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我国制造业成本的关键点和难点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制造业论文,成本论文,关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6)04-0015-16 DOI:10.16528/j.cnki.22-1054/f.201604015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低成本比较优势,我国制造业快速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进入发展快车道,并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而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制造业成本逐年走高,部分行业亏损面加大、竞争力下降、对外转移加速,导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此背景下,分析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成本的变化情况,剖析降低制造业成本的关键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对重塑实体经济竞争优势、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成本的变化及其影响 近年来,受劳动力供需变化、资源环境约束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足和市场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各项主要成本迅速上升,较先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培育形成较大制约。 (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成本变化分析 制造业成本一般包括原料燃料、设备、用工、其他要素、税收、融资和物流等成本和费用。由于不同行业原料和设备成本差异较大,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困难,本文重点关注用工、其他要素、税收、融资和物流等共性成本。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05~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年均增速为22.8%,低于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22.9%和利润总额增速29.1%。2011~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年均增速为12.7%,明显高于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2.2%和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速6.5%。可见,成本增速与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增速的关系发生了逆转,导致成本费用利润率由升转降,从2010年的8.3%下降到2014年的6.5%。在总成本构成中,劳动力、融资、税负等成本增长尤为突出。在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利润总额增速都大幅下降的情况下,2011~2014年城镇工业①人员工资总额增速却比2005~2010年有所加快,反映出劳动力用工成本呈快速上涨态势。负债增速可从侧面反映企业融资成本情况,近年来企业负债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总额在2011~2014年均以高于10%的年均增速增长,保持相对较高格局(见表1)。 1.用工成本较快上涨。从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变化看,2005~2014年,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从5056.6亿元增长到27011.4亿元,增长了4.34倍。考虑就业人员增加因素后,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2005年的15748元增长到2014年的51518元,年均增长约12.6%,其中2011年增速超过20%(见表2)。同期,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81.4%,年均增长约6.1%,表明制造业用工成本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比较劳动生产率优势有所下降。[1] 2.土地成本呈上升态势。从全国主要城市土地出让监测价格看,2008年以来我国主要城市土地出让价格呈现加速上升态势,尽管2012年后增速有所放缓,但土地出让价格仍呈现上升趋势。综合地价由2012年第三季度的3093元/平方米增加到2015年第三季度的3606元/平方米,工业用地价格由2012年第三季度的662元/平方米增加到2015年第三季度的753元/平方米,分别增长了16.6%和13.7%(见表3)。[2] 3.能源成本有所下降。从中国工业者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看,2005年以来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价格的快速上涨,我国工业企业用能成本也随之攀升,其中2008年涨幅最高,为20.6%。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但在“四万亿”等稳增长政策的作用下,2010~2011年我国工业企业能源成本继续攀升,2012年与2011年基本持平,随后开始下降,目前约为2010年的90%。期间,我国先后对汽油和柴油批发价格进行了多轮下调,目前国内油价汽油约为5.67元/升,柴油约为5.28元/升,②分别比2008年的6.37元/升和6.19元/升下降了11%和18.9%,③但相比2005年则大幅上涨了40%左右。从企业用电成本看,近年来我国先后于2012年、2015年和2016年1月对全国燃煤发电上网电价进行下调,平均每次调价0.02~0.03元,目前我国工业平均电价水平降为0.53元/度,较2008年的0.6元/度下降11.7%。单位能耗制造业产出也反映了该趋势,2013年我国制造业万吨标煤能耗主营业务收入为3.77亿元,比2009年的3.1亿元增加了0.67亿元。相同能耗产出增加,反映出制造业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下降(见图1)。 图1 中国工业者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变动趋势(上年=100) 数据来源:《2015中国统计年鉴》。 随着产业增速和效益下滑,一些制造行业的能源成本压力日渐突出。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用电总量为2.9万亿千瓦时,据此估算,制造业行业平均电费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约为2.2%。不同行业由于能耗强度不同,电力成本水平也差异较大。其中,电费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的行业主要是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费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4.1%、5.7%和6%。由于近年上述行业效益下滑较快甚至处于生存边缘,电力成本高企带来的生存压力尤为突出。