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综述_国际竞争力论文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综述_国际竞争力论文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产品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8)01—0107—05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比较多,尤其近几年研究较多。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竞争力的衡量及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实证比较;二是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1.竞争力的衡量及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实证比较

Buckley et al.(1988)首次区分了三种不同的竞争力衡量的概念,即竞争力绩效(Competitive Performance)、竞争力潜力(Competitive Potential)和竞争力实现(Competitive Process)。竞争力绩效是指特定企业、部门或国家竞争力表现指标的衡量,可盈利性和市场份额被认为是竞争力绩效的主导指标。竞争力潜力是对竞争力绩效来源的衡量。Boyle(2002)认为生产成本和部分生产力指标是竞争力潜力的重要衡量指标。竞争力实现是竞争潜力转换为竞争力绩效的机制。竞争力实现机制的衡量方法大多数本质上均为定性而非定量的。

Klaus Frohberg,Monika Hartmann(1997)从理论上探讨了竞争力的比较衡量问题,也认为应该从竞争力事后绩效和竞争力潜力两方面来衡量竞争力。对于竞争力事后绩效构建了相对出口优势指数,相对进口优势指数,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实际汇率,对外直接投资指标。对竞争力潜力则认为应该采用国内资源成本来衡量。

Larry Martin,Randall Westgren & Erna van Duren(1991)提出了两个衡量和监测竞争力的概念:利润和市场份额。他们认为,竞争力评价必须要进行比较。利润以增加值指标表示,市场份额以净出口比重指标表示。他们按照这一框架实证对比分析了加拿大和美国家禽、水果和蔬菜、麦类产品、牛奶和肉类产品等五个食品加工产品的竞争力。结论是加拿大五类产品中有四类产品的相对竞争力在20世纪80年代下滑。他们的数据证实,原因在于加拿大在竞争力的七种“驱动力”中大部分处于劣势。

Joseph C.Salvacruz(1996)采用国际市场份额、国际市场份额获利指数和出口比重三种竞争力衡量方法,比较了美国和东盟成员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结果表明,美国的竞争力保持稳定而东盟成员国的竞争力波动较大,但近五年保持着快速增长趋势。

Marvin Hayenga,David Seim,Mary Jane Novenario-Reese etc.(1998)详细对比分析了美国、丹麦、荷兰、加拿大猪肉出口的竞争力,以猪肉生产成本和加工成本所构成的总成本来衡量竞争力。

Randall D.Schnepf,Erik Dohlman,and Christine Bolling(2001)系统比较研究了美国,阿根廷和巴西在玉米、大豆和小麦等粮食产品的竞争力。他们认为,尽管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反映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相对资源禀赋、农业气候条件、宏观经济政策、基础设施等因素,但是最简单来看,国际市场竞争力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来销售产品的能力,最低的生产成本、交通成本和营销成本。他们实证比较了美、阿和巴西三国从各自大豆主产区,到共同目的港鹿特丹的成本结构,包括生产成本、交通成本和营销成本,发现美国的大豆出口成本竞争力略落后于阿根廷和巴西。

与其他文献通过构建指数来衡量竞争力不同,Jane L.Hsu、Joyce J.Warm(2001)通过市场调查方法来考察美国水果在台湾市场的竞争力,该调查针对包括购物中心、超市、水果店、水果摊贩在内的水果零售商和消费者。调查表明,无论对零售商还是消费者,进口的美国水果在台湾市场比当地水果更具竞争力。

F.S.Thorne(2005)考察了1996—2000年欧盟成员国谷类产品竞争力。选定赢利性衡量竞争力绩效,选择生产成本、产值和部分生产力指标,包括小麦产出力、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用于衡量竞争力绩效的可能来源(潜力),考察发现,英国、爱尔兰和法国生产力水平高于竞争国丹麦、德国和意大利。若考虑赢利性,自有资源的机会成本对欧盟谷类产品竞争力产生了主要影响。尽管意大利的会计成本最低,但意大利包括机会成本的经济成本最高。赢利性具体用三个指标表示:总产值中的成本比重、每100kg的成本、每公顷总成本。

