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瓷机械液压传动系统噪声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先进制造领域技术预测课题组[1](2000)在《通用基础件制造业产品与技术发展预测》文中研究表明 液压、气动技术是现代传动与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液压传动具有输出功率大、传动平稳、操纵简便、易于实现自适应控制等优点;气动传动具有动作快、污染少、节能、可靠、成本低、工作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它们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冶金、矿山、石油、化工、能源、电力、船舶、交通、航空、航天、轻工、纺织、食品、包装等各工业领域,成为各国工业实现现代化、专业化大生产的重要基础。 液压、气动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对主机设备的质量、性能和可靠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对液压、气动产品与技术的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我国,目前由于液压、气
王浩翔[2](2021)在《采煤机自闭式水介质液压制动器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采煤机制动器是确保采煤机安全运行的重要装置,是采煤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使用的盘式液压制动器是采用弹簧压力制动和液压力释放的工作方式。制动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通过制动器后盖的测量孔来测量摩擦副的受到磨损程度。由于采煤工作条件恶劣,工作人员无法对摩擦副进行正常更换,这样可能造成摩擦副过度磨损使制动器可靠性下降。(2)制动器使用的工作介质是液压油,油液泄漏会污染环境,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3)盘形结构制动器散热性能差。为提高制动器可靠性,改进制动器散热性能及泄漏对环境的影响,论文提出并研制了一种采煤机用自闭式水介质液压制动器。该制动器使用环保、散热性能好的水介质,当摩擦副磨损情况超标,实现自动闭锁,提高了制动器的可靠性,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现有采煤机液压制动器存在问题,提出自动闭锁水介质液压制动器技术要求。确定制动器的总体设计方案。利用液压传动控制技术确定制动器的自动闭锁结构,并对自动闭锁结构对制动器工作性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2)分析了水介质液压传动特性,针对制动器液压传动系统采用水介质后出现如密封、润滑、防锈、气蚀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方案。(3)研究分析了制动器内部温度场分布。通过建立三维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研究紧急制动工况、连续制动工况下温度场分布规律,得出摩擦副温度变化沿径向位置变化的经验公式,为测量制动器样机内部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4)样机性能实验测试,设计制动器液惯量模拟试验台,参考《MT2149-2011采煤机用制动器技术条件》,设计了样机实验方案,对样机进行了耐压性能、静制动转矩、动制动转矩、制动噪声实验测试,测试证明研发样机各项指标符合相关要求。
李治[3](2020)在《液压支架纯水介质安全阀及其实验台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液压支架中纯水介质安全阀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参数设计、有限元仿真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设计了纯水安全阀的结构参数,并对设计结果进行验证;研究阀口结构对发生气蚀几率的影响,对多种阀口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阀口结构优化,设计了抗气蚀能力强的液压支架纯水介质安全阀;根据液压支架安全阀性能检测要求,构建了安全阀实验台的整体方案,并设计了液压系统、测试系统的检测电路和人机交互界面。论文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在分析研究了国内外纯水介质控制阀结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液压支架安全阀实际工况,提出了设计纯水液压安全阀的技术要求与性能指标,研究确定了纯水液压安全阀的设计方案和结构参数。对设计参数进行了校核,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2)针对于纯水液压安全阀中发生的气蚀问题,采用多级原则和分离原则,研究设计了 9种阀口结构;并对现有液压支架安全阀的阀口结构及新设计的9种阀口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板带倾角梯形结构具有良好的抗气蚀特性。(3)根据液压支架安全阀性能检测要求,确定了安全阀实验台的整体方案,并设计了液压系统,重点对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包括传感器选型、数据采集、I-V转换、MCU外围电路、通信接口、存储接口、电源等模块进行设计。(4)检测系统软件设计。下位机软件程序基于keil Vision5的ARM软件调试平台,采用STM32F103实现多路模拟量的A/D转换、SD卡存储、USART传输、SPI总线传输等。上位机采用手持式嵌入式设备作为终端显示设备,在LINUX系统中使用QT编译软件编写人机交互界面后,采用交叉编译工具,生成ARM平台下的Uboot、Kernel、System.img镜像文件,然后使用CMD控制台将镜像文件烧写到嵌入式设备中,实现程序跨平台移植。(5)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调试。采用信号发生器模拟传感器输出信号对整个测试系统进行了试验验证。
