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_校园文化论文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_校园文化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功效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功效论文,校园文化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园文化作为反映青年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亚文化形态,近年来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它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教育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对青年学生的作用效果并非完美无缺,其功能作用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已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要求。本文将对校园文化的功能及其两极效应作出客观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校园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校园文化虽然受制于社会主文化,但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前性、动态性、层次性、边缘性和强渗透性的亚文化形态,是介于社会主文化和青年学生之间的文化中介。由于校园环境的特定性和两代人的文化传递出现的脱序现象,社会主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作用往往是以校园文化为中介来实现的,通过校园文化的筛选和折射,调整其影响力,对青年学生产生作用。同时,由于校园文化具有超前性,能在观念、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给成人社会以“文化反哺”,促进或推动社会主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据此,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调适、导向和文化反哺上。

一、调适功能

这里的调适是指通过调整,使其适应某种要求。校园文化的调适功能具体体现在心理调适、行为调适和教育调适上。

1.心理调适

青年学生在处在“心理断乳”的成长期,具有种种的生理和心理弱点。他们在跨入社会的行程中难免会产生不适应乃至困惑,发生与社会和与内心世界的冲突。校园文化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在校园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校园文化以经过选择和变通、能被青年学生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调适青年学生与社会主导文化的关系,促进青年在松驰气氛下逐步学习社会规范,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和社会基本经验,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格。校园文化提供给青年学生一个心理上的缓冲区域以避免学生立即投入还不适应的成人社会去直接呼吸社会主文化的空气,缓解乃至消除由于文化传递脱序、两代人的分歧以及“心理断乳”期所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满足青年学生归属、参与和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这就起到了与成人社会和社会主导文化中介调适的作用。

2.行为调适

青年学生精力充沛,好冲动,接受力强,追求新奇和刺激,但自制力较弱。校园文化的行为调适功能是将不正当的越轨行为的宣泄形式转移到类似但无害的活动形式上来,满足青年的冒险性和激烈性活动需求,为青年学生提供正当释放能量的机会与途径。如举办体育比赛就是其中一项好的形式。

在现代文明社会,文化更迭频率的提高和文化传播交流速度的加快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两代人之间形成的“代沟”已使文化传递出现严重的障碍,甚至导致文化认同危机。校园文化的行为调适功能体现在两代人文化距离的衔接上,使青年和成年人在文化行为上各向对方作出妥协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由此减弱两代人的文化冲突,帮助青年顺利渡过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促进成年人观念的更新。

3.教育调适

社会要求学校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实际,具备多种能力的全面人才。而要做到这些,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的。校园文化的兴起,向教师提供了教书育人的第二课堂,向学生提供增长才能的广阔天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教育结构得到调整,第一课堂的缺陷得到滋补,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巩固、加深了课堂专业知识,锻炼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潜在的智能,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导向功能

如果说调适功能是相对被动地缓解和平衡,那么导向功能便体现出主动地积极引导态势。校园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高层次形态,作为青年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在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青年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塑造自己的人格。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功能。

1.价值观念导向

青年学生的社会文化过程,是一个青年学生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社会不断向青年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影响青年;另一方面,青年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影响社会主导文化。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一种更新的文化问世,而这种互相影响的中介则是校园文化。青年学生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确立和稳定的决定性阶段。青年学生始终处于校园文化的氛围之中,不少校园文化形式因倾注了学生对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的探求,而吸引了众多的学生,所以,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和稳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2.信仰道德导向

信仰和价值是文化的深层内容,一般受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社会主文化影响比较大,但这种影响也几乎是通过校园文化的传递或折射对青年学生发生作用的。这里的校园文化并不是被动的、传真式的中介,而是积极参与的环节。信仰和道德的导向不同,必然使青年学生呈现极不相同的精神面貌。虽然这种导向功能是靠潜移默化,靠长期影响实现的,但在校期间校园文化导向作用所产生的首因效应是不可忽视的。

3.生活方式导向

在生活方式方面特别是消费和闲暇生活方式,变动最活跃的社会层次是青年,当然也包括青年学生。校园文化在这里显示了与传统的社会主文化最大的偏离度,而这里也恰恰是校园文化比传统文化占优势的领域。青年学生的消费观念和闲暇生活方式的选择,已不再被社会主导文化绝对左右,而是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和个人支付能力的制约。在青年学生活动的天地里有他们的模式和准则。而这些模式和准则的基础便是青年学生认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4.行为规范导向

行为规范就是为人处事的规矩与准则。处于不同角色地位的人都有一套各自的行为模式和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这是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从总体上看,青年学生在道德认识和评价方面还是比较正确的,但有时就只停留在认识水平上,行为和习惯是不尽如人意的。青年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演习着如何接触社会,逐步掌握行为规范并在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当他们离开校园的时候,他们应当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也就是这些人自我塑造的基本完成和新的社会行为规范的确立。

5.社会角色导向

青年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并按照社会规定的角色规范行事。当他们参与到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时,也必然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担当起一定的角色。如果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准确地找到并把握住自己的位置,那么对今后担当起正式的社会角色,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校园文化应当成为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角色的重要环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实际,了解国情,认清自己的责任,树立社会责任感,担当起合格的社会角色。

