、FA,静止期的总分值、FA、EF、 WO。②组间比较:除FA(C>B>A)外,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仅有B组的总分值、腹部症状(AS)、FA、活动能力(AC)及WO有统计学差异,以女性的改善幅度大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仅有C组的FA有统计学差异,以活动期的改善幅度大于静止期。(2)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干预后,三组患者的证候要素积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大多呈现降低趋势。①组内比较:A组的气虚、气滞、血瘀、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急躁易怒-程度、肌肤瘙痒、面-晦暗程度、目涩频次、胁痛-频次、胁痛-程度、胁部不适-频次、胁部不适-程度、恶心、腹痛-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和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以及男性的气虚、气滞、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程度、自汗-频次、肌肤瘙痒、目涩-频次、胁胀-频次、胁胀-程度、胁痛-频次、胁痛-程度、胁部不适-频次、胁部不适-程度、恶心、筋脉拘挛-频次、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女性的阳虚、畏寒-频次、畏寒-程度、面色-晦暗程度、胁痛-频次、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活动期的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肌肤瘙痒、面色-晦暗程度、眩晕-程度、胁痛-频次、胁痛-程度、恶心、胃脘疼痛-程度、胃脘疼痛-频次、腰腿发冷-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中A组的气虚、阴虚、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程度、急躁易怒-程度、面色-晦暗程度、目涩-频次、目涩-程度、胁痛-频次、恶心、厌食油腻、口渴欲饮-频次、口渴不欲饮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气滞、阴虚、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急躁易怒-程度、齿衄-频次、齿衄-程度、肌肤干燥、目涩-程度、胸闷-频次、太息、恶心、胃脘痞闷或胀满-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男性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急躁易怒-频次、齿衄-频次、胸闷-频次、胸闷-程度、太息、恶心、呃逆、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厌食油腻、大便异常-大便溏泻,女性的肌肤干燥、恶心、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多梦、足胫部浮肿-程度,活动期的阴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盗汗-频次、盗汗-程度、急躁易怒-频次、鼻衄-频次、鼻衄-程度、肌肤甲错、肌肤干燥、目涩-程度、恶心、呃逆、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的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急躁易怒-频次、齿衄-频次、面色-晦暗程度、太息、恶心、厌食油腻、盗汗-频次、大便异常-大便溏泻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手足心热、畏寒-频次、自汗-频次、盗汗-频次、盗汗-程度、面色-晦暗程度、太息、恶心、呃逆、腹胀-程度、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渴不欲饮、失眠-程度,以及男性的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午后低热、畏寒-频次、畏寒-程度、盗汗-频次、盗汗-程度、肌肤瘙痒、面色-晦暗程度、胁部不适-程度、恶心、腹胀-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失眠-频次、失眠-程度、多梦、女性的阴虚、面色-晦暗程度、恶心、腰腿发冷-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活动期的气虚、阳虚、湿热、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肌肤瘙痒、肌肤干燥、面色-晦暗程度、胁部不适-程度、恶心、呃逆、胃脘疼痛-频次、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情绪低落-程度、面色-晦暗程度、恶心、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仅气虚(C>B>A)、疲乏无力-频次(C>B>A)、目昏(C>B>A)、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C>B>A)、腰腿发冷-频次(C>B>A)、腰腿发冷-程度(C>B>A),男性的午后低热(C>B>A)、女性的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C>B>A)、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C>B>A),活动期的盗汗-频次(B>C>A)和盗汗-程度(B>C>A),静止期的气虚(C>A>B)、疲乏无力-频次(C>B>A)、疲乏无力-程度(C>A>B)、食欲减退-频次(C>A>B)和食欲减退-程度(C>A>B)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A组的阴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目涩-频次、目涩-程度、太息、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失眠-频次、失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气虚、阴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足胫部浮肿-频次、足胫部浮肿-程度、眩晕-频次、眩晕-程度、胸闷-频次、胸闷-程度、太息、胁痛-频次、胁痛-程度、嗳气、呃逆、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嗜睡-频次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午后低热、紫斑、足胫部浮肿-频次、足胫部浮肿-程度、面色-晦暗程度、眩晕-频次、眩晕-程度、恶心、呕吐、口味异常-口甜-频次、口味异常-口甜-程度、失眠-频次、失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和C方对男性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女性,而B方对女性的眩晕-频次、眩晕-程度、太息和胁痛-程度的改善幅度优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疲乏无力-程度、口味异常-口苦-频次、口味异常-口苦-程度、夜尿频多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盗汗-频次、盗汗-程度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气滞、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情绪低落-频次、情绪低落-程度、急躁易怒-频次、急躁易怒-程度、食欲减退-频次、食欲减退-程度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除疲乏无力-程度外)和B方对活动期患者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大于静止期,而C方对静止期的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优于活动期。(3)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干预后,肝脏蛋白质的代谢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改善。