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金华实验小学 王运缺
摘要: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在这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下,身为小学教师,如何与学生平等、和谐交往,尊重、欣赏、宽容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近几年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多次运用认同效应,组织管理学生,尤其是在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中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体育 认同效应
一、定义认同效应又称“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引导者通过表达与对象之间的观点或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实际上向被引导者出示了一张自己人的心理名片,使被引导者产生一种同体观,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或弱化对方的“反引导定势”和防范心理,取得倾向于对方的观点,接受对方引导的效果。认同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观点方面的认同;二是特征方面的认同。
二、认同效应的依据及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运用认同效应是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观点和特征的相似点,其目的是为了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具体地说是为了缩短情感距离而不是认知距离。心理实验表明: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积极的反应,反之,则会 引起消极反应。教师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如果教师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朋友地位,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把这种理解、感受恰当地传导给学生,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知已、是朋友、是伙伴,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记得有一次在体育课中,学生进行篮球教学比赛,有几个学生往往不 管技术好不好,拿球就拍,经过多次提醒也无效果,因为他们都觉得球在自己手上最牢靠,最有可能投进球,针对这种现象,我提出我一人与5名学生比赛,虽然我的球技远远高出学生水平,但在5人的围挡下,我没法投篮。总结时我说:“我拿着球跟你们一样只想投篮,更希望能投进球,但篮球运动是集体项目,球赛一人打五人好打吗?多注意同伴的配合,别人比你位置好,更容易投进球,要是我把球传给他,那他就很轻松地投篮了,你们看这样做对不对?”寥寥数语,让被引导的学生与同伴都觉得老 师是“自己人”,在帮助自己,同时教师的比方解除了同伴之间的不信任,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取得了超预期的效果。
一百多年前,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一段颇为精彩的话:“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要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实朋友,即‘自己人’。用一滴蜜去赢得他的心,你就会让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从林肯在观点认同方面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前总统的超凡魅力所在。
认同效应不仅在观点认同中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在特征认同方面也能有效表现。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心情很急切的学生,很着急地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可事与愿为,越急越是错误动作多,连自己都觉得不满意,可越错越紧张,越急越错,在纠正错误动作时,我把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作为首先解决的问题,针对错误原因,我对帮助的学生说:“我刚做(学)这个动作时,也出 现 这个错 误, 后来 老 师想 了 一 个 办法 改 正 了 ,我 是 这样做……你肯定能比老师学得还快!”。被纠正错误动作的学生在 这种“连老师都出现过这错误,我就不用着急了”认同的引导下,很快就消除了紧张心理,焦虑的心态放松了,往往会跟着老师的语言与比划做动作,很快就认识了错误所在,纠正了错误动作,认同效应在“特征认同”中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运用认同效应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很多体育教师都以威武、严厉、直率等形象影响着学生,在对学生教育引导中运用认同效应时应体现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和口吻。多运用学生容易认同、乐意接受的语气和语调,如“我觉得还是像某某某这样做比较妥当”、“如果这样做,你们以为怎样?”、“在这种情况下,要是我就会这样做”等等,尽量少用“应当这样”、“我们必须”等命令式的口气,避免给学生造成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形象,否则容易构筑自己与学生之间一道“心理栅栏”,把自己与学生隔离,甚至对立起来。
2、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的年龄、文化、职业、地位、籍贯、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时,就易于产生自己人的感受。运用认同效应很显然是以对学生的了解为前提的,否则容易弄巧成拙。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运动心理的特点,设身处地站的学生立场上换位思考,努力寻找某些共同点,合理运用认同效应于教学中。
3、认同效应也是通过特定的仪表、姿态、语言等表现出来,尤其是教师的语言使用更是在产生认同效应方面有着显著作用。
有些体育教师可能受口令的影响,往往说话较生硬、直接,在运用认同效应时须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面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语言要通俗、略缓、亲切,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可用词优美、幽默、风趣一些,节奏明快些,有时夹带一些方言显得尤为亲切。但是,倘若教师学讲一些来自农村地区学生的方言土语,弄不好反被认为是在调侃他们很土,不仅不会产生认同效应,倒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4、认同毕竟不是混同,认同只是教育引导的手段,而非目的。它是为了引导而认同,仅仅是某些看法或个体暂时性心理的认同,不涉及到基本观点和原则立场,不能削弱甚至抹煞引导本身的立场、观点,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论文作者:王运缺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0
标签:学生论文; 效应论文; 心理论文; 这样做论文; 自己人论文; 观点论文; 错误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