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增长方式论文,服务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P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从而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拟从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探讨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一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是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主要因素。但是,要使技术进步的成就真正融入经济增长过程中,把它转变为充分条件和现实源泉,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还需要借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和行业,如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讯服务等服务部门。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体现了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知识性。生产性服务业是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服务于产品.开发、采购管理、生产加工、市场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第二,可分性。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服务部门的技术运用提供了条件,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可以分离,服务产品可存储并可以进行远距离传送的特性。第三,集聚性。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密集性和空间可分性决定了这一产业常集中于城市。城市中所聚集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可分性使得在城市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促进了城市功能的转型、优化,以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性服务通过以下几方面推动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融合,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生产性服务业是技术进入生产过程的媒介。
大部分生产性服务是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因而其产出中体现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投入。伴随着这种投入,技术得以进入生产过程并物化到最终产业和服务中。正是通过这些生产性服务业,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才得以释放出来,并源源不断地导入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从而提高生产过程的营运效率、经营规模及其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正如格鲁伯和沃克所言:“生产者服务部门乃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适应资本引进商品生产部门的飞轮。人们早就认识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现在很明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生产性服务业构成了这种种形式的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管道。在生产过程中,它们为劳动与物质资本带来了更高的生产率并改进了商品与其他服务的质量。”①“通过生产性服务业这一途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日益专业化与迂回生产表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经济”,②“生产性服务并没有取代制造业而损害经济的增长,它们只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补充”。③
(2)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分工与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递增收益的作用只有在与分工相结合时才能够进一步显示出来。如果没有不断扩展的分工,那么即便有较高的科技投入,其投入的收益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递减倾向。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泛化,必然导致生产者之间所交换的商品数目和规模的扩大,相应地也会带来各种交易费用的不断上升,将分工提高效率的利益抵消,从而限制分工的进一步扩展。因此,社会分工越细,交易成本就越高,就越需要相应的组织和机构来帮助降低交易成本。
生产性服务业把知识和技术引入生产过程的同时,还通过提供市场交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深化社会分工,实现技术进步与分工的有机结合。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物流业、完善的金融制度和中介服务网络等行业的存在,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从外部及时地获取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也使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被高效、顺畅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减少了企业与外部进行交易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与外部的交易形成规范化、程序化。同时,企业从外部获得服务可以节省大量用于与生产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体系的投资,减少由于资产专用性而引致的企业沉淀成本,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降低企业的资产风险,促进了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分工的深化。
(3)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影响技术创新的方向。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的生产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越来越不明显,出现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生长、相互渗透的趋势,形成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新的生产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在传统生产方式中,企业只把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作为价值增值过程中的支持因素,而没有将其看作价值增值的核心和源泉,企业活动的战略着眼点是力图最大限度地降低制造成本以获取最大赢利,因此技术创新的重点围绕资源和投入要素而展开,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创新和“资本节约型”的技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为现代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内容,如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物流管理、品牌营销和金融服务等,使得企业竞争优势对加工制造环节的依赖性在减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活动越来越具有战略环节的性质,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据OECD成员国统计,2004年制造业增加值中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所创造的增长值高达25%~30%,甚至50%。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公司通用电器(GE)收入总额中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收入所占比重,2003年为62.44%,2004年为63.32%。通用汽车公司(GM)下属金融服务公司2004年利润达到29.1亿元,占GM全部利润的80%。④
二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考察与比较
为了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和比较:其一,考察我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其二,对我国生产性服务性消耗状况进行国际比较。由于服务业包括的部门繁多,许多服务业既为生产者服务,又为消费者服务,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导致不同分类所包括的内容不完全一致。但无论何种分类方式,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迄今为止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中的分类都与理论定义不完全吻合。根据实证分析的需要,我们选择理论界公认的一些代表性的生产性服务行业来考察,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1993~2003年间,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处于下降的态势,分别从1993年的0.053和0.059降为2003年的0.029和0.055,表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长期处于徘徊状态。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增加一倍,由1993年的0.004增加为2003年的0.008。其他服务业的比重保持不变,按我国的统计分类,其他服务业包括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建筑及工程服务、专业设计服务、计算机系统设计、管理、科学和技术咨询、广告等行业,这些行业是典型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但10多年来,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没有改变,显示出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是比较低的。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消耗的国际比较
根据中、日、韩三国2000、1990年和1995年的投入产出表,我们得到部分工业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运输邮电业,2000年中国的消耗水平略高于韩国1995年的消耗水平。中国的平均直接消耗系数为0.0295,韩国为0.0185。但中、韩两国与日本有比较大的差距,日本1990年平均直接消耗系数为0.1434,消耗水平为中国的5倍,反映了日本以运输邮电业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保险金融业方面,中国同韩、日两国相比都有比较大的差距,三国的平均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0113、0.0320、0.0507,韩国的消耗水平是我国的3倍,日本为我国的5倍,反映了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三个国家中直接消耗系数差距最大的是对其他服务业的消耗,中、韩、日平均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0044、0.0437和0.1085,韩国是中国的接近10倍, 日本是中国的24倍多。
根据上述两方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从纵向看,10多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比较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还是来自于不断增加对基本生产要素消耗和资本的大量投入,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特征。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不高。2000年我国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水平明显低于1995年韩国和1990年日本的消耗水平。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消耗水平低下固然与我国工业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有关。日、韩两国早已完成了工业化,实现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转变,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但这种比较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率的提高密切相关,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三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打破各种障碍,创造条件,根据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原则,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当前,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少地方和企业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地方重生产、轻服务,重视工业发展,忽视生产性服务性的发展,自觉不自觉地把实现工业化和发展服务业对立起来。一些企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追求“小而全”和“大而全”的倾向还比较明显,企业内循环服务替代了理应外包的战略合作。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缺乏产业政策的引导,更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支撑,严重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消除认识上的误区,要充分认识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最显著的区别是它包含了大量的服务的内容。现代工业的营销网络和生产网络的形成过程,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生产服务业产生了强大的市场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有力支撑。
(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受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体制改革滞后,主要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不分、行业垄断现象还比较多、市场准入门槛高,以及服务行业标准不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仍有待规范等。因此,消除生产性服务业体制性障碍,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规范化和集中化进程,是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市场化就是要打破现有的行业和部门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产业化是指对非基本的公共生产性服务行业,要打破市场壁垒,放宽市场准入,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化是指原来由政府或大企业承担的一些生产性服务应移交给社会,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支撑。规范化是指要建立完备的可操作性的准入制度、行业标准和交易规则以及相应的监管制度,以保证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另外,从空间载体看,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和集聚特性,没有城市化就没有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能够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集聚和快速发展。
(三)拓宽渠道,集聚人才。由于大部分生产性服务是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基础,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对人才有比较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无论是在物流业、金融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行业还是在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人才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解决人才方面的瓶颈约束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当务之急。为集聚人才,应拓宽渠道:一是充分利用国外人才的优势,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二是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制定分类开发计划,在生产性服务业各个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专业人才。三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步伐,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积极组织实施服务人才能力培训工程。四是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健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质管理,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为服务业发展培训各类从业人员。
注释:
①②③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陈彪如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出版,第1~2、225、2页。
④吴敬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