谢斌,武仲斌,毛恩荣[4](2018)在《农业拖拉机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拖拉机作为农业装备的核心,其技术发展水平体现着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近年来,拖拉机在广泛应用新技术的同时,不断涌现出新结构和新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品性能持续增强。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拖拉机产品的技术发展情况,以及农业拖拉机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归纳了拖拉机在发动机排放控制、新能源应用、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悬浮前桥、驾驶室、电液悬挂、电子控制、总线网络以及整机信息化等关键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产品应用阐明了各系统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最后,纵观拖拉机技术发展历程,结合我国国情,对农业拖拉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提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开始与农机装备制造业相结合,集高效、节能、环保、智能为一体的精准农业系统代表了未来农业生产的新型模式,智能拖拉机作为精准农业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其智能感知、智能决策、高效驱动以及远程管控技术将成为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5](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许亚峰[6](2016)在《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结构优化与仿真分析》文中提出先导式水压溢流阀作为水压系统的重要元件之一,其性能的优劣对水压系统影响至关重要,鉴于水压阀中存在诸如振动与噪声、气蚀与磨损、拉丝侵蚀与冲蚀、泄漏等关键技术问题,为提高其使用性能,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结构进行了优化。通过分析先导式水压溢流阀自激振动产生的原因,对先导阀芯进行了调压腔设计,通过分析先导阀芯液动力的变化,在导向活塞上加工有环形槽。然后基于FLUENT仿真软件建立了流场仿真模型,分析了阀腔内部流场的静压力场、压力矢量场以及沿y方向的压力变化分布图,研究不同的节流结构、不同位置、形状大小的环形槽结构对先导式水压溢流阀流场分布及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导向活塞端面上的环形槽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对阀腔内部流场分布影响较大,在对先导式水压溢流阀进行结构设计时优选半径为lmm的且位于导向活塞端面中间位置的半圆形环形槽。基于先导阀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数学仿真模型,通过AMEsim软件分析了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动态性能,并研究不同的主阀和先导阀液阻直径对先导式水压溢流阀动态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新型结构的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升压时间为1.13ms,响应速度快;压力回升时间为6.32ms,系统振荡次数少,衰减快:压力超调率量为11.6%,动态稳压误差小,工作性能稳定。从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出发,采用FLUENT仿真软件分析了微造型结构对阀芯润滑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主阀芯上加工有圆柱形微造型结构,支撑力最大,能够提高其动压润滑性能。介绍了采用3D打印方法对主阀芯和先导阀芯进行制造,并阐述了利用激光技术对主阀芯上的微造型进行加工的方法。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为适应未来水压技术的发展,对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和仿真分析,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工程实际意义。
