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旅游先行 效益先行——论西部大开发中旅游业的地位和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大开发论文,西部开发论文,效益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0)04-0043-04
一、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挑战
西部,指的是陕、甘、宁、内蒙、云、贵、川、渝、青、藏、新等11个省、市、区,国土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6%,人口约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1]。建国以来西部的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生态条件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全国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占全国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党中央在去年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西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自然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危险。突出的问题有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和风尘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和山体坍塌,以及普遍存在的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2.现有的产业缺乏竞争力。长期以来,西部的国民经济偏重于农牧业、采掘和原材料工业。由于国内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剩,加之市场的竞争态势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西部的传统产业效益低下,竞争乏力。
3.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一旦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西部的传统产业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的今天,天赋资源和一般劳动力的作用已相对下降,这意味着西部长期以来依赖的资源优势将被削弱,而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西部发展旅游业的必然性
西部要发展,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出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旅游业是西部的理想选择,而西部大开发也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西部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在的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并没有用经济指标进行考核。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拥有国家自然保护区34个,占全国总数的34.3%;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40个,占总数的33.6%;拥有国家森林公园40个,占总数的17.7%。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有31座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1.3%;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8个,占总数的27.6%[2]。同时,西部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旅游业具有作为西部大开发先导产业的特质。一方面,由于西部拥有优良的旅游资源禀赋条件,随着西部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条件的根本改善,旅游业的发展将具有投资少,收效快,积累率高的特点。而且若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极其有限的。另一方面,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强,行业间的亲和带动作用明显。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源显示,旅游业的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3],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多带动相关的民间投资,形成自下而上的发展效应,可望改变以往西部开发国家出钱搞项目唱独脚戏的模式,这也是其他行业不能比拟的。
再次,旅游业本身以及它所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和精彩的卖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全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4]。尤其在西部贫困地区分布较广,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发展旅游业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一条脱贫之路,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如贵州省紧靠黄果树景区的黄果树村,1992年全村人均吃粮200市斤,人均年收入130元,随着黄果树景区的开发,许多农民投身其中,到1998年全村人均吃粮400公斤,人均年收入增至2000元。1996年被省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5]。黄果树村的脱贫之路为西部众多类似的贫困地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第四,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业这个长期以来束缚西部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将得到根本改善。在陆路交通方面,“十五”期间,西部铁路大中型项目基建投资预计将达1000亿元左右。到2005年西部铁路预计将达1.8万公里左右[6]。在公路建设方面,国家已明确“到2010年实现明显改善,到2020年形成骨架路网,到本世纪中叶建成西部地区现代化公路运输网络”的发展目标[7]。在航空运输方面,今年我国将在西部地区投资50亿元新建扩建20个机场[8]。此外,今年国家将安排大量的财政拨款与银行贷款指标投入西部大开发中,重点扶持西部地区电站、电讯、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
西部大开发是人心所向,并且早在199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把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西部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西部一些地区已经把旅游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但要真正实现旅游业增长点的功能,发挥其拉动效益,西部旅游业的大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决不能回到盲目投资,单纯追求产值增长的外延扩张式的老路上去。西部旅游业新的发展模式是以效益为中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即国家、地方、企业三个层面共同发展旅游业的新模式。新模式的核心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前提,经济效益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又各有侧重,但最终的结果是实现良好效益保证下的西部旅游业大发展。
国家应该集中精力于解决西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外部成本问题,以及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所谓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成本主要是指发展旅游业有可能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主要是指发展旅游业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和信息服务。这两方面是制约西部旅游业发展效益的最关键的外部因素。
西部开发首先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西部是我国境内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但是生态形势很严峻。国家已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生态建设方针和措施。目前主要要防止边建设边破坏现象的发生,应该加强和落实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有条件的话可以制订专门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但是在存在外部经济效果时,市场本身并不能加以解决。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约束,一个旅游企业因自身的需要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有可能不需要为此付出代价,而由社会来承担责任。法律、法规的作用就是把这种隐性的社会成本转化为企业实际的负担和约束,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旅游企业的自觉行动。
国家另一方面的工作集中于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基础设施的投入巨大,建设复杂,而且又是一种公共产品,只能由国家来建设。但是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建设的过程中却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交通运输业的建设与信息业的建设如何协调的问题;二是交通运输业内部如何进行协调的问题。
从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如何和旅游者之间进行便捷的信息交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西部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解决让游客know where的问题则更显重要。所以对西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给予充分重视,应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使西部旅游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踏上一个新台阶。日前西部多家旅行社与广州岭南旅行社签订通过互联网联合开发西部大旅游,共同建设“西部旅游协作网”的协议书[9],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重要的启示。就交通运输业内部而言,国家从整个西部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的财力出发,制订了以公路、铁路建设为主的交通运输建设计划,但是根据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并结合西部的区位特点来看,航空运输业的建设应予以高度的重视,比较而言投资力度是不够的。1999年全球民用航空业共运送旅客15亿多人次(不含包机),比1998年增长6%,新一轮的空中客源争夺战已经打响[10]。如果航空运输业,尤其是客运业不能满足需求,必然会制约西部旅游业的发展。
西部各级人民政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进一步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同时制订和完善本地区的旅游规划和政策:另一方面直接为旅游企业服务,主要是帮助企业引进急需的人才,为旅游人才在西部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西部旅游业的大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规划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责无旁贷。首先必须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方针政策,同时积极配合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必须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搞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切忌以下三种错误倾向:一是单纯强调旅游开发的超前性和带动功能,脱离当地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而盲目发展旅游业;二是单纯从当地的资源情况出发,埋头搞旅游建设而脱离了市场的需求;三是没有树立大旅游和旅游区域的观念,从局部的情况出发上项目,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问题。西部的旅游规划首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后,根据本地区的竞争力状况,在全国和整个西部旅游业发展一体化的框架内对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规划。
西部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西部地区必须能够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解决实际困难,创造出良好的用人环境和氛围,才能真正解决长期以来制约西部旅游业发展的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这方面,企业本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靠各级地方政府发挥服务功能和主导作用,才能形成“孔雀西部飞”的人才流动效应。
西部的旅游企业能否获得良好的效益是西部旅游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就个别企业而言,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经济效益是最主要追求的目标。但是要对市场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树立起风险意识,尤其要注意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对于那些初期投入很高的项目,要密切关注现金流量的变化,制订合理的项目回收期限。尽量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分期开发的原则运作,以期规避财务风险。
市场是旅游企业生存的舞台,有市场就会有竞争。西部旅游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相对滞后,西部大开发以后市场的竞争态势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竞争者众多的新兴市场环境里,旅游企业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关键在于找准市场切入点,结合自身所掌握的资源的特点,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如西部有旅行社推出了游览西部重点工程的旅游产品,就获得了很大成功,其奥秘就在于迎合了旅游者体验西部大开发的心理需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品,保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要作好西部旅游开发这篇大文章,必须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新的发展模式,国空、地方和企业三个层次共同努力,共谋发展。
[收稿日期]200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