①组内比较:A组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LP),男性的ALB、PA、胆碱酯酶(CHE)、TBIL、IBIL、ALP,静止期的DBIL、 TBIL、IBIL、ALP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ALB、A/G、PA、DBIL、TBIL、IBIL,男性的ALB、PA、DBIL、TBIL、IBIL,女性的白蛋白/球蛋白(A/G)、Y-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动期的ALB、PA、DBIL、TBIL、IBIL,静止期的GLB、TBIL、IBIL、ALP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PA、CHE,男性的CHE,静止期的A/G、PA、DBIL、ALP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男性的ALP (B>A>C),女性的A/G (A>B>C)、CHE (A>C>B),活动期的DBIL (C>A>B)、 TBIL (C>A>B)、IBIL(C>A>B)干预后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A组PA;B组PA, GGT, TBA, CHE, ALT;以及C组GLB, A/G, ALB, PA, A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对于男性PA的改善幅度大于女性,而B方在改善女性GGT、TBA、ALT上优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DBIL、TBIL、IBIL、ALT、AST、GGT、TBA;B组的DBTL、TBIL、IBIL;以及C组的TP、DBIL、TBIL、IBIL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对于活动期患者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改善幅度优于B方,而B方对于静止期患者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改善幅度优于A方。(4)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干预后,三组的凝血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①组内比较:A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女性的PTA,静止期的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PTA,男性的PT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静止期的PTA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PTA、APTT、FIB凝血酶原时间(PT)、INR,男性的PTA、APTT、FIB、PT、INR,女性的APTT,活动期的PTA、APTT、FIB,静止期的PTA、INR、PT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男性的FIB(A组优于B组优于C组),女性的APTT(C组优于A组优于B组))在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C组中的FIB在性别间有统计学差异。A方和B方在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PT、INR、APTT;B组的PT、PTA、INR、APTT、凝血酶时间(TT)、FIB;以及C组的FIB在两期间有统计学差异。A方在改善活动期患者的PT和INR上优于静止期,而B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的PT、PTA和TT上优于活动期患者。(5)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干预后,三组的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①组内比较:A组中男性的门静脉内径(Dpv)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和门静脉血流量(Qpv)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B组的VPv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男性优于女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Dpv和B组的脾静脉内径(Dsv)和脾静脉血流量(Qsv)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A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Dpv上优于活动期患者。B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Dsv和Qsv上优于活动期患者。3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及启示通过进一步对A、B两方的干预效应趋势予以分析发现,两方对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A方对男性和活动期患者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较大,B方对女性的改善幅度较好,但对活动期患者较差。结论(1)基于文献研究,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较单用核苷(酸)类似物具有一定的优势。(2)经三方治疗后,三组的宏微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部分有统计学差异。但是,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A方对男性和活动期患者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较大,B方对女性的改善幅度较好,但对活动期患者较差。(4)根据A、B两方对男性、女性及静止期与活动期的效应差异,可为阐释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及指导临床运用中医药干预该病提供一定启示,即在临床上运用中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这种具有复杂病机的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还须在全面考虑疾病的不同阶段(如静止期与活动期等)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如男、女等)等所导致的不同综合反应状态的基础上,调整用药。
靳华[7](2016)在《钱英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钱英教授,男,1937年出生,天津市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钱英教授具有50余年临床经验,以中医肝病诊疗最为擅长,兼治肾病及杂病。50余年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经历,使钱英教授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中西医理论功底,尤其在中医药治疗肝病方面造诣颇深,倡导“体用同调”、“肝病固肾”和“和血法”治疗各种肝病,疗效卓着。本论文主要由钱英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整理挖掘钱英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钱英教授特殊的学习、成长和工作经历入手,探寻其学贯中西、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丰富的学术思想形成渊源。第二部分主要整理钱英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包括“体用同调”和“肝病固肾”学术思想总结和临床经验总结。本部分首先总结了钱英教授两个重要的学术思想,即体用同调和肝病固肾。体与用,本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范畴。体,指本体,用,指功能活动。中医学用体和用来阐述生理物质基础与功能活动之间的关系。五脏均有体和用。肝体包括肝血与肝阴,肝用包括肝阳和肝气。钱英教授认为慢性肝病由轻到重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肝体受损而肝用失调的过程,即肝脏的生理结构物质基础受到损害,而功能活动作用障碍,二者不协调的过程。因此,钱英教授提出治疗肝病应体用同调。“体用同调”的“调”首先是指调节肝本脏的肝体和肝用,即调养肝体,养肝血补肝阴柔肝体,为肝用提供物质条件;同时调节肝用,疏肝气补肝阳调肝用,发挥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其次“体用同调”的“调”还指调节由肝累及他脏的他脏体用失常。钱英教授根据“肝肾同源”的理论,提出“见肝之病,其源在肾,亟当固肾”的学术思想。他认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过程就是正虚邪恋、正不达邪的过程。正气亏虚从根本上说首先是素体先天肾精不足;肝病日久,体用失调,势必子盗母气,累及肾脏,导致肾阴肾阳亏虚。钱英教授提出治疗肝病应及早固肾,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以求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或先调肝后补肾,或先补肾后调肝,或重在肝,或重在肾,或重在阴或重在阳,灵活使用肝肾同治法,方能应对复杂多变之证候。钱英教授强调亟当固肾,并不排斥当先实脾,他主张肝病的治疗先后天并重,重视调理肝脾肾。