Maria Sassi(2006)构建了竞争力指数,该指数以总劳动增加值,除以总劳动力的比率所代表的劳动生产力表示。依此指数,对比考察了欧盟15国170个地区农业竞争力和农业创新、差异化等之间的关系。

Christian Fischer and Sebastian Schornberg(2007)实证对比考察了欧盟13个国家1995—2002年食品和饮料制造业的竞争力。构建了一个多维综合的产业竞争力指数,该指数涵盖了赢利性、生产力和产出增长,这一指数方法使得相对竞争力能在产业、国家之间横向和纵向比较。

Krijn J.Poppe,Jo H.M.Wijnands,Bernd M.J.van der Meulen and Harry J.Bremmers(2007)基于国际经济学方法提出了五个衡量竞争力的指数:特定产业实质增加值的增长、Balassa指数的增长、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的增长、劳动生产力的增长、整个经济实质增加值的增长。他们基于这五个指数评估比较了欧盟食品产业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巴西四个竞争对手的现实竞争力。并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模拟分析了未来食品产业竞争力的发展。结论是美国食品产业竞争力强于欧盟。欧盟食品产业竞争力也弱于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和巴西大体相当。而情境模拟表明,除非欧盟的生产力增长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否则欧盟的食品产业竞争力将维持弱势。

2.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Mark R.Metcalfe(2002)撰文特别讨论了比较忽略的近年不断增加的美国和加拿大环境规制对美国和加拿大出El猪肉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环境规制作为哑变量而纳入一个复杂的模型中,通过回归分析环境规制对竞争力的影响。结论表明,美国环境规制并不会显著地影响美国出口竞争力,而欧盟相对更加严厉的环境规制短期内实际上有助于提高美国猪肉生产者的竞争力。不过,Mark R.Metcalfe并没有在文中给出竞争力的明确的定义和衡量指标,而是以出口数量的增减来间接的反应竞争力的变化。

Joseph C.Salvacruz(1996)通过回归分析讨论了影响竞争力的因素。结果表明,竞争力受利率、劳动力可得性和由对外援助、FDI以及农场规模驱动的内生技术进步的影响。

Yuichiro Uchida,Paul Cook(2004)讨论了国内竞争对技术竞争力和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技术竞争力采用专利数目为基础计算的技术比较优势指数表示,而贸易竞争力则采用出口额为基础计算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表示。他们实证比较了美国、日本等9个国家国内竞争对各自技术和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发现总体上国内竞争与技术和贸易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而且,国内竞争水平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比对技术竞争力的影响更加显著。

Abdulkudos Ahmed Almarwani(2003)考察了美元汇率及其波动性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他采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TARCH),以比较优势指数衡量竞争力,发现竞争力和竞争对手的汇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对于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在加入WTO前夕形成了一个高潮,直到今天仍然是备受关注的热点。李双元,王征兵(2005)曾比较详细地综述了2005年之前关于中国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研究脉络的参照,主要探讨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研究文献。这些文献归为如下几个类:一是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包括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定量评估;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从产业视角研究某一特定产业农产品的竞争力,如对中国猪肉、牛肉等畜产品竞争力,中国柑橘、苹果等水果竞争力、中国蔬菜竞争力等;三是从国际比较视角对比中外农产品竞争力,如中美小麦等农产品竞争力对比研究。