在29个制造业大类中,有15个行业电费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足1%,主要是能耗强度较低的轻工、装备等行业(见表4)。 4.税费成本总体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包括企业应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在内的制造业税费成本占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5.74%,比2010年的6.21%低0.47个百分点,但比2005年则高0.52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制造业总体税费成本较2005年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分行业看,首先烟草制品业税金成本上升最高,达14.94个百分点。其次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015年主要税金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比2005年高6.73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塑料制品业主要税金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上升超过2个百分点。此外,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14个行业税费成本均有所上升(见表5)。在制造业30个细分行业中,只有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10个行业税费成本同比下降(见表5)。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税费成本占比下降幅度为3.24个百分点。 5.融资成本上涨较快。从融资成本看,虽然我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2007年12月的7.47%,经过5次降息、5次加息和8次降息,调整为目前的4.25%,总体下降幅度达到43%,进而带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显著下滑,但我国制造业实际融资成本并没有显著下降,反而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2014年底,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约为1.2%,比2009年底的0.8%高约0.4个百分点,上涨幅度约为50%(见图2)。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占主营业务利润收入比重也大幅提高,从2010年8月份的6.47%提高到2015年9月份的9.2%,上升2.73个百分点,上涨幅度为42.7%(见图3)。 图2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占主营业务利润比重 数据来源:wind。 图3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数据来源:wind。 6.物流成本有所下降。国际上通常用物流费用率(企业物流成本占产品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行业物流成本。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协会数据,2008年以来,我国工业、批发和零售企业物流费用率呈下降趋势,2014年我国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物流费用率为8.3%,比2008年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物流费用率为8.9%,较2008年的9.9%下降了1个百分点(见图4)。[3] 图4 2008年以来我国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物流费用率(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协会。 (二)我国制造业成本国际比较分析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制造业相对于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在劳动力成本、资源要素价格等方面,正面临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更低价格的激烈竞争。在税费、融资成本和物流成本方面,则明显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综合成本比较优势大幅下降。 1.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与主要发达国家差距缩小,相比东南亚等国家已基本不具优势。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工资水平仍明显高于我国,但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间的工资差距正逐渐缩小。以中美比较为例,目前我国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约为3美元左右,约为美国的1/12,从绝对值看我国仍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2004~2014年,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年均增速达13%,而美国同期仅为3%。从劳动生产率看,2004~2014年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54%,年均增速接近10%,高于美国同期约5%的年均增速。但从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增速的相对比较看,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低于制造业工资增幅,而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高于工资增速,表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相对优势正在减弱。另外,与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平均工资已超过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是菲律宾、印尼、越南、泰国的2倍以上,已基本不具成本优势。从社保缴费看,我国制造业企业法定养老保险缴费率为20%、个人为8%,合计为28%,而美国企业承担的养老保险费率仅为6.2%,越南、泰国的比例更低,仅为月薪的2.8%~5%不等。 2.土地成本相对较高。从土地成本看,根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工业地价为760元/平方米,[4]而日本最低为614元/平方米、韩国最低为903元/平方米、中国台湾最低约3325元/平方米、越南约为280元/平方米、泰国约为765元/平方米,美国中西部地区最低约为80元/平方米。我国工业企业用地成本低于韩国、泰国和中国台湾,但已明显超过美国、日本和越南。 3.能源成本相对较高。受全球能源资源供需格局变化和国内能源价格下调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企业用能成本有所下降,但相比主要发达国家仍然偏高。从油价看,国际油价从2008年的高峰140美元/桶下调至目前的40美元/桶左右,下降幅度约为60%~70%,而同期国内油价下降幅度仅为10%~20%。