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科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效率,要重视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通过生态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不仅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同时也保证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相关工作人员,在有效的研究相关技术过程,要不断加强实践能力,从而才能确保相关工作有效开展。进一步为生态建设和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1生态修复对于治理水土流失的必要性
生态修复就是要纠正人们以往生态重建的思路,在修复和治理环境的过程中要以引导为主,通过有效的干预,减缓环境恶化的速度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速度,加速地表植被的恢复,降低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首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生态环境的负荷不断增大。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而且近年来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仅依靠人为干预的方法已经很难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但是完全通过生态重建来治理环境,则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工作都是在小范围开展的。其次,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政策来修复生态环境,就目前的结果来看,该措施被有效实施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宣传,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自然环境的复杂程度和自我修复功能也有了深刻的了解。目前,我国所开展的生态系统重建工作主要是在西北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种植人工防护林和草场,虽然在防风沙和防止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所种苗木单一,导致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一,对恶劣天气的抵抗能力较弱,重建的生态系统很容易发生病虫害。最后,随着退耕还林、禁止放牧政策的实施以及森林保护区的建立,我国各地的森林覆盖率明显上升,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改善。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共同在黄土高原设立了水土历史试验站,通过大量种植苗木以及禁止放牧等,使得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植物种类也更具多样性。一些沙漠绿洲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不仅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修复,还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黄土高原以及沙漠地带的生态功能,治理效果明显。
2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立法支持
针对水土流失问题,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部相关法律,但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对于生态修复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对水土保持很难起到系统的修复效果。部分环保工作人员对生态建设的概念比较陌生,具体的工作内容也难以达到相应要求;专业化的生态建设工作开展缓慢,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基层环境部门难以区分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区别,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
2.2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依然严重
水土流失主要指在农业生产影响下,植被不断消失,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枯竭,丘陵结构遭到破坏。我国部分地区为提升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发展,导致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城市的扩张和经济发展占用了自然土地,也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我国在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方面已经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与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水土流失问题依然是生态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制约生态保护成效。
2.3缺乏推广使用
部分区域已经取得显著的水土保持成果,且经区域化试点后效果良好,但是仅仅停留于试验阶段,缺乏推广使用的经验。我国幅员辽阔,江南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程度和原因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异,地形、水文特征等也都存在不同,部分研究成果盲目推广可能会导致二次生态破坏。若推广力度不足,使部分地区对于生态建设的内容了解不足,对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会导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进展迟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
3.1保护表层种植土,维护其原有生态系统
针对生态修复工作而言,最为重要的即为土壤资源,土壤的数量、质量以及种类,都直接决定了生态修复的后续效果。在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往往会因为“三通一平”的工程,开挖弃渣堆,使得土地遭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而后期生他修复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填埋的废渣等结构挖出,再进行一定的施肥处理避免种植植被后,却无法确保植被吸收水分、养分。所以,整个生态修复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即为做好水土修复工作,也是其重要前提。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减少对现有生态植被的破坏,维护原有生态系统是最有效的生态修复途径。水利工程施工扰动面大,原地表植被被扰动破坏后,将散失其生态功能,被施工裸露地所取代,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增加植被重建难度。水利工程施工虽然在征地红线范围内进行,但并非红线范围内可以随意进行施工扰动。
3.2完善水土保持相关立法,加强执行力度
我国水土保持相关立法经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以水土保持法为核心,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为补充的法律体系,已经解决了水土保持无法可依的问题,但是我国水土保持相关立法缺乏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执行。在相关立法中加入生态建设的概念,为生态建设提供强硬的法律后盾。
3.3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生态修复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即退耕还林和种植草皮。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专家和学者要对其进行有效分析,对有关工作进行科学布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理念创新来提升我国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制定适合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生态系统修复规划,建立评价体系,提高我国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3.4建立区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水平,要重视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通过监测体系的进一步构建,能够更好地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以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实现水土保持工作科学化开展。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要重视做好区域主干河流的水土检测工作,要以监测站、点为主,积极构建完善的检测分布体系,从而才能深入工作实际,结合基层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实践,进一步确保监测网络的完善。为了深入开展辖区水土保持工作,要以有效的防治监测平台体系为研究,积极深化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并结合有效的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具体的监测体系应该包括水土环境质量,要结合相关的环境背景,对植物进行统计,明确区域性温度、降水等等多元化因素,以此才能制定完善的多元化体系,确保区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分布质量。早有效的技术分析过程,要重视建立技术规范管理机制,要明确责任,实施奖罚制度,若工程开展过程出现因责任问题导致的监测不到位等问题,必然要实施严惩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为了提高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水平,要科学的进行有效的技术运用,通过对生态修复技术的深入研究,提高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能力,随着技术发展,如何更好地提高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效率备受关注。综上所述,以上内容就是对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有效运用的论述。
参考文献:
[1]张梦寅,何光熊,王艳丹,叶艳萍,史亮涛.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措施的应用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10):211-212.
[2]于坤霞,刘昱,李鹏,李占斌,王岩博,张晓明,解刚.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环境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8,38(04):155-161.
[3]孟建华.浅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内涵及应用方法[J].南方农机,2018,49(13):111.
[4]佟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效益动态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8(03):44-46.
[5]徐子勇.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家参谋,2018(09):221.
论文作者:刘炀,王文菊
论文发表刊物:《房地产世界》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4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生态论文; 工作论文; 我国论文; 植被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技术论文; 《房地产世界》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