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同志论文,思想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坚持社会全面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
△社会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的批判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是他关于社会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文明建设的论述上,他反复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九十年代,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建设和改革方面做出更大成就,而且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全面发展;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不但在经济发展上,而且将在社会全面发展上进一步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是邓小平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战略家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和远见卓识,也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在带领全党努力奋斗的伟大目标。
坚持社会全面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党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强调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了2010年跨世纪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正确、积极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深刻认识和自觉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
社会全面发展,是指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几个方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它要求,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注重当前发展的同时,注重将来的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互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社会全面发展问题。在提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又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从而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总思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经过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增加了建设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内容,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这样表述更加周到。党中央还对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的解释,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只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除了经济建设任务外,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根据这种对发展问题的全面性认识,从新时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六五”计划开始,我国把长期以来一直称作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更注重了社会发展,使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制定计划时就得到重视和保证。中央在解释“六五”计划时曾指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上,注重经济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认识。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建设高度的民主和精神文明同翻两番的发展战略目标放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求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特别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并指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几年中,邓小平同志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从各个方面论述了社会全面发展问题。他指出,我们立的章程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是“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他说:“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他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论述,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的论述,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述,关于全面改革的论述,关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论述,关于衡量改革正确与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论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关于实现现代化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和四项保证的论述,关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论述,关于科技教育、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论述,等等,都包含着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他总是站在战略的高度,从全人类的角度,从全中国人民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发展问题,“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要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全面阐发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问题作了重要论述。
为什么党中央、邓小平同志这样重视社会全面发展问题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的批判中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于社会主义铲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生产力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发展;由于它铲除了产生一切不合理、不公正社会现象的剥削制度的根源,这就使社会全面发展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主义必将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最终进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和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境界。一切民族最后都要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他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刻反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体现。根据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两方面要求的社会。因此,邓小平同志一方面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他又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他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和文明,消除不公正现象,实现共同富裕。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从本质上可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全面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他在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时指出,过去一段时间物质文明建设搞得不好,没有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因此,要特别强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同时,他又指出,如果精神文明搞不好,同样也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到1985年,当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而在社会生活方面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时,邓小平同志又及时地提醒全党:“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要求上海在今后的发展中交出两份答卷,一份是经济建设,一份是精神文明。要求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两手抓的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九十年代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他还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这些话,概括地说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全面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同这条路线相适应,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一基本路线,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和其他犯罪活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等,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两手抓的实质和目的,是不但要搞好经济建设,还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创造优良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社会。它要求首先要搞好经济建设,同时要搞好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高度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既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目标,又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江泽民同志指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小平同志经常思考和强调的重要问题。他认为只有这样去做,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是他关于社会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就是要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实现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一个总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集中反映在两个文明的论述上。他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社会。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和一切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同时,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他一直非常关注和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他说,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这里,应该特别注意弄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但是,精神文明并不是被动地依附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对物质文明具有很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对此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精神文明包括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学习和培养这些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并不需要多么好的物质条件。他斩钉截铁地说:“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种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优势,丢掉了这个优势,将是一个大的损失。所以邓小平同志一再指出,精神文明搞得好,可以对物质文明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保证它的正确方向;如果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去考察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有个重要观点,即进行物质生产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十分活跃的因素。人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如何,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起着决定的作用。而人(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的提高,则有赖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从这一点上说,两个文明建设也是不可分的。
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理解,还涉及到一个掌握全面辩证的思想方法问题。过去,我们曾离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片面地认识和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过分夸大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忽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纠正了这种错误倾向,但有的同志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忽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对发展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我们过去的经验,这一观点一定要始终坚持,毫不动摇。同样,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以至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全面辩证地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在谈到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大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关系时,曾多次上升到哲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政治与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一定要从这样一个理论高度上真正搞清楚这个问题。
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还要正确处理影响社会全面发展的、带有全局性的许多重大问题,保证经济和社会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诸如科技教育问题,人口问题,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消除贫困、合理解决分配问题,民族问题,等等。在这些方面,邓小平同志都作过重要指示和论述,这些内容也是他的社会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从1996年到2010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要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认识和处理一切问题,都要从这样的大局出发。
应该看到,九十年代国内外形势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与八十年代是不同的。在八十年代,我们坚持了社会全面发展的方针,但主要任务是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迈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在九十年代,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方面做出更大的成就,还必须更加充分重视社会全面发展问题。这是国内和国际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从国内看,八十年代的改革和建设成就巨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社会发展总体上偏慢于经济的发展,科技文教事业投入不足,相应的基础设施水平还比较低,各种公益性服务事业和福利事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受着国民整体素质比较低,以及资源、人口、环境等严重问题的制约。特别是在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一些领域道德失范,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等等。以上都说明,经济越发展,对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越高、越迫切,越需要我们重视这个问题。
从国际上看,随着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人们越来越认识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八十年代,国际社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人类社会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扬弃,对更加完善社会的追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九十年代一开始,党中央就突出强调社会全面发展问题。1990年制定的“八五计划”纲要较之过去更加强调国民经济要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对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提出全面要求。1992年十四大上,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并提出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十个方面的要求。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内国际大局出发,提出二十字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995年五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跨世纪宏伟目标,进一步提出要把社会全面发展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去年六中全会又专门对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决议。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上所作的十二个关系的讲话,系统阐述了社会全面发展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党中央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正确、积极的贯彻,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根据当前的形势与任务,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应该特别注意学习他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要看到,社会全面发展思想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许多问题都需要从这个角度去学习和理解。例如,在学习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时,要认识到社会主义不但要求发展生产力,还要求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科学昌明,文化繁荣,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学习改革理论的时候,要认识到改革不仅仅是经济改革,而是全面的改革。改革不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在学习三步发展战略理论时,要认识到这一目标不是单纯的经济目标,而且是政治目标。实现三步发展战略,不仅经济要发展上去,社会发展各项事业都要发展上去,是国家的整体力量即综合国力的发展。
再过几个春秋,一个崭新的世纪将要到来。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要把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带入21世纪。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不但在经济发展上,而且将在社会全面发展上进一步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正是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战略家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和远见卓识。这也正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在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壮丽事业和伟大目标。历史的进程最终会证明,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将是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