从用电成本看,经过2012年、2015年4月和2016年1月三次降价后,目前我国工业用电平均价格约为0.53元/度,而美国东中西部电价差异较大,目前平均水平约为0.5元,越南为0.36~0.62元,我国用电成本高于美国和越南,但低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泰国。从天然气价格看,美国页岩气革命使其天然气价格自2004年以来下降了25%~35%。目前,美国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约为0.7元,我国约为2.9元,是美国的4倍多。 4.税费成本相对较高。从宏观税负看,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整体低于OECD国家,但高于美国、韩国、巴西、南非、墨西哥、印度等主要再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从万元制造业产值税费成本看,目前我国综合平均水平约为400~500元,日本约为230元,韩国也为200元左右。从所得税率看,我国为15%~25%、美国为8.84%、日本为9%~15%、韩国为10%~18%、中国台湾为17%、泰国为10%~12%。可见,我国总体较高。从增值税率看,我国为17%,而韩国为10%、中国台湾为5%,均低于我国。目前,越南等地为吸引外资,在某些区域实行10免10减半的优惠税收政策;美国为促进制造业回归,采取暂时取消或削减制造业原材料的进口关税等政策,并对回流企业给予税收抵扣和工资税减免,对制造业回流吸引力较大。 5.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从贷款基准利率看,2014年我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6%,高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主要国家(见表6)。2015年降息后为4.25%,也同样高于样本国家。考虑金融机构手续费等因素,从企业实际获得借款成本看,国内最便宜的借款成本年利率在6%以上,美国约为3%~3.5%,日本、韩国约为4%~5%,泰国与我国总体相当,越南高于我国,约为8.5%~14%。[5]总体看,我国制造业融资成本相对较高,降息政策受惠主体仍集中在发达地区、优势行业和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正规贷款可获得性低,主要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都比基准利率上浮20%~45%,加上手续费、承兑贴息、联保保证金、评估费、登记费、担保费、咨询费等各种费用,企业最终融资成本一般都在15%以上。[6]房地产和过剩产能行业融资成本也居高不下,除需要额外支付担保费、评估费、咨询费外,部分企业还被要求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或提前还款,实际融资成本更高。 6.物流成本高于美国、日本等主要工业化国家。从国际比较看,2012年美国和日本各行业物流费用率分别为7.9%和4.7%,⑥而目前我国企业物流费用率分别比日本和美国高3.6和0.4个百分点,与日本差距较大,与美国差距较小(见图5)。 图5 2006~2012年中外物流费用率情况对比(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协会。 (三)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影响 当前,随着劳动力供应的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加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够、市场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人工成本、税费成本、融资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等综合成本迅速上升,已严重影响经营主体扩大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导致我国原有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加大了国内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并造成部分地方资本外流、企业外移和产业竞争力下降,成为影响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剧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7] 一是造成企业亏损面加大。企业成本上升,加之市场需求萎缩引致的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导致企业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甚至出现行业性亏损。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亏损总额为4453.78亿元,比2010年的1643.7亿元增加了2810亿元。制造业全部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10年的0.27%上升至2014年的0.49%,占比扩大了将近一倍。 二是降低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过快上升和汇率升值等因素综合影响,使我国部分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出口的产品竞争力下降,纺织服装、中高档运动鞋等产品生产逐渐转移到东南亚等地区,“Made in China”越来越多地被“Made in Vietnam”“Made in Thailand”等替代,我国传统制造业竞争优势减弱。另一方面,受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盈利下降,制约了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和用于创新的支出,不利于企业创新和投资,进而制约了新产品的研发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就业环境和财政增收情况恶化。随着企业亏损面扩大,整体就业环境恶化,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城镇新增农民工就业减少,不少城市务工人员提前返乡,部分工厂开始分批轮流放假,隐性失业上升。同时,企业成本高企、盈利能力下降,导致企业可贡献的税收降低,影响政府财政收入规模。 二、我国降低制造业成本的关键点和难点 当前,造成我国制造业成本偏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阶段、要素供需形势变化等客观原因,也有政策与现实不协调、体制改革滞后等主观原因。由于客观原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积极调整各类政策性和体制性主观因素才是降低制造业成本的关键。为此,在剖析制造业成本现状与构成的基础上,需要深入分析影响企业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而探寻降低成本的潜力和可能性。 (一)劳动力用工成本仍会缓慢增加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是推动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的主因。2011~2014年,我国城镇制造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3.67万元提高到5.14万元,年均增长13.5%,比同期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约1个百分点,比利润总额增速高约7个百分点。