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幼儿游戏质量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_李进华

关于提高幼儿游戏质量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_李进华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洛塘中心小学,746052)

摘要: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行为指导,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游戏内容,以幼儿为教学主体,切实开展好客家民间游戏教学,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游戏;个性发展;策略研究

1幼儿行为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但综观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容易受到忽视。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家长存在思想上的错误认识,认为孩子只要进了幼儿园,教育就变成了幼儿园和老师的责任,很多家长甚至觉得孩子已进入幼儿园,自己就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还有些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仍然以“我要去告诉你的老师”来对孩子进行无效引导。另一方面是幼儿园在引导孩子行为时方法不得当,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对幼儿的行为引导主要有三种方式,最常见的仍然为说教式,其次是讲故事,最后才是游戏式,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行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仍然不为大多数幼儿园所采用。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出于不信任幼儿的立场,让幼儿的行为习惯在过度的说教和强制执行中形成。有的教师对幼儿是教学唯一主体的认识不到位,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以上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开展。

2提高幼儿游戏质量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策略

2.1科学设计游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育艺术来设计游戏引导幼儿参与教学活动。游戏的选择要科学合理,游戏的内容不能太复杂,也不能过于简单。对于幼儿来说,首先需要设计出能够激发他们兴趣的游戏内容,以引导幼儿参与其中。其次,游戏的内容要具备科学性,能帮助认识未知事物。教学实践证明,有趣的游戏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例如:在《我们设计的最美衣服》这个游戏中:幼儿们踊跃地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设计。有的说“会发光的衣服”、“刺猬衣服”等等。接着,引导他们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并通过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自己动手加工制作自己喜欢的的服装。在这个游戏过程中,自然地产生了各种角色区。如“环保服装店”;操作区用贝壳制作服装配饰;表演区的自编自演“环保时装秀”等。这样的游戏,自然的形成了区域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产生了一定角色意识。

2.2环境巧创设,在游戏中开拓学习内容

环境创设一直是区域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顺利手段,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游戏环境,教师要善于根据孩子的已有经验进行梳理,从而发现孩点,创设相关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材料,促使孩子与环境互戏般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案例:奇特的房子博览会。我们开展奇特的房子游戏,每个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对自己的作品“房子”都有了一定的概念后,我们举行主题游戏活动:奇特的房子,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生活中没有的房子,例如有牛奶房、玩具房等等,在这些房子建设完成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房子孩子中体现出来自优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便应用这样的场景,通过创设奇特房子展览的环境,让孩子们用节奏火车形式介绍自己发明的奇特的房子,创编歌曲奇特的房子,然后再邀请家长来到园中举行亲子活动,让他们给奇特房子作品进行投票,对孩子们的学习、游戏给予肯定。通过游戏环境的创者,首先让孩子们提高了学习兴趣,在玩乐之中创编歌曲,这也改孩子们创造出了学习的新机会,在游戏的背景下为孩子创造学习的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利用游戏活动,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活动在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游戏能够有效地拉近彼此的关系,促进沟通和交往的有效进行。一方面,游戏活动能够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宽松和愉快的氛围。较之中小学的课堂,此时的幼儿认知空间是相对自由的,这种氛围能够有效地拉近幼儿与教师的距离,这种距离的拉近有利于在幼儿的心中形成良好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从而,促进幼儿快速增进彼此的联系和信任,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幼儿也是处在各种预设好的角色情景中,这其实也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交往的训练场所,在游戏中,教师可以教会幼儿懂礼貌,谦让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通过情景剧式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角色中分辨道德的好坏和行为的文明;在团体合作类的游戏活动中抛去自我中心,学会只有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够完成游戏的目标。在整个的游戏过程中,社会交往是时时刻刻存在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礼仪的教育也是贯穿始终的。

2.4贯穿常态教学,渗入儿童日常生活

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内容上有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习惯,需要渗透到常态化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游戏表现,对幼儿的参与性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一般来说,幼儿都是喜欢游戏的,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教师要努力协调教学课程与游戏之间的内在联系,让每位幼儿都能享受到参与游戏的主体性权利,借以提升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在设计对应游戏时,就需尽可能地将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考量在内,将游戏的形式深深渗入到儿童的各个方面。就以交通常识内容的教学为例,这是幼儿教育中最常用的课程内容。如果教师只是凭借着教学内容进行单一、机械而生硬的讲解,必然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甚至会引发幼儿的抵触情绪,最终严重制约教学质量。如果将这一教学内容游戏化,就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物品,制作交通灯和斑马线等交通符号,然后引导幼儿从孩童、行人、司机和交警中自己选择身份和角色,开展游戏性活动,并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扶。一旦出现了交通上的问题,教师则进行相机点拨与引领。如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如果小朋友在斑马线旁需要过马路,当时马路上来往的汽车较多,应该怎么处理呢?教师并没有要求孩子进行口头回答,而是要求学生能深入其中,进行角色扮演,并对选择正确的幼儿及时进行表扬,对选择出现了偏差的学生及时进行指正。

2.5强化实践体验,促进核心能力发展

在常态化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将游戏与课程内容有效地交织在一起。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种最为适切的授课方式,就是要让孩子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展开学习,从而避免对授课方式的厌烦和抵触之感。为此,教师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内在感官,将课程内容和游戏形式深入到幼儿的内在意识之中,真正促进幼儿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如组织幼儿阅读绘本《蒲公英的旅行》这一内容,如果教师仅仅将教学局限于讲授故事内容,幼儿内在的认知体验就得不到根本性铺垫,那么这节课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教师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蒲公英制作成为动态画面,再现蒲公英在风中飘荡的形态,再引导孩子进行细致观察。将画面切换到一张迷宫图,孩子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而每个迷宫图都与绘本中蒲公英所经过的地方吻合。当孩子们设置出走出迷宫图的路径后,教师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在阅读之后进行绘画、涂色,再现绘本中所提之处的特点。教师巧妙地将游戏的过程嵌入在积极而鲜明的实践活动中,使得幼儿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别培磊,臧明娟.手指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应用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25-26.

[2]王静.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践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126.

[3]佟丽秀.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35.

论文作者:李进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关于提高幼儿游戏质量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_李进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