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东南亚妇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妇女论文,信息高速公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8月25—27日,亚洲媒体信息与传播中心(AMIC )在新加坡召开了“传播新技术、民主与亚洲妇女”的学术讨论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孟加拉、日本、斯里兰卡、泰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11国的20几位代表。亚洲媒体信息与传播中心秘书长V.梅农博士、中心研究部主任A.古纳塞克拉博士和中心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一、信息高速公路在东南亚国家的现状
当前,蓬勃发展的信息新技术使世界日益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的迅速发展。据美国《网络能手》报道,1997年1月,全世界共有16,150,000 台计算机与Internet联网,比1996年增加了70.5%。其中,美国PC机联网率最高,达到62.6%;日本为4.5%;德国,4.5%;加拿大,3.7%; 英国,3.7%。计算机作为发展Internet的必要前提, 在亚太地区也迅速普及。例如,在过去三年内,一些国家PC机的拥有量取得惊人的增长。目前泰国的PC机拥有量为三年前的33.5倍;印度,22.74倍;日本,17.17倍;新西兰,14.64倍;新加坡,10.42倍。〔1〕Internet 打破了疆域的界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改变着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正使得世界以一种前人难以想象的形式连结成一个整体。在这场全球性的信息革命中,信息逐渐成为财富的代名词。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能力有所不同,造成它们在拥有和利用信息方面出现新的不平衡,从而有可能导致信息革命中的落伍者被推向对世界信息强国的一种新的依附地位。
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在东南亚地区也是十分明显的。从参加这次会议的各国代表的发言中可以看出,Internet发展最快、普及程度最高的是日本和新加坡。按照日本官方公布的数字,从1997年1月到5月,日本的Internet用户新增4万到5万户。另据1996年日本新媒体发展协会报告,全国微机网络工作站点调查结果表明,1996年日本全国共有2,741个工作站点,比上一年增长4.7%。用户约5,732,000个,增加了55.4%。其中19个站点各拥有至少1万名会员,总数达4,668,000人,占全体用户的81.4%。Internet因其传播信息速度快、费用低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他们利用Internet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与国内外用户交流信息,兴趣相投的人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包括育儿、保健、就业、参与政治活动和其他志愿者活动等),使用网络上的各种数据库,民间组织在网络上召开会议,用E-mail交换意见等。不少人(尤其是妇女)还利用互联网络在家里从事兼职工作。
新加坡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国家(641 平方公里), 1995 年人口约300万,人口识字率为91.3%。 新加坡是一个拥有先进信息技术的国家。近年来,世界竞争力报告一直将它列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在人口掌握计算机知识、电讯基础结构、信息技术利用方面均名列前茅。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创造一个信息现代化的社会,并为此制订了一系列计划以将新加坡建成一个高智能的岛国。1996年,新加坡政府开始实施代号“信息技术威力21”的计划,拟在5年内在全国培训5万名办公室工作人员。1997年4月,国家计算机委员会推出一项计划, 要使家里尚无计算机的新加坡人中近三分之二拥有计算机。 最近, 政府又拨款20亿新元(约14亿美元)在新加坡的学校里普及计算机教学。按照新加坡的六年计划,到2020年,将在360 所学校实现每两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政府还作出预算,每年拨出6亿新元(约4亿美元)用于发展计算机软件、培训师资和设备维修更新。〔2 〕公众通过新加坡电讯网使用Internet始于1997年7月。目前国内有三个服务网。Internet 的设施和服务须经过新加坡电讯局批准,新加坡广播局对网上内容进行监督。目前大约36%的新加坡家庭拥有个人电脑,其中4 %(71 , 000 户)与Internet联网。1998年将有95%的家庭实现联网,到2000年所有的新加坡人都将上网。
与上述两个国家相比,信息高速公路在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要迟缓得多。如印度开始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是在1994年,目前国内有几个重要网络(如Ernet、Sirnet、Nicnet、Inflibnet、Insdoc等)。它们或是直接接入Internet,或是通过其他国家的网络与Internet相联。能够接触Internet 的人在印度社会中只是极少数。 在泰国, 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国际信息。不过,由于这种新技术是一种价格昂贵的商品,致使能够接近和使用这些技术的只是极少数人。马来西亚政府决心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计算机工业是马来西亚发展最快的工业之一。1997年一季度的增长率为40%(1991年为33%)。国内信息技术的最大用户是服务业。计算机的使用者中许多是从经理到录入员的公司职员。马来西亚人已经开始接触Internet,并利用网络召开会议、索取信息。在孟加拉,E-mail和Internet开始进入人们的工作,被广泛用于其他组织和个人的通信往来和交流信息。
二、信息传播新技术与性别无涉吗?