其次本部分还总结了钱英教授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和其他疾病总结。在肝病治疗方面,总结了“快速截断、逆流挽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扶正、解毒、化瘀治疗肝癌,三焦气化理论治疗肝硬化腹水,祛湿、化痰、解毒、化瘀治疗黄疸,体用同调、和肝解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肾同治、阴阳双补治疗肝性脊髓病,健脾祛湿、化痰通络治疗脂肪肝,祛湿化痰、解毒化瘀治疗酒精性肝病,益气养阴、调节免疫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理气养阴、和血补肾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十个方面。在其他疾病治疗方面总结了泌尿系感染,乙肝相关性肾炎,IgA肾病,消化性溃疡,梅核气的治疗。第三部分对钱英教授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进行总结并进行了临床研究。1、和血法治疗肝病的理论研究钱英教授受中医历代医家有关血证理论的影响,尤其受到其恩师秦伯未、关幼波、的影响,以及名老中医刘奉五的影响。秦伯未先生认为“在和血的基础上行血,在行血的基础上逐瘀,这是一个原则;再从瘀阻的原因,或加温药散其寒凝,或加气药疏其郁结,这是处方的方法”。关幼波先生治疗肝病提出“治病必治本,气血要遵循”、“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中医妇科名家刘奉五先生“若欲通之、必先充之”。钱英教授深受这些学术观点的影响,结合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自己深刻的临床感悟,认为肝血不和是肝病发生的基础,提出和血法治疗慢性肝病的学术思想。他认为和血法是属于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疗大法;治疗慢性肝病不用血分药,是药不达所,犹如隔靴搔痒;“瘀血阻络”虽然是慢性肝病的核心证候之一,但治疗要以调和气血为大纲,以体用同调为要旨,立足于“和”字,和血法包括补血养血和活血化瘀,而非单纯活血化瘀。钱英教授认为“和血法”兼具“理血法”和“和法”的含义,含有理血法的各种特点,兼和法之精要。2、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的临床研究肝硬化在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中居第4位或第6位,在我国,由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是肝硬化的最主要原因。如何防治乙型肝炎肝硬化,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减少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发生,减少不良结局发生,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进行经济有效的医学干预,一直是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热门。钱英教授提出和血法治疗慢性肝病,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创制了和血调肝汤。本论文临床研究的目的:观察和血调肝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遵循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原则,将60例符合乙型肝炎肝硬化血瘀证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毫克,每日一次,并每日口服和血调肝汤;对照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毫克,每日一次,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肝纤维化四项、甲胎蛋白指标;治疗前后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血流速度(VSV);治疗前后肝脏硬度值LSM变化。检测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肾功能的变化来判定用药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两组均能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作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肝功能指标中ALT、AST在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期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但与治疗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TBIL)在两组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治疗12w时,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12周,前白蛋白在治疗组呈现上升,而对照组呈现下降,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四项比较:治疗12w,两组血清HA、 IV-C、 P-ⅢP、 LN均较基线下降,治疗组基线与12w比较,差异显着P<0.01;对照组基线与12w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治疗12w,两组组间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5、治疗前后甲胎蛋白比较:治疗期间两组甲胎蛋白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后乙肝病毒DNA载量比较:治疗12周,两组HBV-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后B超指标比较:治疗12w,治疗组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较对照组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均缩小,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Dpv和Dsv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Dpv和Dsv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2w,治疗组门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sv)较对照组门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sv)减慢,两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8、两组治疗前后肝脏硬度值LSM变化: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6例、30例完成Fibroscan,治疗12w,两组LSM均较基线降低;但治疗组基线与12w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基线与12w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2w,两组组间比较LSM, P<0.05,有显着性差异。9、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两组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和血调肝汤可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和血调肝汤可以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尤其在降低总胆红素和提高血清白蛋白方面效果较好;降低门静脉系统压力,减慢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速度以及缩小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方面效果明显;改善肝纤维化指标方面有显着临床意义,但在降低乙肝病毒DNA载量和甲胎蛋白方面疗效不显着。(3)和血调肝汤可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和血调肝汤具有用药安全性。