据测算,2014年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约为4.6%。其中,在29个制造业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工资成本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尤其是劳动密集度最高的纺织服装、服饰业和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其人员工资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甚至超过10%。 从未来发展态势看,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难以逆转。这是因为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首先与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即将见顶趋降,同时农村劳动力已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两者共同作用成为驱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要动力。上述客观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顺势而为才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劳动力成本的合理上升也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另外,目前我国企业的基本社会保障支出既是还历史欠账,也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支出,成本具有一定的刚性。展望未来,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经营业绩、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力供给等因素对工资的影响,制造业工资成本必将会逐年攀升。因此,降低制造业用工成本的空间较小。 同时,也不可否认,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也受一些政策性主观因素的显著影响。自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新的《劳动合同法》,相比以往,新法在企业缴纳社会保险、劳动合同违约补偿、职工带薪休假及加班补偿等方面都做出更加严格的规定,其实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同时,我国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率明显偏高,在世界各国中排名居前。以月收入为基础,当前我国“五险一金”社保缴费率占比为66.3%,⑧其中,由企业负担80%以上,个人负担不到20%。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体系,社保资金在不同区域间难以统筹使用,对于在非户籍地工作的就业人员,尽管企业缴纳社保增加了成本支出,但却并未使职工真正受益,因此,职工往往更看重社保缴费之外的实际收入,这也间接地推高了职工工资期望和企业劳动力成本。但此处在未来是可以有一定调整空间的。 可见,当前我国制造业承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能力较弱,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竞争力不强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据德勤公司、美国竞争力委员会(U.S.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分析,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0%左右和日本、韩国的30%左右,尽管我国名义的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美国、日本的10%左右和韩国的15%左右,但如果考虑劳动生产率因素,我国制造业实际劳动力成本已分别达到美国、日本和韩国的40%、25%和50%左右。从长远而言,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才是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根本之策。 (二)资源要素成本下降空间较小 总体看,我国除劳动力工资外的资源要素成本比国际平均水平要高。这是因为,我国是资源能源要素相对短缺国家,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要素的需求较大,国际市场对我国供应资源能源要素价格有一定刚性且与其他国家有一定价差的情况,受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格局等因素影响短期难以改变。从资源能源价格看,我国是能源短缺的国家,随着资源能源价格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根据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形成机制逐步完善,资源能源价格会更趋于合理,但考虑节能环保、总供求关系和促进国内有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因素,我国能源综合成本短期内下降的可能性和空间较小。从土地成本看,虽然政府降低土地出让金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但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将下降,进而造成政府对社会、企业发展的支持能力减弱,最终仍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地方政府低价转让土地行为已大幅减少。因此,土地成本不会有较大变化。 (三)融资成本尚有明显下降空间 多年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是困扰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当前在企业效益普遍下降情况下,融资成本偏高更是成为推高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5.8%,在29个制造业行业大类中,有10个行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同期,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负债余额为25.7万亿元,根据当年一至三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估算,制造业利息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2.5%左右(见表8)。如果考虑大量民间借贷成本远高于此基准贷款利率,则制造业实际融资成本可能高于这一水平。从具体行业看,负债率和融资成本较高的行业多数属于效益下滑较显著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由此不仅显著增加了相关企业的短期经营压力,也对产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构成很大威胁。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制造业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尽管高于发达经济体水平,却明显低于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平均水平。