周梓荣[7](2010)在《水力驱动的冲击破岩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纯水清洁无毒、使用安全、价格低廉,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传动介质。水压传动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食品、采煤、采石、冶金、海洋开发、制药等行业。近年来,随着水压传动系统关键元件——水压柱塞泵和水压控制阀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水压传动的实用范围也迅速扩大。在采矿业,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在硬岩金属矿深井采掘中,需从地面或高中段引入清洁水去为作业面降尘降温。如能充分兼用这部分水因落差产生的水力势能去驱动凿岩机及其它作业机械,则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能量消耗。而水压凿岩机及其核心部件——水压冲击机构则为此项技术发展的关键。水压凿岩机冲击机构承受高频冲击载荷,不仅要解决与水压柱塞泵等同样面临的因水粘性低带来的泄漏与润滑性极差的问题,还要研究能承受冲击载荷作用、耐腐蚀、耐摩擦磨损的冲击活塞—缸体(套)及密封部件等材料。本文选定水压冲击机构两个最主要的关键技术——冲击摩擦副的材料配对及泄漏控制开展了研究工作。在分析了水压冲击机构运动和受力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摩擦副材料的选择及配对原则,引入聚合物材料与不锈钢配对作为水压冲击机构摩擦副新的配对方案。根据水压冲击机构工作条件,研制了3种配方的碳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利用环块摩擦试验机、金相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散能分光计等设备对3种复合材料与不锈钢在水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载荷、对磨时间、碳纤维含量、二硫化钼含量、铜粉含量等对摩擦系数和PTFE磨损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水润滑下,碳纤维含量为15%的PTFE复合材料与高温氮化处理的0Cr17Ni4Cu4Nb在载荷200N、滑动速度5m/s下的摩擦系数仅为0.011,居国内同类材料已见报道之最低位。试验前15min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增加有所下降,15min后其摩擦系数基本稳定在0.011-0.014,说明15分钟后在不锈钢表面上已经覆盖了碳纤维,两者之间的摩擦基本变成了碳—碳之间的摩擦,因而摩擦系数相当低。碳纤维PTFE复合材料的主要磨损机理是疲劳磨损,碳纤维含量越高,摩擦系数就越低;载荷从100N到250N,磨损量随载荷的增加而降低,从250N开始磨损量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采用线性极化法,对3种不锈钢材料经热处理或高温氮化处理后的防锈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和未经处理的不锈钢进行了电化学腐蚀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锈钢经热处理或高温氮化处理后防锈性能有所下降;经热处理或固溶化处理后的不锈钢材料中,316L和2205的防锈性能要好于17-4PH。试验了零件表面盐浴复合氮处理、热喷涂纳米陶瓷、镀硬铬等表面防锈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盐浴复合氮化处理技术可以满足凿岩机缸体、连接体、机头等非直接摩擦件的防腐蚀要求,但不能作为承受强烈冲击载荷作用的冲击活塞及配对零件的表面防锈处理方法;通过采取某些改进措施保证镀铬层的结合力和致密性,表面镀硬铬防锈可以满足中低冲击能(≤120J)凿岩机冲击活塞的处理要求。压力水在环形间隙中流动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以及基于AMESim软件进行的仿真分析表明:工程流体力学中提出的环形缝隙中的层流流量计算公式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适用,只有配合间隙小于0.01mm,或配合间隙小于0.03 mm而流体压力小于6.3MPa,才是完全的层流流动。超出此范围即为层流与紊流的混合流动,其流量要小于层流流量,间隙越大,压力越高,越接近紊流。压力大于10.0MPa,或间隙大于0.05 mm时基本接近于紊流。在工程实际中,大部分的工作状态都为混合流或紊流。间隙值在0.02 mm左右、密封长度大于20mm是水压元件及凿岩机冲击机构摩擦副配合的最佳间隙值,此时泄漏流量较小,既保证了容积效率,又兼顾了机械加工精度和加工成本。适当增加密封长度可以进一步增大间隙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冲击机构内部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层流和紊流状态下配合间隙中泄漏引起的能量损失基本方程;分析了由于能量损失转变为热量对流体温度和粘度变化的影响;提出了按密封段分段法计算活塞一个冲击运动周期内内部能量损失的新方法,并分别建立了前腔常压、后腔交变压力的单面回油型冲击机构在层流和紊流状况下各密封段的总能量损失方程。提出了最小允许间隙的确定准则,建立了最大间隙与合理密封长度的计算公式和控制范围。应用上述研究成果,研制成功了国际上第一台SYYG65型导轨式水压凿岩机。该机采用前腔常压、后腔交变压力的单面回油型冲击机构和内回转转钎机构,最高工作压力10MPa,使用按分段法建立的基于紊流流动理论的内部能量损失方程对活塞与前后支承套、缸套之间的配合间隙大小和密封长度进行了设计计算,对活塞、缸体、缸套、前后支承套、密封件及配流滑阀等主要零部件的结构、材料选用及配对和防锈处理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在运用等加速模型对凿岩机冲击性能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首次运用点变换方法对循环中的水压力作功简便地进行了计算,并对冲击机构的动力过程采用计算机模拟程序作出了更加精确的描述。利用自行研制的国内首套水力凿岩实验系统开展了导轨式水压凿岩机的性能测试工作。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压为9.12 MPa,流量为73.90L/min时,凿岩机冲击能达到85.616J,能量利用率为20.99%,和主要性能参数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达到了设计要求。该水压凿岩机在9.124MPa时的最大钻进速度449mm/min,超过了加拿大水压凿岩机试验时13MPa压力时的钻进速度(420mm/min).