庄灿皇[8](2016)在《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纤维化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是指由各种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导致肝内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的过程中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纤维化的过程长期持续就会发展成肝硬化。鉴于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阶段,且这一阶段存在可逆性,按照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此阶段阻断病情向肝硬化发展的治疗干预极为重要。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内未及时的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就很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失代偿期肝硬化,表现出各种终末期肝病并发症,引致临床的衰竭死亡。中医药治疗肝病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年众多文献报道已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对这些丰富的资料进行整理挖掘,总结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近二十年来的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数据筛选分析,明确目前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辨治疗现状,并重点对其中的主要方药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研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疗效水平,筛选出具有较好借鉴价值的古方经方及效验方,临床疗效确实尤其是证据确凿的方药及中成药,以期为临床规范性应用及进一步开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全面收集近二十年中国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等)所有包括中医诊断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文献142篇,在检索条件中设定1999年-2015年12月、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总结文献中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抗肝纤维化中药的疗效和机制,并依据相关学科原则,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评价。确定最常用的方剂、药物和证候及推荐级别最高中成药,并结合各方药的研究与观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类肝纤维化疾病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成果:1.肝纤维化应划分为中医内科辨治的“积聚”或“积证”范围。2.肝纤维化的发病原因在于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入侵,瘀血阻络,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共存。后期出现肝气郁滞、肝病传脾及肝肾阴亏。3.中药抗肝纤维化化的机制在于有效抑制了胶原网状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沉积;对Ⅰ、Ⅲ、Ⅳ型胶原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溶解吸收已经形成的纤维。4.肝纤维化的治疗分辨证论治、复方治疗、单味药及单体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利湿通络、疏肝健脾、调肝补肾等。应攻补兼施,活血化瘀,扶正(益气养血或补益肝肾)固本。5.对142篇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文献统计结果为:(1)证候统计:具体证候种类中常见证型11种,其中淤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出现频率最多(分别为26.54%、21.54%、14.04%、12.88%和8.27%),可列为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标准。(2)方剂分析:收集了86种方剂,达1683次频次,依据功效统计结果显示:活血化瘀剂、补益剂、理气剂、和解剂、祛痰剂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6.2%、19.2%、13.4%、9.8%和7.5%);依据方剂的出现频率,推荐各型的首选方依次为:淤血互结证-血府逐瘀汤、肝郁脾虚证-四逆散、湿热瘀阻证-茵陈蒿汤、肝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和肝气郁结-小柴胡汤证。(3)药物分析频率: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二十类药物分别为:三七(105次)、龟甲(105次)、生地黄(106次)、麻子仁(107次)、郁金(110次)、桃仁(114次)、赤芍(115次)、大黄(116次)、白术(117次)、枳实(118次)、黄芪(119次)黄芩(120次)、当归(120次)、白芍(122次)、川芎(123次)、甘草(124次)、鳖甲(134次)、丹参(137次)、茵陈(142次)、柴胡(156次)。因此在肝纤维化临床药物应用方面,活血化瘀药物首选丹参、川芎、白芍、当归、赤芍、桃仁、郁金、三七;理气药首选柴胡、枳实、郁金、麻子仁;益气健脾药物首选甘草、黄芪、生白术;清利湿热药物首选茵陈、黄芩、大黄;滋养肝肾药物首选鳖甲、生地、龟甲。(4)证候要素分析:对病位因素(10个)及病因病机要素(13个)分析显示,以肝、肾、脾、经络和血分为主。病因为风、痰、瘀血、阴虚、血和气等。(5)疗效分析:对763例患者的研究显示,65.88±18.55)%的患者显示有效,(24.12±7.12)%的患者显示无效,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具有显着疗效。(6)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结果显示①药物归经集中在胃、脾、心、肝经,达到66.41%的累积出现频率。②中药性味使用情况:97味肝纤维化常用中药中,平、温、寒为主的药味占96.95%的累积频率;以辛、苦、甘为主的药味占据80.35%的累积出现频率。③常用中药使用情况:止血药、解表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6类药为肝纤维化化常用中药,占据72.19%的累积频率。6.根据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及规律为:(1)古方: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2)有效验方:扶正化瘀胶囊(为目前研究级别最高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3)自拟方:①理气活血化瘀类方:A.疏肝理脾,活血化瘀类包括保肝复功丸、抗纤汤;B.舒肝健脾,清热散瘀类包括肝爽颗粒、慢肝合剂;C.疏肝健脾,活血祛湿类包括清肝活血方;D.疏肝理脾,活血化瘀,化痰解毒类包括柔肝化瘀颗粒、疏肝化脂胶囊。②软坚活血化瘀类方:肝病5号胶囊。③益气活血化瘀类方:A.活血益气、软坚散瘀类包括益气化淤方、益气软肝汤B.柔肝活血、补气渗湿类包括柔肝灵颗粒、三草护肝胶囊和复方金三莪。C.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散结去积类包括芪棱汤。D.肝脉柔合剂。E.清肝利湿、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类包括八味护肝胶囊及肝络欣丸。④补肾养阴类方A.滋肾柔肝,软坚散结类柔肝方、复肝片、软肝一号及丹芪抗纤汤B.滋养肝肾、清热解结类包括补肾解毒方和复方木鸡冲剂C.补肾助阳、清热解毒利湿、疏肝活血、健脾温胃类包括肝炎二号方和肝纤一号方。D.温补肾阳、清肝利胆、安神开胃、理气健脾类保肝丸。E.补肾活血、清热解毒利湿、健脾疏肝类包括乙肝泰胶囊F.益肝,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热化湿,化痰解毒类如壮肝逐瘀煎。(4)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冬虫夏草及百令胶囊;扯根菜及肝苏颗粒;水飞蓟宾;三七;苦参素及苦参碱注射液;丹参及丹参注射液;甘草及复方甘草甜素;荔枝核。(5)中西药联用阿德福韦脂联合复方丹参、苦参碱和拉米夫定、小柴胡汤联合凯西莱、肝纤方联合拉米夫定、双甲五灵胶囊联合拉米夫定。结论:本文通过数据挖掘与文献研读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整理出运用中医药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时所遵循的辨证证施治原则,提出了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型标准(瘀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并总结出相应的首选处方(分别为血府逐瘀汤、四逆散、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和小柴胡汤证)。同时对治疗肝纤维化的常用有效中药进行梳理与分类介绍,按古方、效验方、单味药、新型成药、自拟方等类别进行了系列介绍及选择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推选出常用单味药如冬虫夏草、扯根菜、水飞蓟宾、三七、甘草等,古今效验方如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等,并筛选出且重点介绍了现行三大抗纤维化的中成药为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指出目前临床研究证据级别最高的是扶正化瘀胶囊。