因此,就融资成本而言,下一步继续下调基准利率的空间已非常有限。但必须看到,银行贷款利率水平并不能充分体现制造业融资成本实际状况。近年来,部分制造企业大量借助所谓“影子银行”渠道高成本融资,由于一些地区金融供给和竞争不足、社会信用基础制度不完善等导致风险溢价提高,融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附加费用从而推高实际融资成本。鉴于银行贷款难度加大,很多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采取各种方式的民间金融获取资金,融资成本往往数倍于银行贷款。 (四)制造业税负总水平可合理降低 当前,我国制造业税费成本总体上升。2014年包括企业应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在内的制造业税费成本占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5.74%,比2005年提高0.52个百分点,且与制造业主营业务利润率越来越接近,仅低0.08个百分点。换言之,三种税金总额接近企业利润总额。而如果进一步考虑企业承担的其他税费(如关税、行政性收费等),同时将企业利润总额扣除企业所得税后计算企业净利润,则制造业企业承担的税费已显著高于其净利润。对于部分效益下滑较大的行业,企业缴纳税收甚至远高于企业利润。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税收负担水平也相对较重。企业综合税负高、重复征税多、地方收费项目杂、收费政策透明度不高等,助推了制造业企业的税费负担,对企业成本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当前,我国在税制、税基税率、费改税等方面仍有较大改革空间。 首先,从具体税种看,我国制造业增值税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最高,2014年达2.81%。从具体行业分布看也比较均衡,除烟草制品业达到12.3%外,其余多数行业分布在2%~4%。由于我国增值税制设计和征收环节存在诸多不规范问题,制造业企业增值税负担总体处于偏高水平,尤其是对劳动密集企业、折旧占成本费用比例高的企业和中小微利企业更明显。可见,降低增值税潜力相对较大,且能对降低多数制造行业成本产生较为普遍和积极的影响。 其次,当前制造业平均企业所得税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45%,受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影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具体行业分布也较为均衡,多数行业在1%~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这一指标已低于1%。尽管如此,考虑当前企业盈利预期普遍降低的情况,适度降低企业所得税水平有助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的信心。假设目前企业收入和利润水平保持不变的静态条件下,根据目前17%的增值税率粗略测算,如果增值税率下降1个百分点,将有助于促进制造业平均收入利润率提高约0.17个百分点。根据目前25%的企业所得税率粗略计算,如果企业所得税率下降1个百分点,将有助于促进制造业平均收入利润率提高约0.06个百分点。 最后,2014年我国制造业平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为1.48%。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包括诸多细分税种,其中对烟草、石油、酒类、汽车等特定商品征收的消费税占很大比重。受此影响,烟草制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主营业务收入比达53.94%,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这一指标也相对较高,而其他制造业则普遍低于1%。因此,调整该税种进而降低企业成本的空间和影响范围相对有限。 (五)物流成本特别是物流管理成本有一定下降空间 从物流费用率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物流费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4年为8.9%,但依然偏高,比日本高3.6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万亿元,据此测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承担的物流费用约9.8万亿元,比当年企业利润总额多3万亿元左右。如果将物流费用率下降1个百分点,则每年可增加企业经济利润约1万亿元,将有助于大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物流成本构成中,运输成本占据最大比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运输成本占物流成本的比重相对较低,而相应的管理费用比重则明显偏高。201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中,运输费用占52.5%,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运输成本占比均低于60%,而美国平均占63%左右;我国管理费用占12.3%,钢铁、有色金属、农副食品加工业等制造业均在10%左右,而美国平均只有3.8%左右。当前我国运输价格仍相对较低。美国水运和铁路平均运价是我国的3倍左右、航空平均运价是我国的1.8倍、公路平均运价是我国的1.6倍,2014年物流成本构成也反映这一特征。2014年我国企业运输成本和保管成本分别增长3.7%和10.1%,增速分别回落5.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而管理成本却增长9.2%,增速提高3.3个百分点,管理成本比重持续上升(见图6)。 目前,我国运输环节仍存在诸多不合理路桥费用、行政收费及其他隐性成本,短期内,通过清理规范上述费用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但长期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工成本的进一步提升,未来运输成本存在继续上升的压力。因此,降低制造业物流总成本,一方面应通过优化管理、压缩不合理的相关费用来延缓运输成本上升步伐;另一方面应通过推进智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流通效率、加快周转速度,从而降低管理、库存及其他物流成本。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身改善经营管理效率,也需要政府加快破除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制约,不断改善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值得重视的是,在实际物流成本偏高的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承受能力也明显偏弱,其中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制造业仍处于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阶段,产品附加值和盈利水平普遍较低。也就是说,引导制造业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才是保障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此外,从短中期看,推进服务业营改增,扩大物流企业可抵扣项目范围,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 (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仍有较大空间 尽管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但诸多领域仍存在一定的体制机制转轨特征。