刘毅[8](2009)在《煤矿液压支架纯水安全阀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纯水液压具有环保、安全和清洁等优点,在食品、造纸、冶金等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材料科学和现代加工技术的发展,使纯水液压元件的研制成为可能,同时随着人们对节约能源和环保的日益重视,纯水液压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液压界的研究热点。本文首次将纯水液压研究定位在煤矿液压支架安全阀上。本文以煤矿液压支架纯水安全阀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等方法,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充分考虑水介质特殊的理化性能的基础上,分析了纯水阀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并从材料、密封形式、新型结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出了煤矿液压支架纯水安全阀的具体结构,在不同结构参数条件下进行了流场仿真,并通过安全阀的流量和阀芯受力方程,分析了安全阀的动态性能。本文介绍了纯水液压和安全阀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和分析了纯水安全阀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对纯水安全阀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作了分析,采用滑阀式结构,阀体采用奥氏体不锈钢,阀芯和阀座采用耐蚀合金材料,抗气蚀性能最好,并对其主要尺寸进行了设计。使用FLUENT软件研究纯水安全阀阀芯内部流动,仿真结果表明都在阀芯孔出口处左边边缘出现了最低负压,并且负压都集中在这一块。单从气蚀方面考虑,6孔结构的阀芯产生负压最小,发生气蚀的可能性最小,为优先选择的结构。分析纯水安全阀的结构性能,建立安全阀的数学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纯水安全阀动态特性作仿真研究分析,得出了影响阀的工作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仿真结果表明纯水安全阀动态特性良好,满足实用要求。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对今后该课题的进一步开展作了一些展望。
赵恩刚[9](2008)在《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压传动在各类生产设备中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传动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环保、能源危机意识的提高,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研究以纯水作为工作介质的纯水液压传动技术,近20年来在理论研究和应用上,都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复苏和发展,并逐渐成为现代液压传动技术中的热点技术和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单板机、单片机低廉的价格,为液压系统的数字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电液元件的数字化已成为液压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随着新材料的研发成功,精密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新结构的液压元件研制成功,使水压传动技术在最近10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重新开始进入了有严格要求无污染的领域。同时,鉴于国防建设与某些特殊经济领域的迫切需要,以及未来市场的诱惑,西方国家一直在集中力量研究该项技术,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部分已进入实用阶段。由于纯水来源广泛,无污染,阻燃性好等优点,在我国积极开展纯水液压传动的研究与开发,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及开发绿色液压产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全面地论述了国内外纯水液压传动技术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现有的纯水液压阀的结构特点,分析了研发数字式纯水液压阀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法。通过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纯水液压溢流阀和数字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采用相似理论,自行设计出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并利用数学建模和Simulink仿真软件对影响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性能的相关参数进行了仿真,并得出了重要的仿真结果,为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设计修改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最后应用Simulink仿真软件对设计的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性能进行了动态仿真。通过系统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孙春耕[10](2007)在《纯水液压齿轮泵及其表面处理技术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纯水液压传动技术是以纯水(包括淡水和海水)为工作介质的液压传动技术。由于纯水来源广泛,无污染,阻燃性好等优点,世界各国积极开展纯水液压传动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液压工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主要领域之一。纯水液压泵是纯水液压系统的心脏,是纯水液压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元件。由于水介质具有腐蚀性、粘度低、高汽化压力和润滑性能差等特点,使得研制纯水液压泵面临着腐蚀、气蚀破坏以及高压下密封困难等诸多技术难题。在充分考虑水介质特殊的理化性能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型式、润滑机理、容积效率与磨损关系。引入纳米表面处理技术,采用LW型纳米陶瓷液体表面处理外啮合齿轮泵。本文设计了一套纯水外啮合齿轮泵试验系统,采用LW型纳米陶瓷液体对新的外啮合齿轮泵进行表面改性及对旧的外啮合齿轮泵进行修复利用试验。试验研究表明:采用LW型纳米陶瓷液体表面处理外啮合齿轮泵能提高齿轮泵的硬度和耐磨性,其各项性能指标基本达到了试验要求,基本能应用于水介质液压传动系统中。