左草[9](2015)在《黄芪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总结吕文良主任医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认识,辨证思路,诊疗经验及用药特点。观察黄芪降脂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分析黄芪降脂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特点,优势人群,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生化指标,临床症状和超声检查结果的具体改变情况。为寻求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切实有效的途径提供理论素材。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给予黄芪降脂汤基本方,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观察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记录患者的肝功能,血脂指标,腹部B超及相关安全性指标。所得临床资料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基本定性资料采用频数表,百分率描述,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初步总结了吕文良主任医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虚痰湿蕴积,瘀滞肝络”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其中脾虚本病发生的内在基础,“痰湿”是本病产生的病理产物,痰湿致瘀是疾病发展的转归。在治疗时注重祛除痰湿之邪;健脾扶正,从而防止疾病的传变;由气及血,调节气血平衡。总结了以健脾化湿,化痰祛瘀为基本治疗大法的经验方(黄芪降脂汤),临床运用时紧抓病,以黄芪降脂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在用药方面慎用峻猛,用药平和,善用药食同源药,精于配伍,善用药对。在症候积分改善方面:治疗6周,治疗12周,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功能改善方面:治疗后(治疗12周)时ALT与AST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GT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脂改善方面:治疗后TG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HO, HDLC, LDLC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改善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超声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降脂汤可以显着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黄芪降脂汤可以改善ALT, AST, GGT等肝功能指标,对ALT和AST的效果更加明显。黄芪降脂汤可以改善TG水平,对CHO, HDLC, LDLC水平无改善效果,对血脂的总体效果不显着。黄芪降脂汤可以对患者影像学结果有一定改善作用。
王正[10](2015)在《强肝软坚丸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MMP-1、TIMP-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立足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应用现代动物实验方法,通过建立强肝软坚丸对由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探讨强肝软坚丸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MMP-1﹑TIMP-1表达的影响,阐述强肝软坚丸的抗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为强肝软坚丸今后能够深入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相关疾病及药物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120只,体重180200g,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治疗组、秋水仙碱干预组、强肝软坚丸治疗组、强肝软坚丸干预组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均采用未灭活猪血清腹腔注射造模,0.5ml/只/次,每周两次,正常对照组同剂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各干预组造模同时1次/日灌胃给药:秋水仙碱溶液0.1g/Kg(秋水仙碱浓度为0.01g/ml)、强肝软坚丸溶液2g/Kg(药物浓度为0.2g/ml),正常组、模型组和各治疗组每天同剂量灭菌水灌胃。于造模第5周末各组均随机抽取5%大鼠断头处死,肝组织病理提示造模成功,第6周初开始分别给予各治疗组药物灌胃,方法和剂量同各干预组。于造模10周结束后禁食12h,各组均随机取十只大鼠断头处死,采集肝组织标本,通过常规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用图像分析法检测各组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其抑制因子TIMP-1的表达。结果:①各组大鼠肝脏的一般情况:正常对照组:略深红,边缘钝圆,表面光滑且无斑点;模型对照组:暗红色,钝圆的边缘,大多数大鼠肝脏的表面均有凸起现象;强肝软坚丸组及秋水仙碱组大鼠的肝脏变大,少数大鼠的肝脏边缘钝圆,表面有点状凸起,但是均没有病理模型组变化的明显;②经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结果提示强肝软坚丸可以改善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强肝软坚丸组含量均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进行比较,秋水仙碱组、强肝软坚丸组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强肝软坚丸可提高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的表达;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强肝软坚丸组含量均下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进行比较,秋水仙碱组、强肝软坚丸组表达均下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强肝软坚丸可降低TIMP-1的表达;结论:强肝软坚丸可提高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的表达,降低TIMP-1的表达,从而抑制肝脏纤维化病理改变,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二、强肝软坚丸治疗肝脾肿大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肝软坚丸治疗肝脾肿大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病名探讨 |
1.2 病因病机探究 |
1.3 治法探讨 |
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 |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 |
2.3 肝纤维化的治疗 |
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主客交”学说 |
3.1.1 “主客交”学说的创立 |
3.1.2 “主客交”含义 |
3.1.3 “主客交”学说的发展 |
3.1.4 “主客交”学说的特点 |
3.2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 |
3.3 “主客交”之治疗——三甲散及加减运用 |
3.4 加减三甲散及其运用 |
4 肝纤维化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 |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4.2 Wnt信号转导通路 |
4.3 Wnt/β-catenin与肝纤维化 |
5 LncRNA与肝纤维化 |
5.1 LncRNA概况 |