信息传播新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和裨益,这已经是众所公认的了。然而,欣喜之余,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力求对它的社会影响作出比较全面的估价。他们承认信息传播新技术在加快国家发展步伐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它带来的人们所不希望看到的影响深表关注,进而强调对传播媒介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研究新技术的社会影响难度很大,因为:(1)考察社会影响需要时间, 即要在新技术已经被引进和应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看得出来;而人们现在只是刚刚开始认识新技术的新奇之处;(2)经济几乎永远是新技术发展的推动力, 因此,商业上的考虑往往使得技术的革新远远先于实际的社会需求。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认为,从女性研究的观点来看,信息传播新技术给妇女带来新的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孟加拉学者指出,通过传播新技术,函授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取得学位。这是一种省时省钱的方法,尤其是使得女性有机会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获得更多的机会。传播新技术还使得女性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职业。由于计算机的培训比较简单,需要的时间也较少,妇女可以学会必要的技能并找到多种职业。印度尼西亚学者的调查表明,中产阶级妇女对于掌握信息传播新技术很感兴趣,并且表现出一种在掌握新技术方面不依赖他人的倾向。促使这些妇女学习新技术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她们中间的多数人愿意外出参加工作,而她们相信掌握信息传播新技术将成为她们今后获得理想工作的重要前提。调查还表明,在掌握信息传播新技术方面存在着代际差异:年轻一代对新技术有着更高的热忱。
然而,信息传播新技术并不是中性的,或者说,并不是与价值无涉的。与会代表认为,虽然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如使更多的人有了分享信息资源的机会),但也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平等。正如印度代表I.乔西所说,“新技术确实加大了穷人和富人、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的差距。”〔4〕马来西亚代表R.哈西姆认为,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经济上的富有者和贫困者、信息富裕户和贫困户之间在拥有信息方面的差距。”〔5 〕这种新的不平等突出表现为接近和享有新技术的机会不平等。菲律宾学者H.罗佩斯指出,“权力还会再产生权力。专业技术精英们有能力利用传播新技术的潜力来保持甚至提高他们的地位。正像资本家和投资商们在经济发展中拥有较多的股份一样,他们在信息革命中也拥有较多的资本。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主要的权力代用品,这似乎是很明显的了。那些现在就已和新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指经济和社会精英——获得了更多的接近权力的机会,从而也将从中捞到最多的好处。至于其他人,他们在这场革命中只能得到象征的权力,实际上是在加强和保持他们的依附地位和现有的权力关系。例如,公司给它的雇员配备了呼机,其作用是使老板可能随时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公司给秘书家里配备了计算机,其作用是使他可以把工作带回家。”“如果人们获得信息传播新技术的机会受到金钱和地位的限制,那么,现有的信息富裕户与信息贫困户的区别就只能是加重,他们之间的差距就会加大。”〔6〕
那么,信息传播新技术是不是与性别无涉的呢?与会各国代表在发言中都谈到,男性和女性掌握信息传播新技术的能力并无差异。如印度尼西亚代表I.玛丽安妮指出,“大多数被调查者(无论男女)都承认性别与掌握信息传播新技术无关。多数被调查的女性表示,她们在家里通常都是自己操作各种新的信息传播设备。”〔7〕虽然如此, 与会者也指出,在这一新的领域中,广大妇女与其男性同胞相比,普遍处于劣势。传统的性别歧视在新技术领域内有着明显的表现,男性对这一领域的控制和女性的边际地位是普遍现象。
新技术领域内的性别歧视首先表现在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上。印度尼西亚的代表说,“调查数据表明,在办公室里,男性依然居主导地位。从深入的个别访谈和小组讨论中可以看出,实际上人们仍然认为男性在掌握和使用新技术方面优于女性。这种想法在家庭和工作场所中均有所表现,并挫伤了女性在掌握新技术方面的创造性。如果女性在工作中或家庭里想要摆弄或学习使用电器,就会被认为不可思议。在办公室里,即使女性会使用某种新的计算机软件,她的男同事也不愿向她请教。那些对掌握信息传播新技术感兴趣的女性常常被认为‘没有女人味儿’。因此,女性往往不得不使自己适合其男性同事的口味。要男人放下架子是很困难的。女性为了不被认为是男性的‘对手’,就得自甘卑下。”〔8〕
目前信息新技术领域内的性别角色分工实际上强化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日本学者广懒洋子指出,虽然信息社会的到来将为女性提供更充分地参与社会和纠正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机会,但这种乐观的前景中也不乏可疑之处。例如,日本文部省非常重视在中学里开设计算机课。然而,讲授计算机课的教师多为男性,从而使人感觉使用计算机仿佛是男生的领域。此外,在讨论多媒体技术的学术会议上,女性参加者的比例也很低。可以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多媒体用户中男女比例的差距将有可能加大。〔9〕
