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筑项目中地基的压实程度、稳定性与承重能力是决定工程整体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强夯技术属于地基处理项目中较为常见、应用范围广泛的工艺技术,具有压实效果较强、施工简单、经济性强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强夯技术进行地基处理,可以有效提升地基的稳固性与安全性,是软弱地基有效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当前地基建设强夯技术的具体应用出发,对规范技术使用质量的工艺控制要点进行探析,为强夯技术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提供几点参考。
关键词:试夯工程;压实程度;间隔时间
经过强夯法技术处理完成的地基,强度可以提升三倍以上且具备工艺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泛、建设效率高、实用性强等方面的施工优势,现阶段已经成为地基处理的重要基础选择之一。承建单位应该在合理落实夯实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按照工程建设顺序,规范不同环节的工艺技术,以提升地基建设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强夯技术在建筑地基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1、技术应用准备
在地基施工中利用强夯法可以提升地基的稳定性与坚固性,其施工原理是将夯锤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让其自由下落,通过冲击、振动的力量将土地进行挤压、夯实,使地基更加密实,工艺相对简单兼具经济性与适用性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地基基础建设工程中。夯实技术应用的准备期间,需要先对现场环境、自然条件等进行勘查,判断地基的含水率然后对施工范围内的土地含水率进行全面普查,确定试夯阶段的锤重标准、夯击频次等数据。结合施工现场的地势、地形、交通与其他影响因素(如现场地下是否埋设电线、排水管道等),合理制定技术应用方案,并结合现场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保证强夯技术的应用水平。与此同时准备阶段的工作还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建设团队的专业素养、技术操作能力以及安全意识等方面满足施工需要。
2、现场调查
在进行试夯工程前需要对现场进行实地勘查,由设计部门、实验室及技术操作部门等派遣专业的勘查小组对现场状况进行再次确认。现阶段现场勘查的常见方法包括钻探、原位勘测两种方式。通过全面、有效、准确的勘测可以为夯实法的实践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优化技术设计方案,保障试夯工程的有效推进。
3、试夯工程
由于地基的夯实工艺具备系统性、规范性的特征,因此最好一次完成。为了更好地保障夯实质量,试夯工程是必不可少的。在实地勘查现场后试夯工作首先从回填区域开始施工,确定夯实实践数据,包括夯实击能、距离、频次与压实度的内容、在对试夯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工程反馈参数的准确性与精准度,衡量夯实施工是否可以满足地基承载力、压实度与稳定性的要求。在试夯工程完成后对夯实施工的规范程度、设备应用性能、单次夯实深度与累积深度等数据进行记录,依照设计要求、工程效果等判断试夯效果。如果试夯效果达到设计方案标准与建设要求就开展下一阶段夯实工作;如果夯实效果达不到标准,需要查找具体原因,调整工程应用方案,开展二次试夯施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夯实工程
如果地基建设工程要求较高、建筑工程规模大或管理较为复杂,进行单次的夯实处理并不能完全保证地基的稳固、压实度,这时需要开展第二次夯实工作。需要注意两次夯实选择的夯实能量有所差别,应结合实践要求分配两次击能。通常情况下,初次夯实击能应该高于第二次,夯实点的设计形状普遍为三角形。第一次夯实按照方案设计间距、次数、频率进行,第二次需要穿插在首次夯实的落地点中,保证压受力均匀。在夯实操作中要注意设备的质量、规格与性能,对落锤点、落锤速度与次数进行精确控制,确保施工效果达到预期标准。
二、强夯技术在建筑地基施工中的控制要点
1、结合工程环境确定夯实方案
地基的建设环境、水含量、土质、地形、地貌与强夯次数、设备管理、夯击能力等都是工程设计方案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夯实技术应用水平的关键因素。一般情况下,地基处理的夯击次数为三次,但具体夯实次数的选择应该结合建设实际情况决定。与此同时在强夯技术设计阶段还需要对土层结构进行调查,不同的结构类型接受的强夯次数也存在差距。如果土层的主要成分是粗土颗粒,夯实次数不宜过多;如果是细土颗粒含量较多则可以适当调整、增加夯实次数,确保地基的压实度与承重能力。
2、准确控制夯锤击能与次数
夯锤单次击能与次数的控制也是影响强夯法实践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夯实次数在一定的标准内与夯实效果呈正相关,但超过标准,实际的夯实效果就会下降,因此需要结合地基建设需求对夯实频次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地基夯实次数应该为三次左右,每次击打的数量为七下,在夯实过程中应保证地基的受力均匀。
3、正确把控两次夯实之间的间隔时间
夯实操作的间隔时间决定了夯实工程的实际效果,如果能够确保每次强夯操作的时间间隔的合理程度,土层空隙中的水分便会减少,进而提高夯实操作的实际效力。通常情况下夯实操作的间隔时间需要由土层空隙水分的消散时间及土层的渗透性能决定,如果施工土层的渗透性性能较差,夯实的时间间隔需要控制在4星期左右,对于渗透性较强的土层来说可以进行连续夯击。
4、设置准确的夯实点
夯实点的布置直接关系到了强夯工作的实际效果,如果不能确保夯实点设置的科学性,夯实准备工作和良好夯实设备的应用效力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不但会增加夯实设备的损耗率还会降低强夯技术的应用效率。为控制好夯实点和实际的施工位置,在实际的夯实过程中可以以正三角或正方形结构为基础框架来设置夯实点,并将每个夯实点的距离控制在5-10米,每个夯实点之间的距离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结语:强夯技术属于地基处理项目中较为常见、应用范围广泛的工艺技术,具有压实效果较强、施工简单、经济性强等方面的优势。在实际的地基建设过程中,由于强夯技术应用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应严格规范强夯技术的应用流程,对施工现场状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以提升地基的压实度、稳定性与牢固性,为后续工程的安全推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李军.浅析强夯法在湿陷性路基工程中的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8,159(12);
[2]张学彦,韩京博.浅述强夯置换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
[3]鲁爱民.强夯法+CFG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7(15).
论文作者:李安京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3
标签:夯实论文; 地基论文; 技术论文; 工程论文; 土层论文; 次数论文; 效果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