5.2 LncRNA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一 加减三甲散功效对比及wnt信号通路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主要试剂 |
1.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4 实验药物 |
1.1.5 实验场地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干预用药的用法用量及制备方法 |
1.2.3 造模方法 |
1.2.4 药物干预方法 |
1.2.5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3.1 大鼠肉眼下观察 |
1.3.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 |
1.3.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1.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观测 |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1.6 实验结果 |
1.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1.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1.6.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1.6.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变化 |
1.7 讨论 |
1.7.1 加减三甲散2号方的由来 |
1.7.2 对肝纤维大鼠模型的评价 |
1.7.3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1.7.4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1.7.5 对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1.7.6 对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 实验二加减三甲散干预肝纤维化大鼠lnc RNA和 m RNA表达谱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1.4 实验药物 |
2.1.5 实验场地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造模方法 |
2.2.3 干预用药的制备及用法用量 |
2.2.4 药物干预方法 |
2.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3.1 大鼠肉眼下形态观察 |
2.3.2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 |
2.3.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2.4 高通量测序肝脏组织m RMA和 lnc RNA |
2.4.1 RNA抽提和质检 |
2.4.2 文库构建 |
2.4.3 上机测序 |
2.4.3.1 获得reads |
2.4.3.2 数据预处理 |
2.4.3.3 基因组比对(Mapping genome) |
2.4.4.4 基因饱和度分析 |
2.4.4.5 mRNA和lncRNA差异基因筛选 |
2.4.4.6 GO 富集分析和 KEGG pathway 富集分析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6 实验结果和分析 |
2.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2.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2.6.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2.6.4 大鼠肝脏组织mRNA表达谱的变化 |
2.6.5 大鼠肝脏组织lnc RNA表达谱的变化 |
2.7 讨论 |
2.7.1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2.7.2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2.7.3 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2.7.4 对大鼠肝脏组织lncRNA和mRNA的影响及与“主客交”的联系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1:附图 部分原始图片 |
附件 2:文献综述 中成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鳖甲煎丸抗肝纤维化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肝纤维化概述及发病机制 |
1.2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实验室检查 |
1.3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 |
2.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2.2 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3 肝纤维化的中医辨证分型 |
2.4 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 |
2.5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 |
2.6 本次研究的目的 |
第二部分 Meta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文献提取及风险评估 |
1.6 统计学分析 |
2 一般情况 |
2.1 检索文献基本情况 |
2.2 偏倚风险评估与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分组情况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鳖甲煎丸治疗肝纤维化(使用抗病毒药物组) |
2.4.2 鳖甲煎丸治疗肝纤维化(未使用抗病毒药物组)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Meta分析结果总结 |
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2.1 存在的问题 |
2.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调控TGF-β1/CTGF通路干预HIV/HCV重叠感染伴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案设计 |
1.3 诊断标准 |
1.4 受试者选择 |
1.5 药物及疗程 |
1.6 试验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1.7 疗效评价 |
1.8 技术路线 |
1.9 统计分析 |
结果 |
2.1 症状体征变化情况 |
2.2 血常规、肾功能 |
2.3 肝功能 |
2.4 肝纤四项 |
2.5 TGF-β1、CTGF表达 |
2.6 用药后疗效统计 |
讨论 |
3.1 HIV/HCV重叠感染并伴肝纤维化的中医认知及中药防治概况 |
3.2 实验用药:益艾康胶囊及鳖甲煎丸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4 导师学术思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2:知情同意书 |
附录 3:临床观察表 |
附录 4:在校期间科研情况和论文着作 |
致谢 |
(4)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课题理论研究 |
Ⅰ. 中医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研究与治疗 |
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概念 |
2.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
3. 难治性丙型肝炎辨证分型 |
4.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
Ⅱ. 西医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研究与治疗 |
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概念 |
2.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机制 |
3.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3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案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2.3 疗程 |
2.4 合并用药 |
3. 观察指标 |