女性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位置受到多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菲律宾学者E.罗佩斯认为,在考虑妇女对信息新技术的使用时,有必要考虑她们使用这些新技术的背景,包括经济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社会心理的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又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以菲律宾为例,菲律宾妇女的就业率、收入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均低于男性,这就严重限制了她们接近和享有信息新技术的机会。一般说来,只有职业妇女才有机会意识到信息革命带来的崭新的文化为人们提供的新机遇。而大多数没有机会接触新技术、不懂计算机的妇女则仍然停留在只懂得文本式文化的水平。此外,在职业妇女中,除极少数专业技术精英外,其他女性专业人员、多数女教师和女政府雇员都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处于边际地位,从事着辅助性的工作。〔10〕这种局面无疑将在新技术领域中形成新的性别不平等。
造成新的性别不平等的原因不仅来自外界,也来自女性自身。目前在一些信息新技术比较普及的东南亚国家内,女性应用这些技术时表现出一种“回家”的倾向。新加坡学者B.纳德拉贾恩指出,在参与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女性继续落后于男性。在新加坡,女性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很多,但是她们的选择仍然受到现有的社会规范限制,即女性应较少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在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中,女性往往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立场。新加坡的女性团体往往热衷于Internet上的广告宣传和商业系统,却很少用它来促进不同性别之间的沟通或对网上的性骚扰予以反击。女性使用电讯技术,尤其是电子邮件和电话,也常常是出于一种实用的目的——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实际上,这些技术强化了现有的、把妇女定位在家庭中的文化偏见。〔11〕在日本,越来越多的妇女通过计算机联网在家里从事兼职工作。这一方面使妇女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有人担心这一变化会进一步缩小妇女社会交往的范围,使已经走出家门的妇女重又回到小家庭之中。不少代表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三、结论和建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达成了以下一致的看法:
(1)技术革新是一种社会实践, 因此不可能将信息传播新技术与它们被引进的社会和文化现实分开。
(2)信息传播新技术具有双重效果。 它们可以被用作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但也可以被用来阻止发展,扩大现有的差距。
(3)技术造成并加强了权力关系。在信息时代, 这种权力由那些可以获得新技术的人们享用,也就是说,由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收入群体享用。
(4)技术并不是与性别无涉的,而是社会现状的延伸。
(5)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自己造成了她们的边际地位。 因此女性应该努力主动利用信息传播新技术,克服自己的畏惧感。她们不能继续以自己不懂为借口,而应该努力抵制已经被她们内化了社会刻板现象。
(6)关键的问题是信息传播新技术的享用权问题。 如果新技术不能被人们普遍使用,就无法实现其预想的效果。
代表们认为,要使信息传播新技术真正被妇女所利用并给妇女带来利益,首先需要发展现有的基础结构,以使各社会群体均有机会接近和享用新技术。政府、私人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均应为此付出努力。其次,要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为此,应将信息传播新技术纳入学校教程,使得儿童更早地接触新技术。第三,应该对进入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内容进行管理。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来打破社会刻板印象可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第四,通过妇女组织来促使人们改变对女性的偏见,提高妇女的社会觉悟。
注释:
〔1〕日本放送大学国立多媒体教育研究所广濑洋子,The Effects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Women's Life in Japan,(大会提交论文),P.6。
〔2〕南洋理工大学传播研究学院素琳·甘,Empowerment or Impediment: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Women in Singapore,(大会提交论文),P.5。
〔3〕新加坡国立计算机理事会B.纳德拉贾恩,Pragmatic Feminists? New Technologies and Women in Singapore(大会提交论文),p.6。
〔4〕印度“有益于社会的研究、教育和培训小姐”I.乔西, Effect of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Democracy and Women in Asia:India(大会提交论文),p.xi.
〔5〕马来西亚吉邦沙安大学传播系R.哈西姆,The Effects of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Democracy and Women in Malaysia(大会提交论文),p.33。
〔6〕菲律宾系统大学H.罗佩斯,NCTs and Political Awareness:The Case of Filipino Women Professionals(大会提交论文),p.13。
〔7〕印度尼西亚大学I.玛丽安妮,The Impact of NCT on WomenEmpowerment--Indonesian Case (大会提交论文),p.2.
〔8〕同上。
〔9〕广濑洋子,p.13.
〔10〕H.罗佩斯,p.13.
〔11〕B.纳德拉贾恩,p.12.
标签:信息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