由于体制和政策不适应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客观上形成了较高的制度性交易成本。[8]首先,产业准入标准不科学。我国制造业诸多行业仍存在一定的歧视性准入政策。部分产业准入标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有形无形地增加了企业成本。[9]其次,产业退出机制不健全,仍存在诸多制约落后企业有效退出的困难和障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有关企业退出的法律法规体系,难以对企业退出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和约束。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退出援助和公共服务体系,诸多社会成本被内部化于企业之中。再次,当前政府职能边界仍有模糊之处,政府管制依然存在较强行政干预色彩。部分行业仍存在较强的政府管制,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政策仍难免对公平市场构成一定干扰。在产业政策执行中,以政府选择代替市场机制的管制性特征较为明显,仍经常采用产业目录、贷款行政核准、项目核准与备案、强制性清理等行政性措施。最后,区域条块分割仍存在,产权制度不完备。资源、产品和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机制尚未形成,不利于优化配置资源和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我国产权制度仍不完备,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产权归属模糊不清,大大增加了企业投资经营的交易成本。为此,降低企业面临的诸多制度性交易成本,需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简政放权,不断优化体制和政策环境,增强企业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 图6 2014年我国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物流成本增长情况(单位:%) 三、降低我国制造业成本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制造业,一方面,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合理控制制造业成本,为产业转型升级赢得更长的窗口机遇期;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综上分析,降低税费成本关键要降低主流税率、破解融资成本高企的关键要畅通融资渠道、降低物流成本关键是降低物流管理成本、缓解要素成本压力的根本之策是提高要素产出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核心是简政放权。为此,要注重坚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与提升产业竞争力相结合、坚持政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与发挥企业能动性相结合、坚持短期具体措施与中长期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坚持综合施策多策并举与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相结合“四个结合”,找准政策着力点,多措并举切实降低我国制造业成本。 (一)加快普惠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 一是加快已有政策的落实。对已发布的减税降费及补贴政策,应强化宣传力度,主动积极引导企业实现规范经营以纳入政策优惠范围,帮助企业争取相关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服务业营改增,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扩大企业进项税额抵扣范围,切实降低制造业成本。同时,在实施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后,着重评估政策效应及中间可能存在的梗阻,及时进行调整。二是进一步减轻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的税收负担。适当调整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方式。制定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大学生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有针对性地结构性调整税收政策。对企业新购进的用于替代劳动力的设备给予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针对部分行业出口企业,加大产品出口退税支持力度。四是进一步清理不合理的涉企收费,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收费。 (二)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一是切实降低银行服务收费。鼓励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创新信贷服务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实施“无间贷”政策。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清理不合理的金融服务收费项目。二是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继续优化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制度安排,促进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发展,进一步推进企业资产证券化。适度降低投资者进入新三板市场交易的资本门槛。助推小额贷款与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尝试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杠杆率限制,允许其跨地区经营、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多渠道筹资。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适度降低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成本。三是引导企业提升融资能力。引导中小企业抱团取暖,积极协作互助,通过各种灵活方式增强融资能力和发展水平。发挥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和整体风险评估,适度支持企业通过开展联合担保、集合借贷等方式提高谈判能力和融资成功率。四是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和结构调整。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构建多层次金融、多样、立体化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有效整合各种金融资源服务小微企业。 (三)健全要素供给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出台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实施办法和细则。