3.1 观察项目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3.3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5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3.6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治疗不同的时间HCV-RNA对数比较 |
4.3 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
4.4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4.5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
4.6 治疗过程中对于骨髓抑制的影响的比较 |
4.7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4.8 总体证候疗效比较 |
4.9 抗病毒疗效分病程比较 |
5. 讨论 |
5.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
5.2 方药选择依据 |
5.3 结果分析 |
6. 结果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简介 |
(5)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 脾功能亢进的表现 |
3. 诊断 |
4. 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方药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症状疗效判定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 |
3.2 血细胞变化 |
3.3 肝功能变化 |
3.4 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 |
3.5 肝硬化无创性评估指标APRI变化 |
3.6 HBV-DNA变化 |
3.7 脾脏厚度、长径、门静脉直径变化 |
3.8 症状评分变化 |
4. 讨论 |
4.1 药物分析 |
4.2 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
1 辨证与分期论治肝硬化 |
2 基本方加减论治肝硬化 |
3 中西医结合论治肝硬化 |
4 其它疗法论治肝硬化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1 “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概述 |
2 “肝藏血主疏泄”相关的文献发表情况 |
3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举例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系统综述 |
资料与方法 |
1 检索策略 |
2 纳入标准 |
3 研究资料的筛选与提取 |
4 方法学质量评估 |
5 资料分析 |
结果 |
1 纳入研究的特征 |
2 方法学质量评估 |
3 结局指标 |
4 生存质量 |
5 不良事件 |
6 发表偏倚 |
小结 |
讨论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潜在的偏倚/局限性 |
3 同之前的系统综述的比较 |
4 对临床实践及未来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思路及方案设计 |
1 中医对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认识 |
1.1 肝的生理功能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 |
1.2 肝的病理机制具有“体用相互影响”的特点 |
2 西医对肝脏的认识及其对中医“肝藏血”理论的影响 |
3 中医治疗肝硬化当注重肝阴血之补益 |
3.1 肝硬化存在肝阴血不足之病机 |
3.2 现代药理学证实具有补益肝阴血作用的药物有明显的保肝作用 |
4 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工作假说、研究思路及方案设计 |
4.1 工作假说 |
4.2 研究思路 |
4.3 研究方案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的基线特征 |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的干预效果 |
4 安全性分析 |
小结 |
1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2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 |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4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 |
5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讨论 |
1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2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 |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4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 |
5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及启示 |
1 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1.1 两方对生存质量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1.2 两方对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1.3 两方对肝功能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1.4 两方对凝血功能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1.5 两方对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
2 启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钱英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部分 钱英教授简介及学术思想渊源 |
1 钱英教授简介 |
2 钱英教授学术思想形成过程 |
3 师承教育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4 学科建设是经验传承的主要载体 |
5 相关各个流派各家观点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5.1 “治未病”理论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5.2 张景岳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5.3 唐容川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5.4 王泰林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5.5 秦伯未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5.6 关幼波对钱英教授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钱英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
1 学术思想总结 |
1.1 中医治疗肝病应“体用同调”思想 |
1.2 “肝病固肾”思想 |
2 临床经验总结 |
2.1 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
2.1.1 “快速截断、逆流挽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
2.1.2 扶正、解毒、化瘀治疗肝癌 |
2.1.3 三焦气化理论治疗肝硬化腹水 |
2.1.4 祛湿、化痰、解毒、化瘀治疗黄疸 |
2.1.5 体用同调、和肝解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2.1.6 肝肾同治、阴阳双补治疗肝性脊髓病 |
2.1.7 健脾祛湿、化痰通络治疗脂肪肝 |
2.1.8 祛湿化痰解毒化瘀治疗酒精性肝病 |
2.1.9 益气养阴、调节免疫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 |
2.1.10 理气养阴、和血补肾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2.2 其他疾病临床经验总结 |
2.2.1 泌尿系感染 |
2.2.2 乙肝相关性肾炎 |
2.2.3 Ig A肾病 |
2.2.4 消化性溃疡 |
2.2.5 梅核气 |
参考文献 |
2.3 典型医案举隅 |
2.3.1 肝癌典型医案 |
2.3.2 肝硬化腹水典型医案 |
2.3.3 慢性重型肝炎典型医案 |
