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纲要简介_纲要论文

新加坡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纲要简介_纲要论文

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纲要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道德教育论文,纲要论文,公民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策划署人文与美学组,1991年10月拟定了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取代1984年颁布的文本。现特简介如下,以供进一步研究和借鉴之用。

《纲要》首先提出了《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纲要》认为《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应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部分组成,从而使学生在任何场合遇到竞争与冲突时,都能作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反应。

知识方面,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和讨论:1.一般的价值观,如仁爱和对生命的珍惜;2.以道德为出发点的行为,如仁、义和责任感;3.道德行为的特点,如勇气、友善、诚实、谦虚、勤勉和正直。

技能方面,要使学生能够:1.应用以下各种道德推理技能——认清问题;衡量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预测后果,评估所作的选择;选择适当的行动;2.了解及认识别人的观点;3.关心及体会别人的感受;4.应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

态度方面,要使学生有责任感,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纲要》架构的设计是以个人为起点,依“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顺序逐渐扩展的。《纲要》之所以按这样的架构进行设计,是基于以下的基本原理,即认为:孩童开始时都有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表现,需要别人帮助他培养积极的自觉观念,使他能与他人更有效地沟通,同时与四周的人、家庭及学校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这样,日后他才能进一步同社会和国家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孩童这种从个人以至国家的关系意识,就必须使他具备一些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

《纲要》把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归纳为15个方面35项德目,具体内容如下:

(一)仁

1.(自尊)爱己;2.爱人;3.爱物。

(二)孝

4.考顺;5.缅怀祖先。

(三)家庭和谐

6.手足情深;7.维护家庭声誉;8.家和万事兴。

(四)礼

9.尊敬别人;10.尊敬老师;11.尊敬长辈;12.守法。

(五)责任感

13.责任感:对自己;14.责任感:对家庭;15.责任感:对他人;16.公德心。

(六)恕

17.容忍;18.为他人着想;19.原谅别人。

(七)忠

20.爱校;21.以我校为荣;22.敬业乐业;23.爱国。

(八)信

24.守诺言;25.自信。

(九)26.诚

(十)27.勇

(十一)28.毅力

(十二)节俭与慷慨

29.节俭;30.慷慨。

(十三)义

31.公正;32.平等。

(十四)33.协作精神

(十五)睦邻精神

34.睦邻;35.种族和谐。

为了实现上述德目,《纲要》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顺序,依次制订了《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中相互对应的目标、范畴、德目。上述所有的德目都会在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适当地方加以强调或重复。例如,在“个人”方面,《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五是:认识和表现出正直的个性。教育的“范畴”是:了解诚实与勇气的含义,并去实践它(实践诺言;不说谎话;不拿别人的东西;没有欺骗行为);了解“在任何情况下个人的行为都要合乎道德准则”这句话的意义。与此相对应的“德目”是:诚,勇,守诺言,信任,义。

又如,在“学校”方面,《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对母校感到自豪和忠心耿耿。教育的“范畴”是:通过下列途径,了解母校的目标与理想——校歌;校徽、校旗和校训;校史;校服。与此相对应的“德目”是:爱校,以我校为荣。

《纲要》提出了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法,认为:教师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法,使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通过表达个人经验、个案研究、讲故事、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及个人反省等活动,从而达到以实际行动改变行为的效果。

《纲要》认为,在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中,通常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法:

(一)文化传递法(Cultural Transmission approach)

这个方法是确定某些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并把它灌输给下一代。教师通过讲故事等直接教导的方法来使之内在化。

(二)设身处地考虑法(Consideration approach)

这个方法的重点是在爱护及关怀别人的层面上,教导学生要有同情心,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鼓励学生培养关怀别人的性格。

(三)价值澄清法(Modified Values Clarification approach)

这个方法教导学生认识并接受某些价值观,当作是自己的观念,从而通过下列程序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认识各种选择;评估所作的选择;作出决定;根据自己的信念而生活。

(四)道德认识发展法(Cognitive Development approach)

这个方法的重点是在道德推理的各个阶段。在讨论道德两难困境的故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更适当的说理方法。道德认知发展法包括六个阶段,由低层次循序渐进到最高层次——害怕处罚;以私利作出发点;符合个人角色的社会期望;维护社会秩序,履行个人义务;为社会利益作出贡献;合乎道德准则的行为。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纲要》还提出了这门课程的辅导活动和实施指标。

辅导活动从五个方面加以重视:

(一)榜样——以能够把《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所教导的价值观身体力行的成年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二)阐释——教师对各种行为都给予适当的解释理由,学生就能理解与接受其中的道德准则;学生对各种行为的理由有所理解,就能把内在化的价值观应用到新的情况中去。

(三)规劝——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价值观付诸实践,就会有助于学生改变他们的行为。

(四)环境——学校的环境,各种活动的展开方式,以及学校里的人际关系,都能影响教室里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的效果。

(五)经验——学校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场所,也是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习的场所。因此,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别人、敢负责任和作出决定。

《纲要》分别对教师、科主任和校长提出了《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实施指标;同时也对学校环境和辅助活动提出了实施指标,这些指标条理清楚,明确具体,切实可行。

《纲要》认为,新加坡目前还没有一套标准模式,来评估《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对改变学生行为所起的效果或影响。但是《纲要》又认为,最终的衡量标准是看学生平时在学校、在家里和在外界的生活中,是否表现出以下的品质:

1.自律精神;2.诚实公正;3.尊敬和责任感;4.合作精神。

(据CIVICS & MORAL EDUCATION SYMMllABUS,Primary School.CurriculumPlanning Division,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

标签:;  ;  ;  ;  ;  

新加坡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纲要简介_纲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