二、陶瓷机械液压传动系统噪声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陶瓷机械液压传动系统噪声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2)采煤机自闭式水介质液压制动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1.3 课题主要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2 自动闭锁水介质液压制动器设计 |
2.1 设计要求及总体方案确定 |
2.1.1 设计要求 |
2.1.2 技术参数确定 |
2.1.3 自动闭锁方案 |
2.2 自动闭锁结构设计 |
2.2.1 摩擦副选型设计 |
2.2.2 滑阀设计 |
2.2.3 液压缸进油口卸油口设计 |
2.2.4 制动弹簧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水介质液压制动器技术分析 |
3.1 水介质液压传动特性 |
3.2 技术问题 |
3.2.1 泄漏与密封 |
3.2.2 材料腐蚀 |
3.2.3 气蚀 |
3.3 自动闭锁结构对水介质液压制动器性能影响分析 |
3.3.1 自动闭锁结构带来的影响 |
3.3.2 闭锁阀未卸荷时状态影响分析 |
3.3.3 闭锁阀卸荷时状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制动器温度场研究 |
4.1 制动摩擦原理 |
4.2 制动器温度场理论 |
4.2.1 温度传导方式 |
4.2.2 摩擦副内部辐射热传递现象 |
4.3 摩擦副热温度场分析 |
4.3.1 模型建立 |
4.3.2 紧急制动工况下温度场结果分析 |
4.3.3 连续制动工况下温度场结果分析 |
4.3.4 制动温度对水介质传动的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制动器样机性能实验验证 |
5.1 制动器检测试验台设计 |
5.2 性能检测试验 |
5.2.1 耐压泄露性能测试 |
5.2.2 静制动转矩测试 |
5.2.3 动制动转矩测试 |
5.2.4 连续制动测试 |
5.2.5 制动噪声测试 |
5.2.6 自动闭锁功能测试 |
5.3 检测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液压支架纯水介质安全阀及其实验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2 纯水液压安全阀的结构设计 |
2.1 安全阀设计要求 |
2.2 安全阀材料选择 |
2.3 安全阀的主要尺寸及校核 |
2.4 安全阀稳定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纯水液压安全阀阀口特性研究 |
3.1 安全阀气蚀现象分析 |
3.1.1 气蚀发生的机理 |
3.1.2 安全阀阀口结构分析 |
3.2 抗气蚀阀口结构设计 |
3.2.1 设计原则 |
3.2.2 二级节流气穴特性分析 |
3.2.3 阀口结构 |
3.3 仿真分析及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安全阀实验台设计 |
4.1 实验台与试验方案 |
4.1.1 实验台方案 |
4.1.2 安全阀试验方案 |
4.2 实验台液压系统 |
4.3 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4.3.1 器件选型 |
4.3.2 数据采集模块 |
4.3.3 MCU模块 |
4.3.4 通信接口模块 |
4.3.5 存储模块 |
4.3.6 电源模块 |
4.3.7 PCB板绘制 |
4.4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4.4.1 检测系统下位机软件 |
4.4.2 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台检测系统实验验证 |
5.1 验证方案 |
5.2 A/D转换精度测试实验 |
5.3 SD卡存储测试实验 |
5.4 系统功能测试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农业拖拉机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拖拉机动力系统研究进展 |
1.1 柴油机排放法规实施情况 |
1.2 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
(1) 燃油共轨直喷与四气门技术 |
(2) 电控喷射技术 |
(3) 增压中冷技术 |
(4) 废气再循环 (EGR) 技术 |
(5) 氧化催化转化技术 (DOC) |
(6) 颗粒捕集技术 (DPF) |
(7)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SCR) |
(8) 排放控制的组合路线 |
1.3 发动机辅助节能技术 |
(1) 低转速发动机 |
(2) 电控硅油风扇 |
(3) 液压驱动式冷却风扇 |
1.4 新能源技术 |
(1) 纯电动拖拉机 |
(2) 生物甲烷动力拖拉机 |
2 拖拉机变速传动技术发展现状 |
2.1 发展历程 |
2.2 配置情况 |
2.3 技术特点 |
2.3.1 动力换挡 |
2.3.2 无级变速传动 |
3 悬浮前桥及驾驶室的发展 |
3.1 悬浮前桥 |
3.2 驾驶室 |
4 拖拉机液压技术的发展 |
5 拖拉机电控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
5.1 电子控制技术 |
(1) 智能胎压调节系统 |
(2) 驾驶员增视系统 |
(3) 自学习地头管理系统 |
(4) 配重快速匹配系统 |
5.2 拖拉机信息化与智能农机 |
6 结论与展望 |
(1) 高效作业 |
(2) 节能环保 |
(3) 信息化与智能化 |
(5)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6)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结构优化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水压传动技术的定义、研究意义及应用 |
1.2.1 水压传动技术的定义 |
1.2.2 水压传动技术的研究意义 |
1.2.3 水压传动技术的应用 |
1.3 水压溢流阀的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
1.3.1 水压溢流阀的关键技术问题 |