2.3.4 难治性黄疸典型医案 |
2.3.5 肝性脊髓病典型医案 |
2.3.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医案 |
2.3.7 脂肪肝典型医案 |
2.3.8 消化性溃疡典型医案 |
第三部分 钱英教授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
综述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钱英教授和血法治疗慢性肝病的理论研究 |
1.1 中医“和血法”研究 |
1.1.1 中国古代“和”的含义 |
1.1.2 中医学“和”的含义 |
1.1.3 中医学“和法”的含义 |
1.1.4 中医学“和血法”的含义 |
1.2 钱英教授的和血法理论研究 |
1.2.1 钱英教授“和血法”理论的形成过程 |
1.2.1.1 中医经典着作的影响 |
1.2.1.2 恩师秦伯未先生的影响 |
1.2.1.3 近代名老中医刘奉五的影响 |
1.2.1.4 肝病大家关幼波先生的影响 |
1.2.2 钱英教授“和血法”理论的主要思想 |
1.2.2.1 “和血法”是以扶正为主的治疗大法 |
1.2.2.2 “和血法”的含义 |
1.2.2.3 “和血法”的内涵与外延 |
1.2.3 钱英教授“和血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基础 |
1.2.3.1 “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是和血法的生理基础 |
1.2.3.2 “因虚致积”、慢乙肝向肝硬化的发展过程是和血法应用的病理依据 |
1.2.3.3 “久病入络“理论是和血法应用的理论依据 |
1.2.3.4 和血法的临床应用符合乙肝肝硬化中医病因病机演变规律 |
2 钱英教授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结语 |
2.7 创新之处 |
2.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1.1.1 肝纤维化的新概念 |
1.1.2 肝纤维化的常见病因 |
1.1.3 肝纤维化发生机理 |
1.1.4 肝纤维化的诊治 |
1.1.5 肝纤维化的治疗 |
1.2 西医对肝纤维化的认知和医治方式 |
1.2.1 概念 |
1.2.2 类型 |
1.2.3 发病机理 |
1.2.4 诊断程序 |
1.2.5 治疗方法 |
1.2.6 抗肝纤维化西药的介绍 |
1.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1.3.1 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探讨 |
1.3.2 对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
1.4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 |
1.4.1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 |
1.4.2 辨证论治 |
1.4.3 复方治疗 |
1.4.4 单味药及单体治疗 |
1.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二章 文献质量评价与用药规律探讨 |
2.1 肝纤维化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2 肝纤维化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 |
2.2.1 资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典型文献用药规律分析 |
2.3.1 资料与方法 |
2.3.2 结果及讨论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方略及规律总结 |
3.1 古方 |
3.1.1 血府逐瘀汤 |
3.1.2 大黄蛰虫丸 |
3.1.3 补阳还五汤 |
3.2 有效验方 |
3.2.1 扶正化瘀胶囊 |
3.2.2 复方鳖甲软肝片 |
3.2.3 安络化纤丸 |
3.3 自拟方 |
3.3.1 理气活血化瘀类方 |
3.3.2 软坚活血化瘀类方 |
3.3.3 益气活血化瘀类方 |
3.3.4 补肾养阴类方 |
3.4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 |
3.4.1 冬虫夏草 |
3.4.2 扯根菜 |
3.4.3 水飞蓟宾 |
3.4.4 三七 |
3.4.5 苦参素 |
3.4.6 丹参 |
3.4.7 甘草 |
3.4.8 荔枝核 |
3.5 中西药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黄芪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综述 |
综述一: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
综述二:西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
第二部分 吕文良主任医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总结 |
1 病因病机基本认识 |
2 治疗思路 |
3 经验方药 |
4. 注重生活调理 |
前言 |
第三部分 黄芪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症状疗效改变情况 |
3 肝功能疗效评价 |
4 血脂疗效评价 |
5 超声结果评价 |
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10)强肝软坚丸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MMP-1、TIMP-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取材及检测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观察 |
2. 强肝软坚丸对肝纤维化大鼠体重的影响 |
3. 肝脏大体观察 |
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5. 各组大鼠肝组织纤维化分级 |
6. 强肝软坚丸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MMP-1 的影响 |
7. 强肝软坚丸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IMP-1 的影响 |
讨论 |
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3. 治疗肝纤维化存在问题 |
4. 强肝软坚丸组方用药特点 |
5. 实验结果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四、强肝软坚丸治疗肝脾肿大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D]. 成茂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鳖甲煎丸抗肝纤维化疗效的Meta分析[D]. 田惠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3]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调控TGF-β1/CTGF通路干预HIV/HCV重叠感染伴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舒云.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4]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D]. 蔡潘松善(THAI PHAN TUNG TH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5]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D]. 王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D]. 李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钱英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和血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D]. 靳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D]. 庄灿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9]黄芪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左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10]强肝软坚丸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MMP-1、TIMP-1表达的影响[D]. 王正. 河南中医学院, 2015(06)
标签:对照组论文;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 代偿期肝硬化论文; 乙肝症状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