1.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对策研究

周孝味(1996)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在国内首次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解为价格、质量、品牌、销售、包装设计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三个层次,并将技术竞争力作为总体竞争力函数的变量导入分析,但评价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可能使该方法的推广造成困难。柯炳生(2001)也认为,农产品竞争力由价格、质量和信誉三方面的竞争力组成。从农产品性质看,农产品市场是比较典型的竞争性市场,因此,从理论上讲,竞争力的关键是农产品的价格,而价格竞争力的实质是单位产品成本的竞争。成本不仅是生产成本,还包括流通成本,通常生产成本是主体。可以说,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王兆洋(2007)进一步分别从价格、质量以及信誉几个角度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构成分解为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市场占有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量化分析农产品竞争力提供了指标分析体系,包括贸易竞争指数分析、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程国强(2000)利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社会净收益和有效保护率方法,从比较优势、资源配置效率和潜在比较优势等角度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分析表明,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有如下特征:小麦、玉米缺乏国际竞争力,大米具有比较优势;油籽、棉花缺乏国际竞争力;糖料、园艺产品、烤烟具有比较优势;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程国强还根据当时中国承诺的农产品市场开放条件,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与贸易政策模拟模型(CATP)”,在模拟中国加入WT0后比较优势决定因素变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加入WTO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

帅传敏等(2003)采用等市场份额和显示比较优势两种模型和方法对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呈下降趋势,出口值绝对量的增加掩盖了这一趋势。出口农产品结构不优、市场结构单一是制约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采用RCA指数对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具体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基本丧失,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鲜活原料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而深加工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显著上升。

庞守林(2004)认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成本控制能力、生产组织能力、科技开发能力、营销组织能力、产品加工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的“一组先进技术和能力的和谐组合”,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应该由产品的多层次性开辟多条出口渠道,与市场需求相对应,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消费者剩余。针对农产品国际竞争的特点,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和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影响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及其优化,包括资源因素、技术与规模因素、农业组织效率与组织制度、政府功能定位等因素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优化。并且具体从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经营结构三个方面提出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化策略。庞守林(2004)并从宏观的层面上提出,应该从整个供应链上把握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规划农业发展,整合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市场,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李春海(2004)从农产品贸易格局,农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变化,农业政策效应,以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判断和评估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及其变化趋势。认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不一致,在于讨论的基准不同。市场化趋向的改革,中国农产品贸易逐渐趋于比较优势法则,这是中国农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选择。从生产成本的考察开始,研究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失去价格竞争力原因。同时与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给出按比较优势调整生产结构是必然逻辑。从生产成本、流通费用、产品差异化、贸易保护制度、国内支持等多层面、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农产品价格竞争因素和差异化(非价格)竞争因素,指出把握比较优势原则和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是达成满意结果的重要条件。李春海(2004)的研究突破以往研究把流通过程作为“黑箱”处理而只讨论单位运输成本,把农产品流通费用分解为物流费用、商流费用、信息流费用以及制度和转入费用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就农产品流通费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事实表明,流通费用是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又一关键因素。

侯杰(2006)指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可以由出口市场占有率(或出口量)变化、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品生产成本(或生产者价格)(或盈利率指标)、进口依赖率指标、贸易竞争指数指标、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出口依存度或出口贡献率等指标,或者作为一个整体,或者选取其中的一、两项来进行。与这些指标的选定紧密相关的是,影响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资源性因素和非资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指劳动力与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自然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状况、科技水平、投资水平等;后者主要包括市场研究预测分析与科技创新因素、制度安排与销售渠道因素、产品差异化程度与管理技术因素、农业企业形象与农产品品牌效应、基础设施与公共支持等。侯杰(2006)通过对出口现状、显性比较优势、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实证及其国际比较发现:我国在猪肉、蔬菜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较强的竞争力,而美国在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这也反映了其农业强国的现实状况;对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现状的因素实证分析发现,劳动力资源、农业投资、高科技含量、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因素影响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的取得及其发展变化高度相关。

辛毅、李宁(2007)以中国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分析生产效率、生产要素成本、流通效率、汇率制度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以中国国内市场中国内外所占比重来反映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指出,五种产品中,除玉米外,主要农产品的国内自产数量在总供应量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国外进口所占比重则呈上升趋势。