1.3.2 解决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5.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结构优化设计 |
2.1 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工作原理 |
2.2 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结构设计 |
2.2.1 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基本设计参数 |
2.2.2 阀体的主要结构参数 |
2.2.3 弹簧设计 |
2.3 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结构 |
2.4 主要零部件的材料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3 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CFD仿真分析 |
3.1 调压腔设计理论 |
3.1.1 自激振动产生的原因 |
3.1.2 消除自激振动的方法 |
3.2 环形槽设计 |
3.2.1 液动力分析 |
3.2.2 液动力补偿 |
3.3 流场仿真数学模型 |
3.3.1 基本方程 |
3.3.2 标准湍流模型 |
3.3.3 气穴模型 |
3.4 环形槽处的仿真分析 |
3.4.1 FLUENT软件介绍 |
3.4.2 不同的节流结构 |
3.4.3 不同位置的环形槽结构 |
3.4.4 不同形状的环形槽结构 |
3.4.5 不同大小的环形槽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4 先导式水压溢流阀动态性能分析 |
4.1 先导阀芯受力分析 |
4.1.1 径向不平衡力产生的摩擦力 |
4.1.2 重力和惯性力 |
4.1.3 弹簧力 |
4.2 先导式水压溢流阀数学建模 |
4.3 AMEsim仿真分析 |
4.3.1 AMESim建模 |
4.3.2 动态性能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阀芯微造型的设计与加工 |
5.1 流体动力润滑理论 |
5.2 主阀芯微造型 |
5.2.1 主阀芯的几何模型 |
5.2.2 基于N-S方程的计算模型 |
5.2.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5.2.4 CFD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5.3 先导阀芯微造型 |
5.3.1 先导阀芯的几何模型 |
5.3.2 不同微造型的模型 |
5.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阀芯的加工工艺 |
5.4.1 阀芯材料 |
5.4.2 3D打印阀芯 |
5.4.3 阀芯表面微造型加工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水力驱动的冲击破岩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压传动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1.2 水压传动技术的特性 |
1.2.1 水的理化性能指标 |
1.2.2 水压传动技术的优势 |
1.2.3 水压传动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
1.3 水压传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水力驱动凿岩设备研究现状 |
1.4.1 水压凿岩设备研究的意义 |
1.4.2 国外水力驱动凿岩设备研究的现状 |
1.4.3 国内水力凿岩设备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压凿岩机及其冲击机构摩擦副选材分析 |
2.1 水压凿岩机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
2.2 冲击活塞及其他主要零部件的受力与失效规律 |
2.2.1 冲击活塞的运动与载荷分析 |
2.2.2 冲击活塞的失效形式 |
2.2.3 其他主要零部件的受力与失效分析 |
2.3 冲击活塞及主要零部件选材的原则 |
2.3.1 水压冲击活塞材料力学性能和表面加工质量的基本要求 |
2.3.2 其它主要零部件材料选择的基本要求 |
2.4 国内外水压凿岩机的组成元件及关键摩擦副的研究现状 |
2.4.1 研究现状 |
2.4.2 关键摩擦副研究现状 |
2.5 水压凿岩机冲击活塞及其他主要零部件的材料 |
2.5.1 优质合金钢热处理后的表面防锈工艺处理 |
2.5.2 高性能优质不锈钢材料 |
2.5.3 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 |
2.5.4 聚合物材料 |
2.6 复合结构冲击活塞 |
2.7 小结 |
第三章 水压凿岩机主要零部件及冲击机构摩擦副材料试验研究 |
3.1 碳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及不锈钢试样制备 |
3.1.1 碳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配比及制备 |
3.1.2 不锈钢试样制备 |
3.2 碳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与不锈钢摩擦磨损试验 |
3.2.1 试验设备 |
3.2.2 试验条件及配对 |
3.2.3 数据采集及处理 |
3.3 碳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与不锈钢摩擦磨损规律 |
3.3.1 载荷对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影响 |
3.3.2 摩擦时间对PTFE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影响 |
3.3.3 碳纤维对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影响 |
3.3.4 二硫化钼(MoS_2)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3.3.5 铜对PTFE磨损量的影响 |
3.3.6 碳纤维增强PTFE复合材料与不锈钢摩擦磨损试验结论 |
3.4 不锈钢材料固溶化(热)处理后的防锈性能试验 |
3.4.1 材料选取与试样制备 |
3.4.2 腐蚀性能试验 |
3.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4 试验结论 |
3.5 优质合金钢表面QPQ盐浴复合处理试验 |
3.5.1 试件制备及QPQ盐浴复合处理工艺 |
3.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3 试验结论 |
3.6 优质合金钢表面等离子喷涂纳米陶瓷材料 |
3.6.1 提高陶瓷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强度的工艺方法 |