加快在企业社保缴费较高的省份进行试点,降低中小企业社保缴费比例,适度降低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二是加快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特别是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覆盖范围,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三是破除能源资源行业垄断。在已有电价和天然气价格下调的基础上,鼓励各地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和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在一定幅度内适时进行电价与天然气价的下调。同时,加快在趸售电价、留存电量价格、直购电和富余电量消纳、钢铁企业电价、天然气直供、天然气经营企业成本监审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能源成本。 (四)积极降低物流成本 一是加快推进交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在保障公路养护功能正常运转基础上,合理精简交通部门人员编制,建立健全公路等交通部门人员执法行为公开监督机制,构建制止交通领域乱罚款、乱收费的长效机制。深化交通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消除“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建设模式的负面影响。二是进一步取消相关行政性收费。全面落实明确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一步取消其他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设立全国统一、公开透明的执法和处罚标准,推行交通执法在有关部门间的“互认”机制。三是进一步降低运输企业的税收负担。完善可抵扣项目的范围是减轻企业税负的重要因素。建议将部分人力资本、行政收费人工费、过路过桥费纳入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范围,同时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智慧物流示范、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五)加快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一是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国资、民资、外资采取一视同仁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在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全面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尤其是在制造业行业,全面取消对民间投资的最低注册资本(金)、资质、股东结构、股份比例、技术标准、污染控制、经营范围等限制。二是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享受同等待遇。加快资金、土地、资源要素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保障各类市场主体获取经济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时机会均等、成本相同,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在投资核准、政府扶持、参与政府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保障民营市场主体的职工评聘、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退休办理等方面的待遇与公办机构一致。三是继续清理和废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经济政策。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严禁部门和地方违法设定行政许可、增加行政许可条件和程序。全面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相关前置有偿中介服务事项。全面推广“一门式、一网式”审批服务模式。清理和废除对企业在注销、破产、关闭、搬迁转移时设置的行政障碍。四是加快落实保护私人财产权的法律法规。通过修宪和立法赋予私有财产权以合法身份和平等地位,切实保护民间和中小企业投资及投资后产生的收益,建立针对民间和中小企业投资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济制度,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注释: ①限于数据可得性,暂以工业数据描述相关情况,下同。 ②以2016年1月8日北京地区标准,汽油价格选择93号汽油价格作为参照系,柴油价格选择0号柴油价格作为参照系。 ③采用北京市2008年10月数据,目前油价相比2005年仍有较大幅度上升。 ④表4中电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估算数据,估算方法:制造行业电费=行业电力消费量×制造业平均电价。其中,制造业平均电价=[2013年一般工商业用电平均电价(843.93元/千千瓦时)+2013年大工业用电平均电价(652.47元/千千瓦时)]÷2。 ⑤表5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用来核算企业日常主要经营活动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费附加等。企业所得税为估算数据,估算方法:企业所得税=利润总额×25%(企业所得税率)。 ⑥日本数据来自日本物流系统协会;美国数据来自美国Establish供应链管理咨询公司。 ⑦表7中人员工资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估算数据,估算方法:人员工资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就业×2014年城镇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1369元)。 ⑧以月收入为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率为28%(个人8%;企业20%)、医保缴费率为12%(个人2%+3元;企业10%)、住房公积金最高限24%(个人、企业各12%)。此外,企业还需负担1%的失业险、0.3%的工伤险及0.8%的生育险。 ⑨表8中利息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估算数据,估算方法:利息=负债×6%贷款利率(2014年11月22日的一至三年期人民币贷款法定基准利率)。 ⑩表9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用来核算企业日常主要经营活动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费附加等。企业所得税为估算数据,估算方法:企业所得税=利润总额×25%(企业所得税率)。标签:主营业务收入论文; 融资成本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平均成本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经济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