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_薛科辉

益阳医专附属医院急诊科 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配对比较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入的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接受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各25例,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更为理想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可作为该病症的优选治疗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87.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不完全调查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约为66%,而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亦高达59%,如果为得到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机体产生强烈痛感并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同构成了糖尿病三联症[1]。既往临床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多以西医为主,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越发难以满足患者治疗需求。中医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属于“筋痹”、“厥证”、“血痹”等范畴,为血瘀所致,宜采取活血化瘀的治则。将中医与西医联合应用可充分发挥出二者协同作用,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为探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 临床资料

采用配对比较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入的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接受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7岁~75岁,平均年龄(63.24±1.06)岁;病程时间6个月~2.5年,平均病程(1.10±0.11)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期:1期9例、2期16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45岁~75岁,平均年龄(63.20±1.08)岁;病程时间5个月~2.5年,平均病程(1.11±0.10)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期:1期7例、2期18例。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2)认知功能良好,能够配合临床治疗者。排除标准:(1)其他感觉性周围神经病、痛性周围神经病者;(2)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可分组比对。

2 治疗方法

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其中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方案如下:维生素B1片(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1686)口服,10mg/次、3次/d。维生素B6片(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502)口服,每次10mg~20mg,3次/d。注射用甲钴胺(瑞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352)500μg加注射用水溶解后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3次/周。观察组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西医治疗方案同对照组。中医治疗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方:黄芪45g、伸筋草、鸡血藤各30g、赤芍、川芎、当归、茯苓、红花、地龙、牛膝、白芍、山药各12g、甘草6g,肢体发凉者加桂枝10g;筋脉拘挛者加木瓜15g;湿热偏盛者加薏苡仁20g、防己15g;水肿者加车前子30g,水煎成剂并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2]。

3 观察指标

选取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其中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包括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采用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肌电图与诱发电位检测仪测定;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热、口干、皮疹。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两组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x±s,m/s)

5.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和12%,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6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且其发病率与糖尿病病程长短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一般情况下病程时间在1年以下的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几率约为10%左右,而病程10年者该病率高达50%,病程20年者则飙升至90%以上,由此可见该病症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并发症[3]。

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致病机理目前仍然未彻底明确,不过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与糖代谢障碍、微血管病变、神经生长因子缺乏、免疫机制异常等密切相关,而在所有因素中糖代谢障碍又为使动因素。由于我国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着“三高”(患病率高、危害性高、增长趋势高)、“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情形,使得血压数值波动剧烈且长期处于偏高水平,引发高渗或者是低渗综合征并对神经细胞带来了严重损伤,使得神经组织功能以及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而最终引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故此在临床中多从营养神经视角出发,利用多种具有此功能的药物予以治疗。然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诱发因素众多且营养神经只能治标,难以彻底去除病根,使得其所取得的疗效并不能够令患者满意,所以单纯采取西医治疗已经无法满足后者临床治疗需求。

中医指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其一,气阴两虚、气血瘀滞;其二,脾虚生痰湿,痰湿又与机体内的郁瘀相互交缠,使得局部组织的经络瘀阻,周身之气血难以顺利输布至每个角落,神经组织缺乏精微物质的滋养而日渐枯竭。从上述分析可知,血瘀在两方面作用机制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故此活血化瘀成为其治疗的主攻方向。将中医与西医治疗联合使用,一方面能够发挥出西医治疗短期疗效确切的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中医治疗祛除病机,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无疑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

本次研究中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施中西医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各指标数值均高于单纯采取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观察组加入了中医治疗方案,故此比对不良反应发生率成为衡量联合治疗方案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结果证实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略高于对照组的12%,但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之所以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相对较高,原因与本次研究入组患者数量较少有关,并不会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带来不良影响。此外,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补阳还五汤为中医常用的理血剂,由多种具有活血、通络功效的中药材组成,组方共奏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之功效,尤为适用于血瘀类疾病的治疗工作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药起效时间长,所以如何保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用药依从性成为需要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更为理想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可作为该病症的优选治疗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跃.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8):73-74.

[2] 宫临征,李勇峰,张金霞,等.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12):1364-1365.

[3] 张宏颖,苏海玉,王永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6,44(3):102-104.

论文作者:薛科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6

标签:;  ;  ;  ;  ;  ;  ;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_薛科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