3.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3 结论 |
3.7 优质合金钢表面镀硬铬 |
3.7.1 镀硬铬工艺流程 |
3.7.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8 小结 |
第四章 环形微间隙压力流体流动规律研究 |
4.1 环形微间隙中流体层流和紊流流动的流量计算 |
4.1.1 层流流动的流量计算 |
4.1.2 流体紊流流动的流量计算 |
4.2 环形微间隙中压力流体流态的判断标准及影响因素 |
4.2.1 压力水在环形微间隙中的流动规律研究现状 |
4.2.2 流态判断标准——雷诺数 |
4.2.3 影响压力水流动状态的因素 |
4.3 基于AMESim的压力水在圆环型间隙中流动规律的仿真分析 |
4.3.1 水压凿岩机冲击机构AMESim模型的建立 |
4.3.2 液压凿岩机冲击机构泄漏量仿真分析结果 |
4.4 环形间隙中压力水的流动规律试验 |
4.4.1 试验方法 |
4.4.2 试验装置和环境 |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4 试验结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水压凿岩机冲击机构能量损耗及结构优化 |
5.1 冲击活塞运动方程 |
5.2 冲击机构中的能量损失 |
5.2.1 冲击机构中的能量损失基本方程 |
5.2.2 冲击机构中的能量损失分析 |
5.3 合理间隙及密封长度的确定 |
5.3.1 合理间隙的计算 |
5.3.2 合理密封长度的确定 |
5.4 小结 |
第六章 水力驱动的破岩设备研究 |
6.1 水压凿岩机的基本功能及设计要求 |
6.1.1 基本功能 |
6.1.2 导轨式水压凿岩机主要设计要求 |
6.1.3 主要性能参数 |
6.2 导轨式水压凿岩机结构设计 |
6.2.1 导轨式水压凿岩机总体方案 |
6.2.2 冲击机构的结构型式 |
6.2.3 冲击机构部件组成及工作过程 |
6.2.4 冲击活塞设计 |
6.2.5 缸体及其它零件设计 |
6.2.6 密封结构 |
6.2.7 配流滑阀 |
6.2.8 活塞与缸体(套)、前后支承套间隙的确定 |
6.2.9 密封长度的确定 |
6.3 SYYG65水压凿岩机冲击机构的主要性能参数与计算 |
6.3.1 水力参数 |
6.3.2 结构参数 |
6.3.3 水压凿岩机回转对活塞运动的附加阻力 |
6.3.4 阀芯的运动分析和活塞实际开阀口位置 |
6.3.5 冲击机构的运动方程和等加速模型计算结果 |
6.3.6 冲击能计算的点变换方法 |
6.3.7 水压凿岩机冲击机构的电算模拟 |
6.4 水压凿岩机的蓄能器 |
6.4.1 蓄能器的功能 |
6.4.2 蓄能器的结构 |
6.4.3 蓄能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计算 |
6.5 水力凿岩实验系统研制 |
6.5.1 功能和要求 |
6.5.2 水力凿岩机性能参数测试原理及方法 |
6.5.3 凿岩机性能测试系统 |
6.5.4 水压动力系统 |
6.5.5 数据采集系统 |
6.6 水压凿岩机性能测试结果 |
6.7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YYG65导轨式水压凿岩机装配图 |
附录2:YYG65导轨式水压凿岩机冲击活塞图 |
附录3: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申请及受权专利 |
(8)煤矿液压支架纯水安全阀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纯水液压传动技术 |
1.1.1 纯水的含义 |
1.1.2 纯水液压传动技术简介及其发展历程 |
1.1.3 纯水液压传动技术的应用 |
1.2 纯水液压元件研究现状及面临的关键问题 |
1.2.1 纯水液压元件的研究现状 |
1.2.2 纯水液压元件面临的关键问题 |
1.3 矿用液压支架安全阀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
1.3.1 矿用液压支架的发展现状 |
1.3.2 矿用液压支架安全阀的发展现状 |
1.3.3 矿用液压支架安全阀的特点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纯水安全阀的设计计算 |
2.1 安全阀的工作原理 |
2.2 纯水安全阀的设计要求 |
2.3 纯水安全阀结构形式的设计 |
2.4 纯水安全阀的材料的选择 |
2.5 纯水安全阀的结构尺寸计算 |
2.5.1 几何尺寸的确定 |
2.5.2 静态特性计算 |
2.5.3 安全阀弹簧计算 |
2.5.4 其余零件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纯水安全阀流场仿真 |
3.1 概述 |
3.2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软件 Fluent 简介 |
3.2.1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
3.2.2 Fluent 简介 |
3.3 液压元件气穴及其噪声问题 |
3.3.1 气穴及其噪声问题简介 |
3.3.2 纯水液压元件气穴问题研究现状 |
3.4 流场仿真数学模型 |
3.4.1 基本方程 |
3.4.2 气穴模型 |
3.5 纯水安全阀流场仿真 |
3.5.1 几何模型 |
3.5.2 网格划分 |
3.5.3 创建计算模型 |
3.5.4 设置边界类型 |
3.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纯水安全阀 Matlab/Simulink 仿真研究 |
4.1 Matlab/Simulink 软件简介 |
4.2 数学模型 |
4.3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纯水液压传动的主要优点 |
1.3 水压驱动技术与其它驱动技术的比较 |
1.4 纯水液压传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1.5 纯水液压控制阀的研究 |
1.5.1 纯水液压控制阀研究现状 |
1.5.2 国外典型纯水液压控制阀的结构形式 |
1.6 数字阀的发展现状 |
1.7 课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
1.7.1 纯水液压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
1.7.2 纯水液压传动技术的研究价值 |
1.8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发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面临的技术问题及对策 |
2.1 研发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
2.1.1 数字式纯水液压阀本身的技术问题 |
2.1.2 控制系统及其它方面的技术问题 |
2.2 纯水液压阀材料的研究 |
2.2.1 烧结金属石墨材料 |