屈小博、霍学喜(2007)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以及国际市场份额等评价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显示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总体反映了我国农业资源的禀赋和比较优势特征,主要集中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但与农产品出口大国相比,整体竞争力弱,处于低竞争劣势,部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如水产品、蔬菜水果、肉类产品及加工品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以及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显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整体竞争力较弱,处于低竞争水平的劣势。部分农产品,如禽肉、猪肉及制品、新鲜蔬菜以及蔬菜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小麦、油菜籽和大豆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与农产品贸易结构基本保持一致。屈小博、霍学喜(2007)认为,为了继续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应进一步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丰裕的优势,继续扩大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园艺类产品、畜产品、饮料、烟草类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目前农产品出口频繁遭遇国外技术壁垒的严峻形势下,特别应注重加大对农业科研部门和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投入,制定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以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与技术水平。

2.对某一特定产业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

乔娟(2002)以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分析框架,认为,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可直接表现为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越高、获利越多,则表明其国际竞争力越强。从国际竞争力实现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显示性比较优势)、影响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包括成本和价格、质量和安全、生产力水平、品种资源和技术、出口产品结构、企业规模程度)、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包括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战略、政府的作用和机遇)等方面,具体设计了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分析框架。彭宇文、吴林海(2007)也分析了我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认为我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十分脆弱,主要是我国肉类缺乏质量竞争力,因此,提高我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出路,在于提高我国肉类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以获得更广泛的国际消费群体的支持。提出除了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以外,还要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质量检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提高生产技术标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刘雪(2002)分析和评估了中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研究如何使中国蔬菜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中国蔬菜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只能成为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创造条件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才是发挥中国蔬菜产业的资源优势,提高中国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未来取向。在界定蔬菜产业体系的基础上,对影响蔬菜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辨识,包括:要素条件、需求因素、运输成本、科学技术、产业组织和市场营销等。构建了评价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对包括中国在内、涵盖世界蔬菜的主要生产国和贸易国的13个国家的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分析和综合水平评价。

钟金传(2005)建立了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全球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演变和竞争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过程、影响因素和演变机制,最后提出了提升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认为导致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直接因素为中国大豆综合成本高和综合收益低、单产低于巴西、阿根廷和美国等,而深层原因在于产业格局不近合理,产业政策的支持和保护缺乏力度,竞争性作物玉米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等。建议在大豆产业发展战略上,选择“自给为主,进口为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非转基因大豆战略。在大豆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上,近中期目标是不断提高中国大豆产业自给率,长期目标是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大豆产业生态系统。

3.中外农产品竞争力对比研究

胡小平、涂文涛(2003)从生产成本、国内市场价格、流通费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小麦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小麦生产成本略低于美国,国内市场价格目前也低于美国。指出流通费用成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离开了政府的大量出口补贴,美国小麦无力在我国市场上与我国小麦竞争。总的结论是:未来5—10年中,中国小麦在本国市场上将对美国小麦保持很强的竞争优势。在WTO农业规则对出口补贴日益严格的约束下,美国小麦无力大规模冲击我国市场。

潘伟光(2005)则对中国与韩国的苹果和柑橘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水果业与韩国相比在生产成本、价格方面优势非常明显,韩国苹果和柑橘在单位生产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从总生产成本和价格上来看,中国柑橘和苹果类水果与韩国相比具有较大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优势。成本结构的研究表明中韩两国之间劳动力价格的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水果产品而言,在我国劳动力工资没有成倍上涨的情况下,我国在中长期内水果低成本的优势将会持续。但认为要把我国水果成本价格优势转化为对韩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余子鹏(2006)以显性竞争力指标比较分析了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指出美国农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显性竞争力普遍高于中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分析影响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增强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完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政策扶持。提升中国农业技术,破除国外技术壁垒等。

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与国外研究相比,目前国内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深度和力度还不够,特别是缺少一个比较好的理论概念框架和系统的中外对比研究。因此,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进行。

[收稿日期]2007—12—16

[基金项目]教育部面上项目(05JA790007);哈尔滨市科技局攻关课题2004AC9CT066);博士点基金项目(20040225009)

标签:;  ;  ;  ;  ;  ;  ;  ;  ;  ;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综述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