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继续教育内涵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中国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继续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目前的繁荣之势,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继续教育在我国呈扩大发展态势。
一
1.50年代初-70年代中后期,继续教育在我国呈孕育状态
在新中国成立前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规定教育的方针是“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据此方针,详细地规定了应“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务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这些规定为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作好铺垫。新中国成立后,成人教育(当时称为工农教育社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当时人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故成人教育更多地体现为补偿教育。如1953年到1956年共出现了三次大的扫盲高潮,普遍地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当然我国在注重发展补偿教育的同时也注意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如1955年12月19日至28日,高等教育部等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职工业余教育工作会议,高等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在《大力发展从小学到大学的职工业务教育,努力提高职工文化水平和培养国家人才》的报告中认为,职工业余教育担负着两大任务:一是普遍地提高职工群众的文化水平;二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①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国内的矛盾转到了经济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此后成人高等教育大发展,成人教育系统初步形成。由于当时我国劳动力素质低,故成人教育发挥的作用也只是对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根本谈不上继续教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兴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涌现出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由于知识更新的加快,一次性教育理论,即读完大学,取得最高学位就不必再接受教育的理论过时了。许多新技术、新理论、新学科必须经过再教育的形式,才能被很快地掌握。故从七十年代始,许多专家称之为继续教育的“黄金时期”。②此时,正是我国十年动乱期间,成人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机构基本被撤消,队伍基本被解散,各级各类成人学校绝大多数被迫停办。③总的来说,当时全国经济文教各方面都处于不正常状态。“文革”结束时,我国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④故国际上掀起的继续教育运动对我国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这一阶段也是继续教育的孕育阶段。
2.70年代末期—80年代中期是继续工程教育产生、发展时期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从此就打破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隔绝的状态,在经济、政治、科技与教育方面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1979年,清华大学张宪宏把继续教育的概念和情况介绍到国内,随后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始萌芽和发展。一些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根据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围绕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对理工科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了继续教育,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竞争机制的形成,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愈加迫切。1980年8月,中国科协第二届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积极开展在职科技人员专业培训工作的意见》,对于我国科技人员在教育方针、对象、内容、经费来源、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做了原则性规定。从这些原则性规定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继续教育只是“继续工程教育”,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继续教育。但是,这在继续教育史上迈出了比较坚实的一步。1983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知名人士华罗庚,王大珩等人在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共同提出开展继续教育并建立机构的倡议,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于是,在第二年11月份,“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在北京成立。1986年,在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关于“七五”规划的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制度”,从而第一次把继续教育突出列入政府的工作的范围。这以后,继续工程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继续教育扩大到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工程教育改为继续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的浪潮波及各个领域,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1987年12月,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国科协共同颁发《关于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提出:“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已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职务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重点是中青年骨干。”“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得到扩展、加深和提高,使其结构趋向合理,水平保持先进,以便更好地满足岗位、职务的需要,促进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这样,继续教育的内涵已突破了纯粹的工程科技人员的圈子,包括了所有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这样,工程教育只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内涵的扩大,促进了我国各个领域齐头并进发展的良好态势的形成。
4.90年代以来,提高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领导与管理水平成了继续教育的重要课题
195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跨世纪经济发展的两个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中国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能否真正建立而言起关键性作用。故国有企业作为新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也就是国有企业如何改革的问题。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来看,其中一点就是“管理科学”,即以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相结合的经营机制。这样就要求加强国有企业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对这个问题,邓小平也强调指出:“企业管理是一件大事,一定要认真搞好”。⑤而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领导与管理基本上都是经验型的,要实现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过度就需要开展“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继续教育。此外,企业迫切要求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纷纷准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也将对继续教育提出了大量需求。这样,提高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领导与管理水平就成了继续教育的时代主题。
5.目前,旨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教育也被泛称为继续教育
在我国,继续教育通常指大学后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它的主旨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准,改善智能结构,增强受教育者的专业能力,特别开发受教育者潜在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并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⑥对于继续教育进行这样的限定,基本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时,政治体制改革要求改变政府职能,实行公务员制度所开展的公务员培训,学校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为了提高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水平而接受的函数,面授等的教育也被称为继续教育。这样,继续教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二次学习机会或学习某种技能的手段,它已成为受教育者提高个人修养,塑造个性和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质的综合学习。我们认为根据目前我国的现状,可以这样来界定继续教育“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大学参加过工作又重新接受的高层次教育,狭义的继续教育是指具有中等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接受的再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包容目前出现的各种继续教育现象。
二
中国继续教育发展之所以出现内涵外延扩大的情况,与世界总体发展水平的推动和中国自身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
1.世界范围内,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科学知识的贡献力量在不断增强
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推算,人类知识的增长周期在十九世纪约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约为10年左右,到70年代缩短为5年,80年代以来几乎到了3年一翻番。知识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时代的快速到来。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变革时期,知识经济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占主导地位。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已由二、三十年代的10%-20%提高到现代的60%-80%。这样,以前主要靠消耗资金、能源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途径已经或即将成为历史。科技的发展必将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它必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带动就业结构的变更,就业结构的变更又会引起劳动力结构的变更,劳动力结构的变更又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大发展。可以说,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继续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高科技的进步。在这样的世界局势下,中国的继续教育必将获得不断发展。
2.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成人学历教育向继续教育的转轨。
我国传统教育只重视学历教育,学历教育的结果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逐步地使学位教育变成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这样,学生只学到了一些死的知识,缺乏创造力。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这种教育显然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而继续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这就弥补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能够培养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同时,传统的人才观把人才看成是具有特殊人才的人,这样就阻碍了对大多数人的继续教育。现代的人才观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可能具有才能,都可能变成人才。而要把这种可能的人才变成人才,就要依靠教育,特别是继续教育具有高层次性、创造性、新颖性的特征,故理所当然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3.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为继续教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首先,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若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规算起,我国教育部门已陆续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围绕着这些法律许多地方制定了关于继续教育的地方法规,从而基本上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这样就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岗位培训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其提供了教学模式。
1986年,国家批准颁布实施的《七五计划》中提出了“岗位培训”这一概念,随之,在同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作为成人教育的重点而提出。此后,岗位培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当前知识更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人的职业生涯仅经过一次教育或职业培训已不能满足人们终身的职业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接受教育,才能适应当前就业岗位千变万化的需要。这样,岗位培训的建立就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标签:继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