2.2.2 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 |
2.2.3 工程陶瓷 |
2.2.4 石墨材料 |
2.2.5 耐蚀合金材料 |
2.2.6 QPQ盐浴处理后的材料 |
2.3 纯水液压传动的腐蚀和气蚀研究 |
2.3.1 气蚀和腐蚀产生的机理 |
2.3.2 气蚀的影响因素 |
2.4 纯水液压溢流阀噪声的控制研究 |
2.4.1 纯水液压溢流阀噪声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
2.5 水的特性分析与质量控制 |
2.5.1 水的主要物理性质 |
2.5.2 水的粘度特性分析 |
2.5.3 纯水液压传动工作介质的质量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设计 |
3.1 电液数字控制技术 |
3.1.1 电液间接数字控制技术 |
3.1.2 电液直接数字控制技术 |
3.2 电液数字阀的分类及结构 |
3.2.1 电液数字阀的分类 |
3.3 增量式数字阀的研究 |
3.3.1 增量式数字阀的工作原理 |
3.3.2 增量式数字溢流阀的典型结构 |
3.4 纯水液压溢流阀的结构分析 |
3.4.1 直动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结构及特点 |
3.4.2 先导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结构及特点 |
3.5 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结构设计 |
3.5.1 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设计参数 |
3.6 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阀口流道分析 |
3.6.1 CFD模型的建立 |
3.6.2 仿真结果分析 |
3.7 直线步进电机 |
3.7.1 步进电机的选择 |
3.7.2 直线步进电机驱动器的选择 |
3.7.3 直线步进电机的共振现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建模与仿真 |
4.1 步进电机的建模 |
4.2 液压阀的建模 |
4.3 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相关参数的动态仿真 |
4.3.1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性能仿真 |
5.1 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静态特性仿真 |
5.1.1 阀本身性能的静态特性仿真 |
5.1.2 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整体静态特性仿真 |
5.2 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动态特性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纯水液压齿轮泵及其表面处理技术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纯水液压传动的主要特点 |
1.3 水压驱动技术与其它驱动技术的比较 |
1.4 纯水液压传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水液压泵的发展状况 |
1.6 课题背景与实用价值 |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液压外啮合齿轮泵理论分析 |
2.1 外啮合齿轮泵的工作原理 |
2.2 水的特性分析 |
2.3 水液压技术的基本原理 |
2.4 齿轮泵的腐蚀 |
2.5 空穴和气蚀产生的原因 |
2.6 润滑基本原理 |
2.7 液压泵污染敏感度理论 |
2.8 液压泵容积效率与磨损关系的理论探讨 |
2.9 液压齿轮泵的摩擦副 |
第三章 纯水外啮合齿轮泵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 |
3.1 齿轮材料及表面处理 |
3.2 齿轮材料的选用 |
3.3 表面工程的发展与定义 |
3.4 机械/化学复合改性 |
3.5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
3.6 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 |
3.7 纳米颗粒复合陶瓷的力学性能 |
3.8 接近实用化的纳米复合陶瓷 |
3.9 表面活性剂与纳米技术的关系 |
3.10 齿轮泵纳米表面处理技术试验方法 |
第四章 齿轮泵的表面处理技术试验 |
4.1 试验方案 |
4.2 试验系统工作原理及试验数据 |
4.3 外啮合齿轮泵特性曲线与泄漏流量 |
4.4 试验特性曲线分析 |
4.5 纳米表面改性过程的原理探讨 |
第五章 结论 |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二、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陶瓷机械液压传动系统噪声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用基础件制造业产品与技术发展预测[J]. 先进制造领域技术预测课题组. 机电新产品导报, 2000(Z5)
- [2]采煤机自闭式水介质液压制动器的研制[D]. 王浩翔.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液压支架纯水介质安全阀及其实验台研究[D]. 李治.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农业拖拉机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 谢斌,武仲斌,毛恩荣. 农业机械学报, 2018(08)
- [5]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6]先导式水压溢流阀的结构优化与仿真分析[D]. 许亚峰.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7]水力驱动的冲击破岩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周梓荣. 中南大学, 2010(11)
- [8]煤矿液压支架纯水安全阀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刘毅.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6)
- [9]数字式纯水液压溢流阀的设计研究[D]. 赵恩刚.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10]纯水液压齿轮泵及其表面处理技术实验研究[D]. 孙春耕.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