6.人格构建导向

人格的形成固然要受到家庭、幼时经历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体现着特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校园文化必然要积极地发挥其重要作用。由于青年学生正处于文化传递的衔接口上,自身的种种困惑和本能的反抗使他们对主导文化有所偏离,从同龄人为载体的校园文化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倾向。加之校园文化所依附的青年群体的吸引力,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人格的影响较少受到抵斥而更具效力,能在极有利的角度渗透到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尽管校园文化由于对青年作用时间上的局限性而不能对青年人格的形成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起码能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为青年引领着人格发展和构建的方向,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人格重建。

三、文化反哺功能

在现代社会文化变迁中,存在着一种令人难以觉察但却是客观事实的现象,文化传递中的教导者和接受者的位置变得模糊了,甚至出现了颠倒。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年轻一代正在力图充当主角。尽管年长的一代对年轻的一代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力求摆脱约束的行为规范以及多少显得奇特的生活方式迷惑不解,甚至摇头叹息乃至指斥责难,但却或多或少地受到其冲击、影响和改造。近几年来,甚至出现了年长的一代对青年一代的文化不自主的服从。这种现象在文化学上被称作“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指青年一代将某些知识观念等文化内容传递给前代人,使长辈跟上社会发展潮流。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三种人类代际文化流通类型,即前喻文化、互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道明了老年文化对青年文化的范导性质,指的是青年文化效法和传承老年文化;互喻文化意指青年人和中年人在文化上互相学习,但不得越出老年文化规定的范围;后喻文化刚好与前喻文化相反,其意义在于老年文化依循青年文化,向青年文化看齐。事实上,文化反哺就是后喻文化的体现。

在社会相对稳定时期,前喻文化居于轴心位置;在社会变革时期,后喻文化则位于历史舞台中心。在变迁缓慢的传统社会中,文化传递是由前代人向后代人进行的,通过闭合式传递让后代人全盘接受世代相袭的文化形态,保持复演式的文化延续格局和狭隘的文化自认。但在现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变化,社会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已使长辈成为新时代时间上的移民,至少已不具备往日的绝对权威。很多新的知识长辈不懂,但年轻人懂;陈腐的观念和行为方式长辈无法挣脱,但年轻人已打破;长者视若天经地义的东西,年轻人无法接受。年长者要在丰富多采的文化多元化社会中生存,就得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得向年轻人学习他们不懂的知识,更新或淡化传统文化惰性控制下的陈旧没落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事实上,在这方面,已有了较大而明显的进展。

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社会文化的显层次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文化隐在的深层次上。校园文化作为青年文化的一种高层次文化形态,它所具有的超前性特征是这种文化反哺功能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优势所在。

通过对校园文化的调适、导向和文化反哺三种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所针对的对象是不同的。调适功能和导向功能是对青年学生的作用,而文化反哺功能是对成人社会和社会主文化的影响。

功能不仅有大小之分,而且还有指向上的积极性之分。我们把带来积极效果的谓之正极功能,反之则称为负极功能。文化是社会的凝聚剂,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体社会化的导向标,这便是文化的正极功能。但文化一旦形成某种形态后也带来惰性,使人们囿于习惯,不思变革,抑制新生事物的出现,维系既定文化格局,甚至阻碍社会发展和人性的自我解放,或文化的过度盲目超前给社会带来动荡等,这便是文化的负极功能。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文化的亚文化形态其功能也有正负两极性。

一、正极功能

正极功能也就是积极功能,可以产生有益的效果。在前面的分析中,已把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概括为导向功能、调适功能和文化反哺功能,这就是它的正向功能的主要方面。首先,校园文化的正向功能就是帮助青年学生获得因跨入青年期面临种种不适应而失去的心理平衡,满足青年生理、心理上的适应需求,缓解乃至消除因文化传递脱序,两代人的文化冲突造成的紧张焦虑。培养或者重新构建青年人格中的主体意识,提供青年跨入成人社会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青年提供发展,特别是自我发展的参照系,并为青年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种种超前选择导向。其次,通过文化偏离和超越对主导文化产生影响将适应社会变迁的新颖文化内容以青年学生群体为中介向主导文化中落后陈腐的内容挑战。以文化反哺的形式,引导成年人及老年人摆脱传统文化的惰性,促进社会文化的变革。在推动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校园文化的积极功能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而且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将越益显示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价值。

二、负极功能

负极功能即消极功能,则会产生消极的结果。负极功能主要来自青年学生的偏激和校园文化的异化并分别体现在青年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和校园文化对社会主文化的关系中。从前面对校园文化特征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具有多层次性,既有积极的高层次形态,也有异化、扭曲的低层次形态。虽然高层次的积极形态的校园文化正极功能占优势地位,但也存在着某些消极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非物质性的亚文化。非物质性文化的另一方面是远离实际,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文化心理缺乏现实的检验和磨炼,以纯理想的态度去对待现实必然产生变异。这种脆弱的文化心理,给青年学生的社会化带来困难,尽管满足了年轻人在过渡时期的某些心理需要,但也会在无形中扩大他们与社会的距离。理想化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一个较为虚幻的场合,其结果有极差的可检验性,可能导致眼高手低的行为倾向。

至于低层次的校园文化形态,特别是违法越轨的文化形态,其负极功能自然十分明显,甚至占主导地位。因为低层次的消极文化形态也能凭籍其文化认同性以及群体压力施影响于与之认同的青年学生,促使他们以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行事。

当然,总的来说校园文化的负极功能,较之正极功能要少得多。正因如此,校园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才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校园文化功能的正极效应和负极效应的比值却决定着校园文化形态的社会历史价值。

标签:;  ;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_校园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